Sunday, March 29, 2009

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注意:本文可能會有電視影集 24 第一和第二季的雷,請尚未看的人慎入】

什麼,24第一季第二季。That's like 6 years ago! Man, where on earth have you been?

如果你的反應跟上一段一樣,我必須要說,是的,我幾乎從來不 follow 電視影集,也不熱衷參與相關的討論。所以,才會發生這種明明是當紅(以現在的觀點來說甚至可能已經有點過氣)影集,但我卻從來沒有看過的情形發生。不 follow 電視影集的原因是,我不喜歡被電視制約我的生活,弄得非得某天某個時間就要坐在那裡看節目(我小時候會這樣,長大了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就不喜歡了),而且有些影集很長,一演就是好幾個月,看了頭就會想知道後來是怎麼結束的,每個星期被 block 掉這樣一個時間,弄得事情不好安排,實在很討厭。Hey man,你說,現在是21世紀了,有種東西叫 Tivo,難道你不知道嗎?我當然知道,但是 Tivo 也要錢,對本來就很少看電視的我來說,實在提不起勁去弄這個東西。

所以影集 24 沸沸揚揚地演了這許多年,我卻從來一集都沒有看過。

不過,最近似乎 24 第六季開播了,我們 team 裡有人看了之後,罵聲連連,而且還開始緬懷起過去幾季的 the good old days,說這個影集已經 over the top,再也變不出新把戲了。因為他們說得是如此地激動,讓我不禁好奇起來,過去幾季是真的有這麼好看,到他們得把新一季罵到一無是處的地步嗎?

正好我的 netflix 還沒有開始夏眠(每當棒球季節開始,就是我把 netflix 帳號放進長達七個月的 suspension,專心看棒球的時候),我就從第一季開始看起,瞧瞧自己到底是錯過了什麼東西。

結果我只能說,這個影集完全顛覆了我對電視的印象 - 我過去的想法是,要看好的,吸引人的劇情片,請看電影;電視只是 quick fix,提供短暫的娛樂,但真正值得一看的東西都是在大銀幕上。這部影集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徹底運用每季24個小時來鋪陳劇情,所以可以發展比電影更龐大,更完善的架構;更深入的角色關係;更錯綜複雜的計中計,謎中謎,讓人一看就想要一直看下去,到底最後事情會變成怎麼樣。

當然,如果在電視上看這個影集的話,顯然就會發生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每週固定時間到了的時候,就去電視前面乖乖坐好,生活被一個大黑盒子給牽制得不能動彈。不過,24的魅力相當強大,要不是我是租 DVD 來看的話,可能真會被牽制得不得不坐好。這麼好看的電視劇,我已經很久沒有發現了。

不過,是戲劇當然都有讓人覺得誇張的地方。這部影集的毛病,跟大部分的諜報片其實沒什麼差別,就是主角威能過於強大,一群敵人也無法解決主角一人;還有類似金田一的情形,只要是主角身邊的人,都一定某種程度地捲入各種陰謀裡,不是害人,就是被害(話說我小時候覺得,日本政府怎麼不把金田一抓起來流放到無人島去;多少人都因為跟他當朋友無端被捲入殺人案裡 XD),弄得這個世界好像詭計多端,老婆情人都不能相信;上司也不能相信;上一分鐘大家還合作,下一分鐘就拿槍出來對殺;情報機構除了對外收集情報,還要分神彼此互相監視,或互相打斷手腳…不過,不這樣演,戲就沒人要看了。

沒看過就不知道錯過了什麼,24 是我近來覺得很好看的影片,比很多電影都好看。我想我應該會至少看完第二季吧(棒球要開始了,真是兩難啊)…

Saturday, March 28, 2009

WBC 真經典

上星期一,特地早回家看棒球經典賽的冠軍賽。

通常在三月,看棒球只是普通消遣,因為球員經過整季的冬眠,往往還沒有進入狀況,整體來說比賽都不會太好看。WBC 雖然是國際型賽事,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球員(特別是大聯盟的球員)還在春訓的狀態。2006年到現場看球的感覺是,氣氛熱鬧有餘,但球員的表現的確是不夠經典。

今年的決賽在星期一晚上。本來我還在考慮說,到底要不要回家看,還是就上網看個文字轉播就算了。後來,覺得一直工作很煩,還是回家看個棒球好了。

結果這是一場沒讓我失望的比賽。

日本和韓國都演出了非常高水準的技術和鬥志,尤其是九局下半韓國隊死裡求生追成平手的地方更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不過也因為這樣,讓鈴木一朗有第二次當英雄的機會(他之前經典賽打那麼差,但只要有最後兩個打席的表現,之前打得再怎麼爛大家也都可以忘記了)。真的很開心兩隊能在這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季節,帶來如此精彩的棒球比賽。特別是台灣在經典賽這次表現這麼爛,本來我已經完全無心理會經典賽打得如何,突然有意外的好收穫,真是只有用驚喜可以形容。

下星期 MLB 就要正式開打了,期待中。

Wednesday, March 04, 2009

惱人的房事2

不久前提到,我因為破解了我現在住的公寓的房租結構,簽下了每個月可以省 200 元房租的好約,不過我心裡還是覺得,我的房事還是沒有解決。這個只是短期的 solution,長期來說,我實在是想自己買一棟房子,有個自己的家。最近寫到有關金錢方面的煩惱,仔細思考之後,發現完全是跟房事相連的。這個買房子的欲望,像是一個大黑洞,把很多表面上看起來沒相干的事,通通扯了進來,弄得一團亂。

在寫我的煩惱之前,先說明我為什麼這麼想買房子 -

1.這個好像本來就是我想要的一個 check point,就像 Ph.D. 畢業是人生的里程碑一樣,是一件想完成的事情。

2.現在在美國買房子,時機大好;目前房市的分析是房價和房貸利率都在相對低點。這種情形已經數十年沒有出現過,如果錯過這次,未來會怎樣,沒人知道。不過眼前看來是一個買點,買點能維持多久,不知道,因此我心裡就有點急。

3.買房子這件事,對我來說,與其是要滿足個人擁有什麼東西的欲望,不如說是要達到金錢使用的效率性。租房子住,對自己手上的錢有雙重的無效率打擊。比較明顯的,是房租付了就到了別人的口袋,變成自己的支出,別人的收入;比較不明顯的,是買房子有極大的稅務上的好處 - 我的所得,拿來付房貸的利息的部分,是可以免繳所得稅的。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實際上可是很有什麼。簡單的例子計算,假設房貸三十萬,利率 4.5%,用懶人法概算,一年的房貸利息就要繳30萬乘上 4.5% 是 13500(是完全錯誤的,考慮複利之後,一開始一年要付的利息應該比這個還多很多),假設聯邦稅邊際稅率 25%,我因為每年付 13500 的房貸利息,就可以少繳 13500/4 = 3375 元的稅。這個還是嚴重低估房貸利息算出來的數字哦!而且這還只是聯邦稅,州稅有沒有房貸利息的優惠,我還沒查清楚。再假設每個月少付的一千多元房租,現在沒進到別人的口袋,而是拿去放在自己的房子裡,有點像是儲蓄(事實上這個假設,頗有問題,晚點會再補充),這樣子我每年金錢的使用,從無效率的支出變成有效率的儲蓄的部分,就有 1200x12+3375 = 17775 元。這個數字真的很大。當然這個無效率到有效率的轉換不是任意就可以達成,而是要付出成本,成本就是買房子的頭期款和日後每個月要繳房貸的 commitment。這是一個很奇妙的轉換,就是花了很多錢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金錢使用的效率,從中省下很多錢。感覺有點像電子的能階跳升,要累積足夠的能量,才能躍升到一個比較高能階的軌道。

列出條件之後,仔細一想,發現我想買房子的理由裡,三竟然是最主要的原因,再來是二,最後才是一。雖然說我覺得買房子是個人生的 check point,但我並沒有給自己定時間表,早達成,晚達成,只要最後有達成就好了。也就是說,明明心裡無欲,卻被別的外部條件,像是要抓住市場的變化,還有省稅這些考慮給追著跑,剛不起來,這就變成了不快樂的來源。想買房子,好像也不是真的想要這個東西,而是為了一些其它理由,看起來實在是詭異。之前上學的時候,完全沒錢,房子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遠,所以不會注意這些,心裡是無入而不自得;現在開始注意了,一下子就產生很多相關的煩惱。

煩惱之一就是一直覺得自己存錢不夠快。本來我對錢的邏輯是,只要不要弄到入不敷出,或明顯的沒有留下存款,花多點錢或花少點錢,如果不是隨意浪費掉了,我是沒那麼在意啦。以前在學校的時候,雖然薪水少,但是用錢還蠻自由的。現在反而變成不敢用錢,例如說之前一直在講上班後要買單眼數位相機,現在看來在買房子之前,要無限期延後了。之前跟朋友說這件事,他的反應的大意是,你省一千元,去挑戰幾萬元的目標,不是杯水車薪嗎?但我的存錢邏輯是,沒有個位就不會有十位,沒有十位就不會有百位,當有了一個巨大的存錢目標的時候,就變得事事計較,在家要一直想辦法省水省電;同事中午出去吃飯,我就又在想說,啊,又多了一筆原本可以省下來的花費。明明是個位十位,之前不會那麼在意的錢,現在卻不時在想;每個月都在 review 自己上個月的儲蓄率怎樣,然後不管算出什麼數字,都覺得好像還可以更高 XD。日子過到這樣,煩惱多多也只是活該而已。

我們小時候,好像台北曾經有一段時間有無殼蝸牛上街頭的怒吼。以前年紀小,沒什麼感覺,現在我覺得,如果這些人當時活在跟我一樣的情形下,那怒吼絕對有理!

而事實上,若以台美兩地的房價來計算,台北市人在買房子這件事上實在是可憐到不能再可憐的地步了:

(A) 北加灣區房價,在美國已經是么壽高,買一間中等的 2bed apartment,可能在 450K 上下,對照此地碩士工程師薪水,約 80K 美金,或助理教授薪水約 75K 美金(是以網路上查得到的 UF 的資料估計,在這邊應該更多才對),基本上六年的全薪就可以買到房子。

(B) 台北市房價,以最近我的好友買的房子來計,一坪45+萬,小套房二十餘坪,要一千四百萬台幣。對照碩士工程師薪水約一個月五萬加上難以計數的分紅(台灣業界本薪低分紅高的薪資結構,一直是我覺得難解的謎),或助理教授約一個月七萬,要將近十七年的全薪,才能買房子。

這樣一算,我甚至對要不要回台灣生活這件事,感到有點害怕了。如果在台北市生活的人,人人都背負這種工作一輩子還未必有一棟房的狀態,那這個城市還沒有引發暴動,我只能說大家抗壓性真的是高到不可思議。

最後,回到現在急著買房子,是不是真的就是好 deal 的討論上來。我是覺得,如果房價不繼續崩盤,至少我把錢投到自己的房子裡,是有一種儲蓄的功能(而不是白白被房東拿走)。但事實上,這個假設,是危險的。我說它危險的原因是,灣區的房價事實上也是高得沒道理,只是因為許多高科技公司在此,造成了許多人前來工作的需求,房價才變成這樣。事實上灣區房價和美國很多人口差不多的大都會,像 Arizona 的 Phoenix 或 Florida 的 Jacksonville 比起來,大約貴了三倍,就算不考慮這些房子特別便宜的地方,和一般都會區比,可能也至少貴了一倍吧(除了紐約、LA 這些地方之外)。換句話說,要不是有這些公司,那灣區的房價,一定無法維持這麼高的水準。現在 work from home 越來越盛行,說實在的,往未來再走二十年,誰知道高科技公司密集的矽谷,還會不會是今天的風貌?還是說因為在家工作的盛行,都市化不再是風潮,反而整個世界變成像中世紀的城堡時代,有更多人口聚居的小地方,但是每個地方都市化的程度都不高。如果未來世界變成這樣,美國各地的房價搞不好會來到一個平均水準,那今日買了灣區房子的人,等於是買了賠 50% 以上的投資。這麼說當然是極端了些,但是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我現在急著買房子,也有可能搞不好是自己挖一個洞跳進去哩。

總之,房事惱人,為了想買一個買不起的東西,弄到煩惱很多,真是很氣人的一個狀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