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0, 2014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Part2)

前一天開車遊覽 Trail Ridge Road 飽覽高山景觀,也體驗到高山氣候驚人的多變之後,我們在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行程的第二天是安排在海拔較低的地方 hiking。預計的路線是從 Glacier Gorge Trail head 出發,前往高山湖 The Loch,在接下來到 Sky Pond,然後回到走到國家公園內最多人去的 Bear Lake 結束。這個區域也是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裡最多人前來 hiking 的區域。

知名的景點通常都會有交通上的困難,這邊也不例外。Bear Lake 和 Glacier Gorge 的停車位有限,如果來得晚的人,就得把車停在外圍,然後搭 shuttle bus 進來。我們八點多進入國家公園,本來想說有機會可以停到車位,不過開到半路還是看到了前方停車場已滿的告示(果然 long weekend 來玩的人還是很多),只好在大停車場改搭 shuttle。

來到了 Glacier Gorge Trail head,我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往前走。今天計畫要走的 trail 總長大約有 9 miles,晚上還要離開國家公園去下一個景點,所以動作得快點。和昨天高山上冷得讓人發抖的氣候相比,今天暖和多了,幾乎讓人覺得不像是在同一個國家公園裡。海拔當然是最大的差異所在,但是正好昨天是陰天,今天是晴天,也是我們幸運的地方。

一路在森林裡漫步,呼吸新鮮空氣,不多時就來到了這一路上第一個景點 Alberta Falls。和我們在 Yosemite 看習慣的壯觀瀑布相比,這個瀑布實在是小得可憐。但因為它是一路走來 1 mile 多第一個有景觀的地點,在這還是有不少遊客停留拍照。

【沒有什麼看頭的 Alberta Falls】

【今天天氣大好,一路走向山裡,甚是享受】
繼續向前走,山勢蜿延而上,坡度不陡,正好讓這個夏天沒經歷太多長途 hiking 的我們,重新找回恰當的節奏。路上並沒有什麼讓人印象特別深的景色,一路無事,走了約有一個多小時,就來到了這條 trail 上最主要的景點之一,The Loch。The Loch 是一個大型的高山湖,無風的時候湖景倒映四周的山色,應該非常美,但可惜今天有風,吹得湖面皺皺的,拍起照來就差了一些。The Loch 面積頗大,trail 順著湖邊繞過,加上停下來照相,大約要走個十來分鐘,繞過了The Loch 之後,繼續往深山裡前進。

【The Loch 一角】
【The Loch 另一個角度】
【九月在高山上正是花開的季節】
【這時我們已經從 trail head 往山裡走了 3 miles 以上,竟然還有鋪設如此精美的步道,就連常去國家公園的我們都嘖嘖稱奇;更往前走,更誇張,竟然還有完整的水泥鋪面(大多國家公園在這麼遠離文明的地方都只有用石塊湊合的工法),看來 Rocky Mountain NP 當局很花工夫整修這條步道】







從 The Loch 繼續往山上爬,有一段比較陡的上坡路,走過這段路,也穿出了一路相伴的樹林,景色豁然開朗。回頭一望,The Loch 已經變成在山腳下遠遠的一個藍點,從這個角度望去,反而更有高山湖的感覺。沒了樹木的遮蔽之後,風又開始大起來,雖然說腳下沒有停止爬山,但還是被吹得冷颼颼地。這條路是前往我們走這個 trail 的最後目的地天池(sky pond)的必經路段,我們繼續向前走,最後來到了一個瀑布前,只覺得路已到了盡頭,無處可走了,我們注意到路邊的標示,要遊客順著石梯向上爬,但抬頭一看,石梯的最高處,竟然和瀑布的源頭幾乎合為一處,很多遊客都極為驚險地在溼漉漉的山壁上,手腳並用地向前。我們在此面面相覷,通常我登山時,會帶著 hiking pole 和相機,所以手上並不是很空,要進行這樣的攀爬挑戰,似乎有點困難。剛好有上面下來的遊客,帶回情報說 Sky Pond 附近 "extremely windy",所以就算上去也會覺得太冷待不久,我們聽了之後,想想已經走得有點累,便決定打道回府。

【從山上回望 The Loch,座落在群山環繞下的山凹處】


【前往天池(Sky Pond)的道路,這是王母娘娘的挑戰嗎?】
【阻擋去路的大瀑布全貌】
【到此一遊,天很晴但風很大,帽帶都吹歪了】

【到此一遊】
既然上不了天池,我們就回到 The Loch附近看湖吃野餐。吃完之後我們從另一條叉路下山,走到另一個 trail head 熊湖(Bear Lake),從這邊還有別條 trail,可以前往那邊一連串三四個高山湖,不過我們這兩天高山湖已經看了不少,感覺大同小異,而且這趟下來也走了大約八九 miles,開始覺得有些累,就算了。


【自製 avocado 加水煮蛋三明治】

【下山來到熊湖(Bear Lake),感覺這些湖景色大同小異,看一兩個不錯,看多了就有些無感】

短暫的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兩天行程就這麼匆匆結束了。整體說來,我覺得 Rocky Mountains 提供讓遊客們相對輕易就可以看到高海拔景色的機會,是它最大的賣點。雖然說若純以景色美麗論斷,可能比不上其它更有名的國家公園,但仍有值得一觀之處。比如說高山凍原就是很有趣的部分。離園時,發現正好他們在慶祝開園一百年,入口也掛上了特別的告示,於是不能免俗地拍了觀光客到此一遊照。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住宿的地點,是在 Estes Park 這個離國家公園開車只要十分鐘的山城,地理位置非常方便,但相對價格也貴一點,所以我們選擇住在這邊的 YMCA(便宜,而且還提供早餐),意外發現這邊的設施非常完備,而且容量驚人,幾百個人的校外教學團應該也可以輕易吃下來,所以可能永遠不怕訂不到房。YMCA 同時也提供各種親子遊樂設施和 program(我們沒空去研究),和 guided hike/horse riding tour 團(一樣沒空研究),是一個大家若來此一遊(特別是家庭出遊),又想要控制預算時,不錯的選擇。

【一起慶祝國家公園開園百年!國家公園為了方便大家拍到此一遊照,還在這個告示牌前設立了自拍專用的放相機鐵架,真是貼心…】
【 Estes Park 路邊一景,這是在一個可以看湖景的咖啡店前的坐位拍的】

Tuesday, October 21, 2014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Abstract: My Labor Day 2014 trip to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 Spent two days in the part, this article is about day one, driving tour on the Trail Ridge Road, crossing the park from the east to west. The highlights of the day are the visit to the summit visitor center, alpine tundra, and see the continental divide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It is actually very cold already by early September at high altitude, so we could not do much hiking, at least not in the higher part of the park.】

這個月 Labor Day 的 long weekend,我多請了兩天假,飛到科羅拉多州的 Denver,二度造訪這個我曾經在 2006 年開車橫跨美國的時候,短暫停留的城市。這次行程的計畫,首先要前往上次有心卻無力前往的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然後再往南造訪 Colorado Springs 附近的幾個景點。

關於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之前聽幾位曾經來過的朋友說起,都一致認為在國家公園中是比較沒有看頭的。不過既然它還是個國家公園,我就覺得應該還是有造訪的價值。可是它位於高海拔,一年之中,真正能看到它的完整面目的,應該不到半年,所以我們就挑了九月這個夏天的尾巴,去年的雪應該已經融到了底,今年的雪又還沒有落下的時節造訪。時機果然是很重要,沒有積雪的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讓我們能順利一覽平時不易見到的高山凍原景觀。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最精華的地段,應該是橫跨公園的 Trail Ridge Road 和 Old Fall River Road,兩條路都橫跨洛磯山脈,讓遊客不用辛苦健行,就看到美國的大分水嶺上的景色,尤其 Trail Ridge Road 一路盤旋上昇,中間一大段故意開在森林線以上,從山脊上可以往下看到山谷,四周又有群峰,景色更是特別。Old Fall River Road 則因為去年山洪爆發的損壞,目前沒有開放。

我們總共安排兩天在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星期日主要是開車遊 Trail Ridge Road,星期一則是走園內一條比較長的 hiking trail。Trail Ridge Road 雖然不長,但一路停車看景色,或走短 trail,也是可以花掉大約半天的時間。

【沿 Trail Ridge Road 往山上開,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山谷裡的風景】
【這邊還有很多不怕人的花栗鼠,跑來跑去很可愛】

事後諸葛地來說,幸好順序是這樣安排,因為星期天天氣很冷,上到半山還下起冰雹,幾個下來走路拍照的點風都超大,甚至有一種快要被吹走了的感覺。雖然景色頗美,但因為實在太冷而我們又沒有準備,每個景點都沒辦法待到超過十分鐘,有時候甚至連照的相片都沒辦法好好檢查就快步逃跑,。事實上,沒有準備的不只我們,一路上滿都是一臉狼狽樣的遊客,還有穿著短褲一直發抖的,看來高山天氣多變化是真的。

Trail Ridge Road 路上有不少停車點,大多是讓遊客們下車眺望 Rocky Mountains 不同角度的景色。從停車處往前走的 trail 通常不長,往往不到十分鐘就可以到盡頭,甚至有很多就只是一個觀景台,可以看看下面的山谷,遠方的山。最長的 trail,是一個讓遊客們深入高山草原(alpine tundra)地形的一個步道,步道兩側都只有短短的草能在這麼高的海拔生存,五顏六色的草,在高山強風吹襲下,一年八個月冰雪覆蓋的艱困環境裡,努力生長著。這裡地處風口,風超級大,雖然步道只有不到 1 mile,走到底再回到車上的時候,我們都有一種快要歸西的感覺…

【最慘的就是前面這一行人,在這種冷風天氣坐敞篷吉普車,應該會很想殺人吧】

 【雖然還有陽光,但實際上冷得不得了】

 
 【路邊累積的小冰雹粒】

【景色特異的高山草原。在一定海拔高度以上,因為土壤下的地下水常常結凍,樹已經無法生長(根紮不深),只剩下草本植物】

 
【山景】

沿路一直往上,到了山頂的 visitor center,才發現遊客們都躲在這邊取暖,我們也一待就是一個多小時。山頂的  visitor center 賣店很大,和別的國家公園相比,我覺得 Rocky Mountains 的帽子做得特別好看,連平常不戴帽子的我都忍不住買了一頂。而最讓我不解的商品,是一件 "I made it to the top" 的 T-shirt,上面畫了這個 visitor center 所在地和海拔一萬多呎的字樣,但來過的人都知道你是開車上來的,實在不知道 made it to the top 是有什麼值得說嘴的地方…過了這個 visitor center,山勢就一路往下,最後來到一個北美分水嶺的界碑,從此以西的水系都匯入太平洋,以東則一路流向大西洋或墨西哥灣。

 【visitor center 外的景觀,這邊海拔有一萬一千多呎,就算是八月底也相當冷】

 【visitor center 裡賣的記念品之中,最讓我感到奇特的,是畫有 Colorado 州旗的衣服。我走訪過這麼多國家公園,不論東岸西岸很少有看到把州旗做為設計一部分的。而這在 Colorado 各景點似乎是很普遍的事,難道說他們比較愛州?】
 
 【Continental divide 界碑】

看完了 continental divide,我們就從 Trail Ridge Road 往回折返。一路上又拍了不少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高山的景色。可惜今天天氣不好,沒有藍天,山色也顯得比較暗沈。再過兩個月,這整片山都會覆蓋在皚皚白雪裡,直到明年的盛夏才會重見天日,從這角度來說,眼前的景色也算是難得一見。我覺得 Roc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以景觀來說,可惜在於它沒有一個讓人一眼就能認出的辨視度高的大景,雖然山很多很高,但看起來好像都沒有非常特別,也因此讓旅人們印象不深。

 




Tuesday, April 08, 2014

關於 recommender 的一些雜談 - 從聽歌App douban.fm 說起

大約三年前辦了 smart phone 之後,我就開始試玩各種不同的 app。Smart phone 對我來說一個重要的用途是代替收音機,在長途開車或做其它事的時候,播一些音樂,不然我車上老是放著在台大念書的時候燒來的十多年前的古董CD,實在是很像過氣的中年大叔會做的事。

所以,在剛辦了 smartphone 之後不久,我就開始尋找像 Pandora box 那樣,不需要購買歌曲,可以亂數播歌,但是以中文歌為主的 app。後來,經由我當時房東的分享,找到了中國製的 douban.fm 這個 app。它有很多內建的不同頻道,比較概括性的像華語頻道、粵語頻道、動畫頻道,或比較特別的像七十年代頻道、八十年代頻道等,可以自己選擇大致的範圍後,由系統亂數播放歌曲;更重要的,用戶也可以建立一個帳號,把當下聽到喜歡的歌標記起來,之後就可以選擇只播放有標記的歌(紅心頻道),或由 douban.fm 選擇亂數播放符合我偏好的歌曲(私人頻道)。

我用這個 app 已經至少兩年多了,我覺得它是一個非常好用的 app,強烈推薦給所有 Android 的用戶;至於 Apple 的愛好者,不知道為什麼,這個 app 只有列在 China Apple Store 裡,住在北美的人是無法 download 的。

不過,如果只是要推薦 app,我就不會特別寫這篇文章了。寫下這篇,主要是想記錄一些我經由使用這個 app,對現在處在顯學地位的 recommender 的想法。

如果說 douban.fm 會經由我 like 過的歌曲,來了解我的喜好,從而推薦符合我口味的歌的話,那我從一個單純使用者的角度,不去講 machine learning、clustering、dimension reduction 這些 recommender 背後牽涉的 computer science topics,我要怎麼評斷到底它這個功能到底好不好用,有沒有效果呢?

首先我就想起,我一開始使用 douban.fm 的時候,like 的歌還沒有那麼多,所以我的私人頻道常常出現的是同一個歌手的歌,我喜歡的無印良品、許美靜、優客李林、梁靜茹等人的新舊歌曲,都一一出現。一旦我 like 一首某歌手的歌,通常下一首馬上又會播同一個人的歌。雖然很開心(符合我的需要),但若只是推薦同一個歌手的歌,卻感覺不是特別厲害的 recommendation。

再用一陣子,私人頻道就開始出現一些別的好歌了,比如說阿妹的幾首經典歌曲。那的確也是我會喜歡的歌。不過轉念一想,像阿妹這種主流、多產、又長銷的重量級歌手,會出一些我喜歡的歌也不令人意外。不論把任何人所愛好的歌分析一下,推薦出幾首阿妹的歌應該都是很自然的結果吧?所以,或許這還是不能說它的 recommender 很厲害,因為這太好猜了。

不過轉念一想,或許我不應該只看它選了什麼歌給我,也要看看它不選什麼歌給我。想到這一點之後,我就發現,同樣是主流、多產、又長銷的重量級歌手,douban.fm 卻從來沒有播過周杰倫的歌給我聽,而我也的確不喜歡他的歌。從這一點來看,這個 recommender 的確有從我喜歡的歌單裡分析出一些有效的結論來。

除了已知的歌手之外,其實我最期待的,還是能經由這個 app,發現一些我本來不知道的新聲音。離開台灣多年,我已經和台灣的娛樂圈完全脫節,幾年前冬天回台灣,還發生不認識電視上唱跨年晚會壓軸的歌手是誰的窘境。後來我發現,douban.fm 在我 like 夠多的歌之後,就漸漸出現一些我不熟悉的名字,而我也的確發現了幾個我喜歡的歌手,一是范瑋琪(之前知道是誰,但對她的歌全然不熟),二是郭靜(這真的連名字都沒聽過,但是歌一放我就覺得超好聽,越聽越喜歡),三是 JS 這個二人組合,也是我本來完全不知道,但是覺得很好聽的。還有很多其他不知名的歌手(當中應該也有一些是中國歌手),讓我陸陸續續地發現了不少好聲音。所以,從推薦新歌的方面來思考,這個 recommender 應該是成功的。

而最後,最終極的判定,應該是比較使用私人頻道和公用頻道的差別。我發現,當我 like 的歌單夠大之後, douban.fm 總是可以選出我比較會喜歡的歌,有老的(二十多年前的,鳳飛飛時代的),有新的,有從來沒聽過的,甚至還有聽不太懂的日文歌或粵語歌,但是曲調也是我喜歡的。有時候,這個 app 會突然發生 error,把我的帳號登出,但是我大概只要聽個幾首它選播的歌就發現今天不太對,然後打開 app 發現帳號被登出了,需要重新登入。從這些角度來看,douban.fm 的歌曲推薦應該算是做得相當成功,確確實實抓住了我聽歌的口味,符合我的需求。

對於一個小小播歌 app 的 recommender 能夠做到這麼有效,我一開始有點訝異,但仔細想想 machine learning 發展多年,從我喜歡的歌選出別的相似的歌這種經典問題,早就有 well establish 的演算法,再加上 smart phone 時代廣大的用戶量和資料量,能夠達到這種好的表現其實並不讓人特別意外。

不過我又想,那又為什麼歌曲推薦能做得這麼成功,但像 Amazon 這種比 douban 大不知道幾十幾百倍的公司,每年招收不知多少做 big data 研究的 Ph.D. 的公司,卻沒有辦法準確推薦我想買的商品呢?我思考的結論是,Amazon 的商品推薦是遠比 douban 的歌曲推薦更困難的問題,理由有幾點:第一,歌曲愛好這個問題本身的 problem space 比較小,就只有歌而已,比起 Amazon 上的商品包山包海,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的情形,單純地多了;第二,歌曲的愛好是一個穩定不太變動的 property,我喜歡的歌曲口味,不會隨時間季節有劇烈的改變,因此比較容易建立正確的 profile,我現在喜歡的歌,對預測我別的會喜歡的歌,有直接的幫助,而我的購物偏好,則會有季節性(冬夏不同)、一次性購物(一陣子花很多時間研究某產品,一旦購買之後幾年都不再需要)種種變化不定的雜音,我現在有興趣的商品,不見得就會是我一直有興趣的商品;第三,聽歌按 like 是我自己一個人的行為,但我在 Amazon 上看或買東西,還包括了幫別人代買、代別人研究商品等等不是反映我個人行為的因子在裡面,也會使得 Amazon 更難抓住我真正的喜好;最後,根據 douban.fm 網站的統計,從我使用它們的 app 以來,我已經共計收聽 8585 首歌,而我整個有生之年應該是不可能在 Amazon 買到這種數量的商品。龐大的資料量也是 douban 可以準確預測我的喜好的重要因素。Big data 時代,資料就是黃金,由此約略可以了解。

如果對 douban.fm 有興趣的,可以去他們的網頁 http://douban.fm/  網頁上也可以透過 browser 線上收聽,用的是和 app 版本同一個帳號。網頁上也可以下載 Android 的 app 安裝檔(APK)  - 不知為何,這個 app 被 Google store 下架了,我猜有可能是侵犯版權之類的理由。不過 Android 的用戶仍然可以直接在 douban 的官網下載。

Friday, March 28, 2014

關於服貿

因為生活忙碌,許久沒有寫 blog。最近台灣因為服貿協定而引發了學生大規模的抗爭,還有許多網路上各方意見的討論。這件事情,我很關心,也花了不少時間去讀大家的心得。讀完之後,我自己也有一些意見,在這發表,當做練習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一種練習。

(如果對我以下所寫想要參與討論的,歡迎在這討論,但請不要轉載此篇文章)

首先,對於學生攻佔立法院和行政院,我認為這是合理的抗爭手段。當國家運作背離民意,公民表達不同意見,是民主國家常見的情形。不論學生的抗議背後有沒有政治或利益團體在運作,表達意見的自由都應該被尊重。至於抗議群眾採用的手法,或政府驅離群眾採用的手法,都不完美,但是當意見有很大的差異,衝突有時候就難以避免。

關於群眾的訴求,有許多不同的層次。目前檯面上最大的公約數是「反對黑箱」,而服貿協定應該因為程序不當,而退回重審。關於這點,我認為它雖然是大多數抗議群眾認同的訴求,但是訴求能產生的實質效益不大。畢竟國民黨仍佔有國會多數,就算退回服貿重新審查,它仍然有可能在政治運作下重新過關(事實上,我搞不懂為什麼國民黨會採用這麼粗劣的方法強行「通過」服貿,而落人口實,激化大規模的抗爭)。如果學生的抗議止於要求退回服貿,重行審查,那我們最後可能會繞了一大圈,花了這麼多社會成本,又重新回到同一個地方。

所以,要真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不能只討論程序,而是應該要進行實質的討論,就是我們應該要拿服貿協定怎麼辦。

這個問題有很多層次可以討論。首先,台灣和中國有沒有在經貿上加深合作,達到像服貿協定上規範的程度的適當性?台灣和中國長期站在敵對立場,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敵對的國家有沒有可能達成合作的協定呢?

以歐盟為例子好了,歐洲各國經上世紀才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許多比較年長的歐洲人,包括社會上的領袖,可能和鄰國都有殺父殺祖之仇;歷史上幾千年來,數不清的大小戰事,包括被打到亡國,如果把歐洲人的族譜都打開來看看,祖宗十八代裡完全沒有人死在鄰國人手裡的,可能還不是很容易找出來。客觀地說,歐洲各國之間的衝突,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比起台灣中國嚴重多了。如果歐洲各國,能夠面對歷史上的衝突和仇恨,彼此結盟,那,台灣和中國為什麼不行?

大家不要忘了,這其中有很大的差別。最明顯的一點是,歐洲各國之間的敵對是屬於過去式(是不是真的,我不是歐洲專家,如果有誤請指正),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是以併吞另一個國家為目的,這和台灣跟中國目前的情勢,有很大的不同。關於中國以經濟手段達成政治目的,還有簽服貿協定可能造成的國安危險,網路上已經有很多討論,在此就不提。

再退一步,假設服貿協定裡完全沒有別的目的,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國防歸國防,從純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值得一簽的合約嗎?

在我最喜歡的 board game TTA 裡,每個玩家代表一個國家,發展自己的文明。玩家可以和別國簽訂合約,協助自己的發展。其中有一條,看似公平無害,但是所有玩家都非常小心處理的合約,叫做「科技合作」:國家發展新的設施,需要投入科技力量,簽有這條合約的兩國,其中一國發展新設施的時候,可以少花兩點科技,但是簽約的另一國需要幫他付出一點科技。這條合約,完全對稱公平,簽的時候甚至連誰是甲乙方都不用說,雙方互惠,都可以享受因為合作少付出科技的好處。儘管如此,所有有經驗的玩家對這條合約都非常審慎,因為簽了之後,可能造成的結果對科技強國和弱國完全不同:強國省下了每種設施兩點科技,國家發展一飛衝天,弱小的國家雖然也是努力發展,但是還是追不上強國的速度,每次補助對方的一點科技又造成沈重的負擔,於是雙方差距越拉越遠。

就連完全平等的條約,因為雙方國力的差距,都有可能造成這麼不同的後果。再回頭考量台灣和中國整體經濟規模的差距,在中國經濟的崛起已經不是可能的未來,而是既定的歷史的情形下,在自由競爭往往都是有利於強勢的一方的情形下,面對服貿協定,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小心謹慎嗎?而這一點,也恰好是台灣中國和歐盟各國另一項不同之處:歐盟各國彼此之間的規模差距,遠比中台之間平均,因此小國被大國 overrun 的風險比較低。

最近蕭萬長接受報紙訪問,舉當年開放麥當勞來台灣為例,說當年大家也擔心麥當勞會取代台灣小吃店,但並沒有發生,反而是小吃店受剌激而向上提升。我認為這個例子沒考慮到的一點是,美式速食和中式小吃,基本上是兩個不同的貨品,彼此之間沒有完全的取代性,因此相對安全。比較適切的例子,應該是像 7-11 挾統一集團龐大的財力和物流優勢,完全打趴幾十年前台灣街頭巷尾都有的雜貨店,或是美國 walmart 打掛幾乎全美所有小型家用品店那樣。歐盟各國語言文化不同,因此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壁壘,就算全部開放,法國的服務沒有辦法直接取代德國的,因為語言文化就是一種自然的保護。而台灣和中國文化太像(至少比歐洲國家之間像),就少了這一層保護。事實上,我認為,如果今天台灣人全部只會說台語,聽不懂中文也看不懂國字,那服貿協定可能反而還安全一點。不過這個流通性是互相的,例如台灣的偶像劇、歌手,也曾經襲捲中國市場,開放之後,或許會有更多類似的例子,也未可知。至於到底哪些產業哪一方有優勢,我不是經濟分析師,無法一一列舉。

不過,自由市場經濟,受益最多的,往往都是資本的擁有者。服貿開放兩岸的服務流通,對台灣企業來說,理論上可以從更多的市場賺更多錢,但這些錢似乎絕大部分都會落入企業主的口袋,對一般受薪階級來說,可能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

最後我想討論的是,抽離中國和台灣,世界性的開放貿易,到底是不是真是一件好事?實際上我是存疑的。我們活在一個資本主義大行其道,幾乎沒有另一種思潮和它相對抗的年代。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似乎已經變成一種被廣為接受的嚴重副作用,不只是台灣、中國,世界各地幾乎都是如此,美國更加嚴重(詳見影片)。這種情形,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社會不公和階級對立。富有的人,當然會努力去維持自己的優勢,而他們手上擁有的籌碼是一般市井小民的百千萬倍,於是整個社會體制、法規,開始向擁有資本的一方傾斜,整個世界似乎隨著我長大,變得越來越不公平(當然也有可能是從前年少無知 XD)…開放全世界讓資本自由流動,我覺得反而會造成更多強國剝削弱國的情形(以前是靠武力殖民,現在則是靠經濟控制)。例如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真實性不明的文章,說某國的農夫種了一輩子的可可豆,賣給全球性的巧克力公司,卻因為貧窮一輩子沒有吃過他的可可豆做成的巧克力,錢大部分都進了糖果公司的口袋。文章的真實性不明,可能有誇大,但是我可以想像絕對的資本主義造成這種悲慘的後果。那要怎麼辦?我也不知道。不過我是反對全然自由的市場,因為大多數人、很多國家甚至是民族,在這種世界裡根本不能成為 player,只是變成弱肉強食下的犧牲品。關於極端市場機制可能造成的種種不公義情形,最近我看的一本書《錢買不到的東西》裡有許多精彩的論述,在此就打住不談。

回到服貿,我覺得抗議終究會落幕,但是我們能從這其中學到什麼?服貿協定只是冰山的一角,台灣和中國經濟上依賴日深,是很難改變的事實。在這樣的前提下,台灣有什麼樣的選擇?在全球競爭越來越透明沒有障礙,在台灣在國際世界越來越邊緣化的時候,我們又要往哪裡去?資本主義造成的諸多難以逆轉的問題,這個世界會變得如何?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甚至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說起。不過多點討論,多點參與,不要覺得這不關自己的事,總是好的。

一些雜亂想法,也打了一晚上,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