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金錢、欲望、滿足

這篇文章要寫的是三個相對的概念:金錢、欲望、和滿足。三者的相對關係,剪不斷,理還斷,既是互相消滅,又是互相依存。正好,最近有不少體悟,讓我用這篇文章來說明一番。

首先,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的是,金錢這個東西,怎麼會是相對的呢?一元就是一元,雖然說它的購買力是會隨著物價上昇而變動的,但是這個變動實在是太緩慢了,可以暫時忽略不計。我這裡所要說的金錢相對價值,是相對於我們內心的欲望,還有欲望是否被滿足而言。

最近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自從我來 Cisco 上班,我手上能支配的金錢的絕對數字,可能是我出生以來最多的;但是,相對來說,自從我來上班之後,我心理真切的感覺卻是,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覺得這麼窮,這麼需要錢過。這個當然是很明顯的矛盾,手上的錢是我當學生的時候的數倍,但心裡覺得貧窮的不安全感卻怎樣都填不滿。顯然,金錢的價值是相對的。如果不是用來交換其它的物質,那金錢本身只是一個數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要解釋這個金錢的相對價值,就必須引入另外兩個概念,欲望和滿足。人都有欲望,雖然說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花錢解決,但錢的確是經濟活動中用來交換,達成許多欲望的滿足的一種媒介。當我可以達到我大部分的欲望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反之如果我不能達到我大部分欲望的時候,就會產生不滿足感。

從前在學校的時候,欲望非常簡單:只要有食物吃、有地方住、有衣服穿,不要餓死冷死或流離失所;另外存一點點錢,每年一兩次去開會的時候,可以自己再加一點錢留下來玩;還有每年能跑去旅行一趟或回台灣。反正一人飽全家飽,在美國維持自己的經濟獨立,不用跟家裡拿錢,這就心滿意足,好像世界上剩下的任何事情,都與我無關,所呈現的是一種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安然自在的滿足。反正別的東西,都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遙遠,從來就沒有人會因為摘不到天上的星星而不滿足,因為那實在是超過能力範圍的事情。自從來上班之後,本來能力範圍之外,不需要關心的事,有些開始變成了開始需要關心的事,但還是在能力範圍之外(比如說買房子之類),欲望快速地膨脹,但卻沒有辦法滿足,所以就限入了一種帳面所得增加,但卻覺得自己越來越窮的狀態。

所以說,金錢的存在會刺激欲望,相反的金錢的缺乏會克制欲望。當手上的金錢可以換到所欲求的物質的時候,就會有一種(物質上的)滿足。這三者之間的平衡,非常巧妙。少少的錢可以滿足少少的欲望,多多的錢可以滿足多多的欲望,但帶來的滿足感,可能卻是一樣的。滿足這件事,似乎是看自己的欲望被達成了百分之多少而決定,而不是看滿足了多大的欲望來決定。如果三者能夠達成平衡,那自然在物質生活上就達到一種和諧。這樣子的平衡點,不只一個,而是有很多個。而我現在似乎是處在一種失衡,需要調整的狀態。認清楚這一點,慢慢調適心態,我想,應該又可以重新快樂起來吧?

Saturday, February 07, 2009

惱人的房事

話說搬家來到北加州聖塔克拉拉市,不知不覺很快就過了五個月!當初原本打算只是騎驢找馬,簽下六個月短約的公寓,租約也馬上就要到期了。這讓我最近頗為煩惱,因為原以為半年時間足以熟悉地面,為下個住所做個好的決定,但沒想到 weekday 上班,weekend 宅在家裡的生活是過得這麼不知不覺地快,看看租約就要到了,如果要搬家的話,我真是一點頭緒都沒有。

原本想說,好吧,就這麼住下去算了。我現在住的地方也有幾大優點:一是離公司近,天氣暖一點的話,走路去都不成問題;二是離朋友近,我的高中大學同學就有兩個人住在附近,也有兩三個在 USC 認識的印度朋友住在同個社區;某天去社區裡的洗車點洗車,碰到一個我在 USC 當 TA 的時候教過的學生,他還認得我,我倒是完全不知道他是誰了(這種事發生了好幾次,好像我有很多前學生在這邊);三是離購物近,走路可到的地方,就有24小時的 grocery store。

當然我現在住的地方的最大缺點就是進行中的 construction。我窗口搬來的時候正在打地基的工地,目前已經蓋到二樓了。這個社區很多居民都對 construction 很有意見,上上星期甚至組織起 來跑去市議會陳情。因為市議會開會的時間是晚上七點(不知是不是為了這個 issue 的特殊性,更改時間讓大家能參與?)我也跟去看看熱鬧。美國的市議會開會的規模不大,議員也只有五六人,而且是像法庭片那樣坐成一橫排,面對台下的觀眾。我們的市長是個媽媽,坐在正中央,聽取大家的意見。首先是市政府裡負責這個案子的公務員,就本案的歷史做簡要的報告。接下來輪到我們社區的居民,上台陳述自己的經歷,每人限時三分鐘。許多人都特地準備了 powerpoint 做的 slides,圖文並茂,大聲表達自己的不滿。

有趣的一點是,大家採用的 strategy 都不太一樣。有人是用溫情攻勢,說太太懷孕,子女年幼,家有高堂老母,卻要忍受這無情的噪音和居住上諸多不便;有人則是採取 facts tell the story 的策略,照了很多工地的照片,來說明施工管理不良,對居民造成潛在的危險;也有人像小時候寫作文,先花一大段陳述聖塔克拉拉市是一個多有優良傳統的城市(前幾年似乎當選過 the American city),然後詰問說,在這麼偉大的城市裡,怎麼可以容忍她的居民接受這樣的生活品質。一個多小時下來,真的是遍地開花,講得那 mansion grove 社區的代表狗血噴頭。

等到輪到業主代表上台的時候,那人雖然備有講稿,但因為講稿裡很多地方和大家的認知不盡相同,沒講幾句,台下就罵聲四起 "Lies!!" "That's not true",使得市長媽媽不得不好幾次拿起桌上的小錘子,喝令大家安靜。因為居民們的反應太激烈,接下來議員們詢問的時間,大部分的問題都是針對業主而來。整整鬧了兩個多小時才休會。不過,看看會場上的情形,實在是很難對進行已到一半的施工,做出任何實際的改變;換句話說,也就是大家白打嘴砲,講爽的而已。

至於本人的看法,雖然之前我也抱怨過,施工的情形比想像中糟,但最慘的部分似乎已經結束,整地打地基時的噪音和灰塵,最近已不復見。在某種程度上,這個社區還是相當 livable 的。會有那麼多抱怨的人,多半都是有人需要白天在家,或在開工前就簽約,沒有充分得到事先通知的人。

唯一讓我不滿的是,我之前簽下六個月 1406 元的約,後來發現實在是 significantly overpaid。那時候急著要找位置好的住的地方,而且它已經比外面其它公寓便宜一些,就接受了。後來才發現,很多人都是付 1300 以下,再考慮到我的 apartment 正對工地,實在是被敲了。所以我就打算用這滿六個月換約的時候,好好 negotiate 一下。

前兩天收到續約通知,上面寫說我的 renewal price 是維持在 1406,沒有變動。就算是改簽較長的約也是一樣。我看到通知,真是氣得七竅生煙,明明他們自己的網頁上最近貼出的 available 的 apartment 很多價錢都比這低,offer 這種價錢,難道是把我當呆子或是凱子嗎?

不過,第一次試圖跟租屋公司討論的結果,就是負面的。他們的說法是,pricing 是他們租屋的 strategy 的一部分,需要急著脫手的房子,就會定低價,雖然是一模一樣的房型,我如果要拿到那樣的價錢,唯一的做法就是換約搬家。跟我談的那個人,看起來像個冥頑不靈的老頭,才談了十分鐘,我就知道 this conversation is going nowhere。

一氣之下,我就決定這次要好好地 shopping,不要再當冤大頭。從我們社區的 homepage,可以查到目前 available 的房子,或已經確定未來什麼時候會 available 的房子。我玩了玩那個 search,發現有趣的是,同一間房子,不同的搬入日期,價錢也會不同!原來這就是所謂的 pricing strategy:如果假設一間房子 3/15 會空出來,為了鼓勵正好 3/15左右要搬入的人租這間房,並且減少房子空著的時間,在 3/16 遷入的價錢是最低的。之後,價錢就會按週上漲,上漲的幅度似乎經過精密計算,就是要在12個月裡,多收到足以補足空屋的時候損失的錢。如果一間房子現在 available,但是我卻去簽三個月後才搬入的約,我就得付比較高的月租費,讓 leasing office 為我空下這間房三個月不致於損失。

弄清楚這一點之後,事情就好辦。我應該不要簽現在就有的空屋(雖然好處是可以走進去看裡面是怎麼樣),然後把 move-in date 設在我現在的家的約到期的時候,而是要看準新出現的 available apartment,然後簽下那時候開始生效的約,才會拿到最好的價錢。正好,今天有一間房子新 release 出來的資訊被我看到了。事不宜遲,我只考慮了一小時,就決定到 leasing office 簽新約,打算四月底搬進我們社區的另一間 apartment。這間 apartment 的 floor plan 跟我現在的家完全相同,但是在三樓(據說三樓的 apartment 有挑高一點屋頂,有火爐,另外就是不像我現在在一樓要忍受飛進來的灰塵),而因為抓準了簽約的時間,價錢是 1205 元,一個月足足就省了 200。雖然說簽四月底搬家的約,表示我得在現在這間再住兩個月,而且 month-by-month 的約要再加 50 元,而且搬家實在是麻煩事,不過這樣一搬,就能以 1205 的價錢,lock-in 一年 1-bedroom,在我現在的這個地點,真的是 what a steal!

不過今天簽約的時候也發現人家是很賊的,leasing office 也知道現在給出太低價的約,會對日後漲房租造成不利的影響,特別要大家簽下但書,但書上寫說,因為目前的價錢是在 construction 過程中的特別條款,當本次的租約到期,leasing office 得視情形調整續約價錢,並不受 construction 的進度影響。這紙但書似乎給了租屋公司運作的空間,一年後房租的漲幅,可能就不受一般法規的規定(以前在 LA 好像是最多一年只能漲 5%)。我只能說,真是無奸不商,不過一年後的事情還很難說,我會留在美國,還是回台灣,還是怎麼樣,現在根本看不準。如果到時候還留在北加州,說不定也該買房子了(講到這又是很長的故事,改天另開一個話題討論好了)。眼下還是先把每個月 200 的 saving 拿下來,隨便做什麼都好,就是不要交給可惡的租屋公司。

不過這麼一來,房子都還沒住熟,就又要搬家了。真是麻煩啊。

Sunday, February 01, 2009

【閱讀筆記】

自從來到 Santa Clara 之後,利用本地市立圖書館有大量中文藏書的特性,借了不少書來閱讀。雖然說在美國五年多,閱讀英文基本上已經不成問題,但總覺得休閒類的書,我還是喜歡看中文的。英文的書,除非有足夠的理由,不然有些時候實在很懶得去翻它。

幾個月來看了不少書,有中文原作的也有翻譯的。就我記得的部分,簡略寫下心得 -

1. 白色巨塔(翻自日文小說,山崎豐子著)- 這部小說的改編日劇前幾年在台灣上演的時候好像很紅,連從來幾乎不看日劇的我也聽說過。原著翻譯後非常厚,共上中下三冊,每冊都有四百頁左右,看了好久才看完。不過整部作品看來真是讓人大呼過癮。我特別佩服作者小題大作的本事,書中角色不多,主要劇情也只繞著幾個主角打轉,卻能夠整個故事錯綜複雜,觸及到醫病關係、醫學倫理、醫界學界政治、法理等等層面。原著寫於大約四十年前,讀來卻毫無過時感,真是不可思議。
不過看 wiki 上才知道,這部作品曾經改寫過。原來這部作品最早是在報上連載的,連載到了一個段落之後,作者本來就打算是寫完了。但原本的結局似乎不符合當時社會的期待, 於是作者只得繼續寫續篇,最後這個故事才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風貌。這算是相當好看的長篇小說,推薦。

2. 漫步華爾街(翻自美國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這是一本入門的投資書籍。從前年開始我對投資慢慢有些接觸和實驗,一開始當然多是上網路看別人的文章,還有拿一些些小錢出來投資(結果去年遇到 economic downturn,2007 和 2008 上半年好不容易省下來投進去的錢當場就變成一半,真慘)。這本書我其實已經想看很久,之前在 Gainesville 的時候也有從圖書館借到英文版的,但是因為那時候太忙,一頁都沒看就又還回去了。不過,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裡面大部分的觀念我都已經懂了。我經常拜訪的優良 blog,綠角財經筆記,作者一直不斷推出易懂且立論充分的文章,內容豐富的程度,幾乎可說已經超過了一般單本財金書籍所能涵蓋的範圍。這個經驗的教訓是,新的知識時代,網路上的內容甚至可以比書本更詳實,更有料 - 希望有一天我的旅遊 blog 也能做到這種程度。

3. 青春無法估計(柯裕棻著)- 柯老師是政大的教授。我最早知道她是在網路上看到了她寫的《行路難》一文,寫得是留學生活的一些感觸。那篇文章寫得非常精準,直達留學生心理最真實又不想直接面對的,脆弱的地方。記得我第一次看完那篇文章,第一個反應是破口大罵,罵說如果真的那麼苦,不如不要念算了。當然,文章內寫的東西,絕對不是無病呻吟,更甚至說她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呻吟,而是純粹反應事實。後來,比較能夠面對留學生的生活狀態之後,我開始喜歡這篇文章,並且把它分享給許多朋友知道。這篇文章除了網路上看得到,也收錄在《青春無法估計》這本書的最後一篇。
在圖書館發現這本書的時候,我自然是很開心,想看看柯老師除了《行路難》之外,另有什麼佳文。整本看完之後,稍稍有些失望。書裡的文章雖然有許多不錯的,但也有少部分有些晦澀難懂,讓我不知道是要表達什麼;至於像《行路難》這種足以留傳後世,登上國文課本也不為過的絕佳作品,整本書竟也找不出第二篇來了。
或許是我期待太高,又或許是散文集從來就不是我偏好的閱讀標的(這本書雖然試圖從文章中整理出一個個主題,但因為感覺還是有點散亂,我還是只能把它當成散文集),這本書我覺得不錯,但不到值得收藏的地步。

4. 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 (Justin 著)- 這是一本經由網路宣傳而大紅,後來才出書的經典例子。記得大約是四五年前,網路轉寄信還非常盛行的年代(記得這個東西嗎?一個人收到某封有趣的信,就趕快轉寄給十幾二十個朋友,一傳十,十傳百,當某個東西紅起來的時候,一天就可以收到四五封一模一樣的信 - 不知道是因為身邊的朋友們年紀都大了,還是說這些年來大家的網路禮儀有進步了,又或者我離群索居太久,早就不在大家 email 的雷達上,我已經好久沒有收到過這種東西),有一堆照片在網路上留傳,標題就叫《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內容是一位聯電的工程師去希臘旅行拍下來的照片。
照片拍得很美,馬上就在網路上引起瘋狂的迴響,一傳十,十傳百。連遠在美國的我,也收到了好幾封這個信,記得在當時信傳到有如狂風捲地,最後還上了新聞。以攝影作品來說,這些照片當然拍得非常好,但網路的推波助瀾,我想也功不可沒,最後作者把照片和文字集結成冊,出了這一本同名旅遊書。
說真的,我本人也很有興趣把自己的旅遊經驗,特別是開車從 LA 到 Gainesville 的這一段故事,集結出書(不過不知道有沒有市場,或許打著中英文雙語對照的特色,可能可以是個賣點?)。拿前輩當年曾經在網路大紅的作品來對比,我這麼說或許有些自大,但我認為論圖我不及他,但若論文字,我有信心不比這本話題作品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