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3, 2018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王建民




前天太太在 Facebook 看到一則消息,王建民的記錄片《 Late Life - the Chien-Ming Wang Story》將在舊金山的影展 CAAMFEST36 上映。我先前陸陸續續就有在 PTT 看到這部片的消息,原本就有些興趣,又聽說影展是特別活動,導演和王建民本人都會親自出席,並在影片結束後和影迷/球迷互動,回答大家問題。對球迷如我來說,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於是就臨時決定要在星期六晚上去舊金山看片。不知道是不是這消息走漏得不夠快,影展小小一廳一百多個座位,到上演前兩天都還買得到票,所以我們很幸運地成為了可以最早看到這部記錄片,又和主角王建民本人對話的少數人之一。

以下關於記綠片本身,為了不影響大家觀影樂趣,我只粗略介紹大概。故事的主軸,我想只要有在 follow 王建民的球迷都很熟悉這段,就是說他從受傷離開洋基,在好幾支球隊大小聯盟間一路浮浮沈沈,還一度離開大聯盟體系,前往獨立聯盟奮鬥。最終皇天不負苦心人,在 2016 年成功搶下皇家隊 25人名單一席,以牛棚投手的身份,成功回到大聯盟打出讓眾多球迷們感動的一季的故事。影片本身是記錄片的型式,以穿插檔案影片/照片、側拍王建民生活、加上眾多訪談,呈現主角在棒球路上的堅持和奮鬥。

這是我第一次去看以影展形式特別上映的電影,也是我第一次參加導演和演員(?)本人都有出席的電影活動。當天到場的影迷,我想多半都是衝著看王建民而來,進場前排隊的時候,我就看到很多穿著中華隊 CT 外套/帽子或 NY 裝扮,講話是台灣口音的中年大叔們,我想其中有很多都是像我一樣,在求學階段經歷王建民熱潮,現在在灣區成家立業的遊子們。對我們來說,王建民當年帶動的熱潮,都曾是自己青春歲月的一部分。坐在電影院裡看著這部片,同時還知道在一片黑漆漆的影廳某處,主角王建民也就像我一樣坐在那邊,這實在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靜靜地看著這部記錄片,讓我的心思一路回到那遙遠的 2005 年,一個那麼不同於現在的時間。

2005年留學生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沒有 FB,沒有 youtube,沒有智慧型手機,我們每天用來和家人朋友們互動的方式,叫做 MSN Messenger,想看家鄉的新聞的時候,就上網掛在PTT,生活非常簡單,沒有太多資訊過載的問題。對我們之中愛棒球的人來說,來到美國,能更進一步的接觸到最高殿堂的大聯盟,親眼看到世界上最厲害的球員們,還有最先進最完善的棒球組織,實在是太棒了。而我們心中,都有另一個小小夢想,就是有朝一日,有幾位像我們一樣,從台灣渡海來異鄉奮鬥的球員們,能夠成功站穩大聯盟的舞台。

和我們差不多同一個年代,從台灣渡海來美奮鬥的球員們,除了先行者陳金鋒之外,就是金龍旗世代的王建民、郭泓志、曹錦輝三位投手。因為我們是在 LA,所以通常鋒哥的一舉一動,最受到大家注意,每當道奇又從小聯盟把鋒哥 call up 的時候,通常就有人會發起到 Dodger stadium 去幫鋒哥加油的活動,或偶爾有同學去 Las Vegas 玩的的時候,會聽到有人順便去看道奇 AAA 球隊的比賽。

而就在這年春天四月底,來自遙遠的紐約的消息,洋基隊把王建民叫上了大聯盟。不同於鋒哥當時難以預測的代打角色,王建民是被叫上來頂替有人受傷的先發位置,所以每隔四天,大家都可以預期今天又是王建民上場的日子。而整個留學生圈,更精確地說應該是整個台灣,都瘋狂了。

大聯盟的轉播是屬地主義,LA的電視台不會播紐約的季賽,而那個時候 MLBTV 才剛開始沒幾年,能夠在網路上看到遠在紐約的棒球還是新鮮事,每到王建民先發的日子,有人不知道怎麼弄到的 MLBTV 的比賽超聯結,就會在 MSN Messenger 的朋友圈之間,一傳十,十傳百,幾乎所有看棒球的留學生都在看王建民。大家都希望,這位和我們一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能夠完成他自己的夢想,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一席之地。而這其中,可能又有很多對自己的期望的投射吧?2005年的時候,世界不像現在這樣這麼緊密連結,資訊的流通也不是那麼方便,留學的日子是相當孤獨的。而人在孤獨的時候,會更加用力地去抓緊和自己故鄉、自己熟悉的東西的一切連結。王建民在當時的出現,在相當的程度上填補了留學生們心裡的那一塊。當他完成一場場好投,確定還有下一場的時候,我們一起為他高興,只要能繼續拿到機會,舞台就慢慢會是他的。如果、真的如果,我們正在見證台灣來的一代傳奇的誕生也不一定!抱著這種想法,追逐王建民比賽的熱潮,就在 2005 年的夏天延燒得像加州野火般一發不可收拾。也差不多在這時候,在紐約的留學生們成了最讓人羨慕的一群,因為他們可以親身在洋基球場看到王建民,然後在 PTT 上發第一手球場報導。

當然,太平洋彼端的台灣更是誇張。台灣之光的報導、媒體很快地搶下電視轉播、大學生們不眠不休地追著比賽,隔天搶買蘋果日報,我都曾經透過 PTT,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一次次感到驚訝。我生得不夠早,沒有親身經歷過什麼大家看三級學生棒球到美國"為國爭光",然後勝利遊行萬人空巷的年代。不過在 2005 年,我看到了屬於我們這個年代的,棒球再一次成為人人瘋狂追逐的國球,它幾乎不再只是運動娛樂,也是團結民心的力量的另一次演繹。

這些都是好遙遠的往事了。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王建民經過兩年19勝的生涯高峰,然後受傷跌落谷底,當了幾年的棒球浪人,慢慢從速食的台灣新聞的焦點中淡出。而,讓我驚喜的,是《 Late Life - the Chien-Ming Wang Story》(據說片名將譯為《後勁》)這部片的導演,適時填補了媒體的空白,幫我們記錄下了這些不這麼順遂的日子裡,王建民繼續奮鬥的軌跡。

我不確定導演是在什麼樣的機運和想法下,開始這個 project。但當 project 開始的時候,我想誰也無法確定,王建民的奮鬥,是不是真能夠開花結果。但,我覺得台灣需要更多這樣的故事。不是只有那個站上巔峰的,連兩年19勝的王建民,才值得大篇幅報導,有更多在各行各業、形形色色、持續在自己崗位上努力不輕言放棄的人,就像那幾年在小聯盟遊走浮沈的王建民,應該要得到尊敬。雖然王建民在 2016 年的成功,讓這故事有了戲劇化的美好結局,但就算不是這樣,我想這記錄片仍然會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

回到影展場上,影片結束後,導演和王建民本上站在戲院前面,接受大家的提問。但,明明是首映會的場合,卻變得像球迷會,大家清一色向王建民提問,把導演晾在一旁。我問王建民,他生涯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場球。而他的答案是在紐約時對上國民隊,整場好投最後卻被再見全壘打輸球,氣到摔手套那場(我想只要有看轉播的球迷都無法忘記這場球,經查是 2006/6/18 對國民隊的比賽),而我也意外獲贈王建民簽名的電影海報一張(只要有提問都有贈品),是我第一次拿到王建民的簽名,真是開心!

而影片本身,我覺得只要是經歷過王建民熱潮的台灣人,都可以從這部影片裡,回想起當年的熱血回憶,還有在那些媒體描寫出來的造神故事背後,王建民本人到底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和個人的掙扎。棒球記錄片,特別是描寫現役球員的,我所知並不多,但這部《後勁》我覺得相當值得一觀。在此也感謝導演 Frank Chen 和工作團隊的努力,讓我們了解更多王建民的個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