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8, 2014

關於服貿

因為生活忙碌,許久沒有寫 blog。最近台灣因為服貿協定而引發了學生大規模的抗爭,還有許多網路上各方意見的討論。這件事情,我很關心,也花了不少時間去讀大家的心得。讀完之後,我自己也有一些意見,在這發表,當做練習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一種練習。

(如果對我以下所寫想要參與討論的,歡迎在這討論,但請不要轉載此篇文章)

首先,對於學生攻佔立法院和行政院,我認為這是合理的抗爭手段。當國家運作背離民意,公民表達不同意見,是民主國家常見的情形。不論學生的抗議背後有沒有政治或利益團體在運作,表達意見的自由都應該被尊重。至於抗議群眾採用的手法,或政府驅離群眾採用的手法,都不完美,但是當意見有很大的差異,衝突有時候就難以避免。

關於群眾的訴求,有許多不同的層次。目前檯面上最大的公約數是「反對黑箱」,而服貿協定應該因為程序不當,而退回重審。關於這點,我認為它雖然是大多數抗議群眾認同的訴求,但是訴求能產生的實質效益不大。畢竟國民黨仍佔有國會多數,就算退回服貿重新審查,它仍然有可能在政治運作下重新過關(事實上,我搞不懂為什麼國民黨會採用這麼粗劣的方法強行「通過」服貿,而落人口實,激化大規模的抗爭)。如果學生的抗議止於要求退回服貿,重行審查,那我們最後可能會繞了一大圈,花了這麼多社會成本,又重新回到同一個地方。

所以,要真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不能只討論程序,而是應該要進行實質的討論,就是我們應該要拿服貿協定怎麼辦。

這個問題有很多層次可以討論。首先,台灣和中國有沒有在經貿上加深合作,達到像服貿協定上規範的程度的適當性?台灣和中國長期站在敵對立場,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敵對的國家有沒有可能達成合作的協定呢?

以歐盟為例子好了,歐洲各國經上世紀才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許多比較年長的歐洲人,包括社會上的領袖,可能和鄰國都有殺父殺祖之仇;歷史上幾千年來,數不清的大小戰事,包括被打到亡國,如果把歐洲人的族譜都打開來看看,祖宗十八代裡完全沒有人死在鄰國人手裡的,可能還不是很容易找出來。客觀地說,歐洲各國之間的衝突,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比起台灣中國嚴重多了。如果歐洲各國,能夠面對歷史上的衝突和仇恨,彼此結盟,那,台灣和中國為什麼不行?

大家不要忘了,這其中有很大的差別。最明顯的一點是,歐洲各國之間的敵對是屬於過去式(是不是真的,我不是歐洲專家,如果有誤請指正),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是以併吞另一個國家為目的,這和台灣跟中國目前的情勢,有很大的不同。關於中國以經濟手段達成政治目的,還有簽服貿協定可能造成的國安危險,網路上已經有很多討論,在此就不提。

再退一步,假設服貿協定裡完全沒有別的目的,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國防歸國防,從純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值得一簽的合約嗎?

在我最喜歡的 board game TTA 裡,每個玩家代表一個國家,發展自己的文明。玩家可以和別國簽訂合約,協助自己的發展。其中有一條,看似公平無害,但是所有玩家都非常小心處理的合約,叫做「科技合作」:國家發展新的設施,需要投入科技力量,簽有這條合約的兩國,其中一國發展新設施的時候,可以少花兩點科技,但是簽約的另一國需要幫他付出一點科技。這條合約,完全對稱公平,簽的時候甚至連誰是甲乙方都不用說,雙方互惠,都可以享受因為合作少付出科技的好處。儘管如此,所有有經驗的玩家對這條合約都非常審慎,因為簽了之後,可能造成的結果對科技強國和弱國完全不同:強國省下了每種設施兩點科技,國家發展一飛衝天,弱小的國家雖然也是努力發展,但是還是追不上強國的速度,每次補助對方的一點科技又造成沈重的負擔,於是雙方差距越拉越遠。

就連完全平等的條約,因為雙方國力的差距,都有可能造成這麼不同的後果。再回頭考量台灣和中國整體經濟規模的差距,在中國經濟的崛起已經不是可能的未來,而是既定的歷史的情形下,在自由競爭往往都是有利於強勢的一方的情形下,面對服貿協定,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小心謹慎嗎?而這一點,也恰好是台灣中國和歐盟各國另一項不同之處:歐盟各國彼此之間的規模差距,遠比中台之間平均,因此小國被大國 overrun 的風險比較低。

最近蕭萬長接受報紙訪問,舉當年開放麥當勞來台灣為例,說當年大家也擔心麥當勞會取代台灣小吃店,但並沒有發生,反而是小吃店受剌激而向上提升。我認為這個例子沒考慮到的一點是,美式速食和中式小吃,基本上是兩個不同的貨品,彼此之間沒有完全的取代性,因此相對安全。比較適切的例子,應該是像 7-11 挾統一集團龐大的財力和物流優勢,完全打趴幾十年前台灣街頭巷尾都有的雜貨店,或是美國 walmart 打掛幾乎全美所有小型家用品店那樣。歐盟各國語言文化不同,因此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壁壘,就算全部開放,法國的服務沒有辦法直接取代德國的,因為語言文化就是一種自然的保護。而台灣和中國文化太像(至少比歐洲國家之間像),就少了這一層保護。事實上,我認為,如果今天台灣人全部只會說台語,聽不懂中文也看不懂國字,那服貿協定可能反而還安全一點。不過這個流通性是互相的,例如台灣的偶像劇、歌手,也曾經襲捲中國市場,開放之後,或許會有更多類似的例子,也未可知。至於到底哪些產業哪一方有優勢,我不是經濟分析師,無法一一列舉。

不過,自由市場經濟,受益最多的,往往都是資本的擁有者。服貿開放兩岸的服務流通,對台灣企業來說,理論上可以從更多的市場賺更多錢,但這些錢似乎絕大部分都會落入企業主的口袋,對一般受薪階級來說,可能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

最後我想討論的是,抽離中國和台灣,世界性的開放貿易,到底是不是真是一件好事?實際上我是存疑的。我們活在一個資本主義大行其道,幾乎沒有另一種思潮和它相對抗的年代。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似乎已經變成一種被廣為接受的嚴重副作用,不只是台灣、中國,世界各地幾乎都是如此,美國更加嚴重(詳見影片)。這種情形,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社會不公和階級對立。富有的人,當然會努力去維持自己的優勢,而他們手上擁有的籌碼是一般市井小民的百千萬倍,於是整個社會體制、法規,開始向擁有資本的一方傾斜,整個世界似乎隨著我長大,變得越來越不公平(當然也有可能是從前年少無知 XD)…開放全世界讓資本自由流動,我覺得反而會造成更多強國剝削弱國的情形(以前是靠武力殖民,現在則是靠經濟控制)。例如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真實性不明的文章,說某國的農夫種了一輩子的可可豆,賣給全球性的巧克力公司,卻因為貧窮一輩子沒有吃過他的可可豆做成的巧克力,錢大部分都進了糖果公司的口袋。文章的真實性不明,可能有誇大,但是我可以想像絕對的資本主義造成這種悲慘的後果。那要怎麼辦?我也不知道。不過我是反對全然自由的市場,因為大多數人、很多國家甚至是民族,在這種世界裡根本不能成為 player,只是變成弱肉強食下的犧牲品。關於極端市場機制可能造成的種種不公義情形,最近我看的一本書《錢買不到的東西》裡有許多精彩的論述,在此就打住不談。

回到服貿,我覺得抗議終究會落幕,但是我們能從這其中學到什麼?服貿協定只是冰山的一角,台灣和中國經濟上依賴日深,是很難改變的事實。在這樣的前提下,台灣有什麼樣的選擇?在全球競爭越來越透明沒有障礙,在台灣在國際世界越來越邊緣化的時候,我們又要往哪裡去?資本主義造成的諸多難以逆轉的問題,這個世界會變得如何?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甚至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說起。不過多點討論,多點參與,不要覺得這不關自己的事,總是好的。

一些雜亂想法,也打了一晚上,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