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斷找房子、買房子的事情已經有一年多了。本來的打算是,申辦綠卡進行到最後階段的時候,可能錢也存到了一些,就可以重新啟動買房子這件事;自己心裡的預期是應該可以把它列為 2011 年的重要事項之一。不過,最近綠卡的申辦呈現 I-140 無間等待的狀況,難以預期何時才會有進展,我就暫時忘記綠卡這個變項,跳過它來思考買房子的可能性。
先回頭檢討之前第一次看房子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太早開始「看房子」的動作,而缺少對「買房子」這件事整體的思考和規畫,所以最後才會止於看到了一個覺得不錯的房子之後,反而回到搞不清楚我到底應不應該買房子這個根本的問題上來。我那時看了不少教人怎麼買房子的書(至少翻過五本以上),但現在回想,這些書都著重於戰術性的應用(例如如何 qualify a loan),但欠缺戰略性思考的指導(到底我要如何思考應不應該買房子)。太快開始買房子的執行面並不是好事,因為再怎麼成功的戰術執行,都無法挽回戰略上的錯誤 - 如果買房子從開始就是錯誤的決定,那麼低點買進、買在好區、議價成功這些都是枝微末節,到了最後,可能還是會後悔為什麼要去買房子。
既然這麼說,這次重新啟動看房子這件事,我就決定要先理清戰略性的思考,在這部分沒有完成之前,不要輕易開始找房子物件的過程。所謂戰略性的思考,目前應該包括:
1.買房子在財務上是不是有利
2.哪一個區域比較適合我
其中,第一點又是目前思考的重點,因為我很清楚地知道,目前除了 financial gain 之外,我沒有任何買房子的理由。古人說,安土重遷,但是我覺得現代人的生活本來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為有了房產而變得難以遷移,是一種負擔。我也不覺得灣區目前我買得起的房子,可以給我帶來任何 pride of the ownership。所以,如果不是買房子可以帶來財務上明顯的優勢,短期之內我實在想不出把枷鎖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合理理由。
所以,最近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利用算去年所得稅的機會,好好評估一下如果我買房子,會有多少稅務上的好處。算完之後,就可以在買房和租房的費用之間,有更精確的評估。
說到 buy vs rent 的比較,我最近發現幾乎所有網路上找得到的試算表,都要求使用者輸入預期的房屋增值率和資金投資報酬率。這種格式的試算表,非常危險,因為輸入的增值率數字對算出來的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差個 0.5% 可能就差很多,而要合理地估計這兩個數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在玩試算表的時候,會因為心理的成見而 second guessing 輸入的數字 - 比如說我用房屋增值率年增 4%,算出來買房極不划算,但我心理(甚至是潛意識)覺得這麼多人都買房子,應該它是 financially 划算的吧?就把房屋增值率改成年增 6%,算出來的結論就會很不同。這麼說來,這個試算表只是一個照妖鏡,照出我心裡早就有的定見,garbage in, garbage out,在使用上一點也不客觀。
正當我對這個問題覺得煩惱的時候,一天有幸在這裡的圖書館找到一本當地出版社出的又舊又破又小本的書,書名叫 "Home ownership : the American myth"。這本書從純個人財務的角度入手,探討買房子造成的效果;我覺得它對我最有幫助的地方,是書中的試算表的編排,把 input 和 output 反過來:要求使用者輸入打算買的房子的參數,還有打算住的年數,試算表去反算在這種情形下,房子的增值率要達到多少才會使得買房有財務上的優勢。這樣一來,輸入的參數是相對之下比較可以預測的東西,而最難以預測的部分變成了 output,不容許我 second guess。最近另一個功課,應該是要照書中的步驟,自己做一個 excel 試算表,做為將來評估的工具之一。
買哪一個區域的房子,聽起來比較像戰術性的問題,但我覺得了解目前市場上有什麼東西,什麼是我買得起的而什麼又是我買不起的,是影響最後決定的重要步驟之一。正好,最近工作比較不忙,應該要好好利用週末的時間,到處走走逛逛,就當是一種 local trip 也行。
基本上,房子通常是一個人人生中最大的幾筆支出之一,所以我寧可過度謹慎。最近,聽到好些朋友買了 1 Million 左右的房子,都覺得他們好大膽。後來我才想到,人家多半是夫妻一起買 1M 的房子,如果我覺得那樣大膽,那我一個人買 500K 的房子,其實是風險更大的事情。想到這邊,就覺得,事情還是要好好從長計議才行…
This is a blog I started on September 2006, for a complete record of a cross-country driving trip that took me 15 days from Los Angeles,CA to Gainesville,FL. I would like it to be a blog for my traveling notes in the future. 我為了記錄一趟從 加州洛杉磯 到 佛州Gainesville,共計十五天開車橫跨美國的旅行,在2006年的九月啟用了這個 blog。未來我希望它成為一個讓我記載旅遊的記事的地方。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加州工作生活.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加州工作生活.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February 12, 2011
Friday, October 29, 2010
Halloween 刻南瓜
去年 Halloween,看到了朋友在網路上分享刻南瓜的心得,看起來好像很好玩,本來就想今年自己來刻一個。結果,上星期 manager 下令要我們的活動組長去安排 Halloween 的 team event,她就安排了今天下午舉辦刻南瓜大賽。所以我什麼事都不用準備,只要人到,就有南瓜可以刻,真是太方便了。
今天下午的刻南瓜大賽,整個 team 分成五組,各自設計自己的南瓜造型,進行比賽。大部分的同事包括我自己,都是第一次刻南瓜,結果大家很意外地發現,刻南瓜比想像中簡單,而且很好玩,只要有專用的工具組,大家好像都可以出【第一次刻南瓜就上手】的書。我更是訝異地發現,雖然我從來沒做過,但刻南瓜的技巧感覺有種說不上來的熟悉感。仔細一想才發現,非常非常多年前,高中的工藝課有做過在壓克力板上刻字,讓大家狂幹了一學期的苦工,刻南瓜的動作,和當年的操作非常相似。時隔那麼多年,身體卻還記得當年的練習,可見壓克力板刻字在我們這些叛逆青少年的心裡有多深的烙印了 XD。
刻好了南瓜,把火點起來,看著自己第一個作品,心裡有種莫名的滿足感。雖然最後沒有贏,我還是過了一個很快樂的下午。說實在,我們這組的作品明明就應該贏的。以下開放大家評審。
今天下午的刻南瓜大賽,整個 team 分成五組,各自設計自己的南瓜造型,進行比賽。大部分的同事包括我自己,都是第一次刻南瓜,結果大家很意外地發現,刻南瓜比想像中簡單,而且很好玩,只要有專用的工具組,大家好像都可以出【第一次刻南瓜就上手】的書。我更是訝異地發現,雖然我從來沒做過,但刻南瓜的技巧感覺有種說不上來的熟悉感。仔細一想才發現,非常非常多年前,高中的工藝課有做過在壓克力板上刻字,讓大家狂幹了一學期的苦工,刻南瓜的動作,和當年的操作非常相似。時隔那麼多年,身體卻還記得當年的練習,可見壓克力板刻字在我們這些叛逆青少年的心裡有多深的烙印了 XD。
刻好了南瓜,把火點起來,看著自己第一個作品,心裡有種莫名的滿足感。雖然最後沒有贏,我還是過了一個很快樂的下午。說實在,我們這組的作品明明就應該贏的。以下開放大家評審。
Saturday, September 04, 2010
出現的夢幻手機 - HTC EVO
昨天,我終於接到 Sprint store 的通知,HTC EVO 到貨了。雖然才下午四點多,我馬上二話不說,從公司落跑去店裡拿手機。這間店有四個 sales representative,我到的時候,四個人有兩個人正在出貨(都是買 EVO 的),加上我,店裡同時就有三個人在拿 EVO 手機。真不愧是熱銷人氣手機。
賣手機給我的弟弟,一直努力地推銷手機的 insurance plan,一個月付七元,要是手機不幸遺失或損壞,只要付 $100 的 deductible,就可以換一支新的。雖然說,這種 insurance plan 都是理論上很差的 deal(就是會害我白白損失金錢,最後用不到的 deal),不過考慮到我接下來馬上要出門遠行,加上我們 teammate 的慘痛經驗(時常有人 iphone 出狀況,一年多來整個 team 至少摔壞+遺失六七台 iphone,還有一個號稱 iphone 殺手的一年之內就摔碎了兩台),我還是決定暫時先買起來,可能過一兩個月,自己的手比較習慣拿這麼大支的手機之後,再取消。要是下星期去阿拉斯加的時候,不小心把電話掉到海裡(拿薄薄的 smart phone 起來拍照的時候,據說最容易發生意外),才不會損失太慘。
昨天晚上拿到電話之後,試用了一會兒,發現真是做了正確的選擇,這支 EVO 真的是讓我覺得沒話說的好手機。短短幾年內,HTC 的員工,從無到有建立了一個已經足以挑戰頂級 smart phone 市場的台灣品牌,這也算是另種的台灣之光吧!
相隔四年才換電話,我這二十四小時一直都在感嘆科技的日新月異;很多四年前根本沒辦法想像的功能,都在硬體/通訊/軟體的三方配合下,達成了出神入化的結果。對一台手機覺得神奇,老實說真的很像老人才會做的事情,但是我還是不得不承認,EVO 讓我感到過去一兩年都活在古代,現在突然穿越時間,來到了 2010 年 - Really, this is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I need to investigate more to understand what I have been missing.
賣手機給我的弟弟,一直努力地推銷手機的 insurance plan,一個月付七元,要是手機不幸遺失或損壞,只要付 $100 的 deductible,就可以換一支新的。雖然說,這種 insurance plan 都是理論上很差的 deal(就是會害我白白損失金錢,最後用不到的 deal),不過考慮到我接下來馬上要出門遠行,加上我們 teammate 的慘痛經驗(時常有人 iphone 出狀況,一年多來整個 team 至少摔壞+遺失六七台 iphone,還有一個號稱 iphone 殺手的一年之內就摔碎了兩台),我還是決定暫時先買起來,可能過一兩個月,自己的手比較習慣拿這麼大支的手機之後,再取消。要是下星期去阿拉斯加的時候,不小心把電話掉到海裡(拿薄薄的 smart phone 起來拍照的時候,據說最容易發生意外),才不會損失太慘。
昨天晚上拿到電話之後,試用了一會兒,發現真是做了正確的選擇,這支 EVO 真的是讓我覺得沒話說的好手機。短短幾年內,HTC 的員工,從無到有建立了一個已經足以挑戰頂級 smart phone 市場的台灣品牌,這也算是另種的台灣之光吧!
相隔四年才換電話,我這二十四小時一直都在感嘆科技的日新月異;很多四年前根本沒辦法想像的功能,都在硬體/通訊/軟體的三方配合下,達成了出神入化的結果。對一台手機覺得神奇,老實說真的很像老人才會做的事情,但是我還是不得不承認,EVO 讓我感到過去一兩年都活在古代,現在突然穿越時間,來到了 2010 年 - Really, this is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I need to investigate more to understand what I have been missing.
Sunday, August 29, 2010
消失的夢幻手機 - HTC EVO
日前發現,我的手機已經有四年沒換了。美國一般的行動電話公司,每隔兩年就會補助用戶換新手機(只要用戶願意再簽兩年約),像我這種沒換手機的,雖然名目上享有無約在身的自由,但是其實是錯過了行動電話公司的大紅包。最近,我終於下定決心,想換一支 smart phone 來用一下。
話說我的上一支手機是 2006 年辦的 T-Mobile SDA,它其實是 HTC 做的 smart phone,但當時 HTC 還是小型公司,名氣不響,所以產品掛的是 T-Mobile 的牌子。四年來,這支可以上網的手機滿足了我大部分通訊的需求(因為它可以收發 email,用 Google map,還有勉強可用的 browser,雖然說沒有觸控式螢幕很難用),我對 HTC 的產品非常滿意。這次換機,因為有先前的好經驗,加上想要支持國貨(話說,HTC 是少數台灣願意花錢做品牌的公司,光是這一點,我就覺得應該要盡力支持),所以在找新機的時候,就以 HTC 的產品為主要目標;至於目前正紅的 iphone,因為我們公司很多人都對 AT&T 的網路小有抱怨(連線速度,訊號穩定度等),加上實在太多人都用 iphone,感覺用它的話很沒有自己的 identity,所以就不列入考慮之列。
時過境遷,現在 HTC 已經是有知名度的公司了。大部分的 operator,都有 HTC 做的電話。經過一番評比,還有去各家 operator 的客服中心試玩之後,我就決定要買 HTC EVO。不過,這支手機非常熱門,打從我決定要買的時候開始,它在 sprint 的網站上就一直是 sold out 且不得線上訂購的狀態,親自去了好幾家門市,也都是缺貨且不知何時會再鋪貨,就這樣從七月等到八月,眼看又到月底了,想買一支電話,竟然想了快兩個月還買不到,真是電子業出貨的惡劣示範。
最近,我又試了第三家 sprint 的門市,答案當然也是沒貨,不過他們可以讓我排 waiting list。我好奇地隨口問問,在我前面有多少人,得到的答案竟是那不重要,因為貨到的時候,他們會通知全部在 waiting list 上的人,然後先來到店裡的,就可以買到手機,晚來的就下次請早。他們說,最後一次進貨,是進了五支,當天之內就賣光了。在這種情形下,說實在的,等我真的買到這支手機,早已不知是何年何月。印象中,上次有賣到這麼熱的 3C 商品,應該是 Wii 剛發售的時候吧?據說,是 sprint 和 HTC 低估了這支手機的需求量,才會造成這麼嚴重的缺貨,但是已經兩個月了,出貨量還沒有跟上需求,那我總覺得,這未免也反應太慢了吧??
看樣子想用到真正 up-to-date 的 smart phone,我還有得等哩!
話說我的上一支手機是 2006 年辦的 T-Mobile SDA,它其實是 HTC 做的 smart phone,但當時 HTC 還是小型公司,名氣不響,所以產品掛的是 T-Mobile 的牌子。四年來,這支可以上網的手機滿足了我大部分通訊的需求(因為它可以收發 email,用 Google map,還有勉強可用的 browser,雖然說沒有觸控式螢幕很難用),我對 HTC 的產品非常滿意。這次換機,因為有先前的好經驗,加上想要支持國貨(話說,HTC 是少數台灣願意花錢做品牌的公司,光是這一點,我就覺得應該要盡力支持),所以在找新機的時候,就以 HTC 的產品為主要目標;至於目前正紅的 iphone,因為我們公司很多人都對 AT&T 的網路小有抱怨(連線速度,訊號穩定度等),加上實在太多人都用 iphone,感覺用它的話很沒有自己的 identity,所以就不列入考慮之列。
時過境遷,現在 HTC 已經是有知名度的公司了。大部分的 operator,都有 HTC 做的電話。經過一番評比,還有去各家 operator 的客服中心試玩之後,我就決定要買 HTC EVO。不過,這支手機非常熱門,打從我決定要買的時候開始,它在 sprint 的網站上就一直是 sold out 且不得線上訂購的狀態,親自去了好幾家門市,也都是缺貨且不知何時會再鋪貨,就這樣從七月等到八月,眼看又到月底了,想買一支電話,竟然想了快兩個月還買不到,真是電子業出貨的惡劣示範。
最近,我又試了第三家 sprint 的門市,答案當然也是沒貨,不過他們可以讓我排 waiting list。我好奇地隨口問問,在我前面有多少人,得到的答案竟是那不重要,因為貨到的時候,他們會通知全部在 waiting list 上的人,然後先來到店裡的,就可以買到手機,晚來的就下次請早。他們說,最後一次進貨,是進了五支,當天之內就賣光了。在這種情形下,說實在的,等我真的買到這支手機,早已不知是何年何月。印象中,上次有賣到這麼熱的 3C 商品,應該是 Wii 剛發售的時候吧?據說,是 sprint 和 HTC 低估了這支手機的需求量,才會造成這麼嚴重的缺貨,但是已經兩個月了,出貨量還沒有跟上需求,那我總覺得,這未免也反應太慢了吧??
看樣子想用到真正 up-to-date 的 smart phone,我還有得等哩!
Sunday, August 01, 2010
美國 KTV 初體驗
自從來到美國之後,我就再沒有去 KTV 唱過歌。本來唱歌就不是我特別喜歡的活動,加上平常也不太聽歌,我自然有更多順位排在唱歌之前的休閒活動,在休閒時間彼此排擠的效應下,「歌」這一塊幾乎就被我完全捨去了。反正,就算在我最常唱歌聽歌的大學時代,我也不是真的喜歡唱歌(正好相反,算是我最討厭的活動之一),只是朋友們常常要去,而且都市化的台北生活,可以選擇的群體休閒活動,還要男生女生都可以從事的,實在是不多,那我也只好跟去當分母了。
人在年少的時候總是比較能夠妥協,有時候為了同儕之間的共識,勉為其難做些不那麼有興趣的事,好像也無所謂。不過唱歌對我這種連小時候朝會唱國歌都可以唱到走音的音痴來說(有些人有所謂絕對音感,那我這種應該算是…絕對無感吧),實在不算是一種娛樂,反而比較像是一種身為團體的一分子,不得不為的義務。
所以,來了美國之後,可以不用三不五時就被叫去唱歌,對我來說,實在是太棒了。回到台灣的時候,還可以動用「難得回國」這個理由附帶的特權,直接否決唱歌的提議,更是大快人心 XD。
剛好昨天,房東和他的朋友們相約去唱歌。話說在美國,唱 KTV 是很難得的娛樂,只有少數住在華人夠多的地方的幸福人(像 LA、灣區之類),才有機會。大家熱情相招,而我想起自己也真的好久沒去了,就好奇地跟去了。
灣區這邊的 KTV 連鎖店是「音樂隧道」,店裡整體的感覺和台灣人熟知的錢櫃、好樂迪等很像,但全面禁煙禁酒(違者處 $100 USD 罰款),感覺是以青少年客群為主的經營模式。
六七年不曾踏進 KTV 的我一坐下,才查覺到我對 KTV 的記憶是如此老舊 - 現在包廂裡理所當然地是採用 LCD 螢幕,想起過去包廂中間的超大台電視,我不禁傻笑了一下。點歌的系統和從前也大不相同了,音樂隧道的點歌是完全數位化的,由一台觸控螢幕的電腦來完成:操作介面可以像 iphone 一樣用手指往左右翻頁;當我像從前一樣很土地計算歌手的姓的筆畫數的時候,同行的朋友提醒我現在可以用手寫輸入法直接寫下歌手的名字;點好的歌被放在一個 queue 裡,可以很自由地操作 queue 的順序,來進行插播;當然,現在整個系統都數位化了,反應時間幾乎是零,以前在錢櫃催歌鍵按到手軟的事,再也不會發生了(現在的少年人,應該看不懂我在寫什麼吧),而且只要在上一首歌唱完之前一刻,決定下一首歌是什麼,就可以馬上播放;從前在台灣點粵語或英文歌才有的外掛插歌效果,自然也不存在了。雖然說,考量這些年電腦進步,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改變,但是對七年不曾唱歌的我來說,還是一下子覺得很驚奇。
不過,最讓我驚訝的,還是灣區這邊中文歌單的完整程度 - 不論新的舊的,冷門的熱門的,都找得到,比起我的期待高出非常非常多(本來還以為,可能只有鄧麗君、費玉清之類的歌吧?)。比如說,我最喜歡的團體,無印良品的歌,就幾乎一應俱全,真是太感人了 - 話說無印良品這個團體存在的期間,正好和我的大學時代重疊,他們的歌,在某種程度上定義了我大學回憶的一部分。他們的解散演唱會也是我唯一去過的歌手演唱會,到今天還記憶猶新。
不過,最最讓我開心的,還是昨天我找到了光良單飛後第一張專輯的影子主打歌《雨》。話說當年無印良品解散後,光良的第一張專輯主辦了一個填詞比賽,製作單位在網路上先公布主打歌的曲,廣徵能人來填詞,而冠軍將會成為新專輯的主打歌。當年其實我很想參加這個比賽,不過我對音樂完全沒有才能,所謂隔行如隔山,最後當然只是想想而已。比賽最後選出了十個入圍者,網友們也可以評審,最後由姜憶萱所寫的《雨》勝出。
我還記得當初我很注意這個填詞比賽的事情,多年之後,在這裡分享我的心得。我記得第一次十件入選作品公布的時候,是把文字貼上比賽官網,讓大家用看的。那時候我對《雨》這個作品並沒什麼印象,因為光是看歌詞,會覺得整個文字很不通順,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等到後來聽試唱版,才驚為天人。我那時候才發現原來填詞和寫作是兩回事情 - 歌詞並不能當做一般的文章來閱讀,要配合音樂,才是好歌詞。把這首《雨》放進它的曲裡,整個歌感覺自然流洩,一氣呵成,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整個人都呆掉了。真是難得的神作。
不過,最後這首《雨》竟然還是沒有成為光良單飛第一張專輯的主打歌,而是變成「特別收錄」,而且唱片公司的理由很鳥,說什麼因為是第一張專輯,不想用悲傷的歌當作主打,而改成我覺得很芭樂的《第一次》為主打,實在讓人很難接受。而且,當年台灣所有 KTV 都只有《第一次》,而沒有《雨》可以點。不知道為什麼多年以後,反而在美國被我找到,真是太神奇了。
本文最後,來分享一下《雨》這首很少人知道的影子主打歌:
冷冷的空氣 濕紅的眼眶裡
裝滿憂鬱
默默地聆聽 窗外這場大雨
下個不停
傘下還有你的痕跡
勉強撐過這場雨
我卻沒有更多勇氣
堅強過這一個雨季
單薄的傘下 那是多麼孤寂
*聽雨的聲音 像悲傷的歌曲
滂沱大雨竟如此的冷清
我陪雨哭泣 雨卻還不肯停
寂寞的人才懂雨的心情
雨反覆唱著熟悉旋律
用悲傷的情緒
#聽雨的聲音 彷彿誰在哭泣
傾盆大雨淋濕我們愛情
雨模糊記憶 我忘記了冷靜
是經歷艱辛才走到如今
這漫長的路還有多少 泥濘
還沒有晾乾的外衣
悶在寂寞的房裡
面對明天沉重的心
懸掛著傷感的水滴
你我的愛似乎等不到 天晴
聽雨的聲音 是難過的心情
我的淚飄進冷冷的雨裡
雨何時才停 傷何時能痊癒
而我何時才能不再想你
積雨的感情終究還是 分離
下著雨的天氣 愛消失的氣息
想念你的心情 我淋著雨
人在年少的時候總是比較能夠妥協,有時候為了同儕之間的共識,勉為其難做些不那麼有興趣的事,好像也無所謂。不過唱歌對我這種連小時候朝會唱國歌都可以唱到走音的音痴來說(有些人有所謂絕對音感,那我這種應該算是…絕對無感吧),實在不算是一種娛樂,反而比較像是一種身為團體的一分子,不得不為的義務。
所以,來了美國之後,可以不用三不五時就被叫去唱歌,對我來說,實在是太棒了。回到台灣的時候,還可以動用「難得回國」這個理由附帶的特權,直接否決唱歌的提議,更是大快人心 XD。
剛好昨天,房東和他的朋友們相約去唱歌。話說在美國,唱 KTV 是很難得的娛樂,只有少數住在華人夠多的地方的幸福人(像 LA、灣區之類),才有機會。大家熱情相招,而我想起自己也真的好久沒去了,就好奇地跟去了。
灣區這邊的 KTV 連鎖店是「音樂隧道」,店裡整體的感覺和台灣人熟知的錢櫃、好樂迪等很像,但全面禁煙禁酒(違者處 $100 USD 罰款),感覺是以青少年客群為主的經營模式。
六七年不曾踏進 KTV 的我一坐下,才查覺到我對 KTV 的記憶是如此老舊 - 現在包廂裡理所當然地是採用 LCD 螢幕,想起過去包廂中間的超大台電視,我不禁傻笑了一下。點歌的系統和從前也大不相同了,音樂隧道的點歌是完全數位化的,由一台觸控螢幕的電腦來完成:操作介面可以像 iphone 一樣用手指往左右翻頁;當我像從前一樣很土地計算歌手的姓的筆畫數的時候,同行的朋友提醒我現在可以用手寫輸入法直接寫下歌手的名字;點好的歌被放在一個 queue 裡,可以很自由地操作 queue 的順序,來進行插播;當然,現在整個系統都數位化了,反應時間幾乎是零,以前在錢櫃催歌鍵按到手軟的事,再也不會發生了(現在的少年人,應該看不懂我在寫什麼吧),而且只要在上一首歌唱完之前一刻,決定下一首歌是什麼,就可以馬上播放;從前在台灣點粵語或英文歌才有的外掛插歌效果,自然也不存在了。雖然說,考量這些年電腦進步,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改變,但是對七年不曾唱歌的我來說,還是一下子覺得很驚奇。
不過,最讓我驚訝的,還是灣區這邊中文歌單的完整程度 - 不論新的舊的,冷門的熱門的,都找得到,比起我的期待高出非常非常多(本來還以為,可能只有鄧麗君、費玉清之類的歌吧?)。比如說,我最喜歡的團體,無印良品的歌,就幾乎一應俱全,真是太感人了 - 話說無印良品這個團體存在的期間,正好和我的大學時代重疊,他們的歌,在某種程度上定義了我大學回憶的一部分。他們的解散演唱會也是我唯一去過的歌手演唱會,到今天還記憶猶新。
不過,最最讓我開心的,還是昨天我找到了光良單飛後第一張專輯的影子主打歌《雨》。話說當年無印良品解散後,光良的第一張專輯主辦了一個填詞比賽,製作單位在網路上先公布主打歌的曲,廣徵能人來填詞,而冠軍將會成為新專輯的主打歌。當年其實我很想參加這個比賽,不過我對音樂完全沒有才能,所謂隔行如隔山,最後當然只是想想而已。比賽最後選出了十個入圍者,網友們也可以評審,最後由姜憶萱所寫的《雨》勝出。
我還記得當初我很注意這個填詞比賽的事情,多年之後,在這裡分享我的心得。我記得第一次十件入選作品公布的時候,是把文字貼上比賽官網,讓大家用看的。那時候我對《雨》這個作品並沒什麼印象,因為光是看歌詞,會覺得整個文字很不通順,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等到後來聽試唱版,才驚為天人。我那時候才發現原來填詞和寫作是兩回事情 - 歌詞並不能當做一般的文章來閱讀,要配合音樂,才是好歌詞。把這首《雨》放進它的曲裡,整個歌感覺自然流洩,一氣呵成,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整個人都呆掉了。真是難得的神作。
不過,最後這首《雨》竟然還是沒有成為光良單飛第一張專輯的主打歌,而是變成「特別收錄」,而且唱片公司的理由很鳥,說什麼因為是第一張專輯,不想用悲傷的歌當作主打,而改成我覺得很芭樂的《第一次》為主打,實在讓人很難接受。而且,當年台灣所有 KTV 都只有《第一次》,而沒有《雨》可以點。不知道為什麼多年以後,反而在美國被我找到,真是太神奇了。
本文最後,來分享一下《雨》這首很少人知道的影子主打歌:
冷冷的空氣 濕紅的眼眶裡
裝滿憂鬱
默默地聆聽 窗外這場大雨
下個不停
傘下還有你的痕跡
勉強撐過這場雨
我卻沒有更多勇氣
堅強過這一個雨季
單薄的傘下 那是多麼孤寂
*聽雨的聲音 像悲傷的歌曲
滂沱大雨竟如此的冷清
我陪雨哭泣 雨卻還不肯停
寂寞的人才懂雨的心情
雨反覆唱著熟悉旋律
用悲傷的情緒
#聽雨的聲音 彷彿誰在哭泣
傾盆大雨淋濕我們愛情
雨模糊記憶 我忘記了冷靜
是經歷艱辛才走到如今
這漫長的路還有多少 泥濘
還沒有晾乾的外衣
悶在寂寞的房裡
面對明天沉重的心
懸掛著傷感的水滴
你我的愛似乎等不到 天晴
聽雨的聲音 是難過的心情
我的淚飄進冷冷的雨裡
雨何時才停 傷何時能痊癒
而我何時才能不再想你
積雨的感情終究還是 分離
下著雨的天氣 愛消失的氣息
想念你的心情 我淋著雨
Wednesday, June 09, 2010
二十二連戰
昨天收到老闆寄來的 email,因為我們的 project 的 deadline 快到了,他要求大家把這個月所有週末視為工作日。那天是六月八日,算到月底就要連續工作二十二天。
以前常常聽說,MLB 某隊的 schedule 如何如何 tough,中間十幾天都沒有休息。現在終於輪到我來親身體會一下。
以前常常聽說,MLB 某隊的 schedule 如何如何 tough,中間十幾天都沒有休息。現在終於輪到我來親身體會一下。
Wednesday, March 17, 2010
Blog 聯播:US 2010 census,台灣人 race 請勾 Other Asian 並填入 Taiwanese
最近美國本地熱門的新聞是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census)。這個人口普查是美國政府了解國內人口組成的重要措施,因為美國沒有戶籍制度,也不是像台灣每個人都有身分證字號一樣,並非大家都有SSN。若非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美國政府很難知道到底國內有多少人;美國移民眾多的環境(不論是合法或非法的),更使得這種了解難上加難。
最近在各大 BBS 和 facebook 上的台灣人社群,都有人在推廣以下的做法:台灣來的朋友,請在這個 census 裡的 race 勾 "other Asian" 並填入 Taiwanese。
還有人為宣傳這個做法,努力地做了一個影片
http://www.taiwaneseamerican.org/census2010/
重點是,因為人口普查的資料,會是未來多年美國政府行政的參考,如果台灣人想要真的成為一個"族群",那我們應該要 present ourselves。
日前我也已經收到了問卷,發現這個 race 的問題,很有意思。似乎美國人對自己比較不了解的區域(例如亞洲),就把人種分得非常細。race 之中,能夠勾選的選項就有 Chinese、Asian Indian、Filipino、Japanese、Korean、Vietnamese,另外還有 Other Asian 自己填族群的專用空格。但白人的部分,只有用一個 White 就概括全部(高加索人和白種墨西哥人和猶太人,應該不能算是同一種族吧?)。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做法,我不甚了解,如果有見解的人,歡迎在這討論。
本篇文章請大家廣為宣傳。
最近在各大 BBS 和 facebook 上的台灣人社群,都有人在推廣以下的做法:台灣來的朋友,請在這個 census 裡的 race 勾 "other Asian" 並填入 Taiwanese。
還有人為宣傳這個做法,努力地做了一個影片
http://www.taiwaneseamerican.org/census2010/
重點是,因為人口普查的資料,會是未來多年美國政府行政的參考,如果台灣人想要真的成為一個"族群",那我們應該要 present ourselves。
日前我也已經收到了問卷,發現這個 race 的問題,很有意思。似乎美國人對自己比較不了解的區域(例如亞洲),就把人種分得非常細。race 之中,能夠勾選的選項就有 Chinese、Asian Indian、Filipino、Japanese、Korean、Vietnamese,另外還有 Other Asian 自己填族群的專用空格。但白人的部分,只有用一個 White 就概括全部(高加索人和白種墨西哥人和猶太人,應該不能算是同一種族吧?)。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做法,我不甚了解,如果有見解的人,歡迎在這討論。
本篇文章請大家廣為宣傳。
Saturday, February 13, 2010
【聖塔克拉拉日誌】San Francisco China Town 年貨大街?
上個週末,韶逸來灣區開會。星期日我從南灣送他去 San Francisco 市區之後,就自己到 China Town 逛逛。
正好是過農曆年前的最後一個週末,發現在 China Town 有辦類似年貨大街之類的活動,於是我也去湊個熱鬧。說起 San Francisco 的 China Town,因為它主要是中國早期移民建立的,而早期移民大多來自廣東,粵語就成了 China Town 這邊的主要語言(有不少人 default 是說粵語,甚至不太會說國語/北京話的),飲食也以廣式為主。這和 LA 或其它新移民為主的華人區,有顯著的不同。
雖然說同樣都是過年,廣東/香港的做法和台灣是不是一樣呢?這就變成我逛這年貨大街的重點。
結果,我觀察到的第一點,就是這裡的攤位很多都是賣花的。有水仙、蘭花等等應景的花,也有很多不是配合過年,純賣好玩的花。
【水仙一盆六元。本來想買一盆,後來覺得可能沒時間照顧,就算了】
【蘭花的攤位】
正好是過農曆年前的最後一個週末,發現在 China Town 有辦類似年貨大街之類的活動,於是我也去湊個熱鬧。說起 San Francisco 的 China Town,因為它主要是中國早期移民建立的,而早期移民大多來自廣東,粵語就成了 China Town 這邊的主要語言(有不少人 default 是說粵語,甚至不太會說國語/北京話的),飲食也以廣式為主。這和 LA 或其它新移民為主的華人區,有顯著的不同。
雖然說同樣都是過年,廣東/香港的做法和台灣是不是一樣呢?這就變成我逛這年貨大街的重點。
結果,我觀察到的第一點,就是這裡的攤位很多都是賣花的。有水仙、蘭花等等應景的花,也有很多不是配合過年,純賣好玩的花。
本來我還以為,廣東人比台灣人更愛花,所以這個年貨大街上賣花的攤位比其它任何種類的攤位都多。後來回家上網一查才知道,那天活動的主題就是 Chinese New Year Flower Fair,所以是我錯怪他們了。
除了花之外,當然也有過年應景的裝飾品。以前小時候過年,總是會準備一點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後來年味漸漸淡了,這些東西雖然還買得到,但就比較少費神準備。在異鄉看到,格外有趣。
【裝飾華麗的風車,小孩子應該會很喜歡吧】
【在外國還能有這麼多種春聯可以選擇,不愧是號稱北美最大 China Town】
【這個攤位賣有寫姓氏的紅包袋。但有趣的是,這裡賣的姓氏和台灣果然不同。像雷、黎、甄、鄺、譚這些姓氏,我懷疑在台灣可能買不到 - 顯然這邊廣東/香港移民後代很多】
【當然過年也不可免的要有買新衣服的攤位。擺攤的妹妹發現有人在照相,立刻露出專業的笑容】
除了花之外,當然也有過年應景的裝飾品。以前小時候過年,總是會準備一點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後來年味漸漸淡了,這些東西雖然還買得到,但就比較少費神準備。在異鄉看到,格外有趣。
不過,年貨大街從頭走到尾,發現賣吃的只有三四攤,而且還是賣餅乾類的。沒有瓜子、魷魚絲、紅白花生糖,感覺只是一個賣過年用品的市集,但年味仍稍顯不足。
下星期六在 San Francisco China Town 另有 Chinese New Year Parade 和 Chinatown Community Street Fair 的活動,可能我還會再去湊個熱鬧,看看會不會有更多應景食品出現(不過年那時已經過完了,可能會買到人家吃剩的,想到這裡我看恐怕還是只會看看,不會買吧)。
下星期六在 San Francisco China Town 另有 Chinese New Year Parade 和 Chinatown Community Street Fair 的活動,可能我還會再去湊個熱鬧,看看會不會有更多應景食品出現(不過年那時已經過完了,可能會買到人家吃剩的,想到這裡我看恐怕還是只會看看,不會買吧)。
Sunday, January 31, 2010
惱人的房事5
春去秋來,不知不覺 2009 年已經結束,離我目前房子的一年租約到期,很快地已經只剩三個月左右了!去年我簽約一年的時候,心裡想,在這一年之內,我應該一定會買了房子了;不過後來,我做了 "沒有拿到綠卡"、"沒有確定一定會留在美國"、"沒有存到 20% 的 downpay" 之前不打算買房子的 "三不" 結論,買房子的事情被暫時凍結,而且看來在四月底前不會有什麼變化。所以,我又得重新評估我的房事。
本來,目前這個三樓的 apartment 讓我非常滿意,而且我們社區的施工也結束了,不再有噪音的干擾。搬家這麼麻煩的事,能夠的話理所當然應該要避免才對,直接續約一年,看起來是非常合情合理的選擇。不過最近有不少新的事件發生,讓我對是否續約一事,有了相當程度的動搖。
第一,本社區的治安最近亮起紅燈。在先前為了集結住戶,反抗租屋公司的施工而設立的 mailing group 上,有人開始抱怨車子/apartment 被人 break in。不抱怨還好,一旦有人開了第一槍,事情才整個爆發開來,原來我這一棟 apartment 共48戶,就有三戶在最近六個月內被 break in,聽起來相當糟糕 - 可能是因為本棟離社區入口比較近,比較容易成為小偷的目標吧?
更神奇的,不但有外賊,還有內鬼。上個月,我去洗衣服的路上,我發現我們這棟的一樓有一戶被警察強制 evict,門上貼了市政府的 evict 公告,驅逐的理由很好笑,是因為住戶違反了市政 code 其中一條:任何人不得在住宅內開設按摩服務場所。原來我們社區裡,還有人搞起地下經濟來了?但後來,有人開始在 mailing group 上抱怨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個按摩店,還不是普通的按摩店,而是我們在台灣報紙上都讀過的 「色情按摩入侵住宅區」的那種情形。難怪更早之前,我有一次去洗衣服的時候,有看到像幫派分子的人在我們停車場裡開著引擎等人…就像這樣子,很多事情被住戶們在 mailing group 上慢慢拼湊起來,而 management office 很誇張的完全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或說明。
古代有孟母三遷。雖然我還沒有小孩,不過住在治安惡化又缺乏有效管理的地區,似乎也不太理想。
第二個考慮,則是預算的問題。自從去年九月,我變成 H1b 身分之後,每個月又要多付 social security 和 medicare 兩稅,每張 pay check 又有 7-8% 的錢被山姆大叔給收走。目前我的房租 $1200/月,是在施工非常時間的價錢,現在施工完成,漲價應該是無法避免的。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如果我想快點達成 "存20% downpay" 的目標,經濟上絕對正確的選擇是不要繼續一個人住,應該找個室友,合租 2-bedroom,這樣子每個月房租應該可以輕易壓到 $900 以下。之間的差距,可以讓我每個月多吃十次外食、暖氣盡量開,還可以有剩。
但奇妙的是,雖然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兩個人合住才是經濟上最合理的選擇,我現在就是很難說服自己,為什麼我應該要找個室友。可能是一個人自由自在慣了,沒辦法走回頭路。這個自由的代價實在有夠貴。我想,如果是之前稍有認識,知道是怎麼樣的人,我或許還可以考慮;如果最後變成要上網徵室友,我可能就會算了。
說也奇怪,之前不論在 LA 或 Gainesville,我都是一定下來就沒有搬過家。來到灣區之後,才變成一直為房事煩惱。四月一轉眼就到了,該如何是好呢?
本來,目前這個三樓的 apartment 讓我非常滿意,而且我們社區的施工也結束了,不再有噪音的干擾。搬家這麼麻煩的事,能夠的話理所當然應該要避免才對,直接續約一年,看起來是非常合情合理的選擇。不過最近有不少新的事件發生,讓我對是否續約一事,有了相當程度的動搖。
第一,本社區的治安最近亮起紅燈。在先前為了集結住戶,反抗租屋公司的施工而設立的 mailing group 上,有人開始抱怨車子/apartment 被人 break in。不抱怨還好,一旦有人開了第一槍,事情才整個爆發開來,原來我這一棟 apartment 共48戶,就有三戶在最近六個月內被 break in,聽起來相當糟糕 - 可能是因為本棟離社區入口比較近,比較容易成為小偷的目標吧?
更神奇的,不但有外賊,還有內鬼。上個月,我去洗衣服的路上,我發現我們這棟的一樓有一戶被警察強制 evict,門上貼了市政府的 evict 公告,驅逐的理由很好笑,是因為住戶違反了市政 code 其中一條:任何人不得在住宅內開設按摩服務場所。原來我們社區裡,還有人搞起地下經濟來了?但後來,有人開始在 mailing group 上抱怨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個按摩店,還不是普通的按摩店,而是我們在台灣報紙上都讀過的 「色情按摩入侵住宅區」的那種情形。難怪更早之前,我有一次去洗衣服的時候,有看到像幫派分子的人在我們停車場裡開著引擎等人…就像這樣子,很多事情被住戶們在 mailing group 上慢慢拼湊起來,而 management office 很誇張的完全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或說明。
古代有孟母三遷。雖然我還沒有小孩,不過住在治安惡化又缺乏有效管理的地區,似乎也不太理想。
第二個考慮,則是預算的問題。自從去年九月,我變成 H1b 身分之後,每個月又要多付 social security 和 medicare 兩稅,每張 pay check 又有 7-8% 的錢被山姆大叔給收走。目前我的房租 $1200/月,是在施工非常時間的價錢,現在施工完成,漲價應該是無法避免的。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如果我想快點達成 "存20% downpay" 的目標,經濟上絕對正確的選擇是不要繼續一個人住,應該找個室友,合租 2-bedroom,這樣子每個月房租應該可以輕易壓到 $900 以下。之間的差距,可以讓我每個月多吃十次外食、暖氣盡量開,還可以有剩。
但奇妙的是,雖然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兩個人合住才是經濟上最合理的選擇,我現在就是很難說服自己,為什麼我應該要找個室友。可能是一個人自由自在慣了,沒辦法走回頭路。這個自由的代價實在有夠貴。我想,如果是之前稍有認識,知道是怎麼樣的人,我或許還可以考慮;如果最後變成要上網徵室友,我可能就會算了。
說也奇怪,之前不論在 LA 或 Gainesville,我都是一定下來就沒有搬過家。來到灣區之後,才變成一直為房事煩惱。四月一轉眼就到了,該如何是好呢?
【聖塔克拉拉日誌】Santa Clara County libraries

之前曾經寫過文章介紹我常去的 Santa Clara city library,在這待了一年多,一直都是去這間圖書館借書。最近剛好因緣際會,有機會去到 Santa Clara county 的其它郡立圖書館,發現它們也別有一番風貌,就再寫篇文章介紹一下。
Santa Clara county 是南灣的主要行政區,包含了這邊許多大大小小的 city 們,因此整個 county library 系統有很多分館。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唯獨 Santa Clara city library 是不屬於這個分館系統,獨立出來的。
第一次有機會去到郡立圖書館,是兩個星期前小叔叔找我去他家裡吃飯。他打電話找我的時候,我人正好在 Cupertino 附近,本來已經要回家了。但晚上要去吃飯的話,就應該不要回家才順路,於是我就到 Santa Clara county library 的 Cupertino 分館打發時間。
Cupertino 分館位在 Cupertino 的市政中心旁邊,外型看來相當地樸實。

上到二樓,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本館設有「青少年室」,裡面大多是國高中生;雖然有很多人是東方臉,但是一律都有美國死小孩的壞習慣 - 坐著看書的時候,屁股佔一個座位,鞋子一定要佔著另一個。這個區域整體的設計感比較活潑,書架上也整理了專屬於青少年的書籍。

Cupertino 二樓的挑高屋頂,讓人覺得空間感開闊,坐在這看書很舒服。


幾個星期後,借的兩片 CD 到期要歸還,想想 Cupertino 圖書館有點遠,我就引用 Santa Clara County libraries 系統最強大的通提通存服務,改到離我比較近的 Milpitas 市圖書館還書,並且參觀不同的圖書館。結果不看則以,一看驚人,Milpitas 雖然比 Cupertino 窮,但圖書館的資源非常強大。
先以硬體來說,很明顯這座圖書館應該是剛落成不久,設備非常新,為了容納人潮,設有大型立體停車場,而且動線規畫良好,從停車場可以直通圖書館大廳。
進了大廳,左手邊是影音及國際書籍區,右手邊一樓是兒童區、二樓是青少年區及一般書庫。Milpitas 的人口 profile 比 Cupertino 複雜,各種國藉的移民都有,這也充分反應在他們的藏書上 - 各種不同語言的書籍 DVD 等,依語言類別排序,有如萬國博覽會。在中文 DVD 區,我又發現了很多台灣歌手,例如蔡依林、五月天、阿妹的演唱會 DVD,另外書架上竟有海賊王、火影忍者等中文漫畫。這真是太神奇了。

往大廳的另一邊走,要先經過空間超大的期刊區,才能進到兒童區。Mulpitas 的兒童閱覽室也有很多很多圖畫書,讓我想起了大學時小白學長做的圖畫書教案 - 那個時候,為了出隊要用書,我們找遍了台北各圖書館,卻沒有什麼收穫,最後還是得動用圖資系鄭老師的私人收藏,教案才辦得起來。時隔多年,不知道台北市圖有沒有進步,不過我真的得說,美國的公共圖書館,在兒童資源上的投資,真的比台灣強太多。事實上這也是非常合理的做法 - 小孩會很快長大,自己去買這些幼兒書籍,可能很快就被小孩子的成長追過,不如集合社會上眾人之力,在圖書館收藏這些資源。那天星期日,很多家長帶小孩來選書,而且 Santa Clara County library 的借書上限是 一.百.本,很多家長都是裝了滿滿一書袋的書陪小孩回家看。台灣政府說要幫助家長們養育小孩,鼓勵生育來對抗少子化的問題,不知道在這方面,有沒有開始進步了?


二樓有青少年室、電腦上網區、自習室、以及書庫。不知道是不是空間利用上的問題,還是今天人太多,總覺得雖然設備新穎,但壓迫感很重,不如另兩個圖書館舒服。


以下將我去過的三個圖書館,分不同項目來評比一番,各項滿分是10 分:
發現三間圖書館各有千秋, Santa Clara City library 的強項是臨近中央公園,室外環境優美,而且室內空間也最舒適夠安靜,可以閱讀高難度的 paper,寫文章,想問題,都不會被甘擾,這是另兩間家庭取向的圖書館遠遠比不上的,所以我應該還是會以這邊當自己的主場。Cupertino 專長中文資源,雖然 Santa Clara County library 有通提通存服務,可以館際借書把自己想要的東西調到比較近的分館,但中文的東西非常難搜尋(我不熟漢語拼音,而且沒親眼看到也不知道到底有哪些神奇的東西),可能偶爾還是會去瞧瞧。Milpitas 分館美侖美奐,但人相當多,而且空間感比較擁擠,可能會被我主要當成借還書的 pick up/drop box 來使用。
Santa Clara City | | Cupertino | | Milpitas | |
硬體設備 | 7 | | 7 | | 10 勝 |
室外空間 | 10 勝 | | 6 | | 8 |
停車便利度 | 5 | | 8 | | 10 勝 |
室內空間 | 8 勝 | | 7 | | 6 |
藏書資源 | 8 | | 10 勝 | | 10 勝 |
中文資源 | 8 | | 10 勝 | | 9 |
安靜度 | 10 勝 | | 7 | | 6 |
距離 | 8 | | 6 | | 9 勝 |
發現三間圖書館各有千秋, Santa Clara City library 的強項是臨近中央公園,室外環境優美,而且室內空間也最舒適夠安靜,可以閱讀高難度的 paper,寫文章,想問題,都不會被甘擾,這是另兩間家庭取向的圖書館遠遠比不上的,所以我應該還是會以這邊當自己的主場。Cupertino 專長中文資源,雖然 Santa Clara County library 有通提通存服務,可以館際借書把自己想要的東西調到比較近的分館,但中文的東西非常難搜尋(我不熟漢語拼音,而且沒親眼看到也不知道到底有哪些神奇的東西),可能偶爾還是會去瞧瞧。Milpitas 分館美侖美奐,但人相當多,而且空間感比較擁擠,可能會被我主要當成借還書的 pick up/drop box 來使用。
Sunday, January 03, 2010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2010 年已經悄悄地來報到了。偉仁在此向所有在看我的 blog 的朋友們說聲新年快樂!
既然是新的年頭,必然要許下一些新的願望。我自己的 2010 年新希望如下:
1. 我想也差不多是時候了,該好好理清楚,自己的 career goal 到底是什麼。雖然說目前的工作很忙,但是時間管理課程那個裝石頭在瓶子裡的老師告訴我們,不能用忙當藉口,而忽略了生命裡最重要的事情。我在 Cisco 的工作雖然的確提供我穩定的收入,工作內容也算得上是 challenging 而且有意義,但是我還是覺得,這個不是我生命裡想做的事情的 exact match。A lot of times, I feel that I just don't care. If I do a good job, fine. If I do a mediocre job, fine, too. I don't feel my excitement in this job, and THAT IS BAD. I know I am capable to do better, yet I don't care to. Keep being like this, and I will become a career under-achiever. That's what I don't want to be.
古人有一句話,無欲則剛;我怎麼想都覺得這句話很不對勁。欲望本來就是人往前進的一種驅力,如果說,完全沒有任何想達成的事情,那整個人就會懶懶地完全提不起勁來。明明是無欲則軟才對啊…而我現在正好就是處在這個情形:因為不知道生活要往哪個方向走,所以也沒有特別在 build up 什麼東西,日子也是一天一天過,所謂馬齒徒長,大概就是最好的寫照吧…
2. 新年第二願則是要持續去年開始的減重 initiative。2009 年在此事上略有小成,從年頭到年尾,體重下降了約有十公斤以上;不過最後一個月通常是 party 眾多的月份,加上又出門去玩,和朋友聚餐等等,原本累積的成果,又還回去了四五公斤。到了 2010 年,我離自己最早設定的目標還差 20 公斤,生活應該要回到常軌,持續往這個目標努力。
3. 最近我和公司健康中心的 counselor 討論我的生活,他認為我應該要認真規畫我的休閒時間(就是因為忙,所以休閒更需要規畫,不然就會得過且過,讓工作佔據自己的時間,我原先去看他的原因, 就是覺得工時過長,而生活一團混亂)。展望 2010 年,我這部分的計畫如下:
3.1 增加人際互動的時間,擴展生活圈。自從我來到灣區以來,完完全全是過著宅男的生活。理論上,在灣區工作的台灣人這麼多,應該有機會認識不少新朋友,但我自從 2008 年九月來到這邊之後,認識的新朋友數目是:零。一開始講這話的時候,還帶有那麼一點點勝利的感覺,好像我做到了一件很不容易達成的事。不過隨著時間過去,發現這種現象實在很不好;首當其衝的問題是, I don't know what's happening around the world,沒有和人互動,沒有新的 input,覺得人生開始變得死水化。2010 年是應該修正這個問題了。
3.2 持續寫作 blog。我剛剛在複習一些我之前寫的文章,發現有好幾篇文章忠實地記錄了我當時內心的想法,而且要不是有這些文章,我自己都記不起來我真的曾經想過那些事。寫作一直是我的興趣之一,為自己生活留下記錄,日後回顧,也是非常有趣的。09 年後半段,因為工作越來越忙,blog 產量明顯下滑,希望在 10 年能夠有更高的產率。另外,原本我創建這個 blog 的時候,心裡的想法是希望能把從 LA 開車到 Florida 這一部分的經歷,寫成一本旅遊書之類的出版品。出一本能在書店販賣的書,一直是我的夢想之一,最近看電影《2012》,男主角出了一本只賣了數百本的書,但他名目上還是一個作者 - 或許我也應該往這方面努力一下。
3.3 探索灣區 - 灣區附近有很多 state park、餐廳,應該要設定自己每星期六去探索不同的地點,而不是永遠都在那幾個 plaza 之一吃飯,然後回家上網亂逛。這種事情就算重複了幾十年,都還是一模一樣的啊。應該要往外擴展,發現原本不知道的地點。
3.4 練習攝影。之前買了 Nikon D90,用了幾個月,發現自己慢慢 get a hang of it。反正 Santa Clara library 有關攝影的書很多,應該要弄幾本來慢慢研究,把自己先從門外漢牽到門裡面來,至少當一個業餘攝影者。
3.4 Make early plans for trips。10 年的年度旅行目前還是空白的,沒有計畫要去哪邊玩。隨著工作越來越忙,假期也變成要提早幾個月甚至半年前就規畫,不然到時候又會變成哪裡也沒去。我目前腦袋裡有幾個初步方案,應該要慢慢來 refine 這些草案。我這個人喜歡溫暖的天氣,所以不到春暖花開,我應該不會有任何大動作。這樣子我至少還有三四個月可以思考這些問題。
既然是新的年頭,必然要許下一些新的願望。我自己的 2010 年新希望如下:
1. 我想也差不多是時候了,該好好理清楚,自己的 career goal 到底是什麼。雖然說目前的工作很忙,但是時間管理課程那個裝石頭在瓶子裡的老師告訴我們,不能用忙當藉口,而忽略了生命裡最重要的事情。我在 Cisco 的工作雖然的確提供我穩定的收入,工作內容也算得上是 challenging 而且有意義,但是我還是覺得,這個不是我生命裡想做的事情的 exact match。A lot of times, I feel that I just don't care. If I do a good job, fine. If I do a mediocre job, fine, too. I don't feel my excitement in this job, and THAT IS BAD. I know I am capable to do better, yet I don't care to. Keep being like this, and I will become a career under-achiever. That's what I don't want to be.
古人有一句話,無欲則剛;我怎麼想都覺得這句話很不對勁。欲望本來就是人往前進的一種驅力,如果說,完全沒有任何想達成的事情,那整個人就會懶懶地完全提不起勁來。明明是無欲則軟才對啊…而我現在正好就是處在這個情形:因為不知道生活要往哪個方向走,所以也沒有特別在 build up 什麼東西,日子也是一天一天過,所謂馬齒徒長,大概就是最好的寫照吧…
2. 新年第二願則是要持續去年開始的減重 initiative。2009 年在此事上略有小成,從年頭到年尾,體重下降了約有十公斤以上;不過最後一個月通常是 party 眾多的月份,加上又出門去玩,和朋友聚餐等等,原本累積的成果,又還回去了四五公斤。到了 2010 年,我離自己最早設定的目標還差 20 公斤,生活應該要回到常軌,持續往這個目標努力。
3. 最近我和公司健康中心的 counselor 討論我的生活,他認為我應該要認真規畫我的休閒時間(就是因為忙,所以休閒更需要規畫,不然就會得過且過,讓工作佔據自己的時間,我原先去看他的原因, 就是覺得工時過長,而生活一團混亂)。展望 2010 年,我這部分的計畫如下:
3.1 增加人際互動的時間,擴展生活圈。自從我來到灣區以來,完完全全是過著宅男的生活。理論上,在灣區工作的台灣人這麼多,應該有機會認識不少新朋友,但我自從 2008 年九月來到這邊之後,認識的新朋友數目是:零。一開始講這話的時候,還帶有那麼一點點勝利的感覺,好像我做到了一件很不容易達成的事。不過隨著時間過去,發現這種現象實在很不好;首當其衝的問題是, I don't know what's happening around the world,沒有和人互動,沒有新的 input,覺得人生開始變得死水化。2010 年是應該修正這個問題了。
3.2 持續寫作 blog。我剛剛在複習一些我之前寫的文章,發現有好幾篇文章忠實地記錄了我當時內心的想法,而且要不是有這些文章,我自己都記不起來我真的曾經想過那些事。寫作一直是我的興趣之一,為自己生活留下記錄,日後回顧,也是非常有趣的。09 年後半段,因為工作越來越忙,blog 產量明顯下滑,希望在 10 年能夠有更高的產率。另外,原本我創建這個 blog 的時候,心裡的想法是希望能把從 LA 開車到 Florida 這一部分的經歷,寫成一本旅遊書之類的出版品。出一本能在書店販賣的書,一直是我的夢想之一,最近看電影《2012》,男主角出了一本只賣了數百本的書,但他名目上還是一個作者 - 或許我也應該往這方面努力一下。
3.3 探索灣區 - 灣區附近有很多 state park、餐廳,應該要設定自己每星期六去探索不同的地點,而不是永遠都在那幾個 plaza 之一吃飯,然後回家上網亂逛。這種事情就算重複了幾十年,都還是一模一樣的啊。應該要往外擴展,發現原本不知道的地點。
3.4 練習攝影。之前買了 Nikon D90,用了幾個月,發現自己慢慢 get a hang of it。反正 Santa Clara library 有關攝影的書很多,應該要弄幾本來慢慢研究,把自己先從門外漢牽到門裡面來,至少當一個業餘攝影者。
3.4 Make early plans for trips。10 年的年度旅行目前還是空白的,沒有計畫要去哪邊玩。隨著工作越來越忙,假期也變成要提早幾個月甚至半年前就規畫,不然到時候又會變成哪裡也沒去。我目前腦袋裡有幾個初步方案,應該要慢慢來 refine 這些草案。我這個人喜歡溫暖的天氣,所以不到春暖花開,我應該不會有任何大動作。這樣子我至少還有三四個月可以思考這些問題。
Sunday, August 09, 2009
評價更新 - 名店.鯉魚門
先前我去吃 Daly City 的知名飲茶餐廳鯉魚門,給了它一個 "鯉魚門我去過了,可以不用再去了" 的評價。當時會給出這種評價,並不是因為它的飲茶不好吃,而是好吃的程度,沒有辦法彌補我從家裡開車一小時,然後在店門口再等好一會兒,又多付了一點錢,再開一小時車回家的總成本。
這個週末是台灣父親節(話說相較於母親節是全球同步,美國父親節是五六月某個時候,我每次都被弄得很困惑),我和親戚們去鯉魚門聚餐。晚上的鯉魚門,和所有其它正規的港式飲茶店一樣,是改賣桌菜,不吃飲茶的。我們一行人七點半到達,照例又等了半個小時多,八點才有坐位。
結果,今天晚上點的菜,每一道都是上上之選,就連號稱美國中餐首都的 LA,都從來沒有一家店能和它匹敵(當然,我在 LA 的時候還是窮學生,沒事不會去吃這種等級的餐廳,也是主要原因),就連我在台北二十多年吃過的餐廳,總合評價也無法有人贏過它,最多打成平手。對的,的確有好到這種程度!所以它天天門庭若市,是有真本事,不是沒有道理的。
尤其是那天叫了一道活魚兩吃,魚湯鮮美無比,而炒魚肉既新鮮又調味恰到好處,是我吃過的魚肉料理裡,做得極好的一道。當然價格是不便宜,不過在場的人都覺得很值得。以後,若有好友過境 SF,因為這邊離機場近,或許可以在此聚餐。
在這也要特別稱贊當天的服務。在美國的中餐館,很多即使料理好吃,卻常在服務上惹人非議。我們那天的服務生,不但手腳俐落,而且還會跟客人(我們同行人中有小孩)玩(妹妹:我炒飯吃不下,可不可以打包?服務生:不行,要吃完才準走!),最後還招待大家吃甜點(那天一開始沒有想到要寫報導,只拍一張甜點照片如下),雖然甜點和其它菜比較之下,明顯遜色,但服務生做足人情,感覺很有努力在做生意。這點我一定要大推!
這個週末是台灣父親節(話說相較於母親節是全球同步,美國父親節是五六月某個時候,我每次都被弄得很困惑),我和親戚們去鯉魚門聚餐。晚上的鯉魚門,和所有其它正規的港式飲茶店一樣,是改賣桌菜,不吃飲茶的。我們一行人七點半到達,照例又等了半個小時多,八點才有坐位。
結果,今天晚上點的菜,每一道都是上上之選,就連號稱美國中餐首都的 LA,都從來沒有一家店能和它匹敵(當然,我在 LA 的時候還是窮學生,沒事不會去吃這種等級的餐廳,也是主要原因),就連我在台北二十多年吃過的餐廳,總合評價也無法有人贏過它,最多打成平手。對的,的確有好到這種程度!所以它天天門庭若市,是有真本事,不是沒有道理的。
尤其是那天叫了一道活魚兩吃,魚湯鮮美無比,而炒魚肉既新鮮又調味恰到好處,是我吃過的魚肉料理裡,做得極好的一道。當然價格是不便宜,不過在場的人都覺得很值得。以後,若有好友過境 SF,因為這邊離機場近,或許可以在此聚餐。
在這也要特別稱贊當天的服務。在美國的中餐館,很多即使料理好吃,卻常在服務上惹人非議。我們那天的服務生,不但手腳俐落,而且還會跟客人(我們同行人中有小孩)玩(妹妹:我炒飯吃不下,可不可以打包?服務生:不行,要吃完才準走!),最後還招待大家吃甜點(那天一開始沒有想到要寫報導,只拍一張甜點照片如下),雖然甜點和其它菜比較之下,明顯遜色,但服務生做足人情,感覺很有努力在做生意。這點我一定要大推!
Saturday, August 08, 2009
惱人的房事4
有一陣子沒有上來寫關於房子的文章了。原因是前陣子 agent 媽媽帶我看了兩次房子之後,大概覺得這樣瞎看下去不是辦法,畢竟我這個人到底有多少購買力,都只是憑我一張嘴在那邊說。如果我像那個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的主角一樣高竿的話,可能到目前為止她知道的所有事都是假的。所以她就要我先去做一個 pre-approval,就是由 lender 來預先核定我大概可以借多少錢的手續,以確認我是真貨,她值得在我身上花更多時間。
但是因為我一直在要直接找某銀行,或找 mortgage broker 做 pre-approval 兩個選擇之間搖擺不定,在這個階段不知不覺就卡了一個多月。後來,眼看拖下去沒有意義,就找了我的 agent 推薦的 loan broker 做了 pre-approval。分析的結果頗讓我意外,因為我似乎可以借比我本來自以為已經 aggressive 的 loan amount 更多的錢。雖然說,我從來沒有興趣買到那個價位的房子,而且我也不知道 max out 我可以借的錢的話,我每個月貸款的支出要從哪裡變出來(那個支出的數字,感覺就是我除了養房子之外,什麼也不用做了),不過知道自己有比本來期望強大約 15% 的購買力,還是頗值得開心的事。
於是今天我又和 agent 媽媽出去看房子了。結果,看到了一戶我相當喜歡的 condo,當下我就跟 agent 媽媽說,我們來研究一下,要不要提一個 offer 給賣家。不過在說話的當下,我心裡也隱隱約約感覺,這樣是不是動作太快,雖然嘴上喊衝,實際上心裡卻是虛的。在虛什麼,其實我也不瞭,不過一個大致的思想輪廓是,最近工作真的是太忙、超忙,忙到連跟自己好好對話的時間都沒有,醒了就是工作,做累了就睡,除了每週固定兩次和朋友去運動,跟慣常的星期六絕對休息日之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工作,感覺壓力很大,心很不安,而身不由己。感覺我已經為了工作賺錢,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和靈魂(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工作時間一樣長,甚至更長,但是我從來不覺得我是不自由的),每天過著不知道在幹嘛的生活。這個心情,感覺非常適合用五月天樂團成名曲之一的《瘋狂世界》的副歌來表述:「我好想好想飛,逃離這個瘋狂世界,那麼多苦,那麼多累,那麼多莫名的傷悲~~」沒聽過這首歌的朋友,請看下面的 MTV。說實話,這個樂團剛出道的時候,我總覺得這首歌有一種鼓勵生活不如意的人去自殺的奇怪意象。不過請大家放心,我當然不會做出什麼奇怪的舉動來,畢竟這個世界是非常、非常有趣的。
Anyway 話題扯得太遠了,讓我們回到主題,買房子的事情上來。今天下午看完房子之後,因為明天是父親節,我就到也住在南灣的小叔叔家,和小叔叔一家人,以及暑假來探親的姨公姨婆一起聚餐。其間,和長住在灣區的小叔叔,聊了不少買房子的事(其實我覺得我們兩個人的意見差異不小,所以與其說是討論,不如說是各自表述意見。我知道小叔叔會看到這篇文章,我想跟你說,你的意見很有幫助,雖然兩個人討論的時候感覺交集不多,但是這個討論本身是很好的。要特別感謝你),讓我又多了不少想法,摘要如下:
1.在某個層面上,我是個自由重於一切的人。然而自由不是輕鬆隨便,不用付出代價就可以得到的,想想多少古人,為了自由,連命都不要,就可以知道 At times, freedom comes with a hefty price. 就我目前的居住狀況來看,因為我討厭家裡有別人讓我覺得不自由,我寧可一個人付更多的房租,一個人住在一個 one bedroom 裡,而我對這種額外的付出,覺得安然自得,我付了代價,換到了我想要的自由。如果,更提高一個層次來看,我若不買房子,而每年得多交出相當程度的所得稅給 IRS,不同樣也是用金錢,去換取更大程度(不背房產、不背房貸)的自由?如果我能夠接受前面那個付出,而卻一直想避開後面這個付出,那本身在邏輯上,似乎有點不通。難怪我對於買房子這個決定,一直覺得有點怪怪的、卡卡的,可能問題的癥結點就在這邊。
2.今天我們也討論到了身分(對旅居美國的人,"身分"指的就是綠卡,也就是美國的永久居留權)的事情。這個對我來說,一直是買房子最大的潛在風險,畢竟要是在 H-1 簽證的階段被公司開除,那我只有 30 天的時間要處理好一切事情,離開美國。這個時候,如果手上握有擺脫不掉的房產,將會有災難性的後果。當然,做人要對自己有信心,到目前為止,我是相信自己被 layoff 的機率是 extremely remote,不過這個機率當然不等於零。做一個投資決定的時候,不能只往壞的一面看(如果事情變得怎樣怎樣壞,那我就會怎樣怎樣慘),也要往好的一面想(如果事情發展怎樣怎樣順利,而我現在做了某個決定,未來就會產生怎樣的好處)。買房子就長期來說,應該是財務上合理的決定,但是,是不是現在,當然很難說,畢竟未來沒有人能預測(就像我在另篇文章說到的,如果我真能預測這麼準的話,那直接預測明天樂透開幾號最快),不管往任何方向去決定,都無法免除在未來發現這個決定不是最適合自己的可能性。
說到這邊,讓我想起來在第二次出去看房子的時候的一個經驗。我們去到一戶 condo,屋主在家,但是他才買了這個房子三個月(所以當我們問起他有關這個社區的事的時候,他一問三不知),就想要脫手賣掉。問起他為什麼買了三個月就要賣,他只說,發現不喜歡這個房子的格局。不過我和 agent 媽媽都覺得,這個屋主沒有說真話,從房子裡的情形看起來(感覺他根本還沒有 settle down,或是已經準備要搬走,東西散落一地,睡覺是在地上用睡袋),很明顯的他若不是財務上發生了困難,有可能是被 layoff,就是人生出了別的重大狀況,反正就是一整個看起來很慘的樣子,比留學生剛到美國還沒 settle down 的情況還混亂得多。離開那一家,心情頓時很沈重,我還跟 agent 媽媽說,妳千萬別讓我也變成那個樣子。她笑著說不會,但是這種事情,又有誰能保證?
3. 最後,讓我最難以 figure out 的一件事,就是我到底要不要長期待在美國這個問題。我一直感覺,長期待在美國,而心裡卻沒有認同這個是自己的家,對人的心靈有極大的傷害。國中的時候看陳之藩寫的《失根的蘭花》,雖然感覺得出那是一篇相當沈重的文章,但真正的箇中滋味,當然是人到了美國之後,才能慢慢體會。我覺得,我自己的這個現象的描述是,從出國的那一天開始,我就像搭上了一台開往另一個不同時空,一個和本來在台灣的我會走上的生命軌跡通往不同的平行宇宙的太空船。我熟悉的台灣,離我越來越遠,每次回家,總是覺得雖熟悉又新鮮,一種無法解釋的奇妙感覺,而這種感覺會雖著家人變老、朋友成家、社會環境變化,一次比一次強烈,好像自己突然跨越了平行宇宙,到了一個和自己記憶裡完全不同的時空。相對的,雖然我大部分時間在美國,卻仍然完全不融入這個社會,對所有新聞時事漠不關心,反正那不是我的家,也不曾真正積極去建立自己的人際網路。久而久之,感覺我熟悉的台灣離我日漸遙遠,而我也沒有真正搭上美國社會這另一班車。我落在時間和空間的裂縫裡,而這個裂縫裡,只有非常非常少數的人存在(就是和我一樣來美國留學,然後一樣迷惘的這些人)。我在台灣的家人朋友多半很難理解我在想什麼,長居美國的人而且把它視為家鄉的人,恐怕也難以理解我在想什麼。日復一日的,我得跟這種莫名其妙的狀態對抗(我甚至無法非常精確地描述,我要對抗的是什麼東西,前段文字是一個嘗試,但是我不覺得 I did a good job),感覺對自己的心靈能量,是極大的損耗,就像《哈利波特》裡佛地魔把自己的靈魂分成七片,東藏一點,西藏一點,整個人就不再完整了,那種情形。而且,就連陳之藩教授這種在美國多年,早就已經是 well established,安身立命的人,都會寫出像《失根的蘭花》這樣的文章,我就可以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可能隨時間而消除的。我如果選擇留在美國,就要沒有選擇地面對它。
不過,在美國生活久了,對於突然間丟下一切,回台灣發展,又多少有些恐懼。這個是另個話題,暫時壓下不提。總之,對於自己到底想要怎樣,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夠困難的決定,如果還把房子這種額外的變數也連進來,問題只會變得更難解。在這個結論下,可能的決定有兩個: (A) 如果覺得買房子是正確的,那不論未來會往哪走,都要買。如果未來有別的人生決定,那麼就要不論賺賠,都把房子賣掉,然後告訴自己,我在過去的時間點,做了我所能做的最好的決定,然後不要後悔。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變數,人不能看著照後鏡,然後對自己說,如果我當時怎樣怎樣就好了(如果你那時候能知道這些,你當然就會怎樣怎樣了,問題就是你不知道,拿新產生的狀況做為 input,去質疑甚至後悔在這些狀況還是未知的情形下做的決定,是不必要地懲罰自己,對自己無理苛刻的行為)。話雖這麼說,但人生能如此豁達的,又有幾人?(B)等到人生軌跡確定了,再來買房子。不過人生總是充滿不確定,所謂等到人生軌跡"夠"確定,對我這種生性飄忽不定的人來說,恐怕也是不容易的。
拉裡拉雜地寫了這許多,主要的目的,在於跟自己對話,理清自己的想法。現在夜深人靜,我坐在電腦前感覺通體舒暢,好像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去探究自己內心。我覺得,寫作是非常非常好的自我了解的過程。很多時候,雖然筆下呈現的是一團混亂,但是當這些混亂從心裡轉移到了紙上,自己的心靈就越來越清晰。如果我有《哈利波特》裡的儲思盆就好了!
最後,附上我今天喜歡的 condo 的照片數張,讓大家參考一下,我愛的這個房子到底長什麼樣子:
但是因為我一直在要直接找某銀行,或找 mortgage broker 做 pre-approval 兩個選擇之間搖擺不定,在這個階段不知不覺就卡了一個多月。後來,眼看拖下去沒有意義,就找了我的 agent 推薦的 loan broker 做了 pre-approval。分析的結果頗讓我意外,因為我似乎可以借比我本來自以為已經 aggressive 的 loan amount 更多的錢。雖然說,我從來沒有興趣買到那個價位的房子,而且我也不知道 max out 我可以借的錢的話,我每個月貸款的支出要從哪裡變出來(那個支出的數字,感覺就是我除了養房子之外,什麼也不用做了),不過知道自己有比本來期望強大約 15% 的購買力,還是頗值得開心的事。
於是今天我又和 agent 媽媽出去看房子了。結果,看到了一戶我相當喜歡的 condo,當下我就跟 agent 媽媽說,我們來研究一下,要不要提一個 offer 給賣家。不過在說話的當下,我心裡也隱隱約約感覺,這樣是不是動作太快,雖然嘴上喊衝,實際上心裡卻是虛的。在虛什麼,其實我也不瞭,不過一個大致的思想輪廓是,最近工作真的是太忙、超忙,忙到連跟自己好好對話的時間都沒有,醒了就是工作,做累了就睡,除了每週固定兩次和朋友去運動,跟慣常的星期六絕對休息日之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工作,感覺壓力很大,心很不安,而身不由己。感覺我已經為了工作賺錢,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和靈魂(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工作時間一樣長,甚至更長,但是我從來不覺得我是不自由的),每天過著不知道在幹嘛的生活。這個心情,感覺非常適合用五月天樂團成名曲之一的《瘋狂世界》的副歌來表述:「我好想好想飛,逃離這個瘋狂世界,那麼多苦,那麼多累,那麼多莫名的傷悲~~」沒聽過這首歌的朋友,請看下面的 MTV。說實話,這個樂團剛出道的時候,我總覺得這首歌有一種鼓勵生活不如意的人去自殺的奇怪意象。不過請大家放心,我當然不會做出什麼奇怪的舉動來,畢竟這個世界是非常、非常有趣的。
Anyway 話題扯得太遠了,讓我們回到主題,買房子的事情上來。今天下午看完房子之後,因為明天是父親節,我就到也住在南灣的小叔叔家,和小叔叔一家人,以及暑假來探親的姨公姨婆一起聚餐。其間,和長住在灣區的小叔叔,聊了不少買房子的事(其實我覺得我們兩個人的意見差異不小,所以與其說是討論,不如說是各自表述意見。我知道小叔叔會看到這篇文章,我想跟你說,你的意見很有幫助,雖然兩個人討論的時候感覺交集不多,但是這個討論本身是很好的。要特別感謝你),讓我又多了不少想法,摘要如下:
1.在某個層面上,我是個自由重於一切的人。然而自由不是輕鬆隨便,不用付出代價就可以得到的,想想多少古人,為了自由,連命都不要,就可以知道 At times, freedom comes with a hefty price. 就我目前的居住狀況來看,因為我討厭家裡有別人讓我覺得不自由,我寧可一個人付更多的房租,一個人住在一個 one bedroom 裡,而我對這種額外的付出,覺得安然自得,我付了代價,換到了我想要的自由。如果,更提高一個層次來看,我若不買房子,而每年得多交出相當程度的所得稅給 IRS,不同樣也是用金錢,去換取更大程度(不背房產、不背房貸)的自由?如果我能夠接受前面那個付出,而卻一直想避開後面這個付出,那本身在邏輯上,似乎有點不通。難怪我對於買房子這個決定,一直覺得有點怪怪的、卡卡的,可能問題的癥結點就在這邊。
2.今天我們也討論到了身分(對旅居美國的人,"身分"指的就是綠卡,也就是美國的永久居留權)的事情。這個對我來說,一直是買房子最大的潛在風險,畢竟要是在 H-1 簽證的階段被公司開除,那我只有 30 天的時間要處理好一切事情,離開美國。這個時候,如果手上握有擺脫不掉的房產,將會有災難性的後果。當然,做人要對自己有信心,到目前為止,我是相信自己被 layoff 的機率是 extremely remote,不過這個機率當然不等於零。做一個投資決定的時候,不能只往壞的一面看(如果事情變得怎樣怎樣壞,那我就會怎樣怎樣慘),也要往好的一面想(如果事情發展怎樣怎樣順利,而我現在做了某個決定,未來就會產生怎樣的好處)。買房子就長期來說,應該是財務上合理的決定,但是,是不是現在,當然很難說,畢竟未來沒有人能預測(就像我在另篇文章說到的,如果我真能預測這麼準的話,那直接預測明天樂透開幾號最快),不管往任何方向去決定,都無法免除在未來發現這個決定不是最適合自己的可能性。
說到這邊,讓我想起來在第二次出去看房子的時候的一個經驗。我們去到一戶 condo,屋主在家,但是他才買了這個房子三個月(所以當我們問起他有關這個社區的事的時候,他一問三不知),就想要脫手賣掉。問起他為什麼買了三個月就要賣,他只說,發現不喜歡這個房子的格局。不過我和 agent 媽媽都覺得,這個屋主沒有說真話,從房子裡的情形看起來(感覺他根本還沒有 settle down,或是已經準備要搬走,東西散落一地,睡覺是在地上用睡袋),很明顯的他若不是財務上發生了困難,有可能是被 layoff,就是人生出了別的重大狀況,反正就是一整個看起來很慘的樣子,比留學生剛到美國還沒 settle down 的情況還混亂得多。離開那一家,心情頓時很沈重,我還跟 agent 媽媽說,妳千萬別讓我也變成那個樣子。她笑著說不會,但是這種事情,又有誰能保證?
3. 最後,讓我最難以 figure out 的一件事,就是我到底要不要長期待在美國這個問題。我一直感覺,長期待在美國,而心裡卻沒有認同這個是自己的家,對人的心靈有極大的傷害。國中的時候看陳之藩寫的《失根的蘭花》,雖然感覺得出那是一篇相當沈重的文章,但真正的箇中滋味,當然是人到了美國之後,才能慢慢體會。我覺得,我自己的這個現象的描述是,從出國的那一天開始,我就像搭上了一台開往另一個不同時空,一個和本來在台灣的我會走上的生命軌跡通往不同的平行宇宙的太空船。我熟悉的台灣,離我越來越遠,每次回家,總是覺得雖熟悉又新鮮,一種無法解釋的奇妙感覺,而這種感覺會雖著家人變老、朋友成家、社會環境變化,一次比一次強烈,好像自己突然跨越了平行宇宙,到了一個和自己記憶裡完全不同的時空。相對的,雖然我大部分時間在美國,卻仍然完全不融入這個社會,對所有新聞時事漠不關心,反正那不是我的家,也不曾真正積極去建立自己的人際網路。久而久之,感覺我熟悉的台灣離我日漸遙遠,而我也沒有真正搭上美國社會這另一班車。我落在時間和空間的裂縫裡,而這個裂縫裡,只有非常非常少數的人存在(就是和我一樣來美國留學,然後一樣迷惘的這些人)。我在台灣的家人朋友多半很難理解我在想什麼,長居美國的人而且把它視為家鄉的人,恐怕也難以理解我在想什麼。日復一日的,我得跟這種莫名其妙的狀態對抗(我甚至無法非常精確地描述,我要對抗的是什麼東西,前段文字是一個嘗試,但是我不覺得 I did a good job),感覺對自己的心靈能量,是極大的損耗,就像《哈利波特》裡佛地魔把自己的靈魂分成七片,東藏一點,西藏一點,整個人就不再完整了,那種情形。而且,就連陳之藩教授這種在美國多年,早就已經是 well established,安身立命的人,都會寫出像《失根的蘭花》這樣的文章,我就可以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可能隨時間而消除的。我如果選擇留在美國,就要沒有選擇地面對它。
不過,在美國生活久了,對於突然間丟下一切,回台灣發展,又多少有些恐懼。這個是另個話題,暫時壓下不提。總之,對於自己到底想要怎樣,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夠困難的決定,如果還把房子這種額外的變數也連進來,問題只會變得更難解。在這個結論下,可能的決定有兩個: (A) 如果覺得買房子是正確的,那不論未來會往哪走,都要買。如果未來有別的人生決定,那麼就要不論賺賠,都把房子賣掉,然後告訴自己,我在過去的時間點,做了我所能做的最好的決定,然後不要後悔。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變數,人不能看著照後鏡,然後對自己說,如果我當時怎樣怎樣就好了(如果你那時候能知道這些,你當然就會怎樣怎樣了,問題就是你不知道,拿新產生的狀況做為 input,去質疑甚至後悔在這些狀況還是未知的情形下做的決定,是不必要地懲罰自己,對自己無理苛刻的行為)。話雖這麼說,但人生能如此豁達的,又有幾人?(B)等到人生軌跡確定了,再來買房子。不過人生總是充滿不確定,所謂等到人生軌跡"夠"確定,對我這種生性飄忽不定的人來說,恐怕也是不容易的。
拉裡拉雜地寫了這許多,主要的目的,在於跟自己對話,理清自己的想法。現在夜深人靜,我坐在電腦前感覺通體舒暢,好像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去探究自己內心。我覺得,寫作是非常非常好的自我了解的過程。很多時候,雖然筆下呈現的是一團混亂,但是當這些混亂從心裡轉移到了紙上,自己的心靈就越來越清晰。如果我有《哈利波特》裡的儲思盆就好了!
最後,附上我今天喜歡的 condo 的照片數張,讓大家參考一下,我愛的這個房子到底長什麼樣子:
Saturday, June 13, 2009
惱人的房事3
今天,我請上次在公司 cafeteria 擺攤認識的房屋 agent(是一個美國籍的媽媽)帶我開始找房子的旅程。看房新手第一天上路,四個小時看了十幾戶要賣的房子,大小、新舊、屋況等等各有不同,看得我眼花撩亂,頭昏眼花。不過似乎對理清我想要什麼樣屋況的房子,頗有幫助,一路上 agent 媽媽頗有得色,頻頻點頭又作筆記;我則是一頭霧水,除了一些非常 general 的 comments 之外,也說不上有什麼心得。看到的房子,扣掉幾個不喜歡,一定不考慮的之外,剩下有四五間我都覺得不差,但也沒有好到想要馬上開始採取進一步行動。
幾個小時的 trip 下來,我發現幾件事。第一是,可能我對自己想要住什麼樣的房子還搞不太清楚,所以會發生這個也不錯,那個也挺好,但沒有一個讓我覺得,啊,就是要這個樣子的房子。第二是,我對真正要買房子這件事,不管是心理上或是財務上,都沒有做好準備,所以房子雖然在看,但看得很心虛,因為我知道我根本就還沒有完全打算好要 move forward。這麼說來,除非突然不小心看到一間樣樣完美,價格又低廉的房子,不然採取行動的可能性極低;在這種情形下,到處看房子或許也只是浪費時間吧?
為了把看房子這件事在財務上到底有怎樣的 implication 給弄得更清楚,我又重新造訪了之前我覺得很有幫助的網站。這個網站上,有一個 rent vs buy 的 comparison,我幾個月前看的時候,覺得它寫得很好。一別數月,重新再次造訪,發現作者更是別創蹊徑,求新求變,做出了一個相當強大的 rent vs buy calculator,讓你代入自己的數字,來決定要買或是租房子。該網頁的 link 在
http://michaelbluejay.com/house/rentvsbuy.html
玩了一會兒這個 calculator,發現了幾個重要的心得,在此做一記錄,與大家分享,並歡迎指教:
買房子比租房子每定期(eg 每個月)要花更多錢,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一般時候想鼓勵你買房子的人,都會說,啊,你買房子是強迫投資,會 build 你的 equity,來 offset 這個更高的 cost。這個說法,在好幾個層面上,似是而非,以下一一分析。
第一,沒有買房子的人,因為花在住宿上的金錢較少,因此手上就有額外的現金。這些現金,如果交在月光族手上,到了月底全都吃喝玩樂敗光了,那的確,買房子有強迫儲蓄,build up equity 的效果;但是,如果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一個對金錢很有 sense,很 disciplined 的投資人,那顯然他不會把這些錢全部敗掉,而是去尋找其它的投資機會。所以買房子,不單是跟租房子比 cost,還要考慮未買房子的情形下,省下的錢的投資成果。這就是 CC 在上一篇文章的回文裡,提到的機會成本。不過,就連我自己這麼 disciplined 的人,我都很難信任自己能夠三十年如一日,把因為租房子省下來的錢,拿去做正確的投資,而不是跑去買單眼數位相機、去坐遊輪、去改裝家庭劇院、或去買車等等等。能花錢的機會太多、誘惑太多,強迫儲蓄有時並不是完全沒有好處。
第二,買房子本身也應該被視為一種投資,房子也會增值。所以事實上,要拿來比較的,在天平的左端(買了房子的情形)是買房子投入的金錢造成的資本增值 - 買房子花去的 cost(利息、維修、保險等),對上在天平的右端(沒買房子的情形)是 手上現金投資的資本增值 - 租房子的 cost。
第三,要比較這天平左右端,要做非常多對未來的假設,而且假設的 time horizon 都是幾十年。這些假設是不是能成立,在計算的時候根本無從知曉,所以,算了半天,可能也是白算。不過以下讓我大致說說我的想法。
1. 我覺得買房子,以"長期持有"的資本增值來說,並不是特別好的投資。我的想法是,房市雖然有短期上下大幅的震動,但長期來說,如果是人口穩定的區域,房價的成長不應該超過通膨率太多,不然就會演變成,窮人越來越買不起房子,而富人(擁有房子的人)財富無限增殖。實在很難想像,這種社會要怎麼取得平衡,而不會引發暴動或革命。長期投資的 low benchmark 就是要打敗通膨,如果一個投資注定會自我修正,以和通膨差不多的速度成長,那它很難會是好的長期投資。
早期來到美國的移民,有人從印第安人手上,以當時購買力大約值現在一千美金的錢,買下了 Manhattan Island。有人說那是史上最成功的房地產投資。持相反論調的人說,如果有人在當時有一千元美金,而且把它投資在別的地方,經過這麼多年,那一千美金的增殖,大約也足以買下今天的整個 Manhattan Island。至於這個結論是如何計算的,我是沒有深究 - 那個時候,不要說是紐約證券交易所,連紐約甚至美國都不知道在哪裡哩。
2. 但買房子以短期持有來說,是非常 powerful 的投資。關鍵在於投入的成本和可以增殖的資本,不成比例。我只要出房價的 20% 或更低的 down payment,但是整個房子 100% 的增殖,都是我的(如果我把房子賣掉的話),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等於是我去借錢,來投入房地產。借錢來投資,似乎比較常見的也只有買屋這個選項,除非我是開基金公司的,不然,如果說我,hey 我想借個幾十萬來買股票,可能沒有人會理我。但借個幾十萬來買房子,卻是非常常見,天天都有人在做的事情。但相對的,借錢買房子,同時也使得從投資角度來看房子價值增殖的門坎變高。簡單說來,房子增殖的速度,最好比 mortgage 的利率高,才算得上是好的投資(當然買房子不是純投資,所以這個門坎應該要下修一點)。
3. 但相對的,再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買房子其實也是相當危險的投資。沒買房子,手上有現金的人,擁有自由,可以做任何他覺得正確的投資。雖然說,世界上很難有任何一項投資長期 out-perform 其它投資選項,但投資理論的基本,教我們要 diversify。所以聰明的投資人,可能依照一個自己覺得 comfortable 的比例,同時投有股票、債券、房地產基金、貴金屬等等不同投資,所以僅管單項投資的成果有好有壞,整體而言他不會過得太差。相對的,買了房子的人,不但被迫把大量資金集中投入房地產,而且還把所有錢,投在 one and the only one house 上,這以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是壞的投資。如果不幸加州發生地震,或家裡火燒厝,又沒有適當的保險,那這個人的數十萬投資就一下子歸零了(當然,這是極端的情形,房貸銀行也會要求保險,不可能放任這種情形發生)。次差的情形,買到房屋界的 AIG,因為某種事前沒有發現的原因,房子一下子損失大量價值,下場也是一樣慘。
簡單小結,如果預計房屋升值率和通膨率一樣,而除此之外存在更好的投資機會,那買房子絕對是不划算的投資;如果預計房屋升值率和別的投資機會一樣好,因為買房子小成本卻賺全部利得的特性,那買房子是非常好的選擇。不過,任何人嘗試這個預測,都是不可能準的,所以要從此做決定,也是沒有意義的。
除去這個投資角度的 big picture 不談,就連比較簡易的部分,例如我未來每年房租要花多少錢,我都無法預測。現在單身,一個人住 1-bed,每個月花 $1200,算是南灣這邊的低價,但假設十年後有家庭,在南灣這邊,要找學區好的三房出租屋,現在就要 $2000+,十年後更是難以想像。
當然,影響房屋價錢的因素眾多,如果我真能夠預測清楚,那還不如直接預測下期樂透要開幾號比較簡單。這麼多複雜的不確定性,說房事惱人,實在不為過啊。
幾個小時的 trip 下來,我發現幾件事。第一是,可能我對自己想要住什麼樣的房子還搞不太清楚,所以會發生這個也不錯,那個也挺好,但沒有一個讓我覺得,啊,就是要這個樣子的房子。第二是,我對真正要買房子這件事,不管是心理上或是財務上,都沒有做好準備,所以房子雖然在看,但看得很心虛,因為我知道我根本就還沒有完全打算好要 move forward。這麼說來,除非突然不小心看到一間樣樣完美,價格又低廉的房子,不然採取行動的可能性極低;在這種情形下,到處看房子或許也只是浪費時間吧?
為了把看房子這件事在財務上到底有怎樣的 implication 給弄得更清楚,我又重新造訪了之前我覺得很有幫助的網站。這個網站上,有一個 rent vs buy 的 comparison,我幾個月前看的時候,覺得它寫得很好。一別數月,重新再次造訪,發現作者更是別創蹊徑,求新求變,做出了一個相當強大的 rent vs buy calculator,讓你代入自己的數字,來決定要買或是租房子。該網頁的 link 在
http://michaelbluejay.com/house/rentvsbuy.html
玩了一會兒這個 calculator,發現了幾個重要的心得,在此做一記錄,與大家分享,並歡迎指教:
買房子比租房子每定期(eg 每個月)要花更多錢,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一般時候想鼓勵你買房子的人,都會說,啊,你買房子是強迫投資,會 build 你的 equity,來 offset 這個更高的 cost。這個說法,在好幾個層面上,似是而非,以下一一分析。
第一,沒有買房子的人,因為花在住宿上的金錢較少,因此手上就有額外的現金。這些現金,如果交在月光族手上,到了月底全都吃喝玩樂敗光了,那的確,買房子有強迫儲蓄,build up equity 的效果;但是,如果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一個對金錢很有 sense,很 disciplined 的投資人,那顯然他不會把這些錢全部敗掉,而是去尋找其它的投資機會。所以買房子,不單是跟租房子比 cost,還要考慮未買房子的情形下,省下的錢的投資成果。這就是 CC 在上一篇文章的回文裡,提到的機會成本。不過,就連我自己這麼 disciplined 的人,我都很難信任自己能夠三十年如一日,把因為租房子省下來的錢,拿去做正確的投資,而不是跑去買單眼數位相機、去坐遊輪、去改裝家庭劇院、或去買車等等等。能花錢的機會太多、誘惑太多,強迫儲蓄有時並不是完全沒有好處。
第二,買房子本身也應該被視為一種投資,房子也會增值。所以事實上,要拿來比較的,在天平的左端(買了房子的情形)是買房子投入的金錢造成的資本增值 - 買房子花去的 cost(利息、維修、保險等),對上在天平的右端(沒買房子的情形)是 手上現金投資的資本增值 - 租房子的 cost。
第三,要比較這天平左右端,要做非常多對未來的假設,而且假設的 time horizon 都是幾十年。這些假設是不是能成立,在計算的時候根本無從知曉,所以,算了半天,可能也是白算。不過以下讓我大致說說我的想法。
1. 我覺得買房子,以"長期持有"的資本增值來說,並不是特別好的投資。我的想法是,房市雖然有短期上下大幅的震動,但長期來說,如果是人口穩定的區域,房價的成長不應該超過通膨率太多,不然就會演變成,窮人越來越買不起房子,而富人(擁有房子的人)財富無限增殖。實在很難想像,這種社會要怎麼取得平衡,而不會引發暴動或革命。長期投資的 low benchmark 就是要打敗通膨,如果一個投資注定會自我修正,以和通膨差不多的速度成長,那它很難會是好的長期投資。
早期來到美國的移民,有人從印第安人手上,以當時購買力大約值現在一千美金的錢,買下了 Manhattan Island。有人說那是史上最成功的房地產投資。持相反論調的人說,如果有人在當時有一千元美金,而且把它投資在別的地方,經過這麼多年,那一千美金的增殖,大約也足以買下今天的整個 Manhattan Island。至於這個結論是如何計算的,我是沒有深究 - 那個時候,不要說是紐約證券交易所,連紐約甚至美國都不知道在哪裡哩。
2. 但買房子以短期持有來說,是非常 powerful 的投資。關鍵在於投入的成本和可以增殖的資本,不成比例。我只要出房價的 20% 或更低的 down payment,但是整個房子 100% 的增殖,都是我的(如果我把房子賣掉的話),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等於是我去借錢,來投入房地產。借錢來投資,似乎比較常見的也只有買屋這個選項,除非我是開基金公司的,不然,如果說我,hey 我想借個幾十萬來買股票,可能沒有人會理我。但借個幾十萬來買房子,卻是非常常見,天天都有人在做的事情。但相對的,借錢買房子,同時也使得從投資角度來看房子價值增殖的門坎變高。簡單說來,房子增殖的速度,最好比 mortgage 的利率高,才算得上是好的投資(當然買房子不是純投資,所以這個門坎應該要下修一點)。
3. 但相對的,再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買房子其實也是相當危險的投資。沒買房子,手上有現金的人,擁有自由,可以做任何他覺得正確的投資。雖然說,世界上很難有任何一項投資長期 out-perform 其它投資選項,但投資理論的基本,教我們要 diversify。所以聰明的投資人,可能依照一個自己覺得 comfortable 的比例,同時投有股票、債券、房地產基金、貴金屬等等不同投資,所以僅管單項投資的成果有好有壞,整體而言他不會過得太差。相對的,買了房子的人,不但被迫把大量資金集中投入房地產,而且還把所有錢,投在 one and the only one house 上,這以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是壞的投資。如果不幸加州發生地震,或家裡火燒厝,又沒有適當的保險,那這個人的數十萬投資就一下子歸零了(當然,這是極端的情形,房貸銀行也會要求保險,不可能放任這種情形發生)。次差的情形,買到房屋界的 AIG,因為某種事前沒有發現的原因,房子一下子損失大量價值,下場也是一樣慘。
簡單小結,如果預計房屋升值率和通膨率一樣,而除此之外存在更好的投資機會,那買房子絕對是不划算的投資;如果預計房屋升值率和別的投資機會一樣好,因為買房子小成本卻賺全部利得的特性,那買房子是非常好的選擇。不過,任何人嘗試這個預測,都是不可能準的,所以要從此做決定,也是沒有意義的。
除去這個投資角度的 big picture 不談,就連比較簡易的部分,例如我未來每年房租要花多少錢,我都無法預測。現在單身,一個人住 1-bed,每個月花 $1200,算是南灣這邊的低價,但假設十年後有家庭,在南灣這邊,要找學區好的三房出租屋,現在就要 $2000+,十年後更是難以想像。
當然,影響房屋價錢的因素眾多,如果我真能夠預測清楚,那還不如直接預測下期樂透要開幾號比較簡單。這麼多複雜的不確定性,說房事惱人,實在不為過啊。
Saturday, February 07, 2009
惱人的房事
話說搬家來到北加州聖塔克拉拉市,不知不覺很快就過了五個月!當初原本打算只是騎驢找馬,簽下六個月短約的公寓,租約也馬上就要到期了。這讓我最近頗為煩惱,因為原以為半年時間足以熟悉地面,為下個住所做個好的決定,但沒想到 weekday 上班,weekend 宅在家裡的生活是過得這麼不知不覺地快,看看租約就要到了,如果要搬家的話,我真是一點頭緒都沒有。
原本想說,好吧,就這麼住下去算了。我現在住的地方也有幾大優點:一是離公司近,天氣暖一點的話,走路去都不成問題;二是離朋友近,我的高中大學同學就有兩個人住在附近,也有兩三個在 USC 認識的印度朋友住在同個社區;某天去社區裡的洗車點洗車,碰到一個我在 USC 當 TA 的時候教過的學生,他還認得我,我倒是完全不知道他是誰了(這種事發生了好幾次,好像我有很多前學生在這邊);三是離購物近,走路可到的地方,就有24小時的 grocery store。
當然我現在住的地方的最大缺點就是進行中的 construction。我窗口搬來的時候正在打地基的工地,目前已經蓋到二樓了。這個社區很多居民都對 construction 很有意見,上上星期甚至組織起 來跑去市議會陳情。因為市議會開會的時間是晚上七點(不知是不是為了這個 issue 的特殊性,更改時間讓大家能參與?)我也跟去看看熱鬧。美國的市議會開會的規模不大,議員也只有五六人,而且是像法庭片那樣坐成一橫排,面對台下的觀眾。我們的市長是個媽媽,坐在正中央,聽取大家的意見。首先是市政府裡負責這個案子的公務員,就本案的歷史做簡要的報告。接下來輪到我們社區的居民,上台陳述自己的經歷,每人限時三分鐘。許多人都特地準備了 powerpoint 做的 slides,圖文並茂,大聲表達自己的不滿。
有趣的一點是,大家採用的 strategy 都不太一樣。有人是用溫情攻勢,說太太懷孕,子女年幼,家有高堂老母,卻要忍受這無情的噪音和居住上諸多不便;有人則是採取 facts tell the story 的策略,照了很多工地的照片,來說明施工管理不良,對居民造成潛在的危險;也有人像小時候寫作文,先花一大段陳述聖塔克拉拉市是一個多有優良傳統的城市(前幾年似乎當選過 the American city),然後詰問說,在這麼偉大的城市裡,怎麼可以容忍她的居民接受這樣的生活品質。一個多小時下來,真的是遍地開花,講得那 mansion grove 社區的代表狗血噴頭。
等到輪到業主代表上台的時候,那人雖然備有講稿,但因為講稿裡很多地方和大家的認知不盡相同,沒講幾句,台下就罵聲四起 "Lies!!" "That's not true",使得市長媽媽不得不好幾次拿起桌上的小錘子,喝令大家安靜。因為居民們的反應太激烈,接下來議員們詢問的時間,大部分的問題都是針對業主而來。整整鬧了兩個多小時才休會。不過,看看會場上的情形,實在是很難對進行已到一半的施工,做出任何實際的改變;換句話說,也就是大家白打嘴砲,講爽的而已。
至於本人的看法,雖然之前我也抱怨過,施工的情形比想像中糟,但最慘的部分似乎已經結束,整地打地基時的噪音和灰塵,最近已不復見。在某種程度上,這個社區還是相當 livable 的。會有那麼多抱怨的人,多半都是有人需要白天在家,或在開工前就簽約,沒有充分得到事先通知的人。
唯一讓我不滿的是,我之前簽下六個月 1406 元的約,後來發現實在是 significantly overpaid。那時候急著要找位置好的住的地方,而且它已經比外面其它公寓便宜一些,就接受了。後來才發現,很多人都是付 1300 以下,再考慮到我的 apartment 正對工地,實在是被敲了。所以我就打算用這滿六個月換約的時候,好好 negotiate 一下。
前兩天收到續約通知,上面寫說我的 renewal price 是維持在 1406,沒有變動。就算是改簽較長的約也是一樣。我看到通知,真是氣得七竅生煙,明明他們自己的網頁上最近貼出的 available 的 apartment 很多價錢都比這低,offer 這種價錢,難道是把我當呆子或是凱子嗎?
不過,第一次試圖跟租屋公司討論的結果,就是負面的。他們的說法是,pricing 是他們租屋的 strategy 的一部分,需要急著脫手的房子,就會定低價,雖然是一模一樣的房型,我如果要拿到那樣的價錢,唯一的做法就是換約搬家。跟我談的那個人,看起來像個冥頑不靈的老頭,才談了十分鐘,我就知道 this conversation is going nowhere。
一氣之下,我就決定這次要好好地 shopping,不要再當冤大頭。從我們社區的 homepage,可以查到目前 available 的房子,或已經確定未來什麼時候會 available 的房子。我玩了玩那個 search,發現有趣的是,同一間房子,不同的搬入日期,價錢也會不同!原來這就是所謂的 pricing strategy:如果假設一間房子 3/15 會空出來,為了鼓勵正好 3/15左右要搬入的人租這間房,並且減少房子空著的時間,在 3/16 遷入的價錢是最低的。之後,價錢就會按週上漲,上漲的幅度似乎經過精密計算,就是要在12個月裡,多收到足以補足空屋的時候損失的錢。如果一間房子現在 available,但是我卻去簽三個月後才搬入的約,我就得付比較高的月租費,讓 leasing office 為我空下這間房三個月不致於損失。
弄清楚這一點之後,事情就好辦。我應該不要簽現在就有的空屋(雖然好處是可以走進去看裡面是怎麼樣),然後把 move-in date 設在我現在的家的約到期的時候,而是要看準新出現的 available apartment,然後簽下那時候開始生效的約,才會拿到最好的價錢。正好,今天有一間房子新 release 出來的資訊被我看到了。事不宜遲,我只考慮了一小時,就決定到 leasing office 簽新約,打算四月底搬進我們社區的另一間 apartment。這間 apartment 的 floor plan 跟我現在的家完全相同,但是在三樓(據說三樓的 apartment 有挑高一點屋頂,有火爐,另外就是不像我現在在一樓要忍受飛進來的灰塵),而因為抓準了簽約的時間,價錢是 1205 元,一個月足足就省了 200。雖然說簽四月底搬家的約,表示我得在現在這間再住兩個月,而且 month-by-month 的約要再加 50 元,而且搬家實在是麻煩事,不過這樣一搬,就能以 1205 的價錢,lock-in 一年 1-bedroom,在我現在的這個地點,真的是 what a steal!
不過今天簽約的時候也發現人家是很賊的,leasing office 也知道現在給出太低價的約,會對日後漲房租造成不利的影響,特別要大家簽下但書,但書上寫說,因為目前的價錢是在 construction 過程中的特別條款,當本次的租約到期,leasing office 得視情形調整續約價錢,並不受 construction 的進度影響。這紙但書似乎給了租屋公司運作的空間,一年後房租的漲幅,可能就不受一般法規的規定(以前在 LA 好像是最多一年只能漲 5%)。我只能說,真是無奸不商,不過一年後的事情還很難說,我會留在美國,還是回台灣,還是怎麼樣,現在根本看不準。如果到時候還留在北加州,說不定也該買房子了(講到這又是很長的故事,改天另開一個話題討論好了)。眼下還是先把每個月 200 的 saving 拿下來,隨便做什麼都好,就是不要交給可惡的租屋公司。
不過這麼一來,房子都還沒住熟,就又要搬家了。真是麻煩啊。
原本想說,好吧,就這麼住下去算了。我現在住的地方也有幾大優點:一是離公司近,天氣暖一點的話,走路去都不成問題;二是離朋友近,我的高中大學同學就有兩個人住在附近,也有兩三個在 USC 認識的印度朋友住在同個社區;某天去社區裡的洗車點洗車,碰到一個我在 USC 當 TA 的時候教過的學生,他還認得我,我倒是完全不知道他是誰了(這種事發生了好幾次,好像我有很多前學生在這邊);三是離購物近,走路可到的地方,就有24小時的 grocery store。
當然我現在住的地方的最大缺點就是進行中的 construction。我窗口搬來的時候正在打地基的工地,目前已經蓋到二樓了。這個社區很多居民都對 construction 很有意見,上上星期甚至組織起 來跑去市議會陳情。因為市議會開會的時間是晚上七點(不知是不是為了這個 issue 的特殊性,更改時間讓大家能參與?)我也跟去看看熱鬧。美國的市議會開會的規模不大,議員也只有五六人,而且是像法庭片那樣坐成一橫排,面對台下的觀眾。我們的市長是個媽媽,坐在正中央,聽取大家的意見。首先是市政府裡負責這個案子的公務員,就本案的歷史做簡要的報告。接下來輪到我們社區的居民,上台陳述自己的經歷,每人限時三分鐘。許多人都特地準備了 powerpoint 做的 slides,圖文並茂,大聲表達自己的不滿。
有趣的一點是,大家採用的 strategy 都不太一樣。有人是用溫情攻勢,說太太懷孕,子女年幼,家有高堂老母,卻要忍受這無情的噪音和居住上諸多不便;有人則是採取 facts tell the story 的策略,照了很多工地的照片,來說明施工管理不良,對居民造成潛在的危險;也有人像小時候寫作文,先花一大段陳述聖塔克拉拉市是一個多有優良傳統的城市(前幾年似乎當選過 the American city),然後詰問說,在這麼偉大的城市裡,怎麼可以容忍她的居民接受這樣的生活品質。一個多小時下來,真的是遍地開花,講得那 mansion grove 社區的代表狗血噴頭。
等到輪到業主代表上台的時候,那人雖然備有講稿,但因為講稿裡很多地方和大家的認知不盡相同,沒講幾句,台下就罵聲四起 "Lies!!" "That's not true",使得市長媽媽不得不好幾次拿起桌上的小錘子,喝令大家安靜。因為居民們的反應太激烈,接下來議員們詢問的時間,大部分的問題都是針對業主而來。整整鬧了兩個多小時才休會。不過,看看會場上的情形,實在是很難對進行已到一半的施工,做出任何實際的改變;換句話說,也就是大家白打嘴砲,講爽的而已。
至於本人的看法,雖然之前我也抱怨過,施工的情形比想像中糟,但最慘的部分似乎已經結束,整地打地基時的噪音和灰塵,最近已不復見。在某種程度上,這個社區還是相當 livable 的。會有那麼多抱怨的人,多半都是有人需要白天在家,或在開工前就簽約,沒有充分得到事先通知的人。
唯一讓我不滿的是,我之前簽下六個月 1406 元的約,後來發現實在是 significantly overpaid。那時候急著要找位置好的住的地方,而且它已經比外面其它公寓便宜一些,就接受了。後來才發現,很多人都是付 1300 以下,再考慮到我的 apartment 正對工地,實在是被敲了。所以我就打算用這滿六個月換約的時候,好好 negotiate 一下。
前兩天收到續約通知,上面寫說我的 renewal price 是維持在 1406,沒有變動。就算是改簽較長的約也是一樣。我看到通知,真是氣得七竅生煙,明明他們自己的網頁上最近貼出的 available 的 apartment 很多價錢都比這低,offer 這種價錢,難道是把我當呆子或是凱子嗎?
不過,第一次試圖跟租屋公司討論的結果,就是負面的。他們的說法是,pricing 是他們租屋的 strategy 的一部分,需要急著脫手的房子,就會定低價,雖然是一模一樣的房型,我如果要拿到那樣的價錢,唯一的做法就是換約搬家。跟我談的那個人,看起來像個冥頑不靈的老頭,才談了十分鐘,我就知道 this conversation is going nowhere。
一氣之下,我就決定這次要好好地 shopping,不要再當冤大頭。從我們社區的 homepage,可以查到目前 available 的房子,或已經確定未來什麼時候會 available 的房子。我玩了玩那個 search,發現有趣的是,同一間房子,不同的搬入日期,價錢也會不同!原來這就是所謂的 pricing strategy:如果假設一間房子 3/15 會空出來,為了鼓勵正好 3/15左右要搬入的人租這間房,並且減少房子空著的時間,在 3/16 遷入的價錢是最低的。之後,價錢就會按週上漲,上漲的幅度似乎經過精密計算,就是要在12個月裡,多收到足以補足空屋的時候損失的錢。如果一間房子現在 available,但是我卻去簽三個月後才搬入的約,我就得付比較高的月租費,讓 leasing office 為我空下這間房三個月不致於損失。
弄清楚這一點之後,事情就好辦。我應該不要簽現在就有的空屋(雖然好處是可以走進去看裡面是怎麼樣),然後把 move-in date 設在我現在的家的約到期的時候,而是要看準新出現的 available apartment,然後簽下那時候開始生效的約,才會拿到最好的價錢。正好,今天有一間房子新 release 出來的資訊被我看到了。事不宜遲,我只考慮了一小時,就決定到 leasing office 簽新約,打算四月底搬進我們社區的另一間 apartment。這間 apartment 的 floor plan 跟我現在的家完全相同,但是在三樓(據說三樓的 apartment 有挑高一點屋頂,有火爐,另外就是不像我現在在一樓要忍受飛進來的灰塵),而因為抓準了簽約的時間,價錢是 1205 元,一個月足足就省了 200。雖然說簽四月底搬家的約,表示我得在現在這間再住兩個月,而且 month-by-month 的約要再加 50 元,而且搬家實在是麻煩事,不過這樣一搬,就能以 1205 的價錢,lock-in 一年 1-bedroom,在我現在的這個地點,真的是 what a steal!
不過今天簽約的時候也發現人家是很賊的,leasing office 也知道現在給出太低價的約,會對日後漲房租造成不利的影響,特別要大家簽下但書,但書上寫說,因為目前的價錢是在 construction 過程中的特別條款,當本次的租約到期,leasing office 得視情形調整續約價錢,並不受 construction 的進度影響。這紙但書似乎給了租屋公司運作的空間,一年後房租的漲幅,可能就不受一般法規的規定(以前在 LA 好像是最多一年只能漲 5%)。我只能說,真是無奸不商,不過一年後的事情還很難說,我會留在美國,還是回台灣,還是怎麼樣,現在根本看不準。如果到時候還留在北加州,說不定也該買房子了(講到這又是很長的故事,改天另開一個話題討論好了)。眼下還是先把每個月 200 的 saving 拿下來,隨便做什麼都好,就是不要交給可惡的租屋公司。
不過這麼一來,房子都還沒住熟,就又要搬家了。真是麻煩啊。
Saturday, January 03, 2009
【聖塔克拉拉日誌】名店.鯉魚門
聖誕節假期,公司強制休假一個半星期,媽媽把握這個機會來找我。現在人在美西,從台灣過來就方便多了。
這次我沒有計畫什麼長途的旅行,就只是在加州開車能到的地方到處走走而已。聖誕節那天,我們一起去 San Francisco市區觀光。出發之前,想起來灣區的飲茶名店,鯉魚門,就在我家前往 San Francisco 的路上;這間餐廳的大名如雷灌耳,常常聽人說相當好吃,但是人也很多,什麼中餐時間到要等到兩點才拿到位子之類的事也聽說過。像我這種對吃沒什麼特別興趣的人,一個人是絕對提不起勁跑大老遠去 check out 這家店的,不過既然媽媽來了,而且今天正好要去 San Francisco,那就順路繞過去看看也不錯。
原本預計十一點要到餐廳,後來因為帶媽媽去公司參觀太久,路上又迷路了一下,變成十一點半才到。停車場已經停滿了車。才一推開餐廳的門,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嚇得呆了。整個待位大廳裡,擠滿了等待的人。真的是擠滿哦!我大概只想得到三個場合,能夠有比這個待位大廳更密的人 - 台北資訊月、台北跨年晚會、Disney跨年晚會,就連要走上前去要一張號碼牌,都要花個兩三分鐘才有辦法。不單是待位大廳,就連大廳旁邊通往廁所的走道,還有大廳剛進入用餐區最外面的桌子旁邊,都站滿了人。站在人堆裡,有時候連走路的方向都難以自主,聖誕節家族聚餐的人潮真是太可怕了。
【我實在有點擔心這麼多人會把牆上那個裝海鮮的魚缸擠爆】
這次我沒有計畫什麼長途的旅行,就只是在加州開車能到的地方到處走走而已。聖誕節那天,我們一起去 San Francisco市區觀光。出發之前,想起來灣區的飲茶名店,鯉魚門,就在我家前往 San Francisco 的路上;這間餐廳的大名如雷灌耳,常常聽人說相當好吃,但是人也很多,什麼中餐時間到要等到兩點才拿到位子之類的事也聽說過。像我這種對吃沒什麼特別興趣的人,一個人是絕對提不起勁跑大老遠去 check out 這家店的,不過既然媽媽來了,而且今天正好要去 San Francisco,那就順路繞過去看看也不錯。
原本預計十一點要到餐廳,後來因為帶媽媽去公司參觀太久,路上又迷路了一下,變成十一點半才到。停車場已經停滿了車。才一推開餐廳的門,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嚇得呆了。整個待位大廳裡,擠滿了等待的人。真的是擠滿哦!我大概只想得到三個場合,能夠有比這個待位大廳更密的人 - 台北資訊月、台北跨年晚會、Disney跨年晚會,就連要走上前去要一張號碼牌,都要花個兩三分鐘才有辦法。不單是待位大廳,就連大廳旁邊通往廁所的走道,還有大廳剛進入用餐區最外面的桌子旁邊,都站滿了人。站在人堆裡,有時候連走路的方向都難以自主,聖誕節家族聚餐的人潮真是太可怕了。

本來我們看苗頭不對,已經打算要上個廁所就離開了。結果,因為聖誕節大部分是比較多人的聚餐,兩個人的坐位叫得很快,我們還在排隊上廁所的時候,就叫到了我們的號碼。也或許是誤打誤撞,因為在我們之前的兩個人的 party 還有四五組,不過叫到他們的時候都沒有出現,可能是被人潮擋在外面,擠不進來吧(我們之前為了要上廁所,努力往內擠了一會兒)。總之我們 somehow 大約等了十五分鐘就坐下了,真的是奇蹟啊。
坐下之後,才發現我們的坐位就在門口,因此桌邊都站滿了等位子的人潮,感覺有些侷促。人家站在那眼巴巴地看,我卻坐在這呼嚕嚕地吃,實在不是太舒服的用餐經驗。一個小時多吃下來,我對鯉魚門的看法是,食物的確好吃,可能比灣區我吃過的幾間飲茶好上 15% ~50%(看是什麼東西),但不幸的是想吃鯉魚門得付出以下的三重成本:
1. 價格成本:好吃並不是憑空而來,鯉魚門的價格也比我去過的幾間飲茶貴個 30% 左右,差不多抵消了它比較好吃的優勢。
2. 交通成本:從我家(南灣)到鯉魚門要開車約三十分鐘,超過我的覓食範圍。
3. 時間成本:這個才是最令我無法忍受的。我覺得吃飯如果要等半小時以上,我會選擇直接換一家吃,反正又不是非吃什麼不可。鯉魚門常態的等候時間是一小時以上,明顯超過我的容忍範圍。
結論:鯉魚門我去過了,可以不用再去了。
坐下之後,才發現我們的坐位就在門口,因此桌邊都站滿了等位子的人潮,感覺有些侷促。人家站在那眼巴巴地看,我卻坐在這呼嚕嚕地吃,實在不是太舒服的用餐經驗。一個小時多吃下來,我對鯉魚門的看法是,食物的確好吃,可能比灣區我吃過的幾間飲茶好上 15% ~50%(看是什麼東西),但不幸的是想吃鯉魚門得付出以下的三重成本:
1. 價格成本:好吃並不是憑空而來,鯉魚門的價格也比我去過的幾間飲茶貴個 30% 左右,差不多抵消了它比較好吃的優勢。
2. 交通成本:從我家(南灣)到鯉魚門要開車約三十分鐘,超過我的覓食範圍。
3. 時間成本:這個才是最令我無法忍受的。我覺得吃飯如果要等半小時以上,我會選擇直接換一家吃,反正又不是非吃什麼不可。鯉魚門常態的等候時間是一小時以上,明顯超過我的容忍範圍。
結論:鯉魚門我去過了,可以不用再去了。
Saturday, October 04, 2008
減重計畫
Cisco choice program 選 team 的事情終於在上星期告一段落了。有了落腳的 team 之後,下一步當然就是要逐漸 catch up 工作的腳步,因為最近生活上最重大的問題已經搞定,我就有心思來考慮一些在這段時間裡被擠到腦袋裡角落的問題。其中之一,是直線上升的體重。
以完成 phd defense 的時間為基準,我的體重在三個月內增加了有六七公斤,這種增重速度當然是很不健康 - 仔細回想這段時間裡發生的事件,先是完成 defense 之後有少不了的聚餐慶祝;然後是家人來美國玩的期間吃了不少;再來搬家在即,和朋友們聚餐,又外食多次;來到 San Jose 之後,先是貪吃方便好吃的中餐,加上公司 choice program 裡的伙食不錯,天天都吃得很飽 - 三個月裡,好像真的吃了很多,所以會肥自然不是意外。
不過,到了這個年紀,維持我現在這種體重,是很不理想的。重點是,我完全不需要身上這些肥肉;這些完全是多餘的東西,有害而無益。家裡有垃圾要拿去倒,那身上有垃圾,當然也應該要清一清。
說來容易,但做起來非常需要決心。為了加強我執行的決心,特別把我的計畫公布在此,接受大家的公證。我的減重計畫有幾個重點:
1. 嚴禁零食,要從不購買開始。家裡的零食吃光之後,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則不應該再買零食。
2. 嚴禁拿公司的 soft drink,爆米花;雖然這些東西都是免費的,但吃下去對身體造成的是負分,垃圾食物不是叫假的,沒事不要亂吃。
3. 規律運動。今天我去加入了 24 fitness 的會員,這樣除了 weekday 可以用公司的健身房之外,weekend 或深夜也有地方可以運動了。而且去健身房,可以有教練安排訓練計畫,以及和朋友相約一起前往,互相督促的效果。
4. 晚上 9:30 之後,除了水果之外,要避免進食。
5. 要用公司提供的 health insurance 的 coverage 去做健康檢查,提高自己對身體狀況的 awareness。
6. 要避免以吃做為慶祝或社交活動。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 point,最早是媽媽在某個報章雜誌看到,跟我說的。我覺得太有道理了,因此十多年都還記得。那個文章的 point 是,現代人太常以吃做為慶祝和社交活動。生日聚餐、結婚週年慶祝吃飯、感恩節聖誕節新年都吃大餐;升官要請吃飯、畢業要聚餐、朋友從遠道而來要聚餐;結婚是吃飯、小孩生日辦party、搬進新家 house warming party 通通都是吃。難道生活裡,除了吃之外,就沒有更值得大家一起做的事情?雖然說,改變社會上的風氣很困難,因為吃是少數不需要進入門檻,人人都會也人人都必須要從事的活動,所以要約大家見面,約吃飯最容易。不過我倒是可以從自身做起,如果有什麼值得慶祝的事情,不應以大吃犒賞自己,而是應該出門旅行,買本來想買的東西等等方式代替。
7. 外食要注意份量,寧可打包不要吃過量。特別是加州這邊的中餐份量驚人。吃外國菜的時候,因為口味不同,比較容易注意自己吃了多少,吃口味習慣的中餐,很容易就一口接一口。而且我又不愛浪費食物,常常吃了太多而不自覺。以後外食,要在吃之前就把食物的份量看好,要是東西很多,就先決定好要把多少打包,這樣才能控制吃了多少東西。
既然有計畫,就要設定目標。我想在年底之前,先把體重回復到 108 的水位(defense 的時候的體重),然後明年暑假左右就可以挑戰三位數的關卡。最終目標是 80 公斤。
以完成 phd defense 的時間為基準,我的體重在三個月內增加了有六七公斤,這種增重速度當然是很不健康 - 仔細回想這段時間裡發生的事件,先是完成 defense 之後有少不了的聚餐慶祝;然後是家人來美國玩的期間吃了不少;再來搬家在即,和朋友們聚餐,又外食多次;來到 San Jose 之後,先是貪吃方便好吃的中餐,加上公司 choice program 裡的伙食不錯,天天都吃得很飽 - 三個月裡,好像真的吃了很多,所以會肥自然不是意外。
不過,到了這個年紀,維持我現在這種體重,是很不理想的。重點是,我完全不需要身上這些肥肉;這些完全是多餘的東西,有害而無益。家裡有垃圾要拿去倒,那身上有垃圾,當然也應該要清一清。
說來容易,但做起來非常需要決心。為了加強我執行的決心,特別把我的計畫公布在此,接受大家的公證。我的減重計畫有幾個重點:
1. 嚴禁零食,要從不購買開始。家裡的零食吃光之後,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則不應該再買零食。
2. 嚴禁拿公司的 soft drink,爆米花;雖然這些東西都是免費的,但吃下去對身體造成的是負分,垃圾食物不是叫假的,沒事不要亂吃。
3. 規律運動。今天我去加入了 24 fitness 的會員,這樣除了 weekday 可以用公司的健身房之外,weekend 或深夜也有地方可以運動了。而且去健身房,可以有教練安排訓練計畫,以及和朋友相約一起前往,互相督促的效果。
4. 晚上 9:30 之後,除了水果之外,要避免進食。
5. 要用公司提供的 health insurance 的 coverage 去做健康檢查,提高自己對身體狀況的 awareness。
6. 要避免以吃做為慶祝或社交活動。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 point,最早是媽媽在某個報章雜誌看到,跟我說的。我覺得太有道理了,因此十多年都還記得。那個文章的 point 是,現代人太常以吃做為慶祝和社交活動。生日聚餐、結婚週年慶祝吃飯、感恩節聖誕節新年都吃大餐;升官要請吃飯、畢業要聚餐、朋友從遠道而來要聚餐;結婚是吃飯、小孩生日辦party、搬進新家 house warming party 通通都是吃。難道生活裡,除了吃之外,就沒有更值得大家一起做的事情?雖然說,改變社會上的風氣很困難,因為吃是少數不需要進入門檻,人人都會也人人都必須要從事的活動,所以要約大家見面,約吃飯最容易。不過我倒是可以從自身做起,如果有什麼值得慶祝的事情,不應以大吃犒賞自己,而是應該出門旅行,買本來想買的東西等等方式代替。
7. 外食要注意份量,寧可打包不要吃過量。特別是加州這邊的中餐份量驚人。吃外國菜的時候,因為口味不同,比較容易注意自己吃了多少,吃口味習慣的中餐,很容易就一口接一口。而且我又不愛浪費食物,常常吃了太多而不自覺。以後外食,要在吃之前就把食物的份量看好,要是東西很多,就先決定好要把多少打包,這樣才能控制吃了多少東西。
既然有計畫,就要設定目標。我想在年底之前,先把體重回復到 108 的水位(defense 的時候的體重),然後明年暑假左右就可以挑戰三位數的關卡。最終目標是 80 公斤。
Sunday, September 28, 2008
【聖塔克拉拉日誌】偉仁民宿基本型
經過了三個多星期,終於家裡整理得差不多了,可以把照片貼上來分享一下。雖然說很多細節還有待處理(其中一件就是整個家還很亂,很多東西都還沒有完全到位,不過和之前的原型比較,就可以明顯發現已經走了一段不短的路。
就從外場開始介紹好了。首先是餐廳,這是我在美國五年第一次家裡有餐廳這種場所,一下子很不習慣。因為以往五年在家吃飯的時候,都是拿著吃的東西去書桌電腦前面吃,不過現在既然有了餐廳,就應該要養成食物不進房間的好習慣。我是還在適應中啦。
【餐廳 - 一邊看著國家公園的美麗風景,一邊吃飯】
【客廳 - 主要是木頭和暖色系的感覺。這個客廳現在有兩到三個客人的容量,床墊可以睡一個;那個沙發還蠻大的,如果是小型人的話,可以容納兩個;像我這種大型人可以睡一個】
【預計要放電視的地方,在電視買來之前,先暫時把19''的 LCD 電腦螢幕放在這,看 DVD 的時候就可以假裝是在看電視。不過這個螢幕真的有點小,感覺非常遙遠】
【廁所也是走暖色系風格】
就從外場開始介紹好了。首先是餐廳,這是我在美國五年第一次家裡有餐廳這種場所,一下子很不習慣。因為以往五年在家吃飯的時候,都是拿著吃的東西去書桌電腦前面吃,不過現在既然有了餐廳,就應該要養成食物不進房間的好習慣。我是還在適應中啦。
客廳的布置,目前還沒有整個完成。其一是多出來的床墊不知道該怎麼收藏,其二是那個衣架看起來有點討厭我又不想把它拿去房間。牆上的衣服們,記錄著我大學以來的重要階段 - 農服、種子營、USC、UF。
最後是房間,首先介紹工作角落。那天在 STAPLES 看到特價40元的椅子,趕快買起來,雖然不是我最想要的椅子,但是這個價錢實在太讓人心動了。牆上貼的是我來美國念 Phd 的第一個 poster presentation 用的 poster,房間的對角(另張照片裡可以看到一點),有我畢業前最後一張 poster,提醒自己花了五年努力才從一個角落走到另一個角落。目前房間規畫的難題是,不知道書桌該買哪一個,還有那個 UF 發的 "Phinally Done" 不知道該貼在哪邊。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