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閱讀觀影筆記.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閱讀觀影筆記. Show all posts

Sunday, July 30, 2017

2015 New Mexico: Breaking Bad tour

【Abstract】This is about the Albuquerque city tour we had in 2015 around the sites related to the TV series Breaking Bad. This is my favorite show, highly recommended to anyone who is into TV series. It was a great day seeing the places where the show was shot. If you are interested, check on the URL links I put below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ces.

這篇文章是在我 blog 比較少見的影迷文。

在正文開始之前,先介紹本文的主角 Breaking Bad,中譯絕命毒師,這是 AMC 電視台從 2008 - 2013 製播的影集,總共有五季,劇情主軸是得了癌症的高中化學老師為了想留下身後足夠家人生活的錢,運用自己的化學專業,和自己從前教過的不良少年學生合夥,開始踏上製毒販毒的不歸路的故事。首季開始詼諧逗趣,後來漸漸鋪陳厚度,劇情轉折多變卻又大多合情合理,層層相疊直到五季收尾的大高潮。這部是我看過最精彩的連續劇,全心推薦給喜歡看戲的任何朋友。若還沒看過這部影集,往下這篇文章可能你會看得不著頭腦而且又被爆雷,不如先離開去看戲。總之這部影集絕對值得一看!真心不騙!

同位導演和劇組現在又在製作衍生劇 Better Call Saul,剛播完第三季,劇組功力更是爐火純青,用鏡頭說故事的手法更上層樓。至於劇情走向,因為故事還沒走完,還難說是不是比 Breaking Bad 更精彩。

推劇推了半天,那 Breaking Bad 和 New Mexico 又有什麼關係呢?原來這部影集主要是在 New Mexico 的首府 Albuquerque 拍攝,該州別稱叫做 Land of Enchantment,劇中也拍出許多 New Mexico 當地特殊風光,像是郊外原野的縮時攝影,或廣角鏡頭,的確拍出本地的美。

Breaking Bad 播出後有廣大的影迷,許多人都來到 Albuquerque,跑到片中各拍攝場景觀光朝聖。在網路上,也可以查到影迷自行製作的導覽地圖,像是下面這兩個 link,在我計畫這次 Breaking Bad 影迷朝聖之旅很有幫助。

http://wikitravel.org/en/Breaking_Bad_Tour

https://www.visitalbuquerque.org/albuquerque/film-tourism/breaking-bad/

更誇張的還有當地旅行業者搭上這波熱潮,推出 Breaking Bad 專車之旅,標榜使用和劇中主角使用的同款 RV 改裝,載你遊覽城市裡各拍片地點。

從以上這些網路上的資源(其中第二個 link 還是推廣 Albuquerque 旅行的半官方組織),不難看出這部影集受歡迎的程度。

我們當天早上從 Santa Fe 南下,第一站先前往主角 Walter White 任教的高中。這場景在真實世界中當然也是個高中,在 Albuquerque 北邊市郊,不過這是我見過校園最大的高中,甚至還有自己學校的棒球場、籃球場、football stadium(有整座看台的),大到害我們找不到影集中取景的地方在哪。於是只好找了幾個地方隨便拍拍照。

【The high school Walter used to teach. I can't find exactly where the scenes in the show were shot.】
【Walter's school】
再往南走,還有出現在第四季中,鈴鐺爺爺住的的老人安養院。不過為了不要打擾安養院的老人,我們並沒有去這個點。

從北方進去 Albuquerque 市區之後,我們先到東邊山坡上的 Hank 的家。這是一個山上的住宅區,要繞一會才能在一條路底看見他們的房子。
【Hank's house】
從山上下來之後,下一站是 Saul Goodman 律師的事務所。這位在 Breaking Bad 劇中也是人氣角色,現在還有自己擔任主角的衍生劇。他的事務所位在一個 plaza 的角落,在真實世界裡是間餐廳。相當有趣的是,這間餐廳竟然保留了律師事務所入口和玻璃窗上的標示(也就是說,明明是間餐廳,門上卻貼著律師事務所的字樣),再仔細一瞧,窗邊還站著 Saul Goodman 的等身立像呢!

這個微妙的情形也說明了所有這部影集曾經的拍攝地點,和隨之而來的觀光客之間的愛恨關係。如果是做生意的地方,那這些人潮無疑是一個大大的加分,所以他們會想辦法 promote 和 Breaking Bad 之間的連結;但若是住家,那可真是避之唯恐不及。這個反差的情形,我們一路上還會看到更多。

【Saul Goodman's law firm. Although it is actually a restaurant in real life, the owner keeps the signage for Saul's law firm on its door and windows.】

【Better Call Sual!!】

【There is even a full-size stand-up board of Saul in the restaurant at the window.】
下一站就是這影集的起點,Walter White 的住家。這個位在三叉路口路衝處的房子,無疑已經變成 Albuquerque 的一個知名景點,連在 Google map 上,都有人把這個地址 tag 為 Walter White 的家,而屋主想必是相當困擾。在房子的前院上,他插了一個超大的牌子(比一般要賣房子的時候插的那個 for sale 還大),上面寫著這是私人住宅,請勿打擾等等,網路上也有傳出情報說屋主不喜歡觀光客(事實上,又有誰會喜歡天天有人在家門口探頭探腦、拍照,甚至還聽說有白目客試著學影集之中把 pizza 丟到屋頂上去)所以我們只敢遠遠地拍照,橋角度用身體把那大告示牌擋住。才拍了兩張,竟然屋主剛好就從外面開車回家,嚇得我們趕快上車逃離現場,以免跟他發生口角。其實,我相當同情他的遭遇,我就曾經想過在舊金山九曲花街旁邊的人家,怎麼受得了每天家裡樓下都是觀光客走動。如果是我的話,可能哪天早就把花盆丟下去了吧。

【Walter White's home. The owner has a big sign on the lawn, stating this is a private residence. He probably had too many tourists trying to snoop around his home.】
再下一站,我們來到 Walter White 在劇中打工的洗車場。這是一間超大的洗車場(在地狹人稠的灣區從來沒看過這麼大間的),看起來也長得跟劇中一模一樣。正當我們東張西望在拍照的時候,遠遠就開來了一台 RV 車,是劇中 Walter White 用的同款 RV,原來我們正好遇上了 Breaking Bad RV tour 的人!他們一停車,馬上也是一群人下車來一陣狂拍,我們也正好利用角度把 Mr. White 的 RV 和洗車場一起入鏡。和這群人錯身而過的時候,同為影迷的我們,彼此相視而笑,一副對我懂你的表情。想不到 Breaking Bad 這部戲,已經變成了一種有相當群眾了解的次文化。
【The car wash. The breaking bad RV tour happened to arrive when we were there. Perfect opportunity to take a photo with the RV and car wash together!】
【This company managed to get the same RV model they used in the show to operate a tour of Breaking Bad sites. Pretty cool idea!】
【This car wash is bigger in real life than it appeared in the show.】

【People taking the RV tour are more die-hard fans than us.】
我們連午餐時間都不放過,硬是要插入片中 Walter 和 Hank 兩家人談判的墨西哥菜餐廳,我也故意裝著一副兇像入鏡。這餐廳色彩很鮮艷,但食物本身倒是沒讓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覺得算是一間看起來比吃起來好的店。

【Restaurant where the Walter vs Hank negotiation scene took place. Food is just so so.】
【but the decorations in the restaurant is certainly colorful.】
離開餐廳之後,我們沿著 Albuquerque downtown 的 Central Ave 一路開去,這 Central Ave 是橫跨市中心的主要幹道,以前是 Route 66 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影集很多場景都散落在這條幹道不遠處,看來劇組選點的時候也充分考量交通的方便性。

以下場景,在不看照片說明的情形下,你能認出幾個呢?

【Walter's rental apartment】
【Jane and Jesse's duplex apartments】
【The motel where Windy gets her business】
【The laundry!】
【This place looks exactly the same in real life and in the show】
【Coffee shop where Lydia and Walter meet. We planned to get some coffee there (with Stevia!) but they were closed for the day.】
【Tuco's hide out. This place is actually a coffee shop with artwork on the side of the building.】
【Jesse's home. This is another place where the owners do not like tourists going around. So we did not come close.】
【the distinct neon sign of the Dog House, where Jesse used to visit from time to time.】
我們在市區最後一站來到 Albuquerque oldtown 的一間當地老糖果店。這老糖果店和 Breaking Bad 劇組的連結是他們提供了在戲中使用的 blue meth,它的真身是染了藍色的糖果。也因此,多年老店重新進入觀光客的地圖,店裡也賣各種 Breaking Bad 相關的記念品,還有一盒 blue meth 和旁邊的 Mr. White 黑帽子和墨鏡,讓客人們拿著拍照。又是一個商家趕搭 Breaking Bad 觀光潮的例子。

【This candy shop provided the blue meth (it is actually candy) used in the show during the early seasons.】
【In the store, there is a tray of blue meth candy, and hats/sun glasses for you to dress up like Heisenberg and take a photo.】
【Info about Breaking Bad sites around the town】
當天晚上,我們就離開 Albuquerque 往南走。在城市的南郊,有一間劇迷一定要去的餐廳,那就是 Twisters。講 Twisters 可能沒人認識,但在劇中這間店叫做  Los Pollos Hermanos,也就是 Gus Fring 的炸雞店。在店中還保留了拍戲時候用的裝設,還特別標出 Mr. White 第一次來的時候坐的坐位。這間快餐店的食物也是普通,但那 Walter's booth 上幾乎永遠都有人,一組剛走,馬上又一組去坐。這餐廳在衍生劇 Better Call Saul 又再度登場,未來想必也會繼續在劇中有一席重要之地。

【Sitting in Walter's booth】


【They kept the logo for the fried chicken restaurant in the show】
話說我活到快四十歲,這還是第一次像這樣照著劇中的場景去追景點,是一個蠻不一樣的有趣觀光體驗。

Monday, December 19, 2016

讀blog有感:語言、文化、身分認同

前些時候,我在網路上看到了兩篇 NYTimes 中文版刊登的讀者投書,是一位 UC Berkeley 畢業的 ABC 寫起她學習中文的經歷,還有許多身為美籍華裔人的愛恨情仇。讀完之後,我心裡的感想只能用這句芭藥到不行的網路文章常見標題來描述:我深深的震撼了。

表淺的震撼是,難得看到外國人寫出這麼精彩完整的中文文章;深層的震撼是,雖然在美國居住多年,我早就看過/聽說許多朋友家裡因為要小孩學中文而衍生的種種討論或紛爭,但我多半還是從父母輩的觀點來理解這件事情。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有所頓悟,原來從小孩的觀點來看,父母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件事,有這麼複雜的 implication。

讀完上下兩篇文章,使我對在美國學中文這件事,有了更多觀感,分享於此。在看我的感想之前,不如先讀讀作者的原文(link 如下)。

http://cn.nytstyle.com/education-career/20161018/chinese-class-usa1/zh-hant/

http://cn.nytstyle.com/education-career/20161019/chinese-class-usa2/zh-hant/

第一代的華人移民(不論來自台灣、中國),大多把教小孩中文,當作天經地義的一件事情。直覺的原因不外乎:因為中文是爸爸媽媽溝通的語言(所以小孩也說同種語言比較方便)、中文是你們和家族中長輩交流需要的語言、你已經有中文環境不順便學一下很可惜、希望孩子能和父母的文化多點聯結,學會中文可以很方便和龐大的中華文化接軌、中文是未來世界潮流之一,學了有優勢、甚至 "你是____人(請自行填入你認為應該要會說中文的身分認同)怎麼可以不會說中文" 等等。

但是,一般常見的情形是,小孩長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或者家長更進一步地開始要求小孩的中文學習成果之後,這些要求往往造成親子之間的磨擦,或家庭裡的爭執。從前我都簡單地以為,這只是教學方法的問題(中文學習困難、教法不當,使小孩沒有學習動機或興趣)、時間分配的問題(小孩上中文學校吃掉他做別的更想做的事的時間)、或標準設定落差的問題(我希望小孩中文能夠xxx但他只能ooo)。我有些時候不太能理解,為什麼這些技術問題能造成這麼根本的衝突。讀了這兩篇文章,我才豁然開朗,原來那些都不是問題真正的核心。

因為,表面上是學中文,但實際上父母心裡想望的,從來就不只是中文語言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真正的狀況是,語言、文化、和身分認同,這三個不同層次的 issue,被壓縮到"學好中文"這個要求裡面,又摻雜了第一代移民們保有,但第二代不太能夠了解的對中文的特別情感,所以情形才變得這麼複雜。

 一個最根本,而大家常常忽視的事實是,第一代移民要求孩子學中文的時候,心裡所要的其實往往比中文還多得很多。這個要求不是像我們國中高中在校學習英文,它是一個很多學科當中的一科,如果我學得很差,那我的爸爸媽媽會擔心我為什麼學習落後了,這麼簡單的問題。

做為父母的母語,中文在移民家庭裡不只是語言,它還有更多的傳承意義。小孩子中文若學得好,就可以更方便地和父母溝通,也可以和家族中的長輩溝通,這是一種家庭傳統價值。就算今天在美國的小家庭都是語言天才,每個人都可以說八國語言,可以看心情決定今天家裡要講日文還是阿拉伯語而溝通無礙,中文還是會有它特別的地位;它可能也有文化價值,會說中文,過年能看得懂春聯、能夠了解中文裡的通俗語(例如「太陽晒到屁股了還不起床」)、甚至高級些能夠欣賞唐詩宋詞之美,就能和父母的文化有更深層的聯結,表示不忘本;更進一步說,人的身份認同,從來也不只是看自己護照拿的是哪一國、法律上是哪一國公民這麼單純,各人的成長過程、教育、交友環境、閱聽的資訊內容,都或多或少慢慢形塑了個人的身份認同。

而當移民家庭的父母要小孩學中文的時候,他們心裡真正想的,可能更多是「我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了解我的文化」、「我希望我的小孩能夠認識他們是從哪來的」、或「我希望能在某種程度上形塑我小孩的身分認同」。但這些,都不是(也不應該是)中文教育的目的。當然,語言和文化或身分認同之間從來是無法一刀兩斷的問題,但嘴上說送你去學中文,但心裡卻(有些時候甚至是自己也不知道的情形下)盼望著更多的 side effect,那可能真的是緣木求魚。不是說小孩子學了中文,就自然而然會理解了儒家的想法(所謂長幼有序、孝順),或自然而然在文化上和長一輩能連結(例如了解祭祖、包香包、吃月餅),更甚者開始認為自己也是____人(again,請自行填入你認為應該要會說中文的身分認同)。中文沒有那麼偉大。

有時候,我甚至懷疑,有一種普遍存在的潛意識裡的誤會,是覺得若讓孩子學了中文,就可以讓親子之間感覺更親密,更有互相認同。然而,形塑一個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的力量有太多,除了語言之外,還有個人生長的環境和過程、他的同儕、他經歷過的重大事情等等。舉極端點的例子來說,現在很多兩三歲小孩都會滑手機和 iPad,在這樣子的科技環境下長大的小孩,你絕不可能拿我們小時候玩的紅白機電動給他看,然後讓他真心覺得這是高科技的產品,因為時代不同了。我們和孩子之間成長環境的差異有那麼大,更是毫無可能因為我會說中文、孩子也會說中文,就補齊了差異。中文沒有那麼偉大。

一旦想通了這些誤會的環節,突然地我就豁然開朗,為什麼總有在美華人父母為了小孩不肯學注音符號跳腳,但從沒聽過華人父母強逼小孩背誦五十音。因為學中文從來不只是學中文,而是被強加為一種理解文化、形塑身分認同的手段。我也同時更能夠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 ABC 年齡漸長之後討厭學習中文,因為除了時間/功課上的負擔之外,那對小孩子來說是一種額外加諸在他身上的,他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認同的東西,而從來沒有人會喜歡自己被迫要去認同什麼事情。對這些小孩來說,學中文也從來不只是學中文,不像學鋼琴、學空手道那樣,只是一種技藝,而是具有更多額外的、他不見得喜歡的意涵。

我想,在美國長大的 ABC 孩子們,可能十個裡有九個都要被強迫學中文。可能半數以上,都曾因為學中文的事情和家裡有過磨擦。然而,可能大部分家長跟小孩,都不曾搞懂過到底我們兩邊在爭些什麼東西。至少我是搞不清楚,直到我看過了這兩篇 NYTimes 登出的文章。說真的我非常佩服這位作者,能夠如此理性地分析自己成長的過程,留下了這兩篇文章讓年輕的父母們了解孩子們面對的世界又是怎麼樣的。


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6

道奇之聲 - Vin Scully 爺爺

關於職業運動,有一句球迷們都耳熟能詳的老話「創下記錄,是用來被打破的」。一個記錄,不論看起來再怎麼厲害,幾乎總是有它被打破的一天。

但道奇隊主播 Vin Scully 爺爺退休的這一天,我們都知道他留下了一個在你我有生之年,都不會再看到的大記錄。我相信這個記錄會存在很久很久,直到基因工程把人類變成和現在完全不同的物種的那一天,我們或許才有機會再接近 Vin Scully 爺爺這個不可思議的成就。

他擔任道奇隊的主播長達 67 年,今年球季結束以 89 歲高齡退休。為了慶祝這位和 LA Dodgers 球隊本身同壽的主播的退休,球隊申請把通往 Dodger stadium 的主要道路重新命名為 Vin Scully Ave,並且在上週末本季主場最後的系列賽開賽前,舉辦盛大的退休儀式。

1958 年,道奇隊從紐約搬到洛杉磯,正式改名為 LA Dodgers,和同年也從紐約搬到舊金山的巨人隊,成為大聯盟擴張到西岸的先驅。隨隊來到 LA 的,包括他們當時的主播 Vin Scully。

從那天開始,Vin Scully 就是所有 LA 的棒球迷共同的記憶。整個 LA 的居民,從牙牙學語的兩歲小孩,到現在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說到道奇隊的轉播,他們這輩子聽的都是這個聲音,對他們來說,Vin Scully 的聲音就代表了道奇隊。

我自己留美的第一站剛好是在 LA,加上本身就是個棒球迷,當然很快也就跟上整個城市的腳步,一起看道奇隊。剛好 Scully 爺爺屬於語速比較慢的主播,讓當年剛到美國英聽還不太行的我,也能順利聽懂大部分的播報。最有趣的是,LA Dodgers 的轉播是電視廣播同聲道,也就是廣播上播放的就是電視畫面去掉影像的音軌,所以雖然是電視主播,Scully 的播報同時也要兼顧廣播的聽眾,不能太依賴影像部分的資訊。或許正因為如此的背景,才造就了 Scully 平實但極有畫面感的播報風格。

Scully 爺爺的播報風格不慍不火,以平淡不帶太多情緒的語氣,真實地呈現場上的動態。Scully 同時也是一位很愛說故事的主播,大聯盟球員來來去去,隨時都有新人從小聯盟上來報到,但爺爺總是已經準備好關於這些球員的基本資料和一些小故事,在他們上場的時候順便講起,這種播報方式,使得球員的形象變得立體,讓他們不只是表現精彩球技的技工,同時也是活生生的人。爺爺另一項特技,是講古的能力,在比賽中往往穿插「歷史上的今天」小資訊,或者某某場上發生的事情在何時也發生過,發生過幾次,或有什麼樣的歷史巧合(比如像今天先發投手的爸爸在25年前贏得生涯第一勝之類的事)。就算現在已經是電腦時代,資料的處理都在彈指之間,我還是很難想像他和他的團隊要如何從一百多年來累積如山的棒球資料庫裡,即時整理、呈現有趣而且相關的資訊。這些仔細想想並不容易的事情,他都很神奇地數十年如一日地天天做到了,甚至在最近的大數據時代之前,也是如此。

棒球是一種步調很慢的運動,如果主播不能恰如其份地填補比賽過程中的空白,那看棒球轉播其實相當乏味;而場上的重要關鍵時刻,往往又瞬息萬變,主播只有非常有限的時間,向觀清楚陳述他看到的比賽內容,還要小心不讓自己過多的話語或起伏的情緒,搶走了場上正在進行的比賽的主角地位。Vin Scully 的深厚功力,也就在這精巧的動靜平衡之間,減一分則太少而增一分又太多之間,一口氣運作了這麼 67 年。

儘管本身是這麼成就非凡的主播,Scully 最讓我佩服的一點,是他永遠把球賽、球迷放在第一位。這一點,在他在今年道奇主場最終戰(道奇隊將士用命,打出神奇的逆轉勝,主場最終戰同時在國聯西區封王,做為爺爺最好的退休禮物)賽後對全場觀眾的告別演說中表露無疑。


考量到美國職業球隊都有很重的屬地主義(也就是大家通常都支持家鄉球隊),長期在同一個城市發展的球隊往往都是地方的象徵,團結人心的力量,Vin Scully 對 LA 這個城市的意義也就不言可喻。在他退休的記念儀式上,LA 市長也來到現場致贈市鑰和發表演說。這賽前的儀式簡單隆重,市長的發言恰到好處(忍不住想要酸一下台灣的政客,總是要在體育的場合講自己的政績,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搞得清楚什麼時候自己該是配角),其中講到許多 LA 的觀眾,僅管人已經來到道奇球場看棒球,還要再帶上收音機聽著 Scully 的播報,才覺得看球的體驗完整了。我想,沒有比這個更高的贊美了。

(本來我在這邊想要貼 LA 市長這場演說的影片,但不知道為什麼在現在這資訊時代竟然沒有人上傳這段影片…如果有訂 MLBTV 的人,請自行看 9/23 道奇比賽的片頭,有整個儀式的完整轉播)

在美國有句話說,棒球是生活。Scully 爺爺主播棒球這麼多年,當然其中也包含了許多棒球史上的重要時刻,他播報過的幾個重要的場面,已經不儘儘是棒球,同時也是美國文化歷史上重要的 icon。以下節錄幾個重要片段,大家不妨一起欣賞一下這位偉大主播的風采。

在他播過的 moment 裡,我覺得歷史地位最高的當屬 Hank Aaron 打破 Babe Ruth 生涯全壘打記錄的時刻。回到 1974 年,要知道當時美國雖然已通過平權法案,但是黑人白人之間的種族對立還是非常嚴重,當黑人球星 Hank Aaron 即將打破 Babe Ruth 的時候,也收到許多威脅。Scully 播報他打出破記錄的全壘打的一刻,也特別指出了這一點。


另一個非常經典的是 1988 世界大賽第一場,道奇隊強打 Kirk Gibson 帶傷代打的再見全壘打。這名強打奮戰一季,到了季後賽已經雙腳受傷,連賽前球員介紹的時候都無法順利走出休息室。但他在九局下半的關鍵代打,從名人堂投手 closer Eckersley 手中打出再見逆轉全壘打,幫助球隊在總冠軍賽先取一勝(同時也因為傷重成為他在當年冠軍賽中的唯一打席)。Scully 選擇在 Gibson 跑壘的時候保持安靜不說話,事後他說那是為了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有機會清楚聽見球場裡球迷瘋狂的慶祝聲。這個鏡頭已經是 MLB 季後賽史上最戲劇化的場面之一。



而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鏡頭,則是有一次球場上發生亂鬥,一名球員大聲叫囂 "That's bullshxt" "That's bullshxt" 身為一位主播,Scully 爺爺的職責是忠實呈現場上目前最主要的狀況,但又不可能在節目上直接爆粗口,於是 Scully 爺爺說 "That's fertilizer, that's fertilizer, yelled (players name)"(fertilizer = 肥料 = 牛糞 = bullshxt)在那一兩秒之間,Scully 爺爺把他的急智、幽默、格調、和不論如何都要忠於場上鏡頭的態度,表現無遺(看影片 4:30 開始的地方)。


對於為什麼能夠做電視主播,一做就是這麼多年,在大部分人都已經退休賦閒在家,甚至已經進棺材的年紀,Scully 爺爺還日復一日地,一年要播報 81 場道奇隊的主場球賽(為了不讓他老人家太操勞,從大約 80 歲左右轉播單位就開始慢慢減少他旅行去客場的次數),他本人的說法是因為他從小喜歡球場上觀眾的歡呼聲,聽到這樣子的聲音,就讓他覺得自己又年輕了起來。

成功如何定義?偉大如何定義?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到最好,這就是了。

Tuesday, September 27, 2016

台灣棒壇的先行者 - 陳金鋒

今年球季打完,陳金鋒,這個我們世代的球迷都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就要從選手生涯退休了。

是球員都會有退休的一天,所以說實在也沒有太多捨不得的情緒。那許多美好的戰役,陳金鋒一路打來,成全了台灣這麼多球迷對勝利美夢的渴求。一次又一次,他用手上的棒子,告訴世界,台灣隊還是有能打的;從年紀輕輕拚到最後全身是傷,承載這麼重的台灣棒球的夢想,這些年來陳金鋒真的是辛苦了。

關於他在國際賽的豐功偉業我想也不需要我多提,大家基本上都耳熟能詳。如果記不起來的話,在下面滅火器為他退休所做的 MV 裡都有珍貴的影像片段可以回顧。


做為一個長期關注棒球的終身球迷,我覺得陳金鋒之所以偉大,不只是因為他生涯打了多少全壘打,不只是因為他在關鍵國際賽的表現如何如何。他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在台灣棒壇的歷史地位。而歷史地位這件事,又可以從好幾個不同的角度說起。

第一個角度,是陳金鋒是第一位有機會在國際賽的舞台上,真正展示給球迷們「攻擊野球」的重要性的球員。

自古以來,中華成棒隊的奪牌計畫(所謂的 game plan)都是針對主要對手押上自己的王牌投手,希望能壓制對方的火力求勝。從遠古時代的二郭一莊、到涂鴻欽、黃平洋、郭李建夫、蔡仲南、一直到曹錦輝王建民,每次中華隊組隊出賽,一般球迷關注的焦點,常常都是我們的王牌是誰,要押哪隊,才能極大化勝利的可能性。

中華隊之前當然也不是沒有出過出名的打者,早期的趙士強、呂明賜,都是知名的打者。不過一個退役得早,一個大部分活躍在職棒球員還不能打國際賽的時代,所以並沒有太多國際賽的舞台。

我不知道到底台灣早期對棒球的認知怎麼變成這樣子的。投手再怎麼強,最多只能讓你不要輸掉而已,如果沒有攻擊能力來打下分數,就算能壓制對手五局、七局、還是一百局,那都是不會贏的。陳金鋒剛好生在一個台灣球界打擊極端貧弱的時代,大約從九零年後段到兩千年前段,面對日韓的頂級投手,有能力還擊的選手幾乎是屈指可數,在那些國際賽幾乎讓人不忍心看下去的年代,還是業餘選手的陳金鋒就開始顯露超越大部分台灣打者的打擊能力。就算整個打線上只有兩三個打者是真正有攻擊能力的,只要有陳金鋒,我們就還有希望。那些年,主要是陳金鋒,讓台灣的球迷們緊盯著電視的時候,心裡還有對勝利的期待。

我想,理性的球迷們,在那些年,心裡可能都會慢慢發現,小時候電視球評說的什麼「棒球賽的勝負投手占了七成」,在現代棒球裡其實並不成立。慢慢的,球迷的光譜似乎也開始往強力攻擊這一側傾斜,也開始不再迷信觸擊、不再迷信王牌投手是勝利的主要道路。

陳金鋒從來不可能是這個改變的全部,棒球打線裡,一個人只占了九分之一而已。但是在他選手生涯的顛峰時期,透過手中球棒展示出來強打者的效益,在台灣棒球發展進程裡,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第二個角度,是陳金鋒是第一位登上大聯盟這個棒球的最高殿堂的台灣球員。

兩千年以後,台灣球員旅美者日漸增加,陳金鋒在這浪潮之中無疑扮演了先行者的地位。雖然最後在道奇隊的發展不是那麼順利,但有了先例,後繼的球員就有了追隨的榜樣。

我自己剛好也是在 2003 年開始來到 LA 留學,正好是陳金鋒在道奇系統拼到 AAA 和 MLB 中間,離上大聯盟就差那麼臨門一腳的時候。那幾年,在 LA 的留學生之中,很流行的一套度假行程就是開車到 Las Vegas,順便看場 AAA 的比賽幫鋒哥加油。在那個和台灣的聯絡並不像現在那麼方便的年代裡,能在異國的土地上,幫台灣土生土長的選手加油,算是留學生們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慰藉。

可惜的是,我從來不曾在 Las Vegas 的球場看過鋒哥打球,因為我那時一直相信,鋒哥的實力應該屬於大聯盟,總有一天我可以在道奇球場等到他。可惜的是,有些事,就這麼永遠錯過了。

陳金鋒不能在大聯盟站穩一席之地,有很多當下的時空因素,在這不一一探究(我還是覺得,考量那幾年道奇大多由 replacement level 球員組成的外野陣容,陳金鋒應該要有更多機會的)。做為台灣成功登上大聯盟的第一人,而且還是野手身分,他在台灣棒壇的地位的歷史地位更是無庸置疑。

第三個角度,則是陳金鋒在中職還低迷的時刻,選擇回國加入中職這件事。

當初聽到這個消息,我心裡訝異的成份是比較大的。一部分,是不願意相信夢想就這樣結束了,另一部分,則是覺得頂尖的選手不能在頂尖的環境裡打球,感到捨不得。

不過,長期來看,陳金鋒選擇在身手還在顛峰的時候回國,對中職產生的正面影響,也是很重要的。複數年合約制度的慢慢成形,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而後中職又歷經了幾次假球風波,但陳金鋒一直以非常敬業的態度,在這個我覺得容不下大佛的小廟裡,努力打到生涯的最後一刻。在我心裡,我覺得他可能輸掉了更高的舞台,但是卻贏得了尊敬。

做為球迷,我們要感謝陳金鋒這些年帶給我們的感動,帶給我們對勝利的希望。運動員的生涯短暫,但是回憶是無盡的,台灣棒壇何其幸運,在最黑暗的年代,能有陳金鋒帶來的希望之光,讓球迷們還有可以支撐下去的動力。

謝謝你,鋒哥!

Tuesday, March 22, 2016

也談 AlphaGo - 從 gamer 的角度切入

時隔多年,因為上星期在韓國舉行的 Google AlphaGo vs 李世石 的圍棋大戰,人類與電腦的智力對決又再一次成為新聞媒體的焦點。這條新聞,不禁讓我回想起上世紀末 (1996/1997) 的 IBM 深藍 vs Kasparov 的西洋棋大戰,Kasparov 的敗北成為世界級新聞的往事。那時的我還是剛開始探索自己 career 的大學生,也從沒料到 machine learning 這個聽起來很遙遠的概念有一天會變成自己的 career 的一部分(雖然我到現在也從沒學會教電腦下棋)。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現在已經從政的 Kasparov 在 Facebook 上的現身說法 "I suppose it is my honor and my burden to forever be mentioned whenever there is a new human vs machine competition!..." 逛了一下他的 Facebook,充滿了各種政治評論,已經完全看不出當年世界棋王的影子,讓人覺得真是滄海桑田,世界從當年那條讓我驚訝的新聞起算已經不知道轉了多少圈了。

再仔細想想,1996年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都還是不到二十歲的年輕大學生,還在為了三電二數傷腦筋;智障型手機基本上都還沒普及,只有商務人士才用得起"大哥大";上網要去計中,或用撥接網路打進系上那幾支超難打的 modem 專線;儲存檔案最常用的是磁片,光碟燒錄機才剛開始慢慢開始流行。

想起了這些差異之後,我真的只能讚嘆,從那時到現在,科技進步了這麼多,而圍棋卻一直是沒有被人工智慧攻破的最後堡壘之一。直到現在。

因為我對機器vs人類的主題一直很有興趣(有興趣到連 Terminator 3/4/5 這種爛片都可以看好幾遍),這場圍棋賽從一開始就完全吸引我的注意。加上我最近幾年開始自學 machine learning,本身又是 board gamer(對普遍不懂圍棋的外國人,西方新聞媒體常常以 "The most ancient board game that has been played thousands of years" 來介紹圍棋),這簡直就是為我而生的新聞啊。可惜的是,我雖然愛玩 board game,但對這人類最早的 board game 圍棋全無認識,無法直接第一手欣賞、消化棋譜;看電視轉播的時候,講評的人講的很 high,我完全是一頭霧水。我只能很可惜地靠廣泛地閱讀各方新聞、評論,來了解這場比賽到底是怎麼回事。

關於圍棋如何複雜, AlphaGo 又是如何建構的,厲害在哪邊,網路上的文章很多了。我自己最喜歡的是這一篇。它在比賽開始之前,就比較深入地說明了 AlphaGo 大致是怎麼運作的。

http://wechat.kanfb.com/archives/202615

在棋賽進行了兩盤,李世石兩戰皆輸,人類看起來已經無望,網路上一片嘩然的時候,我又找到了下面這篇文章。作者以圍棋愛好者的角度,為李世石辯護,說他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代表人類迎戰,值得大家多了解一下他心裡的 thought process。雖然看起來全是本文作者憑空想像的,而且很多圍棋的技術名詞我也完全看不懂,但這篇文章文情並茂,兩場棋的評論能寫到這麼多采多姿,也是相當值得一看的。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311/16357111.html

我尤其喜歡文章裡的這一句引用 「人工智慧就像一列火車,它臨近時你聽到了轟隆隆的聲音,你在不斷期待著它的到來。他終於到了,一閃而過,隨後便遠遠地把你拋在身後。」我覺得沒有比這更精彩、讓人拍案叫絕的比喻了。

不過,真正讓我想要寫寫自己的感想的,則是這一篇網路上的新聞。因為它從一個 "圍棋做為一種遊戲/競技,怎麼樣才叫做美好" 的觀點來討論這場賽事。這個觀點,跟我做為一個 board gamer 對 board game 常有的種種心得或評論頗為相似,提供了我一個可以參加這個討論的切入點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3/12/n4660533.htm

《職業的殘酷

首先我想說,對於文章裡一些評論現代圍棋"醜陋"的地方(為了求勝而去下一些不"優雅"的棋),我認為作者低估了人們選擇成為職業棋手(或者其它任何專業)而伴隨相生的不得不的犧牲。

怎麼說呢?我覺得若是下棋只是愛好、興趣,那隨便怎麼下都行,開心就好。這是業餘愛好者才能擁有的幸福。一旦你選擇了某種事情為職業,那你就等於簽下了惡魔的契約,這種做某事只為了開心、增加生活體驗的情形,就永遠不存在了。

比如說玩 board game,因為我不是職業玩家(也不打算當個職業玩家),所以很多時候我玩桌遊,在意的是和朋友一起互動同樂、或尋找某個新遊戲的規則是不是合理,有沒有平衡性的問題、或更甚者只是享受一種桌遊的代入感,在短短幾小時內,幻想自己是辛苦求生的原始人,或是經營國際企業的大亨,或是在古堡裡被怪獸追著到處逃的可憐旅人。在桌遊桌上,有時候我看到的不是分數、效率、或計算,而是故事和情節。這種心態朋友間同樂可以,去打比賽的話多半是敗多勝少;若真要做為一個職業,那簡直就是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了。

這是一個高度分工、高度競爭的社會,一旦選擇了某事(特別是競技性本質的事情)做為職業,不管這本來對一般大眾來說是再怎麼有樂趣的事,對做出這些選擇的專業人士,他們所在的就是和一般人完全不同的修羅場。職業圍棋是這樣,職業棒球是這樣,職業電競玩家也是這樣。業餘人士有空間可以選擇以自己不同的態度去"愛好"自己的興趣,他們自己高興就行;而職業人士,則只能以勝負規則定義的標準,來追求極大化自己的勝率。不見得是他們真的喜歡如此,而是一種專業上的要求,如果他們尊重自己的專業,那就不得不選擇任何可能極大化勝率的打法。

《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

當然,圍棋的規則簡單明瞭,也是助長了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一人一子,兩方輪流,占地多者為勝,毫無迴避轉折的餘地。在這麼明確的規則之下,能夠多占地的打法,就沒有所謂的美醜分別,只有效率高低之差。若今天對手的棋士不擅長打作者所謂的"混戰",那打混戰就是最佳策略;如果我有獨到的全局感,能夠在布局階段就壓倒對手,那引導布局就是我的最佳策略。在唯一考慮占地為勝負的棋局裡,能多占地的,就是好策略。

當然,如果今天圍棋規則改成除了占地量之外,還要在棋局結束時把黑子和白子排列成的圖案拿給評審團評價美感分數,誰家的 pattern 擺得漂亮就有另外加分,那圍棋就會變成完全不同的遊戲,所謂的"美感"就有它的立足之地。但今天規則只說占地多為勝,只要我不是用拿噴漆把黑子噴成白的這種下三濫違規方法,那招法實在沒有高下之別。

《圍棋的門檻》

對於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圍棋做為一種遊戲,在操作的過程中隱含了為人處事的修養這種境界,我個人是感到非常好奇。我相信它的確存在(比如說,在積極進攻之前要先看好大局 "深謀遠慮",或占優勢的區塊不要死命進攻等等),但是就算現在有人當場演示給我看,我也無法看懂。這在某種層面上凸顯了圍棋的高進入門檻,在棋力沒有到達一定程度之前,我連欣賞別人如何下棋都沒辦法,更何況是一些棋道裡隱藏的深意。就像沒有玩過兩局 board game 的人,可能只看到一些木塊卡片搬來搬去,每個行動背後暗藏的後招,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來的了。

正因為圍棋的高度抽象且全無故事性,它做為一個 board game 比起其它任何 game 都還要生硬難以下嚥。對於自己無從一窺這其中堂奧,我雖然覺得可惜,但短期內並沒有真的要用心去學一下圍棋的打算。

所以我倒是覺得圍棋真正的困境在於推廣,特別是在這個故事行銷當道,一年又有幾百款新 board game 上市的圈子裡,圍棋這種經典款的遊戲,怎麼能新瓶裝舊酒賣出去,我覺得是遠比所謂棋路好不好看這種入了門之後才看得懂的問題更為迫切。

回到我個人,若短期內沒打算學圍棋,那當然無從體會 AlphaGo 驚人的實力(如果 Google 有一天開放 AlphaGo 讓大家跟它下棋)。若讓我選擇一款 board game,來和訓練過的 AlphaGo 對戰,那我會選擇哪一款?這其實是個很有趣,值得所有 gamer 思考的問題。因為若是太能夠精算的遊戲(例如 stone age),人是絕無可能算贏電腦;太運氣成分的遊戲,就體會不到AlphaGo 的強大;自己不太擅長的遊戲,也有一樣體會不到 AlphaGo 威力的問題。仔細思考之後,我覺得卡卡頌蠻適合做為我和 AlphaGo 對戰的選擇。希望 Google 早一天開放 AlphaGo 玩 board game 這個服務。

Tuesday, April 08, 2014

關於 recommender 的一些雜談 - 從聽歌App douban.fm 說起

大約三年前辦了 smart phone 之後,我就開始試玩各種不同的 app。Smart phone 對我來說一個重要的用途是代替收音機,在長途開車或做其它事的時候,播一些音樂,不然我車上老是放著在台大念書的時候燒來的十多年前的古董CD,實在是很像過氣的中年大叔會做的事。

所以,在剛辦了 smartphone 之後不久,我就開始尋找像 Pandora box 那樣,不需要購買歌曲,可以亂數播歌,但是以中文歌為主的 app。後來,經由我當時房東的分享,找到了中國製的 douban.fm 這個 app。它有很多內建的不同頻道,比較概括性的像華語頻道、粵語頻道、動畫頻道,或比較特別的像七十年代頻道、八十年代頻道等,可以自己選擇大致的範圍後,由系統亂數播放歌曲;更重要的,用戶也可以建立一個帳號,把當下聽到喜歡的歌標記起來,之後就可以選擇只播放有標記的歌(紅心頻道),或由 douban.fm 選擇亂數播放符合我偏好的歌曲(私人頻道)。

我用這個 app 已經至少兩年多了,我覺得它是一個非常好用的 app,強烈推薦給所有 Android 的用戶;至於 Apple 的愛好者,不知道為什麼,這個 app 只有列在 China Apple Store 裡,住在北美的人是無法 download 的。

不過,如果只是要推薦 app,我就不會特別寫這篇文章了。寫下這篇,主要是想記錄一些我經由使用這個 app,對現在處在顯學地位的 recommender 的想法。

如果說 douban.fm 會經由我 like 過的歌曲,來了解我的喜好,從而推薦符合我口味的歌的話,那我從一個單純使用者的角度,不去講 machine learning、clustering、dimension reduction 這些 recommender 背後牽涉的 computer science topics,我要怎麼評斷到底它這個功能到底好不好用,有沒有效果呢?

首先我就想起,我一開始使用 douban.fm 的時候,like 的歌還沒有那麼多,所以我的私人頻道常常出現的是同一個歌手的歌,我喜歡的無印良品、許美靜、優客李林、梁靜茹等人的新舊歌曲,都一一出現。一旦我 like 一首某歌手的歌,通常下一首馬上又會播同一個人的歌。雖然很開心(符合我的需要),但若只是推薦同一個歌手的歌,卻感覺不是特別厲害的 recommendation。

再用一陣子,私人頻道就開始出現一些別的好歌了,比如說阿妹的幾首經典歌曲。那的確也是我會喜歡的歌。不過轉念一想,像阿妹這種主流、多產、又長銷的重量級歌手,會出一些我喜歡的歌也不令人意外。不論把任何人所愛好的歌分析一下,推薦出幾首阿妹的歌應該都是很自然的結果吧?所以,或許這還是不能說它的 recommender 很厲害,因為這太好猜了。

不過轉念一想,或許我不應該只看它選了什麼歌給我,也要看看它不選什麼歌給我。想到這一點之後,我就發現,同樣是主流、多產、又長銷的重量級歌手,douban.fm 卻從來沒有播過周杰倫的歌給我聽,而我也的確不喜歡他的歌。從這一點來看,這個 recommender 的確有從我喜歡的歌單裡分析出一些有效的結論來。

除了已知的歌手之外,其實我最期待的,還是能經由這個 app,發現一些我本來不知道的新聲音。離開台灣多年,我已經和台灣的娛樂圈完全脫節,幾年前冬天回台灣,還發生不認識電視上唱跨年晚會壓軸的歌手是誰的窘境。後來我發現,douban.fm 在我 like 夠多的歌之後,就漸漸出現一些我不熟悉的名字,而我也的確發現了幾個我喜歡的歌手,一是范瑋琪(之前知道是誰,但對她的歌全然不熟),二是郭靜(這真的連名字都沒聽過,但是歌一放我就覺得超好聽,越聽越喜歡),三是 JS 這個二人組合,也是我本來完全不知道,但是覺得很好聽的。還有很多其他不知名的歌手(當中應該也有一些是中國歌手),讓我陸陸續續地發現了不少好聲音。所以,從推薦新歌的方面來思考,這個 recommender 應該是成功的。

而最後,最終極的判定,應該是比較使用私人頻道和公用頻道的差別。我發現,當我 like 的歌單夠大之後, douban.fm 總是可以選出我比較會喜歡的歌,有老的(二十多年前的,鳳飛飛時代的),有新的,有從來沒聽過的,甚至還有聽不太懂的日文歌或粵語歌,但是曲調也是我喜歡的。有時候,這個 app 會突然發生 error,把我的帳號登出,但是我大概只要聽個幾首它選播的歌就發現今天不太對,然後打開 app 發現帳號被登出了,需要重新登入。從這些角度來看,douban.fm 的歌曲推薦應該算是做得相當成功,確確實實抓住了我聽歌的口味,符合我的需求。

對於一個小小播歌 app 的 recommender 能夠做到這麼有效,我一開始有點訝異,但仔細想想 machine learning 發展多年,從我喜歡的歌選出別的相似的歌這種經典問題,早就有 well establish 的演算法,再加上 smart phone 時代廣大的用戶量和資料量,能夠達到這種好的表現其實並不讓人特別意外。

不過我又想,那又為什麼歌曲推薦能做得這麼成功,但像 Amazon 這種比 douban 大不知道幾十幾百倍的公司,每年招收不知多少做 big data 研究的 Ph.D. 的公司,卻沒有辦法準確推薦我想買的商品呢?我思考的結論是,Amazon 的商品推薦是遠比 douban 的歌曲推薦更困難的問題,理由有幾點:第一,歌曲愛好這個問題本身的 problem space 比較小,就只有歌而已,比起 Amazon 上的商品包山包海,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的情形,單純地多了;第二,歌曲的愛好是一個穩定不太變動的 property,我喜歡的歌曲口味,不會隨時間季節有劇烈的改變,因此比較容易建立正確的 profile,我現在喜歡的歌,對預測我別的會喜歡的歌,有直接的幫助,而我的購物偏好,則會有季節性(冬夏不同)、一次性購物(一陣子花很多時間研究某產品,一旦購買之後幾年都不再需要)種種變化不定的雜音,我現在有興趣的商品,不見得就會是我一直有興趣的商品;第三,聽歌按 like 是我自己一個人的行為,但我在 Amazon 上看或買東西,還包括了幫別人代買、代別人研究商品等等不是反映我個人行為的因子在裡面,也會使得 Amazon 更難抓住我真正的喜好;最後,根據 douban.fm 網站的統計,從我使用它們的 app 以來,我已經共計收聽 8585 首歌,而我整個有生之年應該是不可能在 Amazon 買到這種數量的商品。龐大的資料量也是 douban 可以準確預測我的喜好的重要因素。Big data 時代,資料就是黃金,由此約略可以了解。

如果對 douban.fm 有興趣的,可以去他們的網頁 http://douban.fm/  網頁上也可以透過 browser 線上收聽,用的是和 app 版本同一個帳號。網頁上也可以下載 Android 的 app 安裝檔(APK)  - 不知為何,這個 app 被 Google store 下架了,我猜有可能是侵犯版權之類的理由。不過 Android 的用戶仍然可以直接在 douban 的官網下載。

Thursday, January 03, 2013

【閱讀筆記】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Abstract: This is my comments on the book title <> by Dr. Michael Sandel. Overall a great read, thought provoking, intellectually enlightening, and entertaining at the same time. Simply can't put it down. Highly recommended to all.

翻開 blog,才發現我半年沒寫新文章了!並不是無心經營 blog,但生活實在是過於忙碌,加上前陣子身體有些狀況,很多想寫的東西,才一再被延後。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卻是個意外。這是我去年回台灣的時候買來想讀的書。結果沒時間看,一擱就是快一年,直到一月一日元旦假期在家,才打開來。結果,一看就欲罷不能,這兩天還帶去公司趁沒事的時候快看;一看完,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上來分享心得。

其實這本書和作者在台灣都已經相當廣為人知。作者 Dr. Michael Sandel 是哈佛大學教授,這本書英文標題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是他在哈佛教授的 Justice 這門課程的內容整理成書。該門課是哈佛的熱門課程,近年來往往有破千人選修,哈佛大學也曾將課程錄影放上網路,向全世界公開。前些日子,我從一些朋友的 facebook 近況得知,似乎 Dr. Sandel 有到台灣來演講。

書名為正義,不禁讓人懷疑:某事正義與否,是一種價值判斷,跟我本人的偏好、信念、文化背景、兒時所受各種教導有關,為何可以在大學公開講課?難道哈佛大學的學生需要進一步的生活與倫理的教育嗎?還可以集結成書?難道是本勸人為善的勸世文大全?

結果,閱讀本書讓我大開眼界。書名為正義,但它並不是一本勸世文。經由探討何謂正義,作者帶領大家綜觀各家思想,了解西方思想史上對正義、道德、人權、自由等等觀念的闡述。作者龐徵博引但卻又深入淺出,使我讀來暢快淋漓。讀完本書,不但對西方古今哲人的思想快速地有了粗淺認識,而且更對它們如何影響現今社會對公義、自由、平等等價值的看法,有了理解。

我覺得作者最厲害的是充分使用種種例子來點明各家理論的生活實例應用。哲學本身充滿了對外行人來說難以捉摸的概念和術語,若只做理論上的陳述,會流於生硬難讀,在課堂上也難以討論。然而作者代入種種時事和巧妙安排的故事,使得讀者能容易地抓住問題的核心。本書的中文譯者樂為良先生譯筆通順優雅,對推廣這本優良好書給中文讀者而言,亦功不可沒。

但此時此刻閱讀本書,對我來說,除了智識上的成長之外,更讓我感到滿足的是心靈上的解放,因為腦袋接受了不同於平日生活的新的刺激,而感到滿足。這話怎麼說呢?仔細深究,才發現人到了這個歲數,很多時候閱讀、找資料都是以實用為目的,滿足需要為主,卻很少再像學生時代,為無特定目的的求知而讀書。像這本書,我讀完之後,並沒有學到什麼是真能在生活上馬上派上用場的東西,但是卻像打開了一個心裡久沒有被觸動的開關,有如久沒有運動悶了很久的人,去操場跑上幾圈那樣,感到心靈澄澈,無比滿足。可能這正是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吧。

說到這裡,正好最近偶然看到台灣有條新聞,勞委會主委說「大學畢業生缺乏技術能力」。但我覺得大學不應只是培養技術能力,也要教育具備優良智識的公民。哈佛大學學生能受到這等教育,我非常羨慕,這堂課程應該比我們從前(或現在大學生)當營養學分的大部分通識課都強上不知多少。大學之教育,正應如此。

Justice 這門課的錄影,可以在此一觀:

http://www.justiceharvard.org/

我又發現,自從在美國定居以來,好像我越來越少接觸公共議題。美國的部分,因為非公民沒有參政權,所以從來就不想理它;而台灣的部分,又因距離遙遠,很多時候無暇去了解(比如說最近很紅的反媒體壟斷,先前一段時間的健保改革,還有更久一點的 EFCA 等等,我都只知皮毛,沒有真的去多了解或形成意見)。所謂用進廢退,我對公共議題的思考習慣,可能還不及大學時候 - 讀這本書裡種種交叉辯論,讓我回想大學時代和三五好友談論種種議題的快樂時光,恍如隔世。是說人生到了一定階段,非得為柴米油鹽奔忙,但生活裡的確應該存在有更高層次的心智活動。

Saturday, July 09, 2011

【轉錄】靜靜記得那個有閃電疤痕的男孩

最近哈利波特電影完結篇要上檔了,全球都在哈利波特熱。我是覺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或許是這個偉大系列(雖然商業炒作有占很大一部分,但它這麼受歡迎,說偉大不為過吧)最後的榮光了。今天看到這篇彭倩文女士(哈利波特台灣版譯者,也是我相當佩服的一位譯者;我對翻譯這件事很有興趣)寫的文章,轉錄一下。

靜靜記得那個有閃電疤痕的男孩

【聯合報╱彭倩文(《哈利波特》譯者)】 2011.07.09 03:19 am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迅急流逝,一晃眼,我跟那個額上有著閃電疤痕的男孩,已經相識十
年之久了。

當時類型文學並不像今日這般花團錦簇,純文學尚未消褪成遠去的輝煌,對仍殘留些「憤
世嫉俗文青氣質」的我,哈利波特似乎太過甜美主流了些。但當我在那個深夜翻開第一頁
開始,無數新奇巧思在毫無預警下迎面襲來,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斜角巷、霍格華茲、分
類帽、魁地奇……等到情不自禁徹夜讀完後,我已深深陷入那瑰麗繽紛的奇幻世界。

當時我並不知曉,那只是一個傳奇的開端,我們即將見證一個人的想像能拓展到多麼難以
預期的邊界,而我又是何等幸運的參與了這場華麗的世紀冒險。

翻譯是種矛盾的工作,類似偵探與演員的綜合體,一方面得小心翼翼搜尋查證,一方面又
須幻化角色揮灑演繹,身為兩種截然不同文字文化的媒介,有時必須煉鑄銅牆鐵壁滴水不
漏,有時又須全盤打碎消融蝕化,更多時候會面臨許多選擇的問題,要音譯還是意譯,該
用加法抑或減法?羅琳的文字看似清淡白描但處處暗藏機鋒,特別是名稱和咒語部分,天
馬行空卻又自成體系,比方說,佛地魔是法文vol de mort組成的複合字,可譯為飛越死
亡或是不朽;馬份(Malfoy)讀音與畸形(Malform)相近,而咒語幾乎全都是意義明確
的拉丁文,如何設法在翻譯時音義並存並帶出羅琳化為無形的暗喻,往往令我苦思終日而
一無所得,但這種類似解謎的文字遊戲,和分類帽之歌俏皮打油詩風所必須注重的排比押
韻,全都帶給我非常非常大的樂趣。

有好幾年的時間,我的生活是跟哈利波特密不可分的,隨著他從炙手可熱的暢銷書迅速襲
捲成一股奔騰滾滾的全球性娛樂狂潮,我也開始陷入恐怖的趕稿夢魘,時間永遠永遠都不
夠,而我偏偏又是個無法一心二用的人,那段日子我總是習慣把特別鍾愛的片段,保留到
深夜家人沉睡之後才獨自挑燈夜戰,那是屬於我和哈利波特的私密時刻,可以讓我毫無顧
忌的放任情緒來細心呵護那些可愛可感的人物生物。還記得譯到西追死時幾乎流了一整夜
的淚,至今想起依然隱隱有些心痛的感覺。

十年可以改變許多事,那個額前有著閃電形傷疤的男孩已寫下了轟轟烈烈的傳奇,而出版
業也正面臨一場不可知亦不可逆的驚人劇變,回顧過去恍然如一夢,往昔譯就的文字早已
淡淡忘卻並不再閱讀,此刻的心情就如偶然在朋友臉書上讀到的敻虹詩句:「關切是問/
而有時/關切/是/不問/倘或一無消息/如沉船後靜靜的/海面,其實也是/靜靜的記
得。」

其實也是,靜靜的記得。

【2011/07/09 聯合報】 @ http://udn.com/

Monday, June 06, 2011

【閱讀筆記】 The Big Short

Abstract: This is a recommendation for the book "The Big Short" by Michael Lewis. This book gives a good introduction to what happened to cause the sub-prime mortgage induced financial fiasco in 2008. The author has done a fantastic job in story telling, transforming tedious financial history and facts into a interesting reading for common non-finance people like myself.

前些日子,在《緣角財經筆記》這個 blog 看到板主推薦《The Big Short》這本書。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在講 2008 年金融海嘯的事情:究竟是什麼情形,可以讓世界的金融秩序來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

聽起來是蠻值得一讀的一本書,剛好我們這邊的圖書館也有收藏,我就上線 reserve 了一本。讀完之後,最讓我佩服的是作者說故事的功力:如果他平鋪直敘地寫來,那只會讓整本書讀起來感覺像財金史回顧或教課書,雖然有料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就顯得乏味。作者採用了不同的寫作方式,以六七個曾參與次貸危機並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物觀點寫作,讓讀者經由這些人的眼光,看到一片片的事實,然後再把這片斷的事實連接起來變成更完整的事件全貌。當然,這麼嚴重的問題背後,必然有更多不為外行人知的秘辛,可能是連作者本人也無從知曉的,不過就作者知道的部分,我覺得他很成功地把整件事用一個趣味化、而且易於閱讀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寫作產生另一種想法:其實會引起人們 casual reading 的興趣的,主要還是人的故事。作者成功地發現了這件事,然後把財務投資的事實,轉變成人的故事來寫作,相當成功。本書作者也是另一本名作 《Moneyball》 的作者,有機會的話,我應該也會去借來看看。

Monday, July 19, 2010

Inception:難得一見的高水準平衡

經過去年一年的低潮,今年的電影屢見佳作,讓我大感意外。稍早,《How to Train Your Dragon》的 3D 特效讓我看得嘖嘖稱奇,《Toy Story 3》更讓我不得不特別寫文章推薦。沒想到,才兩三個星期,又出現了這片《Inception》,讓我要伸出兩支大姆指叫好。

我知道這部電影其實已經有一陣子了。電影院的預告之前打得很兇,不過看著那些飛散的建築物、飄來飄去的人,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部標準的只賣特效的暑假爆米花片(說真的,我很怕這種片,因為看得爽歸爽,不過看到後來都會麻木,就像吃慣了重鹹飲食,就沒辦法吃正常食物那樣),所以不是特別有興趣。不過,電影一上演,網路上馬上好評連連,所以我昨天也去看了這部電影。

結果,我只能說,《Inception》是近年難得的高水準動作片。這部片最值得稱贊的地方,在於它的特效和劇情都非常傑出,達成一種出色的平衡 - 近來的暑期檔電影,特別是動作特效片,往往讓人有一種為了賣弄某種特效,而勉強湊上不三不四的劇情的不協調感;又或者有些電影先有某些有趣的假設和獨特的劇情,但在執行上卻有缺失,畫面的呈現搭不上編劇組的努力。《Inception》完全沒有這些問題,它的劇情和炫麗特效搭配得天衣無縫,讓人看到最後,無法分辨到底是劇情為了特效而生,還是特效為了劇情而生,最好的電影作品,本來就應該像這個樣子!

至於這部電影裡出現的夢中夢的概念,我曾經聽幾個朋友親身體驗過 - 像是自己在夢中又作了惡夢被嚇醒(醒在第一層夢裡),最後才發現原來醒來的地方還是夢之類。我自己是沒有類似的經驗(我睡得跟熊冬眠一樣熟,很少作夢,一年的夢大約只有不到十個),不過聽起來很好玩,要是可以體驗一下應該會很有意思。

Sunday, June 27, 2010

Toy Story 3:老狗經典全新演繹

Toy Story 系列名列我最愛的電影的 honorable mention。1995 年,Toy Story 打著第一部全電腦繪製的動畫片的大旗,打破了當時動畫片由 Disney 獨霸一方的局面,名不見經傳的 PIXAR 製作公司也一舉登上世界的舞台。1999 年,Toy Story 2 乘勝追擊,我認為它是難得一見的,續集在各方面都比首集成功的電影。

匆匆十年就過了。當我聽說 Toy Story 要出第三集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想法是 "Now PIXAR, you'd better not screw this up!" 畢竟影史上已經有了太多時隔多年又加拍經典電影續集,卻落得影評大罵、影迷心碎,讓人摸不著頭腦,到底為什麼要把一個已經被論定是經典的系列的名聲弄臭的例子(在此不點名,請大家自行代入自己喜歡的例子)。Toy Story 是我很喜歡的系列,我不希望它有一天也走上這條很多知名系列電影走過的不歸路(一旦拍出失敗的續集,通常也會變成系列電影的最後一集,整個系列就會弄出一個多餘的壞結尾來)。

抱著這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Toy Story 3 上演了。剛好最近工作很忙,一直沒有機會去看,不過從各路影評好評不斷的情形下,我倒是暫時放了心。直到昨天,我終於有機會去確認,PIXAR 這回又在玩什麼新把戲。

結果,PIXAR 又一次讓我心滿意足,點頭叫好。不過這一次,不是因為它們的電影又多了什麼新奇創意,而是因為 Toy Story 3 的製作團隊,在經過這科技日新月異的十年之後,能夠做出一部幾乎原汁原味,讓人毫無懷疑這就是 Toy Story 系列續集的作品。不知道是什麼神奇的魔法,能夠讓這十年的間隔一瞬間歸零,不但沒有擾亂影迷們心裡對原作的記憶,而且極奇巧妙地,在它上面又恰到好處地添了一筆,讓這幅隨著時間漸漸褪色的美麗畫作,又有了新的顏色,但又天衣無縫地看不出來是新加上去的。這種神技,大概只有用羅浮宮修復古畫的專家,才能恰當地比擬了。

我沒有去查 Toy Story 3 的製作團隊和前兩作有多少重疊。不過時隔十年,就算是原先的班底回鍋製作,以十年間電腦動畫科技進步的程度,也很難忍住不去玩些新的把戲。而又有多少的續集電影,是敗在畫蛇添足,求變失敗,觀眾不買新的把戲的帳的?而 Toy Story 3 優秀地避免了這個可能的陷阱,在這部片裡,Woody 依然是 Woody,Buzz 依然是 Buzz,所有老朋友們,都從記憶裡又鮮活了起來,重新展開一次玩具們的大冒險。你大可以說,老狗學不會新把戲,但是我說,如果舊把戲能再一次變得出神入化,那誰需要任何新把戲來著?

又如果,Toy Story 3 的劇本是多年前就構想好的,那我更要佩服 PIXAR 願意給這個劇本必要的沈澱時間 - 畢竟是 Andy 要上大學了,如果是在 Toy Story 2 之後兩三年就推出 Toy Story 3,那這個時空跳躍也是讓人有點難以接受,劇情造成的衝擊力道也會弱了些。

當然,片中也有很多片斷,讓觀眾感嘆十多年間電腦動畫技術的進步。第一集裡,小 Andy 是個感覺很 "塑膠" 的人類;第三集的大 Andy 感覺有血有肉多了。Buzz 夜訪販賣機的那一幕,那個燈光還有畫面背景的細節(走進販賣機之前),和十年前多為單色的背景一比,都讓我大嘆十年間技術細節的差異。

總而言之,Toy Story 3 幾乎是一部全無新意的續集,但是正是在它忠於系列精神這一點上,做到了比刻意求新求變更成功的地步,而讓人大聲叫好。這就像十年前一個雕刻家刻了兩個模型,十年後又刻了第三個,但是三隻模型擺在一起,全無不協調感,好像就是一口氣刻好的一樣。這是另外一種,了不起的成就。

Friday, April 23, 2010

【消費者頻道】MLB.TV now streams games to your PS3

最近,SONY 的 PS NETWORK 公布了一項對棒球迷來說非常重要的服務。現在,MLB.TV 的訂戶可以經由 PS3 收看所有 streaming 的棒球比賽。這對像我這種球迷來說,當然是最棒的消息。

我訂 MLB.TV 已經有好幾年了。這幾年來,它每個球季都在進步,提供新的 feature。整體來說,棒球這項運動當前面臨的處境可以說是空前嚴峻,本來它在世界上就不是流行最廣的運動項目之一,還慘遭奧運除名的命運,最近連在美國本土也漸漸式微,幾乎要失去 America's favorite pastime 的地位。MLB 官方為了力挽狂瀾,在整合網路媒體上盡了非常大的努力 - 包括每年都在進步的 MLB.TV、Gameday 等官方服務,還有合眾家媒體之力,努力推廣 fantasy baseball。當然,網路頻寬在這幾年飛速進步,使得很多五年前看起來不可能的服務一一實現,也是重要的幕後推手之一。

我去年感恩節的時候買了 PS3,除了打電動之外,也把它拿來當家裡的 media box 使用。PS3 的影音 codec 功能相當強,先前 netflix streaming 在 PS3 上的表現已經讓我驚艷(比在電腦上看好得多),剛剛一試整合好的 MLB.TV(這個是最近幾天新公布的服務),終於可以在大電視上看球,而且畫質很棒,更是讓我非常開心。讓我覺得,我花錢買電視、PS3、還有訂 MLB.TV,三件東西的組合真是 worth every penny of it。

能在大電視上看比賽好處多多。第一是看電視的舒適程度和看電腦小螢幕還是不同等級的,而且就算人沒有在看,開著聲音也不錯。而且 MLB.TV 似乎有對 PS3 的 streaming 做 optimization,我看到現在三局的比賽只斷線一次,加上少許不怎麼影響觀賞的小停頓,比在電腦上看好得多;第二是,用 PS3 來看 MLB.TV,電腦就可以空出來使用,像我現在就一邊看棒球,一邊上網寫 blog 聊 msn 看 bbs,真是星期五晚上的最佳享受 XD。

今年球季還很長,能有這樣的服務,真是太好了!感謝幕後所有推手的努力!

Saturday, January 09, 2010

My favorite 15 movies

之前在擬定新年計畫的時候,有一項是要多寫 blog - 而且要寫各種不同風味的文章。我那時候就有在想,要寫一些有關電影的文章。正好,上星期有朋友要我推薦一些我覺得好看的電影;前兩天又被黃老師點名要繳 15 部電影的 list 的作業,就這麼促成了這一篇文章。三個願望,一次滿足,真是太方便了。

雖然說作業的內容是要求 "最先想到的十五部電影",但是我還是改繳 "我最喜歡的十五部電影" 的作業好了。以下是片單,如果想詳細知道這些電影為什麼會入選的話,後文還會有說明理由。我寫理由的時候,會盡量不洩露電影內容,但是不保證。請慎入。

我最愛的 15 部片,頭幾部應該有依喜好順序排列,比較後面的就難以分辨先後了:
1. Crash
2.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3. Bicentennial Man
4. Speed
5. 無間道 (1 & 2)
6. 天空之城
7. The Terminator (series)
8. The Incredibles
9. Enemy at the Gates
10. The Prestige
11.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1
12. The River Wild
13. Se7en
14. Mystic River
15. 12 Angry Men

另外有無法打進前十五名的 Honorable Mentions,不依順序包括:
WALL E
Beauty and Beast
U.S. Marshals
Dave
Die Hard
The Sixth Sense
In the Line of Fire
Courage under Fire
Vantage Point
Beethoven
The Prince of Egypt
The Little Mermaid
Aladdin
The Toy Story (series)
九降風
1895
風之谷
The Matrix (series)
Batman: the Dark Knight
The Truman Show
Back to the Future (series)
The Lord of the Rings (series)
Star Wars III: Revenge of the Sith
Groundhog Day

先來介紹一下我的頭十五名片:

1. Crash
這部 2006 Oscar 最佳影片在 PTT 的電影版上一直是負評居多,我想多半是因為它當年打敗了李安的斷背山而遭到牽怒吧?幸好,我在這些爭吵發生之前就看過了這部片,而可以中立地評斷它。

Simply put,我覺得這是我看過最讓我感同身受的電影。

故事的背景在 LA,內容主要講述 LA 這個大城市裡,許多不同族群的人們彼此之間的磨擦衝突的 drama。當時我正住在 LA,對於影片內演的內容,我可以說,雖然為了戲劇效果而必有誇大,但
基本上是非常寫實的 - 我可以清楚地想像,影片裡的事情就發生在我身邊。

而這部片裡,最讓我 shock 的一個點是:當片裡的波斯夫婦遭到欺負的時候,那個太太一邊抱怨 "Since when do Persians become Arabs?" 那時候我真的 shock 到了,因為我根本就不知道 Persians 跟 Arabs 有什麼不一樣。在很多國外生活的討論區裡,常常都會看到有人抱怨,美國人分不清台灣、中國、韓國、香港、泰國等等;看到了影片裡這個點,我以後都會想,如果我們台灣人分不清 Persians 跟 Arabs,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求美國人分得清台灣和泰國?

2.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這部片和上一部正好相反,是 PTT 電影版常年以來一直反覆被說好的一部片。聽過了很多它的好話之後,我終於在大約 2002 年左右,一次偶然的機會裡,在台灣買到了它的 DVD。那時候,我還沒看過這部片,但直覺想這麼多人推薦,應該不差吧,就直接買 DVD 回去看了。

And oh my god, THIS IS GOOD.

這部是我看過最振奮人心,看完了整片之後,會覺得人生不管如何都還是充滿了希望的,神奇的片子。而整部戲充滿了張力,讓人一開始看就無法停止的魔力,還有兩大男主角精彩的演出,都是它成功的因素。

3. Bicentennial Man
這部電影是我 "第一次一個人進電影院" 看的電影,更小的時候,看電影都是跟爸媽家人一起,或有時候和朋友一起。這部電影我之前看到預告的時候就很有興趣,所以就迫不及待地一個人去電影院。結果這電影比我預期的還好非常多。

另外它也是讓我哭得最慘的一部片,我記得我坐在電影院裡哭的部分至少有半小時以上。這部電影的手法不煽情,但是卻非常精準地碰觸到人性的各個面向,非常動人。類似的電影還有遠比它紅的 AI,不過我認為,AI 的主題是 "愛",但 Bicentennial Man 的主題是 "人性",兩者相比之下,Bicentennial Man 層次更多。

4. Speed
我最愛的動作片,雖然場面和近年的動作片相比並不盛大(沒有把整個城市炸掉一半之類的鏡頭),但我覺得這片架構非常新鮮,情節又緊湊。這一片同時捧紅了當時還算是菜鳥的 Keanu Reeves 和 Sandra Bullock 兩個人。

續集是個大災難,有興趣的人看一就可以了。

5. 無間道 (1 & 2)
這兩部片我覺得是新時代港片的代表作,特別是我最喜歡的無間道一,說是香港電影近年來最佳作品也不為過。天下警匪臥底片有這麼多,我覺得這部片立下了新的標竿,算是經典的代表。不過我覺得第三集是敗筆。

6. 天空之城
我最愛的卡通片,應該也是我重播過最多次的電影(大概應該有20+ 以上吧)。我還記得,在我看過很多遍錄影帶和 DVD 之後,有一年它不知道為什麼重新在台灣的戲院上映,雖然片子熟到不能再熟,我還是為了在大螢幕上看到我最愛的卡通進了戲院。電影開始,天空之城的主題曲一下,我就哭了。應該是多年心願終於得償的感動吧。

故事本身就是那種小男生會喜歡的冒險故事。我從國中就開始看這部片了,現在一年應該也會重看個至少兩三次。

7. The Terminator (series)
我最歡的科幻系列電影。我尤其喜歡這部電影對末世的描繪,充滿了滄桑的浪漫,在無盡的絕望裡還留有那麼一點點光芒的感覺。雖然說一般影迷通常對這系列是比較喜歡第二集和第一集,我卻覺得第三集也很好看,特別是它的結尾(我覺得 T3 的收尾是它整片最成功的地方)。至於今年的 T4,我倒是覺得還好,感覺有點接不上來,不像是同一部系列的感覺…

我也很喜歡 Terminator 的影集,之前它在電視上映的時候還會每星期按時收看。不過影集的設定有點太混亂,時光機開很大,開不用錢,好人壞人都可以從未來一直增援到現代,那種 Terminator 系列的孤立感就比較營造不出來。而且不知道為什麼(應該是收視不佳),影集被腰斬,本來預定要演的劇情沒有完結,很可惜。

8. The Incredibles
難得一見的帶有故事深度的主流美國卡通,這是一部娛樂效果一流,又可以發人深省的難得佳片。在超人一家力抗邪惡勢力的背後,還藏了一個家庭婚姻親子關係的故事。我覺得這是 PIXAR 帝國的皇冠上最亮的那一顆鑽石。

9. Enemy at the Gates
這是一部很奇妙的戰爭片,描寫的是二戰的史達林格勒攻防戰裡,德蘇兩方的狙擊手對決的故事。我喜歡這部片的氛圍:在幾十萬人捨死忘生的大戰裡,這兩個狙擊手的目標卻只有對方一個人的戰中之戰。

10. The Prestige
兩個魔術之間的對決,為了要壓倒對手而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終於有人超過了道德的界限的故事。這部電影也是屬於比較黑暗的基調,不過故事非常精彩。

11.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1
Disney 以它們樂園裡的一個 popular ride 做為主題,沿伸出來的電影。當我知道有這部片的時候,我很驚訝竟然有為了一個 ride 拍一部電影這種事情 - 通常不是反過來,先有電影,才有 ride 嗎?我覺得這部電影第一集非常非常成功,特別是最後山洞決戰的特效,人和骷髏的轉換,讓我看到目瞪口呆(我很難看電影會注意到特效,這個是很不容易發生的例子)。可惜的是,Disney 為了賺錢,又決定加拍第二三集,結果把一部成功的電影徹底弄壞,變成了一個讓人搖頭的系列。我特別難過的是,第二三集明顯地花大錢做特效,又加上很多娛樂性高的打鬥橋段,但是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很刻意,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看的賀歲片,明明好料很多,卻全部丟進鍋裡做成一碗雜碎粥,真是浪費。

12. The River Wild
小品冒險動作片,可能是我看過演員數最少,但特技演員最多的片。看了這部片,會讓人很想去泛舟(好像真的很好玩)。我很喜歡 Meryl Streep 在這部片的角色,堅強勇敢的媽媽。我應該會愛上這種類型的人吧?

13. Se7en
這部片是所有連續殺人魔類型的電影裡,壞人最變態的一部,也是我最愛的一部。要看這片要有心理準備,壞人的手法可能會讓人心理壓迫感大到無法呼吸,但無疑是非常精彩的好片。

14. Mystic River
又是黑暗氛圍的劇情片,我好像特別喜歡這種調調的電影。

15. 12 Angry Men
名單上最老的電影,是一部黑白片。整片的場景就是一個陪審團討論某個案件,一群人在一個房間裡講了一個多小時的話。不過整片卻毫不沈悶,而且讓人一直想要繼續看下去。

簡短介紹我的 Honorable Mentions
WALL E - 我喜歡這片裡的末世描繪,還有機器人主角的愛情故事,很可愛。
Beauty and Beast - 我心目中 Disney 的最佳卡通。
U.S. Marshals - 標準的警察追壞人的動作片,但劇情張力佳。
Dave - 長得很像總統的一個喜劇演員,真的替身去當總統的有趣故事。
Die Hard - 經典動作片。我最喜歡第一集。
The Sixth Sense - 我最喜歡的靈異神鬼片。
In the Line of Fire - 特勤幹員阻止壞人暗殺總統的故事。
Courage under Fire - 一個軍事事件的調查的故事。
Vantage Point -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剪接和說故事的手法。
Beethoven - 我最喜歡的動物片,主角是超可愛的大聖柏納犬。
The Prince of Egypt - 卡通。主題曲是 Whitney Houston 和 Mariah Carey 兩位天后合唱,當初轟動一時。
The Little Mermaid - Disney 卡通我心目中的第二名。
Aladdin - Disney 卡通第三名。
The Toy Story (series) - PIXAR 公司成名作,也是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片。以現代眼光看起技術上當然有缺限,但它在影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九降風 - 好看的國片,棒球的故事。
1895 - 客語發音的台灣人抗日故事。
風之谷 - 史詩等級的卡通片。我認為這才是宮崎駿爺爺的代表作。聽說漫畫比電影涵蓋的故事更深,真希望有機會可以看到。
The Matrix (series) - 劃時代的科幻系列,引起許多後人競相仿效。我特別喜歡它把哲學和 computer science 揉合的故事編寫。
Batman: the Dark Knight - 有影史上動作片裡最成功的壞蛋角色。
The Truman Show - 真人實境秀的極致,和主角打破人生的限制的可貴勇氣。
Back to the Future (series) - 時間旅行的經典片。我很喜歡這部電影裡回到過去改變未來的假設(雖然完全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管那麼多做什麼 :p)
The Lord of the Rings (series) - 奇幻電影的教課書。奇幻類應該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是我覺得電影特效到最近五年才發展成熟到可以拍出真正的奇幻電影。這個 genre 在接下來幾年值得繼續期待。
Star Wars III: Revenge of the Sith - 星際大戰總共六部,我都是來美國之後才借 DVD 來看的。看了之後,很佩服 George Lucas,在那個年代可以做出這種領先時代的特效。不過,六部曲中我最喜歡的只有最後一集。這一集完成了這整個系列。尤其是 Anakin 和 Obiwan 師徒恩斷義絕的決戰,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前傳,這件事一定會發生,但是演到這邊的時候,整個場面的張力十足。我相信如果是老 star wars fan 的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覺得三十年的期待被滿足了。
Groundhog Day - 一個有趣的不可能的設定之下,發展出來的有趣電影。想出這個劇情設定的人,我真好奇他腦袋裡裝了什麼。

寫完之後,才發現我看的電影種類還蠻廣的。不過,我發現我最喜歡的電影很多都是有一些年代的,也就是在我還沒有看過那麼多電影之前看的片。電影看多了之後,要讓我覺得驚喜而名列 favorite 就相當困難 - 事實上我最近幾年看電影,常常都覺得頗失望,越來越少看到讓我覺得眼睛一亮的好片。另外,我喜歡的電影裡,好像調性偏向灰暗的還蠻多的…如果大家知道什麼好看的電影也推薦一下吧。

Friday, June 26, 2009

Wicked 名不虛傳

上星期天晚上,和同時進公司的一些"同梯"到 San Francisco 去看當紅的音樂劇 Wicked。Wicked 的票據說非常難買,我們這個行程是二月就有人發起並且敲定好日期、買好票,到六月才有機會看到這一場劇。

第一次知道有 Wicked 這部音樂劇,是去年五月我去 New York 玩的時候,在網路上查了音樂劇的資訊。Wicked 是當時不論是從劇評或一般觀眾都大獲好評的劇。但當時短短三四天的 NY 行,Wicked 的正常票早就賣光了,只好去劇院門口抽 lottery 票。不過這部戲實在太熱門,我去的那天估計有兩百多人擠在門口,抽十張的 lottery 票,實在是沒那個命抽到。所以,雖然心裡想看這部劇,卻一直沒機會看到。年初的時候,聽同梯們說到這部戲要來 San Francisco 演出,就馬上答應要一起去看,畢竟機會難得,要是錯過的話,不知要再等到幾時。

這部戲的內容是 Wizard of the Oz 的前傳,也就是演出桃樂斯來到 Oz 之前,在這個遙遠的國度發生了什麼事情,Wizard of the Oz 裡面的角色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過去,什麼樣的恩怨情仇。看了這部戲,首先我要對編劇的巧思,大聲叫好(雖然說 Wicked 是改篇自另部小說,所以功勞應該是歸於小說的作者,而不是改編音樂劇的人)。這個劇的故事,在西方世界耳熟能詳的 Wizard of the Oz 的原作上,加上了不可思議的深度,原本一個感覺很典型的童話故事,因為 Wicked 額外加上去的背景,整個變得立體而真實了起來。對我來說,這部劇的故事裡是屬於前傳故事裡最佳的那一個等級 -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從前傳接到後傳,事情終究會引導到一個 "已經決定了的未來",但是在這過程裡發生了什麼事情,仍然引人入勝,讓人捨不得把視線移開。我看過的前傳故事裡,只有 【星際大戰3】能給我類似的感覺。

Wicked 的故事是一個黑暗但是真實,算是人性中的悲劇的故事。在觀看的時候難免覺得有些沈重甚至是不捨,不過這種故事非常對我的胃口,讓我看了心中讚嘆不已。當日的演出,兩大女主角給我的感覺是無懈可擊(不過我的耳朵很差,所以不用太相信我的評價),其他配角也恰如其份;舞台效果部分,比起特效極多的劇如【歌劇魅影】、【西貢小姐】等雖然不那麼華麗,但也有幾幕讓人覺得相當神奇的鏡頭。

總而言之,從知道有這部戲,到真正看到它大約有一年多,我只有一句話:一年多的期待沒有白費,這是一部不負大家好評的劇。在此誠心推薦給有機會看到的朋友們。

Sunday, March 29, 2009

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注意:本文可能會有電視影集 24 第一和第二季的雷,請尚未看的人慎入】

什麼,24第一季第二季。That's like 6 years ago! Man, where on earth have you been?

如果你的反應跟上一段一樣,我必須要說,是的,我幾乎從來不 follow 電視影集,也不熱衷參與相關的討論。所以,才會發生這種明明是當紅(以現在的觀點來說甚至可能已經有點過氣)影集,但我卻從來沒有看過的情形發生。不 follow 電視影集的原因是,我不喜歡被電視制約我的生活,弄得非得某天某個時間就要坐在那裡看節目(我小時候會這樣,長大了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就不喜歡了),而且有些影集很長,一演就是好幾個月,看了頭就會想知道後來是怎麼結束的,每個星期被 block 掉這樣一個時間,弄得事情不好安排,實在很討厭。Hey man,你說,現在是21世紀了,有種東西叫 Tivo,難道你不知道嗎?我當然知道,但是 Tivo 也要錢,對本來就很少看電視的我來說,實在提不起勁去弄這個東西。

所以影集 24 沸沸揚揚地演了這許多年,我卻從來一集都沒有看過。

不過,最近似乎 24 第六季開播了,我們 team 裡有人看了之後,罵聲連連,而且還開始緬懷起過去幾季的 the good old days,說這個影集已經 over the top,再也變不出新把戲了。因為他們說得是如此地激動,讓我不禁好奇起來,過去幾季是真的有這麼好看,到他們得把新一季罵到一無是處的地步嗎?

正好我的 netflix 還沒有開始夏眠(每當棒球季節開始,就是我把 netflix 帳號放進長達七個月的 suspension,專心看棒球的時候),我就從第一季開始看起,瞧瞧自己到底是錯過了什麼東西。

結果我只能說,這個影集完全顛覆了我對電視的印象 - 我過去的想法是,要看好的,吸引人的劇情片,請看電影;電視只是 quick fix,提供短暫的娛樂,但真正值得一看的東西都是在大銀幕上。這部影集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徹底運用每季24個小時來鋪陳劇情,所以可以發展比電影更龐大,更完善的架構;更深入的角色關係;更錯綜複雜的計中計,謎中謎,讓人一看就想要一直看下去,到底最後事情會變成怎麼樣。

當然,如果在電視上看這個影集的話,顯然就會發生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每週固定時間到了的時候,就去電視前面乖乖坐好,生活被一個大黑盒子給牽制得不能動彈。不過,24的魅力相當強大,要不是我是租 DVD 來看的話,可能真會被牽制得不得不坐好。這麼好看的電視劇,我已經很久沒有發現了。

不過,是戲劇當然都有讓人覺得誇張的地方。這部影集的毛病,跟大部分的諜報片其實沒什麼差別,就是主角威能過於強大,一群敵人也無法解決主角一人;還有類似金田一的情形,只要是主角身邊的人,都一定某種程度地捲入各種陰謀裡,不是害人,就是被害(話說我小時候覺得,日本政府怎麼不把金田一抓起來流放到無人島去;多少人都因為跟他當朋友無端被捲入殺人案裡 XD),弄得這個世界好像詭計多端,老婆情人都不能相信;上司也不能相信;上一分鐘大家還合作,下一分鐘就拿槍出來對殺;情報機構除了對外收集情報,還要分神彼此互相監視,或互相打斷手腳…不過,不這樣演,戲就沒人要看了。

沒看過就不知道錯過了什麼,24 是我近來覺得很好看的影片,比很多電影都好看。我想我應該會至少看完第二季吧(棒球要開始了,真是兩難啊)…

Sunday, February 01, 2009

【閱讀筆記】

自從來到 Santa Clara 之後,利用本地市立圖書館有大量中文藏書的特性,借了不少書來閱讀。雖然說在美國五年多,閱讀英文基本上已經不成問題,但總覺得休閒類的書,我還是喜歡看中文的。英文的書,除非有足夠的理由,不然有些時候實在很懶得去翻它。

幾個月來看了不少書,有中文原作的也有翻譯的。就我記得的部分,簡略寫下心得 -

1. 白色巨塔(翻自日文小說,山崎豐子著)- 這部小說的改編日劇前幾年在台灣上演的時候好像很紅,連從來幾乎不看日劇的我也聽說過。原著翻譯後非常厚,共上中下三冊,每冊都有四百頁左右,看了好久才看完。不過整部作品看來真是讓人大呼過癮。我特別佩服作者小題大作的本事,書中角色不多,主要劇情也只繞著幾個主角打轉,卻能夠整個故事錯綜複雜,觸及到醫病關係、醫學倫理、醫界學界政治、法理等等層面。原著寫於大約四十年前,讀來卻毫無過時感,真是不可思議。
不過看 wiki 上才知道,這部作品曾經改寫過。原來這部作品最早是在報上連載的,連載到了一個段落之後,作者本來就打算是寫完了。但原本的結局似乎不符合當時社會的期待, 於是作者只得繼續寫續篇,最後這個故事才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風貌。這算是相當好看的長篇小說,推薦。

2. 漫步華爾街(翻自美國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這是一本入門的投資書籍。從前年開始我對投資慢慢有些接觸和實驗,一開始當然多是上網路看別人的文章,還有拿一些些小錢出來投資(結果去年遇到 economic downturn,2007 和 2008 上半年好不容易省下來投進去的錢當場就變成一半,真慘)。這本書我其實已經想看很久,之前在 Gainesville 的時候也有從圖書館借到英文版的,但是因為那時候太忙,一頁都沒看就又還回去了。不過,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裡面大部分的觀念我都已經懂了。我經常拜訪的優良 blog,綠角財經筆記,作者一直不斷推出易懂且立論充分的文章,內容豐富的程度,幾乎可說已經超過了一般單本財金書籍所能涵蓋的範圍。這個經驗的教訓是,新的知識時代,網路上的內容甚至可以比書本更詳實,更有料 - 希望有一天我的旅遊 blog 也能做到這種程度。

3. 青春無法估計(柯裕棻著)- 柯老師是政大的教授。我最早知道她是在網路上看到了她寫的《行路難》一文,寫得是留學生活的一些感觸。那篇文章寫得非常精準,直達留學生心理最真實又不想直接面對的,脆弱的地方。記得我第一次看完那篇文章,第一個反應是破口大罵,罵說如果真的那麼苦,不如不要念算了。當然,文章內寫的東西,絕對不是無病呻吟,更甚至說她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呻吟,而是純粹反應事實。後來,比較能夠面對留學生的生活狀態之後,我開始喜歡這篇文章,並且把它分享給許多朋友知道。這篇文章除了網路上看得到,也收錄在《青春無法估計》這本書的最後一篇。
在圖書館發現這本書的時候,我自然是很開心,想看看柯老師除了《行路難》之外,另有什麼佳文。整本看完之後,稍稍有些失望。書裡的文章雖然有許多不錯的,但也有少部分有些晦澀難懂,讓我不知道是要表達什麼;至於像《行路難》這種足以留傳後世,登上國文課本也不為過的絕佳作品,整本書竟也找不出第二篇來了。
或許是我期待太高,又或許是散文集從來就不是我偏好的閱讀標的(這本書雖然試圖從文章中整理出一個個主題,但因為感覺還是有點散亂,我還是只能把它當成散文集),這本書我覺得不錯,但不到值得收藏的地步。

4. 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 (Justin 著)- 這是一本經由網路宣傳而大紅,後來才出書的經典例子。記得大約是四五年前,網路轉寄信還非常盛行的年代(記得這個東西嗎?一個人收到某封有趣的信,就趕快轉寄給十幾二十個朋友,一傳十,十傳百,當某個東西紅起來的時候,一天就可以收到四五封一模一樣的信 - 不知道是因為身邊的朋友們年紀都大了,還是說這些年來大家的網路禮儀有進步了,又或者我離群索居太久,早就不在大家 email 的雷達上,我已經好久沒有收到過這種東西),有一堆照片在網路上留傳,標題就叫《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內容是一位聯電的工程師去希臘旅行拍下來的照片。
照片拍得很美,馬上就在網路上引起瘋狂的迴響,一傳十,十傳百。連遠在美國的我,也收到了好幾封這個信,記得在當時信傳到有如狂風捲地,最後還上了新聞。以攝影作品來說,這些照片當然拍得非常好,但網路的推波助瀾,我想也功不可沒,最後作者把照片和文字集結成冊,出了這一本同名旅遊書。
說真的,我本人也很有興趣把自己的旅遊經驗,特別是開車從 LA 到 Gainesville 的這一段故事,集結出書(不過不知道有沒有市場,或許打著中英文雙語對照的特色,可能可以是個賣點?)。拿前輩當年曾經在網路大紅的作品來對比,我這麼說或許有些自大,但我認為論圖我不及他,但若論文字,我有信心不比這本話題作品遜色。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大熊貓逃獄

這個影片是動物園遊客拍到大熊貓從房舍逃走的過程,看起來很可愛…



不過越看越覺得有點什麼不對…仔細一想,這個是"新聞"節目耶,怎麼還加字幕配旁白/音效,弄得像綜藝節目一樣?雖然說台灣新聞綜藝化已經不是新聞,但是做到這種程度,還是很奇怪。

對照一下這個影片的原版,就知道台灣新聞加了多少料

Sunday, December 07, 2008

九降風 - 時間的奇異旅程

今年以來,有好幾部台灣電影陸續引發了網路上熱烈的討論,讓旅居國外的我,也興起觀影的濃厚興趣。首先當然是最近幾個月掀起滔天狂潮的《海角七號》,不過看了之後,覺得雖然是不錯的小品,共鳴卻有限。最近,又經由管道得到上半年討論也很熱烈的《九降風》一片,看了之後,驚為天人。雖然同樣是小品片,但這片帶給我十足的震撼,片子結束的時候,就像是做了南柯一夢,忽然從夢中醒來,然後忍不住拍手叫好。

真實得就像是昨天,又像是過了一世紀;《九降風》喚醒了遙遠的回憶,讓我們都想起,在純真的年代裡,曾經我們都這樣活著。

電影的時空背景是 1997 年的竹東高中,內容演的是一群高中朋友之間的青春故事。故事的內容簡單說來平凡無奇,但是就是這種平凡無奇,恰到好處的故事,真實得就像能夠發生在你我身邊,引發了剛過三十的我的極大共鳴。

一般說來,百分之八九十的觀影經驗,都是演些和我生活沒什麼關係的事。不外是看超能力人大戰恐怖份子、主角不可思議的奇遇、虛構的平行世界裡的故事、或恐龍吃人、老虎講話、吉娃娃跳舞,這些電影滿足了某些神經上的刺激,卻難以引起深層的共鳴;簡單的說,電影是電影,我是我,除非故事寫得很好,或電影拍得極佳,基本上人總是難以進到電影裡去。

大部分電影的短處,正是《九降風》這部片的長處。開場的職棒比賽加油聲,敲醒了我沈睡的一部分記憶,隨著電影的演繹,七個高中死黨的生活點滴,讓我好像又重新經過了那段曾經真實而今已經一去不回的歲月。

這正是我以為《九降風》比《海角七號》更能深入我心的關鍵。我沒有練過樂團,沒去看過恒春的春吶,也沒有經歷過和異國女子的戀愛 -《海角七號》電影裡幾個重要元素,對我來說是無法引起深刻共鳴。我想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也是如此。但《九降風》裡的場景,我想大部分我這個年紀的人都經歷過。

沒有刻意的鋪陳,卻所有細節絲絲入扣,真實的就像走過了十年的時光隧道,回到那個純真的年代,這部片子主打現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左右的觀眾,我想應該是所向無敵吧。

高中的生活。是啊,真好。真誠衝動又直接的友情。三五好友不為什麼理由混在一起。今天為了很小的理由大吵一架,過了幾天又可以合好。職棒、漫畫、撞球、社團、電動。偶爾瘋狂的行徑。雖然說我沒有經歷片中主角們做的每一件事,但電影裡出現的事,沒有一件是 out of context,一切都是這麼合理,這麼自然,好像伸手就碰得到,仔細一想它們卻都已經是過去式的淡淡悲傷。就像失去的時報鷹隊,再也回不來了。

我非常、非常佩服這部片下的考據功夫。或許我們會覺得,不過就十年,做這部片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活過那個年代,考據有什麼難?這又不是拍二戰片或拍鐵達尼號,要請專家來考據。但,正是這樣,相對來說,幾乎所有觀眾,也都活過那個年代,所以只要稍有小小細節的失誤,電影就會整個走味。而且,看了這部電影,我才驚覺到,不過十年時間,我們的生活有了這麼大的變化。真的難以想像,難以相信,卻又千真萬確,不得不信。

電影裡處處充滿了那個年代的標記。青少年很多都有 call 機,而且家裡房間一定要有一台電話,這樣才能方便和朋友聯絡。一張信紙巧妙的折一折,就變成了信封,收件人寫在信紙背面,就可以託人傳信。少男少女話不多,卻深深彼此掛心的青春戀愛。少男之間傳閱的,不外是漫畫、職棒雜誌、A書這些東西。公用電話、投幣式桌上電話,這些東西十年前滿地都是,現在卻已經幾乎絕種。校園裡的廣播、對教官的不信任、畢業典禮的歌聲和簽滿同學名字的制服。連阿彥的抽屜一打開,裡面出現的是幾捲錄音卡帶;MTV 選片的時候,背景音樂是當年正如日中天的阿妹的《聽海》,這些微不足道的小地方,都安排得非常到位。就這麼牽著觀眾,回到那個自己非常熟悉的過去。那個充滿了焦慮與不確定,卻又難以忘記的,最好的時光。

看《九降風》可以讓人想起很多事情。感謝本片工作人員下的細心功夫,正所謂樸實中見偉大,讓曾經看過這麼多電影的我,在某個層面上又開了眼界。

Wednesday, August 06, 2008

【小影評】WALLE - 只有 PIXAR 能超越 PIXAR

我非常喜歡看電影,但是不常寫影評,因為大多數時候我會覺得感想要放在心裡。如果說有某部片達到讓我不寫不快的程度,通常都表示我很愛這部片。又,因為文筆不甚佳,所以我寫影評往往會有點辭不達義,就將就一下好了。

【本篇首次發表於 movie版@ptt】

昨天在美國看了 WALLE
真的是非常好看的一部片
也是我今年第一部可以在走出戲院的時候說,我全心推薦的片
(我還沒看 The Dark Knight,但之前 Ironman,功夫熊貓,wanted,功夫之王
vantage point 等片我覺得都無法讓我全心推薦)
【新註解:The Dark Knight我看了,也是相當好的片,但我建議看之前期待要稍微調整一下
不要衝著它目前在 imdb 的評分是影史第一去期待,不然還是會有一點點失落
這片是我第二部今年全心推薦】

警告先放在前面:要完全欣賞這部片,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什麼都不要知道
所以如果你有打算去看這部片,那請去看,你不會失望
下面的文字就不要看下去了,雷爆得很大















首先這部片的做畫水準讓我嘖嘖稱奇
一開場讓人完全能不靠想像就融入這個導演創造出來的末世
(我覺得同樣是世界末日,這片比 I am legend 做得還讓人融入劇中)

再來帶到主角 WALLE 的登場,沒有一句對白,卻巧妙利用了一機一蟲的互動
還有偶而出現的廣告播放,來勾畫出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隨著心中疑團一個個解開,觀眾也開始融入戲中,懂得 WALLE 的生活 使命 和孤寂
這部分的鋪陳雖然有一點點悶,但是就說故事的角度來講,做得非常突出
彷彿在欣賞一部默劇,而各種設計精巧的舉動,都為這部戲逐漸注入靈魂

後來 EVE 出現了,展開了第二段故事
一開始也是讓人看來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個 恰北北 到地球上來是做什麼
只看她一路掃來掃去,找個不停,然後又有點神經質地亂開槍
然後 WALLE 喜歡她又不敢靠近的樣子,還有兩機的互動,都很有趣味
後來謎團解開,原來 EVE 是來找植物的
一找到植物就陷入休眠的 EVE,和努力呵護著她的 WALLE,短短幾分鐘的戲
為接下來的轉折,埋下了序曲

第三段是從 EVE 被母船接走,WALLE 為愛走天涯開始
劇情從鋪陳轉而開朗,原來人類經過了這麼多年,還在太空中漂流
而且變成了一個高度依賴機器,完全失去行動力的種族
這部分近未來的描畫,讓人發笑又深自警醒
種類繁多的機器人,不同的個性,讓人不禁大讚 PIXAR 的巧思

後來 EVE 回到母船回報,但卻被中控電腦暗中阻撓,送去修理室開始
劇情開始呈現一小段推理劇的走勢
(就是讓觀眾猜,到底在表面上一切和平的太空船,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當然常看科幻片的話,不難猜到又是機器首腦想當家的老梗,不過
卻也不致讓人覺得全無新意……我覺得這個修理室的片段最棒的
就是"各種壞掉的機器人是怎麼個壞法" 的設計,很多鏡頭都是
一閃而過,要稍微動一下腦,才會想起,ah,這個傢伙剛剛在太空船
生活有出現過,它應該要做這個事,但是現在卻搞成這樣 XD)
然後就是 WALLE 和 EVE 同心協力要把植物送去船長室的冒險動作片段

最後收尾,雖然 WALLE 和 EVE 成功完成任務,人類也脫離機器的統治(?)
而重新獨立, WALLE 卻身付重傷。回航裝製啟動,到達地球之後,EVE 拖
著 WALLE 回家換零件,但傷治好了,卻換不回真正 WALLE 的人(?)格……

這就是我對這部戲唯一要挑骨頭的地方。WALLE 的人格是花了幾百年慢慢
形成的,怎可能換了電路板之後,還奇蹟地回到之前的狀態?如果說這邊改
成 WALLE 再也記不起 EVE,但是 EVE 卻不離不棄地陪 WALLE 收垃圾,
一起走過幾百年的歲月,見證人類的復興的話,我絕對毫不考慮給這部片
十分,而且可能另加上感動大哭。
但是因為這個 happy ending 凹太硬,讓我不得不扣一分。

最後結尾字幕也是巧思十足,先是用一些原始畫作的風格,表現人類重新
在地球上發展文明,和機器人一起努力,走過我們的前輩們走過的路。然後
在介紹工作人員的部分,也有小動畫來回顧整部戲的 summary,我非常欣賞
這個設計,因為 WALLE 是一個 twist 很多的片,在片尾讓想要留下來沈澱
的觀眾回顧一下今天看了什麼,是很棒的設計。回顧完了,字幕也終了了。

簡單的結語: pixar 了不起。技術滿分。故事夠複雜,高潮不斷又一環扣一環。
一部戲裡呈線了愛情、未來世界、和環保三大議題,而且三位一體,配合恰到好處
讓我在看超人特攻隊之後,再一次驚覺到,原來動畫片可以做到這種程度了!

這是一部值得多看幾次的好片。我已經準備好要買 DVD 了。

==========================================================

【昨天又另 post 了一篇,想跟板友們討論到底那壞掉的機器人有哪些,我會再整理
ptt 上大家的回應 post 上來】

我昨天去看了第二遍的 WALLE
除了跟朋友一起去之外,我還有另一個目的
就是看清楚那個機器人醫院裡每一隻機器人是怎麼個壞法
本來的正常功能又是什麼……
(我知道這個難度很高,因為每隻都是鏡頭帶到不到一秒)

所以想跟大家討論一下總共有哪些壞的機器人,歡迎大家補完

1. 我最喜歡的是壞掉的按摩機
本來應該輕輕柔柔按摩的機器人,變成拳擊機
還可以把攔路的保安機器人都打壞

2. 壞掉的雨傘 - 這個應該大家都有發現,傘會上翻

3. 壞掉的油漆機器人,會亂塗油漆
(問題:這一隻在之前的太空生活裡,有"介紹"過嗎?)

4. 壞掉的網球發球機,會亂丟球

5. 壞掉的吸塵機器人,會變成 "吐" 而不是吸的動作,最後有用來丟植物

6. 壞掉的化粧機器人,會把別人亂塗一通

大家來補完吧!

Thursday, July 31, 2008

這…除了超酷我還能說什麼呢?

今天逛 PTT 最近重新開幕的八卦板(這個是超閒人逛的板,沒事不要亂逛,會浪費很多時間),赫然發現以下一則不知從何報紙轉載的新聞:

大意是說,英國有某兩個人買了一隻獅子當貓養,結果獅子長大了,養不下去,就把獅子送回非洲,訓練回復野性後野放。之後過了幾年,他們去非洲看當年養的小獅子,結果獅子竟然還認得他們,還像一隻貓一樣陪老主人玩…更酷的是,還介紹自己的老婆(當然也是獅子)給朋友認識…

空口無憑的話,我還以為是記者編出來的爛故事,感覺這種故事,只適合出現在《小叮噹》裡面,但這個故事竟然還有 YOUTUBE 影片連結,如下:

http://tw.youtube.com/watch?v=adYbFQFXG0U

真是看了讓我眼睛都要掉出來!

這個故事發生在1970年代。如果不是有人造假,那,這個故事真的比我小時候最 wild 的夢想還酷啊…… 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在家養一頭熊 XD

另轉貼新聞如下(這篇新聞看起來真的很像寫小說)

英雄獅當貓養 風塵僕僕回歸非洲 30年老影片創600萬點閱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一頭成年雄師與兩名年輕人相見後,不但沒有發動攻擊,還與
兩人如老友般擁抱。這段影片在YouTube網站上當紅,已創下超過六百萬次的點閱率。

一九六九年,約翰‧倫德爾和安東尼‧伯克兩名澳洲年輕人在英國倫敦一間家具店工作
。某天他們在哈洛德百貨看到一頭被關在籠子裡的幼獅,兩人覺得牠可憐,用兩百五
十個英國舊金幣買下,取名為「克里斯汀」。

他們把克里斯汀當寵物,經常帶牠去公園玩足球、有時帶牠上餐廳。出遠門時,克里
斯汀就待在轎車後座。兩人一獅的組合,成了當地特殊「景緻」。

一年後,克里斯汀成了體重八十四公斤的大傢伙,約翰和安東尼意識到,他們沒辦法繼
續把獅子當貓咪養。兩人正為此苦惱時,一對演員夫妻光顧他們工作的家具店,這對
夫妻才剛完成電影《獅子與我》的拍攝工作,該片根據動物學家喬伊‧亞當森的著作改
編,講述母獅艾爾莎回歸自然的真實故事。這對夫妻建議約翰和安東尼與在肯亞的喬
治‧亞當森(喬伊的丈夫)聯絡。

兩人帶著十八個月大的克里斯汀,風塵僕僕抵達肯亞野生動物保護區。他們留在那邊配
合喬治,幫助克里斯汀恢復野性。他們確認克里斯汀已有在野外求生的能力與安全的
生存空間後,便返回英國。此後,他們一直與喬治保持聯繫,後來又數次重返肯亞,從
遠方眺望克里斯汀的身影。

一九七四年,喬治一度有三個月追蹤不到克里斯汀,約翰和安東尼得知後,決定重返肯
亞,希望能見到克里斯汀最後一面。

克里斯汀彷彿感應到老友將來訪,在他們抵達肯亞前晚現身保護區,牠就蹲在喬治帳
篷外的岩石上。喬治警告約翰和安東尼,別太靠近克里斯汀,牠已回復本性,稍有不
慎,可能命喪獅口。

第二天,約翰和安東尼在保護區叢林外等待克里斯汀出現。克里斯汀遠遠看見人影,先
是慢慢走近,接著好像是認出了他們,於是飛奔向兩位前主人,一把抱住他們。牠把前
爪搭在約翰肩上,像以前那樣舔他的臉頰,約翰也張開雙臂擁抱克里斯汀,牠又轉身
摩蹭安東尼,就像是三位多年不見的老友互相擁抱、問好一樣。

克里斯汀此時已有了伴侶,甚至把母獅介紹給牠們,母獅顯得有些小心翼翼,但也接受
約翰和安東尼的撫摸。喬治提醒兩人到了離開的時候,他們向露營帳篷走去,克里斯
汀卻一直跟隨在後,一直待到晚上大家都回到帳篷裡。翌日,克里斯汀與母獅返回叢林
,從那之後,人們就沒再看過克里斯汀的身影。

現住澳洲的約翰說,他不知道是誰把這段三十年前的錄影放到網路上,不過他不介意
。「這是個充滿了愛的故事,人們對牠有興趣,我們很開心。」約翰希望藉此能讓更
多人關注野生動物保護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