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金錢、欲望、滿足

這篇文章要寫的是三個相對的概念:金錢、欲望、和滿足。三者的相對關係,剪不斷,理還斷,既是互相消滅,又是互相依存。正好,最近有不少體悟,讓我用這篇文章來說明一番。

首先,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的是,金錢這個東西,怎麼會是相對的呢?一元就是一元,雖然說它的購買力是會隨著物價上昇而變動的,但是這個變動實在是太緩慢了,可以暫時忽略不計。我這裡所要說的金錢相對價值,是相對於我們內心的欲望,還有欲望是否被滿足而言。

最近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自從我來 Cisco 上班,我手上能支配的金錢的絕對數字,可能是我出生以來最多的;但是,相對來說,自從我來上班之後,我心理真切的感覺卻是,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覺得這麼窮,這麼需要錢過。這個當然是很明顯的矛盾,手上的錢是我當學生的時候的數倍,但心裡覺得貧窮的不安全感卻怎樣都填不滿。顯然,金錢的價值是相對的。如果不是用來交換其它的物質,那金錢本身只是一個數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要解釋這個金錢的相對價值,就必須引入另外兩個概念,欲望和滿足。人都有欲望,雖然說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花錢解決,但錢的確是經濟活動中用來交換,達成許多欲望的滿足的一種媒介。當我可以達到我大部分的欲望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反之如果我不能達到我大部分欲望的時候,就會產生不滿足感。

從前在學校的時候,欲望非常簡單:只要有食物吃、有地方住、有衣服穿,不要餓死冷死或流離失所;另外存一點點錢,每年一兩次去開會的時候,可以自己再加一點錢留下來玩;還有每年能跑去旅行一趟或回台灣。反正一人飽全家飽,在美國維持自己的經濟獨立,不用跟家裡拿錢,這就心滿意足,好像世界上剩下的任何事情,都與我無關,所呈現的是一種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安然自在的滿足。反正別的東西,都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遙遠,從來就沒有人會因為摘不到天上的星星而不滿足,因為那實在是超過能力範圍的事情。自從來上班之後,本來能力範圍之外,不需要關心的事,有些開始變成了開始需要關心的事,但還是在能力範圍之外(比如說買房子之類),欲望快速地膨脹,但卻沒有辦法滿足,所以就限入了一種帳面所得增加,但卻覺得自己越來越窮的狀態。

所以說,金錢的存在會刺激欲望,相反的金錢的缺乏會克制欲望。當手上的金錢可以換到所欲求的物質的時候,就會有一種(物質上的)滿足。這三者之間的平衡,非常巧妙。少少的錢可以滿足少少的欲望,多多的錢可以滿足多多的欲望,但帶來的滿足感,可能卻是一樣的。滿足這件事,似乎是看自己的欲望被達成了百分之多少而決定,而不是看滿足了多大的欲望來決定。如果三者能夠達成平衡,那自然在物質生活上就達到一種和諧。這樣子的平衡點,不只一個,而是有很多個。而我現在似乎是處在一種失衡,需要調整的狀態。認清楚這一點,慢慢調適心態,我想,應該又可以重新快樂起來吧?

1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有同感. 可支配所得是有史以來的多, 心中的貧窮感卻越來越嚴重, 唉~
老是想起經濟學的"資源有限,而欲望無窮"...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樓上的 Amanda:不好意思,請問我們之前認識嗎?我對記英文名字非常苦手,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請問怎麼稱呼?」,所以常常認不得人,sorry 啦!

Eliot Chiang said...

經濟學中的效用曲線和預算線可以解決在有限資源下的最佳理性決策點在哪裡。
你以前不想(也不敢想)的東西,因為所得增加而變得可以消費,同時你的效用函數也已經變了(因為誘惑),所以想消費。
如果效用函數變質的太快,可能會導致最佳決策點在很低的位置,或許那就是所謂的不滿足吧。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總統你有沒有曲線圖可以說明你說的情形啊,我修過經濟學所以對你的解釋還蠻有興趣的。光看文字,對外行人來說有點難懂。如果能畫幾張圖來看看,就最好了。有空的話就當一下 TA 吧。

Cheng-yun said...

我猜她是ntuee101姓張的學妹
我也不太認識,只知道是誰而已
有固定在上bbs和偶爾寫部落格

Anonymous said...

如圖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sumer_theory

你的效用曲線(utility function)沒有乖乖待在I2,跑去I3了

Anonymous said...

工作以後真的會慾望變多啊?現在還身為窮窮窮學生的我,很難想像那是什麼感覺耶.... 就算單身沒有養家的心理負擔,也會覺得該花的開銷變多嗎?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宇鳳我今天想了想妳問的問題,發現我的情形並不是真的欲望變很多,而是有一個超大的欲望(買房子)變成一個黑洞怎樣都填不滿,還牽連到其它的支出去。整個問題都是這樣來的。至於這是個什麼問題,三言兩語很難說完,我來寫另一篇文章好了。

Eliot Chiang said...

這可為難我啦。
我畫了一張簡圖,好像不能直接Post圖片,我把它放在我的相本裏面。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eliot.chiang/People#5309704884415295298

(聲明):我不能保證是對的,歡迎討論,我也只修了幾門經濟學而已。

(1)我就拿麥當勞和如絲葵牛排來比較好了,原來你還是窮學生的時候,只想吃麥當勞(對於如絲葵沒有欲望),這時候預算線是M這條線,最佳的決策點會落於O1這點。

(2)工作之後,所得提升,這時候開始覺得我以前怎會吃那麼難吃的麥當勞,從此只吃如絲葵牛排。預算線會提高到R2這條線(R1只是用來表示如果所得沒有提升,但是又想吃如絲葵的情況),最佳決策點會落於O3(如果所得沒有提升,又想吃如絲葵就會落於O2)。

(3)滿足度是O1>O3>O2 (這是極簡略的比較,請看4)

(4)這個分析,是在於無異曲線的形狀不變下做分析,所以很粗糙。當欲望轉變成只吃如絲葵不吃麥當勞時,無異曲線的形狀就會變化,所以O1和O2與O3是不能做比較的(不同組的無異曲線)。

(5)結論:當所得提升的速度來不及反應欲望時,就可能出現最佳決策點變的比較差的情況。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感謝總統和第一夫人的說明,無奈還是不太懂。總統你那張圖裡,斜線是預算線,曲線是"等效用線"(忘記這個東西叫什麼,就是線上每點效用都是一樣的)嗎?

那看起來所得提高的時候(I1->I2),效用也提高啦?我漏看了什麼?

Eliot Chiang said...

(1)無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等效用曲線):在一定貨幣所得之下,為維持消費者偏好水準不變,兩種財貨間各種可能組合的軌跡。-->你的理解是正確的。

(2)I1->I2,效用是提高了。這邊只是要強調,在I2時,你的兩種財貨分別是如絲葵和其他,其最佳解是O3。這個O3可能比不上原來所得M(注意: M的所得水準和I1那條預算線是相等的)時,這時的兩種財貨是麥當勞和其他時的最佳解O1。

(3)這個分析不是很完美,如同我上一個回應的第4點。

(4)應該要有更完美的分析方式才是,我再想一下,如果有想到,再跟你說。

Anonymous said...

哈囉:
你好,我是從ptt的PHD版連過來的,不知道是否能跟您要MSN呢? 謝謝。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樓上那位小姐/先生,麻煩請在 ptt 寄站內信給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