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The World War II Museum in New Orleans is one of the best museum in terms of integration of its displays with multi-media. The experience of my visit was very engaging, not only I saw the displays, I actually felt I walked through a page in the book of history. I highly recommend the place for at least a half day visit.
很快的我們 2015 年感恩節 New Orleans 之旅就要來到尾聲了。離開 New Orleans 的那天早上,我們安排參觀 World War II Museum。雖然我不能算是軍事迷,但我要給予這個博物館極高的好評,如果大家有機會來到 New Orleans,可以安排半天的時間參觀這個 "新式" 的博物館,非常值得。
|
【National World War II Museum. The exterior looks rather modern.】 |
來參觀之前,我首先在想,二戰是美國全國之力參與的大戰,New Orleans 有什麼特別之處,使得 National World War II Museum 設在此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快就在入館時看到的登陸艦旁邊的告示牌揭曉,原來在二戰裡相當關鍵的諾曼地登陸戰裡,用到的登陸艦大多是在 New Orleans 這邊造的,因此 National World War II Museum 的前身諾曼地博物館就順理成章設在此處,後來才逐漸擴張包含整個二戰的展示。
|
【One of the many landing ships used in Normandy. Many such ships were actually built at New Orleans, therefore the WWII Museum is set up here.】 |
這二戰博物館最讓我激賞的地方,是它的展館陳列方式,包括展品的選擇、排列次序、和現代博物館最重要的多媒體整合 - 毫無疑問是我看過最先進的。關於近代史的博物館,和展覽古物的最大差別,在於能展的東西太多,不論是實物,或者是資訊,很容易讓看的人分心、迷失,不知道這一堆堆的東西到底有什麼關連性或重要性。二戰博物館選擇用時間順序說故事的方式,來化解這樣的問題;同時又帶入兵籍系統,讓訪客選擇跟隨曾經真實參戰的大兵們的腳步,來增加訪客的代入感。
入館之後,眼前就是一整節徵兵火車的車廂,所有訪客都要依序上車,代入自己在二戰時被徵召入伍的情境。在火車上的座位椅背,有小螢幕簡短播放二戰時徵兵情形的說明,然後訪客就要 scan 買票時拿到的 RFID 卡,拿到一個曾經參加二戰的士兵的 identity,接下來參觀的過程裡,我可以從這位士兵的視角,更個人化地了解個人在這場戰事中扮演的角色。在徵兵火車上,我會簡短看到這位士兵的資料,他是哪裡人、入伍時幾歲、被分派到哪個軍種等等,如果不喜歡自己拿到的身份,也可以重新選擇。
|
【Arrival Lobby of the museum. All visitors must board the train (heading to boot camp) and get an identity.】 |
|
【New recruits will be assigned a tag on the train (with your RFID visitor card)】 |
走出徵兵火車之後,在大廳裡可以看到二戰時期主要的徵兵海報,還有參戰國的領導人介紹,當然老蔣在這也有一席之地。走過大廳後,我們就要進入最近才新完工的歐非洲戰場主題展覽館,名字叫做 Road to Berlin,原來這部分的展覽是依時間順序排列,從德國閃電戰襲捲歐洲開始,直到盟軍攻克柏林時結束。歐非兩洲的主要戰事,在這展覽館被以時間、地理畫分成大約七八個展場,參觀的時候要依序經過。
|
【Posters for soldier recruit during WWII.】 |
|
【Leaders of the important countries in WWII.】 |
在 Road to Berlin 這個展覽館裡,每一個展場都在說一個故事的段落,比如說閃電戰展場就整理德軍閃電戰的作戰方法、當時的裝備、作戰的進程;而德國進攻蘇俄的部分,就展示了兩軍冬天的裝備、俄國焦土作戰對德軍戰略的影響等等。而且,不只是展示的東西,整個展館也做了充分的造景,像是壁畫、投影、模型等等,讓人有身在其境的感覺(比如說北非戰場整體色調就比較黃,像是沙漠的顏色;到了最後柏林空襲階段,整個展場到處都是炸碎的建築的模型)。走過這些展場,感覺就像是走過了立體化的歷史課本那種感覺。
|
【Display of North Africa theater】 |
|
【Section for Normandy】 |
|
【Raid of Berlin - Note that we are in a damaged bunker, and the projection of bombers ahead】 |
這些展場的設計裡,最讓我驚訝的,是一路上各種多媒體的整合,和這對看展經驗的提昇效果。展場裡到處都是螢幕或投影,有的是製造背景氣氛、有的是播放影片、也有的是直接讓訪客互動得到更多有興趣的資訊。幾乎每個展區角落都有幾台電腦,大家可以去 scan 自己的兵籍卡,了解自己追蹤的那位士兵在這個作戰階段做了什麼。選單上也有老兵或歷史學家的訪問可以收看,或重要戰事的史料、地圖,還可以選擇深入了解和這一作戰階段相關的武器等等(其中還有一些看了之後可以"收入自己的資料夾",增加看展的互動性和提供尋寶的樂趣)。
|
【The kiosk for more personal stories and interviews. I must say this is an amazing facet of the museum.】 |
|
【Some exhibits include video projections】 |
|
【Command center view of the Berlin Raid】 |
當然,二戰還是不遠前的歷史,所以能收集到的 artifacts 非常豐富。在博物館裡,大到飛機大砲,小到大兵吊牌或隨身工具,都有收藏,真是琳瑯滿目。看到這些展品,我覺得把它們依照戰事的推進來整理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不然實在是無從看起。我們去的時候,歐洲戰場的 Road to Berlin 已經整理完畢,而太平洋戰區的 Road to Tokyo 正在建設中(已於 2016 開放),兩邊新舊陳設方式一比,馬上就發現簡直是突破天元等級的進步。二戰博物館用心整理自己館藏,提供更好的看展體驗,值得大加稱贊。
|
【US flag back then. There were 48 states during the time.】 |
|
【Maps and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invasion into Italy.】 |
|
【Fire arms used in WWII.】 |
除了歐陸戰和太平洋戰爭兩大前線之外,博物館裡還有一個展館叫做 home front,專門在講戰時美國國內的情形。當然,國家在打這麼大規模的仗,全民動員起來是一定要的。二戰本身,可以說是美國婦女大量投入工作的起點(因為很多男人去打仗,政府得宣傳女性多投入生產力),相信大家對那張 We can do it 的海報都有些印象。在展館中另有許多當時鼓吹民眾加緊生產、注重資源回收再利用、保密防諜、購買國債等等的宣傳品,讓看展的人充分體會到,雖然未被戰火直接波及,當時的美國本土應該也是氣氛十分緊張。其中,我比較不知道的是,二戰也剌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力快速提升,包括引進更有效率的生產管理等等方式,使得美國在二戰後期所有生產,從原物料(鋼、橡膠)到武器(飛機、船艦、砲彈)等等,都每年成倍成長,讓我看得真是膽戰心驚。基本上,以這種開外掛的資源生產速度,大戰打到後期,參戰兩方的資源已經完全不對等,戰爭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
【Wartime government posters.】 |
|
【More posters】 |
|
【Production increase of bombs during the war: pay attention to the bar chart】 |
|
【Yearly production of aircraft increased by four to five times during the short span of a few years.】 |
二戰無疑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慘事之一。所有的參戰國,不論勝敗,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在博物館內,有這面牆上貼了美日德三國二戰時使用的軍旗,仔細一看,在軍旗前面有很多成排站立的塑膠小兵,旁邊的說明寫著每個小兵代表一千位在戰爭中死亡的軍人。看著這面牆,回想在二戰時高舉的國族主義和國家光榮(這些旗幟就是它們的具現象徵)之下,多少人命就像這些站在旗幟前微小的小兵們,毫不足道地被犧牲了。當然,我們希望如此悲慘的歷史能留下一些教訓,讓我們不要再一次走向互相毀滅的道路。
|
【This is a quite shocking display. Each small soldier figure represents 1000 people killed during WW2, representing its country. So many lives perished for the sake of national glory. Let's hope the 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