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3, 2009

惱人的房事3

今天,我請上次在公司 cafeteria 擺攤認識的房屋 agent(是一個美國籍的媽媽)帶我開始找房子的旅程。看房新手第一天上路,四個小時看了十幾戶要賣的房子,大小、新舊、屋況等等各有不同,看得我眼花撩亂,頭昏眼花。不過似乎對理清我想要什麼樣屋況的房子,頗有幫助,一路上 agent 媽媽頗有得色,頻頻點頭又作筆記;我則是一頭霧水,除了一些非常 general 的 comments 之外,也說不上有什麼心得。看到的房子,扣掉幾個不喜歡,一定不考慮的之外,剩下有四五間我都覺得不差,但也沒有好到想要馬上開始採取進一步行動。

幾個小時的 trip 下來,我發現幾件事。第一是,可能我對自己想要住什麼樣的房子還搞不太清楚,所以會發生這個也不錯,那個也挺好,但沒有一個讓我覺得,啊,就是要這個樣子的房子。第二是,我對真正要買房子這件事,不管是心理上或是財務上,都沒有做好準備,所以房子雖然在看,但看得很心虛,因為我知道我根本就還沒有完全打算好要 move forward。這麼說來,除非突然不小心看到一間樣樣完美,價格又低廉的房子,不然採取行動的可能性極低;在這種情形下,到處看房子或許也只是浪費時間吧?

為了把看房子這件事在財務上到底有怎樣的 implication 給弄得更清楚,我又重新造訪了之前我覺得很有幫助的網站。這個網站上,有一個 rent vs buy 的 comparison,我幾個月前看的時候,覺得它寫得很好。一別數月,重新再次造訪,發現作者更是別創蹊徑,求新求變,做出了一個相當強大的 rent vs buy calculator,讓你代入自己的數字,來決定要買或是租房子。該網頁的 link 在

http://michaelbluejay.com/house/rentvsbuy.html

玩了一會兒這個 calculator,發現了幾個重要的心得,在此做一記錄,與大家分享,並歡迎指教:

買房子比租房子每定期(eg 每個月)要花更多錢,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一般時候想鼓勵你買房子的人,都會說,啊,你買房子是強迫投資,會 build 你的 equity,來 offset 這個更高的 cost。這個說法,在好幾個層面上,似是而非,以下一一分析。

第一,沒有買房子的人,因為花在住宿上的金錢較少,因此手上就有額外的現金。這些現金,如果交在月光族手上,到了月底全都吃喝玩樂敗光了,那的確,買房子有強迫儲蓄,build up equity 的效果;但是,如果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一個對金錢很有 sense,很 disciplined 的投資人,那顯然他不會把這些錢全部敗掉,而是去尋找其它的投資機會。所以買房子,不單是跟租房子比 cost,還要考慮未買房子的情形下,省下的錢的投資成果。這就是 CC 在上一篇文章的回文裡,提到的機會成本。不過,就連我自己這麼 disciplined 的人,我都很難信任自己能夠三十年如一日,把因為租房子省下來的錢,拿去做正確的投資,而不是跑去買單眼數位相機、去坐遊輪、去改裝家庭劇院、或去買車等等等。能花錢的機會太多、誘惑太多,強迫儲蓄有時並不是完全沒有好處。

第二,買房子本身也應該被視為一種投資,房子也會增值。所以事實上,要拿來比較的,在天平的左端(買了房子的情形)是買房子投入的金錢造成的資本增值 - 買房子花去的 cost(利息、維修、保險等),對上在天平的右端(沒買房子的情形)是 手上現金投資的資本增值 - 租房子的 cost。

第三,要比較這天平左右端,要做非常多對未來的假設,而且假設的 time horizon 都是幾十年。這些假設是不是能成立,在計算的時候根本無從知曉,所以,算了半天,可能也是白算。不過以下讓我大致說說我的想法。

1. 我覺得買房子,以"長期持有"的資本增值來說,並不是特別好的投資。我的想法是,房市雖然有短期上下大幅的震動,但長期來說,如果是人口穩定的區域,房價的成長不應該超過通膨率太多,不然就會演變成,窮人越來越買不起房子,而富人(擁有房子的人)財富無限增殖。實在很難想像,這種社會要怎麼取得平衡,而不會引發暴動或革命。長期投資的 low benchmark 就是要打敗通膨,如果一個投資注定會自我修正,以和通膨差不多的速度成長,那它很難會是好的長期投資。

早期來到美國的移民,有人從印第安人手上,以當時購買力大約值現在一千美金的錢,買下了 Manhattan Island。有人說那是史上最成功的房地產投資。持相反論調的人說,如果有人在當時有一千元美金,而且把它投資在別的地方,經過這麼多年,那一千美金的增殖,大約也足以買下今天的整個 Manhattan Island。至於這個結論是如何計算的,我是沒有深究 - 那個時候,不要說是紐約證券交易所,連紐約甚至美國都不知道在哪裡哩。

2. 但買房子以短期持有來說,是非常 powerful 的投資。關鍵在於投入的成本和可以增殖的資本,不成比例。我只要出房價的 20% 或更低的 down payment,但是整個房子 100% 的增殖,都是我的(如果我把房子賣掉的話),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等於是我去借錢,來投入房地產。借錢來投資,似乎比較常見的也只有買屋這個選項,除非我是開基金公司的,不然,如果說我,hey 我想借個幾十萬來買股票,可能沒有人會理我。但借個幾十萬來買房子,卻是非常常見,天天都有人在做的事情。但相對的,借錢買房子,同時也使得從投資角度來看房子價值增殖的門坎變高。簡單說來,房子增殖的速度,最好比 mortgage 的利率高,才算得上是好的投資(當然買房子不是純投資,所以這個門坎應該要下修一點)。

3. 但相對的,再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買房子其實也是相當危險的投資。沒買房子,手上有現金的人,擁有自由,可以做任何他覺得正確的投資。雖然說,世界上很難有任何一項投資長期 out-perform 其它投資選項,但投資理論的基本,教我們要 diversify。所以聰明的投資人,可能依照一個自己覺得 comfortable 的比例,同時投有股票、債券、房地產基金、貴金屬等等不同投資,所以僅管單項投資的成果有好有壞,整體而言他不會過得太差。相對的,買了房子的人,不但被迫把大量資金集中投入房地產,而且還把所有錢,投在 one and the only one house 上,這以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是壞的投資。如果不幸加州發生地震,或家裡火燒厝,又沒有適當的保險,那這個人的數十萬投資就一下子歸零了(當然,這是極端的情形,房貸銀行也會要求保險,不可能放任這種情形發生)。次差的情形,買到房屋界的 AIG,因為某種事前沒有發現的原因,房子一下子損失大量價值,下場也是一樣慘。

簡單小結,如果預計房屋升值率和通膨率一樣,而除此之外存在更好的投資機會,那買房子絕對是不划算的投資;如果預計房屋升值率和別的投資機會一樣好,因為買房子小成本卻賺全部利得的特性,那買房子是非常好的選擇。不過,任何人嘗試這個預測,都是不可能準的,所以要從此做決定,也是沒有意義的。

除去這個投資角度的 big picture 不談,就連比較簡易的部分,例如我未來每年房租要花多少錢,我都無法預測。現在單身,一個人住 1-bed,每個月花 $1200,算是南灣這邊的低價,但假設十年後有家庭,在南灣這邊,要找學區好的三房出租屋,現在就要 $2000+,十年後更是難以想像。

當然,影響房屋價錢的因素眾多,如果我真能夠預測清楚,那還不如直接預測下期樂透要開幾號比較簡單。這麼多複雜的不確定性,說房事惱人,實在不為過啊。

9 comments:

Amanda said...

你寫得很好呀! 我也覺得租或買不是那麼容易釐清的. 那些計算的假設太多, 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 一兩年後我還會不會在同一家公司, 同一個城市. 除非有很明確的生活型態, 不然我覺得計畫都是做心安的. 我還是照直覺買房子了... 或者說是想買就買... :P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今天又玩了一會兒這個計算機,發現一些現象:

買屋或租屋比較划算,和你在什麼時間點檢討這個問題有絕對的關係。

一開始的時候,買房子要付一大筆 down payment,所以在頭幾年(這個"幾"可能是五六年之類)的時候,雖然房子有增值,但是還無法補足付出的大筆一次成本,所以租屋佔優勢。

過了這段時間後,因為房子持續增值,但 mortgage payment 固定不動;在租房子的這邊,房租不斷上漲,造成買房子的總收益(資產-支出),高過租屋時的(投資收益-房租)。如果現在是台灣的新聞台在這明這件事,一定要說「在這個時間點,發生了黃金交叉的現象」<-話說我實在搞不懂台灣新聞台愛發明奇怪名詞的習性,任何兩條線相交,都變成黃金交叉。有沒有天下到處都是黃金的道理?

不過,最好玩的是,如果假設買房子時的房屋增值率,和沒買房子時的現金投資獲利率是一樣的,那從第一次黃金交叉開始往未來看,就會發現沒買房子這邊的資產慢慢追上來,然後又發生第二次黃金交叉。這個現象的解釋是,複利的力量驚人,買屋vs租屋的情形下,早期租屋剩下的錢,如果能持續做有效的投資,利滾利的結果,仍然有可能打敗要付房租這件不利的事,追上房產的增值。

當然,等到房貸30年付完,買屋和租屋的人,到底誰能笑到最後,就得看房屋稅vs房租哪邊支出比較多。支出少的一邊,就有比較多錢投資,產生更多資本增值的力道,再過個幾十年,那一邊就穩居不敗之地。不過這麼長期的預測,意義不大,畢竟預測了半天,就算全部命中,人能不能活到看見預測成真,都是個問題。

宜珊 said...

看得頭好暈哪,偉仁的頭腦運作的真是細緻。我覺得看房子是一種樂趣耶,可以看到原來房子有這麼多變化(台灣的樣品屋看起來都蠻吸引人的)。我某日在晚間7點多看到一間,8點就決定買了,因為一進去看覺得地點還可以,格局還不錯而且買得起,心也覺得很平靜(沒有毛毛或不安的感覺),就給它買下去了。偉仁想太多的話,很難買呀。
有自己的房子可以任意的佈置,但缺點是沒辦法離那個房子太遠,也就是你被綁在這個城市了。

稚齡姐姐 said...

你所寫的真的非常有意思。買房的賺賠的確在每個時間點都不一樣,就算是同一個人,對未來計畫如果觀點有異,那樣的算法也會有迥然不同的結果。

但是買房子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還有心理因素。房子可以帶來穩定的感覺,擁有自己property的成就感,無須與房東deal with的自由感。如果只是用投資的角度來衡量,那「家」就很難變成家了。

最近我也去看了幾棟房子,因為以前常常沒事就跑去看房子,因此很容易看到房子的缺點,其實像你這樣這棟也好,那棟也不錯的態度,我還真有點羨慕啊~

大蜥蜴 said...

我很羨慕有能力買房子的人...
因為我們很渴望有一個穩定的住所
我猜偉仁兄對於買房子這件事目前應該是
optional的吧

你分析的很好 我想買房子真的不只有投資的角度 心理因素成份真的是很大呀(同意稚齡姐姐的看法)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感謝大家的留言。不過話說回來,很多人說買房子的好處之一,是有 pride of the ownership。這句話我聽了很多次,但從來沒有聽懂過。到底有房子,有什麼值得 pride 的哩?不過就是背了一堆貸款,加上一間你要為它擔心的木造結構而已。

不過我同意宜珊說的,看房子真的很好玩(所以我明天又要去了),不知道 agent 媽媽要帶我看幾次房子,才會發現我其實購買的意願不強,能力也不足,根本就是浪費她的時間哩?

上次看到的房子裡,我覺得最好玩的是一個五層樓的 1-bedroom condo。所謂五層樓,不是整個大樓有五層,而是我家就分成五層,但是只有 1-bedroom。到底怎麼辦到的呢?原來一樓是車庫、二樓因為空間規畫的關係是別人家,我家只有一個樓梯間、三樓是客餐廳、四樓終於是臥室、還有五樓一個小閣樓,可以當書房。若不是親眼看到,你問我要怎麼把 1-bedroom 弄成五層樓,我實在是想不出來。在家就可以享受登山的感覺,真是絕無僅有的怪房子。

所謂穩定的住所…我不知道耶,總覺得我在美國這些年,飄泊無定習慣了,常常覺得住哪都無所謂,有地方住就好了。安定下來,到底心裡會覺得是好是壞,我也說不上來。

alien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alien said...

之前就想回這篇但一直忘記,關於你說第二點,其實並不太算什麼優點,短期持有的話,貸款等於只是賭更大而已。你借錢來買房子,賺的全部是自己的,賠也全部是自己的。若只出20%的自負額,只要房價跌掉兩成,錢就己經賠光了,若跌掉四成,報酬率是-200%。別忘了這就是這次金額風暴的導火線啊...
其實台灣上一代的長輩大部分都有個觀念,沒有房價七成以上的錢,不會出手買房子,血汗錢啊。反而是那些有很多資產的人,買房子來投資的,會跟銀行貸很多,因為他們這些錢就是在"玩"啊。當然美國國情又更不同就是了(美國很少會有人有七成吧..)
然後呢,借錢來投資,其實是很常見的,股票市場裡的margin就是了,也就是融資融卷啦。我不太確定margin的ratio要多少,應該不會跟房貸down payment的比例差太多,所以你要借幾十萬來買股票應該也不困難就是了(而且也是天天有人在做:p)。買期貨的道理其實也是一樣的...都是用小金額來擔保卻玩很大的數字。
利率方面房貸可能稍低一點,但最重要的,房子真正比融資和期貨好的地方,就是斷頭壓力比較小啦。上面提到的,當自付款全部賠光時,房子還是可以住,而且你只要乖乖的每月按照契約繳款,房子就還是你的。但融資是賠掉多少馬上就要補一定比例,不然馬上變廢紙。當然也很有可能你補了很多以後還是變廢紙...總之這種都是少碰為妙。

Amy said...

請問每月的 $1200,是單單房租,還是有包水電費什麼雜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