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5, 2008

未來該如何走?

最近常常覺得很煩,因為一直在思考未來該如何走的問題,卻得不到答案。本來我念 PHD,是想要去當老師,我之前也一直相信,我一定會走上教職這條路,差別只是在去的學校好壞,還有時間早晚的問題。不過最近,終於我離畢業近了,但是離教職卻好像是越來越遠了。

以下的文章會有很多我最近的想法。因為想法很亂,所以文章也會很亂,想要看的人,請多包含。

有一種事情叫做近鄉情怯。我不知道我對教職,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感覺。照理說,如果 PHD 快要拿到了,又想要走教職的人,至少該準備 application,送出去給學校,但是就連這樣,我都做不到。我一直在找理由,說自己還不夠好,如果去申請,也不會有人要我;僥倖申請到了的話,也不會通過 tenure review,在這樣沒有辦法走出第一步情形裡,今年申請的時間就過了。

我對於自己走上教職不看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心理上的:我覺得,站在知識的最前線和人類的未知作戰,這種心理壓力,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PHD 念到後來,我常常會有一些自己很討厭的想法,會三不五時就冒出來,讓我覺得很煩。

1.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 聽說這是在 PHD 學生當中很普遍的問題。因為站到了知識的前緣,面臨的常常都是,啊,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辦,我沒有答案;別人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的線索,但並不是全面的解答(最好不是,不然我就沒東西做了);我解決問題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技巧,我也不確定,有時候看起來很 promising 的做法,實際做下去才知道不可行。在這種局面待久了,我會把研究工作的不確定性,和自己的能力問題混淆 - 一定是自己不夠好,不然為什麼這些最後可以解決的問題,我沒有答案?為什麼這個東西這麼久還沒有做好?有些特別糟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蠢蛋之類的。我知道這完全是情緒上的問題,因為如果事實真的是這樣的話,我才不會拿到 PHD 的 admission,還在這裡面工作了四五年,發表 paper,到現在快要畢業 - 這是理性的思考。但是,當我每星期都要面對這種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冒出來的負面情緒,然後告訴自己,不,事情不是那樣,真的是很累。

2. 沒有辦法欣賞自己的成就 - 這個是另一個問題。研究的成果固然讓人欣喜,但都幾乎只有發現的那一瞬間。雖然說喜悅是強烈的,但它們的次數太少,間隔太大,而效期又太短。特別是,很多人都可以以發表 paper 做為某種快樂的成就,我卻沒有辦法。對我來說,最快樂的時刻是研究有了發現或有了突破的時候,但這剛好也是無盡的痛苦的開始。我要寫 paper,改 paper,投稿,然後等待結果。這是我在研究活動裡最不喜歡的一環,不停地修改如何呈現自己的研究,思考怎麼樣的呈現才會被 community 接受,本身就是很討厭的活動,我們領域的 paper acceptance rate 又始終不是很健康(top conference 在 15% 左右),當一件事情很重要,但是能不能達成有很大一部分又難以控制的時候,實在很難叫人喜歡。加上,就算 paper 上了,我常常都是覺得鬆了一口氣大於喜悅 - 因為我之前幾個月的努力被 justify 了。當我的工作的價值寄託在相當 random 而難以控制的 review process 的時候,當我個人存在的意義寄託在別人怎麼看待我的時候,心情實在很難好起來。就算 paper 上了,因為過程中的不快樂,我常常都沒有辦法回頭說,嘿,這件事做得不錯,而是往下一件事繼續前進,完全是一個惡性循環。

3. 不喜歡贏家全拿式的競爭 - 在學術界,第一個做出某件事的人是偉大的,第二個做出某件的人是平凡的,就算他們的結果是獨立產生的。這種事情造成相當程度的焦慮,常常在做研究的時候,會領著自己去想,我要怎樣做/寫,才會和別人不一樣?但是,我們做研究,到底是要做新的東西,還是做重要的東西呢?如果我為了搶第一,做一些沒有人要做的問題,有意義嗎?反過來,如果我想解決重要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每次都落於人後(考慮目前community裡在做研究的人數,這是相當有可能的事),那我要怎麼證明,我有能力產出研究結果?贏家全拿的學術競爭,更讓我的工作狂傾向變得惡化,沒有辦法安排豐富的生活,事事都以工作為先,因為若不這樣,我就會輸光了。

4. 認為要完美的人才能當教授 - 這是很有趣的點,教授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有很高的地位,我一直認為,除了人變成神之外(像關公或媽祖這種情形),當大學教授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地位。因為坐在這個位置的人,是知識的傳遞者和創造者,他們負有沿續人類文明的責任。當然我很清楚,不是所有教授都是完人,事實上相反的例子非常多。但是因為我這樣相信,所以我心裡對教授的門檻非常高,如果我自己沒有達到這個位置,就沒有資格當老師。

總而言之,這些想法讓我沒有辦法肯定地告訴自己,我該走上教職這條路,因為如果真的做了,那就是簽下了一個合約,這輩子都要和這些想法為伍了。換個角度看,我覺得我需要的是更好的理由,告訴我自己,即使有這麼多痛苦,當老師還是值得的。到目前為止我因為覺得做研究好玩而做研究,但是,要說服自己長期面對上面寫的這些東西,好玩是不夠的。我需要真的相信某種研究,是非我不可,如果不讓我做,我就會受不了,有這種肯定的熱情,我才有辦法做出 commitment。

所以說到未來,真的是很難以決定。教職是多年的夢想,而我現在連提出申請也做不到,因為我的理性告訴我,我沒有辦法 handle 這個東西;如果說就這樣放棄,那等於是背棄了自己過去的夢想。感覺有點像精神分裂,一邊是理性,一邊是夢想,我該選哪邊的那種感覺 - 但是不論選了哪邊,好像人生就從此不再完整。在《哈利波特》裡,佛地魔把他自己的靈魂分割成七片,真是偉大的壯舉 XD。光是兩片,我就受不了了。

16 comments:

嘉珮 said...

我一直認為,除了人變成神之外(像關公或媽祖這種情形),當大學教授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地位。
---> 我覺得老師本身就是很高的地位。幼稚園老師小學老師安親班老師補習班老師畫畫老師電腦老師,我對所有的老師都很尊敬。
不過我媽自己是高中老師,當我告訴她這番話的時候,她說,小學老師哪有什麼地位?要當大學教授,社會地位才好。
這段對話大概是十幾二十年前的事,我到現在還記得。不過也還沒想通...(因為我到現在還是尊敬各種老師啊~~不覺得大學教授就特別了不起哩...)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我沒說其他老師地位就低啊,事實上他們地位也很高的。不過大學授地位特別高,是因為除了傳遞知識之外,還多了創造知識的責任。

Anonymous said...

我的老闆(公館大教授)就把教授一職講得很沒用呢!

話說回來,post-doc是不是能幫助沈澱這方面的心情呢?


by嚐過第一名就全拿苦果的東西統統作廢沒論文博士生

Anonymous said...

啊,我覺得一方面你對自己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好像又看不太清楚自己的樣貌吧?

我猜可能你把自己的重心綁在外界的肯定的成份太多了,所以人就會變得飄飄不穩,容易受影響。

可能花點時間和心力去思考「你這個人的本質」會幫助建立一個比較穩定的價值感。有了穩定的價值感以後,會減少很多焦慮(不會減到零喔,但一定會減少很多,而且就算被外界影響之後也容易自己調回來),也會比較樂觀。

大學教授在我心裡也是崇高的,但是不是奠基於他們懂得很多知識,而在於他們的思考方式(還有思考的態度乃至於人生的態度,不過這方面可遇不可求)。所以不要對自己懂得很少太過焦慮,你若擁有最根本的內功的話,要學什麼都是可能的,時間長短而已。

同樣的道理,想清楚自己的研究在學術界內的定位,由你自己說出來,不要讓別人來定義你。

至於被搶先什麼的,這要調整心態,因為很多事情不是人所能夠預期的。但是,培養一個「眼光」也是好練習。某題目做得出來的勝算有多少,還蠻需要功力來判斷的。東西被別人搶先了,很快的瀟灑 move on 也很需要練習。

(我是覺得被搶先沒什麼大不了的啦,再做別的就好啦,可能我這個人比較不在乎這個吧,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啊)

一下子講了很多,不好意思,純粹看到文章覺得有感而發,正好也是我這幾年的心情。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宇鳳妳說到了問題的重點,不如我就繼續在這方面多寫一些。

我現在是否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我不清楚,我知道我年輕的時候有這個問題,最近盡量在改,可能改得還不夠。但我覺得真正的問題是,我從來就不知道我到底要幹嘛。

我還記得我大三的時候到台大的輔導室去。那時候快要直升了,但是我不確定我是不是要走工程這條路,所以想去談談。不知不覺十年就過了,但是在這方面我的問題還是一樣。

有句成語叫捨本逐末,我覺得我現在就是類似這種情形。為什麼說類似呢?因為捨本逐末的人,至少是做了一個選擇,知道本是什麼,但是錯誤地去追求末。而我的情形是,從來就不知道本在哪裡,所以生活裡就只有無盡地追求末。我喜歡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從來就沒一樣是,我覺得非我不可。研究的工作我是喜歡,但是也沒有到說,嗯,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的地步。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從來就沒有真正的解決過。大部分時候,都是生活有了轉折(雖然都不是很大的轉折),然後就花了一些的時間,去體會新的生活。每次我習慣了新的生活,新的工作模式,這個問題又會重新冒出來,以一個無窮迴圈的形式不斷出現。我確定的是我一定要不停地 move on 才能讓自己和這些想法絕隔,但是問題是,這些 move on 到底有沒有意義,還有和這些想法絕隔並不等於解決了問題,只是暫時藏起來罷了。

我有時候想,到底 career goal 清楚的人,是怎麼辦到的?我有些同學高中的時候就清楚了,而我卻是怎麼樣都看不清自己想做什麼,所以所有生活裡的努力,沒有辦法連成一線。很多時候開始做什麼事情,都只是覺得,um, that will be cool. 這種做法的問題當然是,只能有小型的成功,但它們沒有辦法 build on top of each other,累積成巨大的成功;有些時候,在相關的地方累積久了,還會覺得說,啊,怎麼又是這個,很煩,我想換新的。

或許純粹只是對以上這種生活模式厭倦吧?過了幾十年這種一直想換新的的生活模式,可能到了一個連生活模式也想換新的時候了。

Anonymous said...

這個其實就是很典型的 existential crisis。一直換新的生活也不是辦法,那就很像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另一半,然後一直換一直換,問題是不會解決的。

我自己的做法是很實驗性質,放膽去嘗試很多東西,亂看啊亂吃啊亂睡啊亂作息,然後從中發現自己的本質。這就很像去了解一個系統的 frequency response 一樣,我們丟 delta function 進去其實就是丟個各個頻率成分都有的信號進去,然後看這系統在哪個頻率反應強,哪個頻率反應弱。

我想,放膽嘗試看來你應該是沒有問題,可能卡在 "要從嘗試的經驗當中問自己什麼問題"。這我只能很籠統的說,問問你自己心底最深處的聲音,看他有沒有真的樂在其中。某經驗激起什麼樣的感覺?為什麼?和其他經驗有沒有相互關連之處?

這是向內看自己的部分。向外看世界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練習。某職業某領域的生態如何?本質是什麼?會這樣說是因為我經過了 "對大學教授這個角色的認定繞了一圈" 的階段。這方面我是經由時間自然的淬煉我的看法。一開始難免看得很表面,情緒反應也很誇張。但漸漸的一次一次我會發現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慢慢修正自己的看法。最後,至少到現在,我可以很安心的說,在我心中不錯的職業有幾個,而研究者或教授是其中一種,我不會再那麼絕對,把任何事情高高捧上天或重重踩落地。

我一直覺得很早就知道 career goal 的人是幸運但是也是不幸的。反正我是已經認命我自己不是那種人,我的人生主題可能就是 "變",那也無妨,還是有一些冒險精神貫串其中,那就是我。

很久以前不是有一篇轉寄文章叫做 "若要讚美晴天請等待黃昏" 嗎?Steve Jobs 前一兩年的演講也有提到他在 Leeds 跑去不務正業學書法的事。我們人生中的一切,有些事情是會點點滴滴串在一起的,只是你現在還不知道中間的奇妙而已。退而言之,就算都沒有串在一起,那又如何?日子還不是要過,試著活在當下,人生嘛說到頭來也就是個爽字啊。

有空可以多聊聊啊,這個話題我很感興趣,如果你不介意我倚老賣老碎碎唸的話,呵呵。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一點都不在意,請繼續發表高見。這個討論越來越有意思了。

關於看自己這部分,我從也是從很久以前就有 issue,因為我不太知道要怎麼看自己。這個是很需要練習的,因為每個人的機制都不太一樣,但是很少有人教我們練習。

我記得我大二左右的時候,對體制裡的教育最大的不滿就是,學校花這麼多力氣教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到最後我們連自己都不認識。十多年過去了,我的抱怨還是一樣,真是沒有長進啊 XD。

可能是太習慣照一定的規律來作息,尤其是最近幾年,我的日常生活已經到了快機械化的地步,以為一切都繞著工作轉,就可以極大化工作上的成果(因為不極大化的話,根本就活不下去,不過這個也是很嚴重的自以為,其實或許根本不是那樣)。難得有脫離常軌的生活的時候,因為時間不夠長,所以很難去判斷,到底覺得好是還在蜜月期,還是真的喜歡某種工作或生活方式。這種東西沒有幾個月以上是感覺不出來的,加上我本來就是很 flexible 的人,所以更困難。

Anonymous said...

我講錯了,Steve Jobs 是念 Reed College 不是在 Leeds 唸書。難怪我寫的時候覺得怪怪的....

剩下的等我想一想再來回囉!

Anonymous said...

其實我覺得你可以做一些人格測驗來入手(如果以前沒有做過的話),像 MBTI 就是一個還不錯的測驗,網路上有很多,找一找就有了。另外我自己是還有研究一些命理啦,從裡面也想了很多,但這方面就要看個人的接受度了。

在生活中也可以各方嘗試各種不同的東西,如果心有餘力的話。剛開始可以用類似 MBTI 人格測驗的量尺來測量自己的反應:外向或內向,分析或感覺。

那些可以是一個開始,之後就是一直持續不斷的觀察自己了。

有一本書叫做 quarterlife crisis 雖然不是和你的狀況直接相關,不過也可以看看。他們好像有架一個網站討論區的樣子,普遍討論年輕人的迷失。

Anonymous said...

還有就是找幾個 role models,這些 role models 可以是學術界的前輩,也可以是明星。去看看他們的背景,經歷過的生活,人格特質,找出一些和你相近的個性,或者是你所崇敬的個性,這樣子起碼會感到有個歸屬感,無形中也會被他們的行事風格所影響,而慢慢的吸引一些你原本不會吸引到的人事物。

這方面也是不要設限,多觀察多看多聽。我自己的話,是很幸運的在幾年前偶然發現那英國壞小子 Robbie Williams 竟然和我那麼相像,雖然經過的事情和成長背景不同,不過個性和感受都很相似,完全是機運。後來我發現自己慢慢的有被他影響,也有被他的歌迷群影響,而這個影響是被我自己所歡迎的,也覺得不錯。

當然也有其他的 role models 啦,例如像費曼啊等等其他人。不過最有共鳴的大概就是 Robbie 吧。

在這上面也要注意沒有人是完美的,對自己也不要太嚴苛。個性比較隨性自由的人,難免會比較不注重細節,而個性比較拘謹的人呢,很細心,不過在團體中也許就沒有那麼光亮。多方觀察比較以後決定好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缺點自然是盡量改進,不過也不需要面面俱到。

有什麼想聊的可以寫信給我啊,pixnet 有個信箱。

Unknown said...

偉仁、宇鳳你好,我是得年,好久不見啦~~

無意中看到這個版,碰到老同學,十分高興:)

關於偉仁的concern,提供一些國內的情形供參考
1. 今年國內教職超難找..目前小弟還沒找到,學校也一直在往下修正..極少數研究型大學有剩一兩個SOC名額先前留著不想用(如成大),然教育部規定今年要用完。
故小弟最近去多所學校interview,各校均提到由於前幾年SOC收很多,故之後會採保守使用名額,以後會更難找。
2. Networking....嗯,bad news是,國內已非常crowded且並非emerging的領域。我已收到多封reject信,都是因為領域的問題。你不妨看看各校資工/通訊系所教授領域情形與比例,便可得知。
3. 更壞的消息:有聽教授提到,未來大學法人化後,好處是名額就不用由教育部來控管,由各校自行決定,但大壞處是以後新聘教授沒公務人員退休金(如月退)
,且將每年review成果來決定是否續聘..在選前,聽到的風聲是杜部長要在今年開始實施,但選後不知情形如何..

小弟的情形是,Ph.D(4年) + postdoc(4年國防役),已花了許多時間在學術界。三十歲再去竹科拿肝換錢似乎已太慢了..所以就盡力try教職。

你的情形,我建議不妨美國業界和台灣你喜歡的學校都丟,然後再看情形。先不要猶豫是否要去學界,
因為現在的情形是,沒有SOC之後,一個缺,是學校在猶豫要從十幾個人中,找哪一個..我今年看到的情形是,每個candidate都很強,通訊/資工領域進入final list的candidate至少
IEEE Transactions都三四篇以上,不然就是得是國外名校+超有名advisor

此外,關於你對教授此職位的concern,小弟在interview之前,也已到各研究型大學和同學/學長姐聊了許多。提供一些事實供你參考
1. 你和小弟一樣,都對學術有某種程度的熱忱。但事實是,台灣的學術界助理教授load很重,除了備課之外,有許多行政/計畫的事情,他們提到,真正能夠專心
做研究的時間很有限。尤其是若那時有了baby..
2. 不要對學生的程度有太大的expectation。國內外學校程度本來就不同,且在SOC計畫之後,由於台大老師非常多,故幾乎MS就可以全包台清交成BS的學生。
因此,小弟就聽到清交成的同學/學長姐提到,學生的quality在這幾年迅速drop..此外,學生一般都會先找知名教授,無法跟才會考慮找助理教授(尤其是Ph.D student)
你不妨觀察一下,各研究型大學助理教授,在進入學校之後的journal paper等級與掛名順序,便會發現一些事實。

因此,他們都沒有偉仁兄的concern: work是否夠好。小弟聽到的說法,都是上層要求研究成果,但學生quality不好,因此只好盡力自己拼,但又時間有限..
故最大目標都是先讓paper上了,讓點數足夠,以趕快升副教授,以免六年條款到了..

因此,大環境的事實,或許和偉仁兄的理想有差距。

但是,國內教職仍有好處,包括學界個人時間安排較flexible,教學也有某些樂趣,學生和國外相比很便宜等,這也都是一些優勢。
以偉仁兄的實力,升等一定沒問題;但上述一些現實面的情形,偉仁兄不妨再思考一下。

因此,建議你先不要想那麼多,不妨台灣學界和美國業界都試試。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感謝得年提供國內最新的情形,受益良多。我另外還擔心一點是,少子化的人口減少潮快要 hit 大學了(目前已經到了高中)。會不會以後除了流浪老師,也會有流浪教授出現?

我現在在 las vegas 開會(WCNC),正好蔡志宏老師也在這,昨天小聊了一下,我應該會再找他聊聊。

Unknown said...

只要能進入國立大學並完成升等,相信應該不會成為流浪教授,這點偉仁不妨放心。

只不過從之前學長姐和同學聽到的結論是,和博士班相比,成為教授之後做研究時間會大符縮少(尤其是前兩年在備課,且許多雜事都由新教授做),他們都勸我若懷著滿腹的研究熱忱,宜先有心理準備以免和期待落差太大。

還有,每個人都在重覆和小弟complain學生的程度...這一點,也要有心理準。

不過in general,小弟還是覺得當教授在台灣是不錯的job:)

Anonymous said...

看來你已經有了決定。
學術這條路在美國跟台灣確實有所差別,這從申請的過程就可以深刻體會。
有機會可以來分享交流一下。
nice meeting you...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Ivy是我在端午節聚會遇到的Ivy嗎?

話說我並沒有真正做出決定。我只是 see the choices coming and pick the good one (In this case it is the ONLY choice),所以說,是屬於被動的接受,並不是主動的出擊。

會做出先去Cisco的決定也是想把自己和研究稍微隔離開來(和找post-doc相比),然後回首來路,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做研究,是不是生活中沒有這個component不行。如果我先確立了這一點,未來又有恰當的機會,我想,I will try to make my comeback to the academia。

所以去Cisco,目前的想法應該說是,buy myself some more time to find out my career path。當然我的動作要快,不然academia這扇門就會永遠關上了。但話說回來,如果明知道這扇門要關上,卻還不採取行動,那也就說明了我自己並沒有那麼想要走這條路吧?

Claire said...

http://www.wretch.cc/blog/yihsuan0428/5330568

這是之前留言者說的,人生中看似沒意義的點連成一條線,Jobs的故事。
這週的敗犬女王(我覺得你這樣的人一定沒有在看這種偶像劇),盧卡斯說: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夢想連結著另一個夢想,之前的痛苦沈默,都是為了完成夢想的這一刻,完成夢想的感覺,是不是值得你一路以來的辛苦?
完成博士學業是一個夢想,想不到下一個夢想人生的路好像卡住,或是不知道該走去哪裡。但是我的指導老師跟我說,你在一個陌生的國度拿到博士學位,你什麼都可以做的。他說你就各方面都去試,最後你會知道這一切的預備是為了什麼。你看起來是個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好的人,要相信自己,不管未來走哪條路,你都會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