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具有強烈個人意識形態,如果意見和我不同的人,請明白我並不是針對任何個人,而是針對一個現象寫下本篇文章。本文並無影射任何個人的意思。又,文章寫完了,卻發現還有很多話想寫而不知如何下筆。關於本篇探討的現象,我很有興趣,如果讀者不嫌棄的話,歡迎留言討論。】
來到加州已有四個月左右,因為生活環境的轉換,生命的過程又轉到了需要新認識很多新人的片段。過去幾個月裡,在公司、在朋友聚會的場合、甚至是媽媽來美國,帶著我去她同學會,總有很多機會要回答這個入門的問題 - 請問怎麼稱呼?
外國朋友們,聽到我叫做 Weijen,反應是相當一致 - 一次記不起來,要再問個幾次。反倒是說中文的朋友,聽到我叫做徐偉仁,雙人徐,偉大的偉,仁愛的仁的時候,反應讓我稱奇 - 大約有 40% 的人,會愣在那邊,好像剛剛聽到了外星人說話一樣,不知道要怎麼接口;另外 30% 的人,比較直接,會繼續問我有沒有英文名字(這也提示了我前面 40% 的人為什麼不知道如何接口);只有大概 30% 的人,能夠舉重若輕,一次就接受我就叫做徐偉仁這個"驚人的事實"。
這就是我這篇文章想要寫的主題:到底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使用英文名字,弄到最後,使用中文原名的人反而成了異數?
還記得我剛來美國的時候,也覺得入境隨俗,開始使用自己小時候學英文用的英文名字(其實是媽媽取的,所以也算是我的名字吧?)。第一步當然是要把名字放在 MSN 暱稱前頭(之前在台灣的時候,名字的地方只有放中文;在此稍稍岔題一下,為什麼很多人的 MSN 暱稱都不放名字,搞到後來 MSN 都弄不清楚誰是誰,也是一個我很感興趣的奇異現象),那時候我 MSN list 上的人極少,幾乎都是我大學系上和社團的同學。有一天,大學同學佳翰和我聊 MSN,對我在 MSN 放上英文名字表示意見,並且建議我採用原名音譯。他比我早來美國兩年,對這大家皆取英文名字的現象,觀察比我早,當時也的確提出一番蠻有說服力的講法。我聽了他的意見,覺得頗有道理,就此從善如流,也因為這樣,只有跟我同一年到 USC,而且才開學就認識的朋友們,會知道我短暫使用過的英文名字。
當下決定換回中文名字的時候,其實想得不多,反正就是以後都跟人家說我叫 Weijen/偉仁 這樣而已。但是幾年下來,我發現這樣子做,的確讓我的生活,走向我希望的方向。
我很快就發現,台灣留學生使用英文名字,特別是在像 USC 這種台灣人多的學校,是非常不方便的事,會造成嚴重的身分錯亂和溝通不良。因為台灣學生太多,而大家取名字又集中在比較常見的英文名字,原本的中文姓名,大部分時候都是不會拿出來用的,所以就造成了命名空間極度壓縮,人人皆是菜市場名的情形。一個名字,變成沒有 identifying power,往往要加上各種奇怪的形容詞,大家才知道你說的是誰。比如說,是學心理的 Susan 還是學Communication 的 Susan,是大 Kent 還是小 Kent,甚至像電機資工這種人多的系,甚至還會有 做 AI 的 Jeff 或 做computer network 的 Jeff 這種區別。其實這些形容詞還是大有問題,它們也還是只有暫時的 identifying power,當學心理的轉行成學教育,小的變成老的,或者電機資工的人要跟外系的人說清楚到底是哪一個 Jeff 的時候,大家就還是要花不少力氣,才能搞得清楚或發現自己實在搞不清楚誰是誰了。
在台灣很有代表性的菜市場名之一是「怡君」,但是我從小到大,在台灣認識那麼多人,怡君也不過三四個,而且還有不同的姓可以區別;來美國之後,才短短幾年,Peggie 或 Peggy 就認識了五個,而且還沒有姓可以區別。
另一個問題,是大家缺乏英文名和中文名字的對照,當你跟在美國認識的新朋友說,那個 XX 是我大學同學等等等的時候,才發現人家聽得一頭霧水,原了 XX 過了海,就不再是 XX,人人都只知道他叫 ABC,於是新的交友圈和舊的交友圈有交集的時候,叫起名字特別吃力,因為 XX 已經叫了七八年,改口叫 ABC 實在很奇怪。不叫的話,又會有人聽不懂。
這種情形見多了之後,我覺得,Enough is enough,真是夠了。我很難明白為什麼大家過了海,就不能繼續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這樣子至少大部分人都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可以用,新的朋友和舊的朋友也不會雞同鴨講;相比之下,我很慶幸佳翰建議我使用中文音譯,這樣一來,不管是我十歲還是三十歲認識的朋友,系上的同學還是外系的,USC 或 UF 的,工作上或社交上認識的朋友,只要用 Weijen Hsu/徐偉仁 一個字,不管是在英文或中文裡,就可以幾乎 uniquely identify 我這個人。比起講一個 David,還需要在哪年來的,高的還是矮的,有沒有戴眼鏡,在台灣念什麼大學這些支節上盧來盧去,叫 Weijen Hsu/徐偉仁 實在是好太多了。
有一種說法是,取個英文名字,對外國人來說發音比較友善。這種說法固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和造成生活上的諸多不便比起來,我還是寧願聽外國人怪腔怪調地念我的名字。
對於剛要出國的朋友,或雖然人已經在國外,但英文名字還沒廣為流傳的朋友,我的建議是,使用中文名字,雖然你會常常被別人當做外星人,但是長久下來,絕對是一項好處。至少,在最差的情形下,你/妳會是極少數幾個 XX 中,而不是幾十幾百個 David 中的一個。
This is a blog I started on September 2006, for a complete record of a cross-country driving trip that took me 15 days from Los Angeles,CA to Gainesville,FL. I would like it to be a blog for my traveling notes in the future. 我為了記錄一趟從 加州洛杉磯 到 佛州Gainesville,共計十五天開車橫跨美國的旅行,在2006年的九月啟用了這個 blog。未來我希望它成為一個讓我記載旅遊的記事的地方。
Saturday, January 10, 2009
Friday, January 09, 2009
2008 冬遊 - Big Sur
把媽媽來美國玩的行程一路照我想寫的順序寫來(感覺好像是依我覺得精彩程度的倒序),才發現這次我行文的順序也剛好是旅途先後的倒反 - 其實我是從 Santa Clara 出發,先去到 Monterey、Carmel,再一路沿 highway 1 南下,到了 Hearst Castle 參觀完之後,才繞回來到 Yosemite。
出發那天下午,在 Carmel 吃過午餐之後,我們沿著海岸公路 highway1 一路南行,這對我來說,算是一趟有特別意義的路程 - 還記得五年前,也差不多是這個十二月底的時間,剛結束在美國第一個學期的我,趁著回台灣之前的空檔,帶著考上兩個多月後才領到手的加州駕照(在當時算是非常快的),還有千辛萬苦才申請到的第一張美國信用卡 AE blue for student,開始我在美國第一次的自助旅行。來美國不知不覺已經五個月了,而我還沒有離開過 LA 一步,那時我一路沿著 highway1 北上,到北加州找同學。在當時,這個還算新的國度,一切都是那麼陌生,那麼不確定,但也充滿了刺激感。
五年的時間,真的是不知不覺就這麼過了。而今 highway1 景色依舊,我甚至還能想起來,五年前我曾經在哪些地方停車照相過,整個人的心態卻是大大不同,自助旅行也從全新挑戰變成了家常便飯,一下子覺得自己老了好多 XD。不過,奇妙的是,這次走 highway1,覺得它的景色比我記得的美了很多,或許是因為上次來的時候期待過高,又在出國前曾經到蘇花公路一遊的關係吧?
highway1 在 SF 和 LA 之間比較著名的景色,最北邊要從連接 Monterey 和 Carmel 兩個城市的 golden 17 miles 開始(不過這次我沒去 golden 17 miles,而是改去不用收錢的 Pacific Grove 的海邊,景色也甚美;再繼續往南到 Big Sur 沿線,是 highway1 在 SF 到 LA 之間地勢最險,也最壯麗的一段;過了 Hearst Castle 附近的小城 San Simeon 之後,再往南就幾乎沒有風景可言了。當年我從 LA 上來,第一天都幾乎沒有景色可看,無聊得很;這次從 SF 往下,只走北半段精華的部分,果然整體感覺大大地加分。
話不多說,送上照片:
出發那天下午,在 Carmel 吃過午餐之後,我們沿著海岸公路 highway1 一路南行,這對我來說,算是一趟有特別意義的路程 - 還記得五年前,也差不多是這個十二月底的時間,剛結束在美國第一個學期的我,趁著回台灣之前的空檔,帶著考上兩個多月後才領到手的加州駕照(在當時算是非常快的),還有千辛萬苦才申請到的第一張美國信用卡 AE blue for student,開始我在美國第一次的自助旅行。來美國不知不覺已經五個月了,而我還沒有離開過 LA 一步,那時我一路沿著 highway1 北上,到北加州找同學。在當時,這個還算新的國度,一切都是那麼陌生,那麼不確定,但也充滿了刺激感。
五年的時間,真的是不知不覺就這麼過了。而今 highway1 景色依舊,我甚至還能想起來,五年前我曾經在哪些地方停車照相過,整個人的心態卻是大大不同,自助旅行也從全新挑戰變成了家常便飯,一下子覺得自己老了好多 XD。不過,奇妙的是,這次走 highway1,覺得它的景色比我記得的美了很多,或許是因為上次來的時候期待過高,又在出國前曾經到蘇花公路一遊的關係吧?
highway1 在 SF 和 LA 之間比較著名的景色,最北邊要從連接 Monterey 和 Carmel 兩個城市的 golden 17 miles 開始(不過這次我沒去 golden 17 miles,而是改去不用收錢的 Pacific Grove 的海邊,景色也甚美;再繼續往南到 Big Sur 沿線,是 highway1 在 SF 到 LA 之間地勢最險,也最壯麗的一段;過了 Hearst Castle 附近的小城 San Simeon 之後,再往南就幾乎沒有風景可言了。當年我從 LA 上來,第一天都幾乎沒有景色可看,無聊得很;這次從 SF 往下,只走北半段精華的部分,果然整體感覺大大地加分。
話不多說,送上照片:
【Pacific Grove 的海岸和 golden 17 miles 很像,都是以岩岸配上松樹,形成奇異的景觀】
【當天氣溫低,浪不甚大,但某些地方也看到有人在衝浪,真是不怕冷的瘋子】
【再往南走就到了 highway1 Big Sur 段,景色的確壯麗,但若拿蘇花出來比一比,highway1 又豈是對手?】
【highway1 上知名的一座橋 Bixby bridge,南來北往的遊客,到此必定停車拍照】
【當天氣溫低,浪不甚大,但某些地方也看到有人在衝浪,真是不怕冷的瘋子】
【再往南走就到了 highway1 Big Sur 段,景色的確壯麗,但若拿蘇花出來比一比,highway1 又豈是對手?】
【highway1 上知名的一座橋 Bixby bridge,南來北往的遊客,到此必定停車拍照】
那天我們往南一路趕,就是為了在天黑之前來到 Julia Pfeiffer Burns state park。先前朋友小貓一行人因為記錯公園們的名字錯過了這個 state park,而寫了一篇 blog 警世。冬天天黑得早,我們來到 Julia Pfeiffer Burns state park 的時候,太陽已經快下山了。這個公園的名字是紀念某位先人(好像是 Big Sur 一帶的知名 pioneer 女性)而取的,不過今年森林大火,燒壞了這個公園大部分的地,成了名符其實的 Julia Pfeiffer "burned" state park…幸好海岸的部分還算沒受太大影響,這裡也算是這個 park 的招牌景觀,有一個從山崖上直接落入海中的瀑布可以欣賞,從停車場步行十分鐘就可以到達。
Sunday, January 04, 2009
2008 冬遊 - Hearst Castle
Hearst Castle 位在中加州的海岸公路 (highway 1) 旁邊的山坡上,是二十世紀中業美國報業鉅子 William Randolph Hearst 的故居之一。這座城堡在他死後,被子孫捐給加州州政府,變成加州的一個 state park,遊客可以付錢參加 tour,體會半個多世紀前富可敵國的 Hearst 先生的豪宅。
這是我第二次來 Hearst Castle。上次來的時候,就已經有不小的驚嚇,以為這次應該會好一些,但這回參加了另一個 tour 之後,仍然是瞠目結舌。正是因為 99.9999% 的人都不可能過這種生活,所以才讓參觀別人的家這種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的事情,變成一個觀光景點。
要造訪 Hearst Castle,得先在山腳下的遊客中心買好 tour 的門票,然後由專門的接泊巴士運遊客上山。到了山上,有導遊帶隊,順著既定的 tour 行程前進,並且負責講解。今天我們參加的是 tour 2,重點放在城堡 main building 二樓以上的房間。
Hearst Castle 所有的 tour,一開始都要經過游泳池 - 這個華麗的游泳池,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代表整個城堡的特色 - 雖然說很明白這些都是花了大錢堆砌出來的,但卻不會有財大氣粗的庸俗感,反而是讓人覺得匠心獨具,充滿了藝術的美感。這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這個城堡的建築師,Julia Morgan,她是第一位從法國的 Ecole des Beaux-Arts 畢業的女性建築師。畢竟 Hearst 在這個城堡的建築過程中,只是負責提供資金和 idea,所有細節都得由 Julia Morgan 來 work out。
這是我第二次來 Hearst Castle。上次來的時候,就已經有不小的驚嚇,以為這次應該會好一些,但這回參加了另一個 tour 之後,仍然是瞠目結舌。正是因為 99.9999% 的人都不可能過這種生活,所以才讓參觀別人的家這種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的事情,變成一個觀光景點。
要造訪 Hearst Castle,得先在山腳下的遊客中心買好 tour 的門票,然後由專門的接泊巴士運遊客上山。到了山上,有導遊帶隊,順著既定的 tour 行程前進,並且負責講解。今天我們參加的是 tour 2,重點放在城堡 main building 二樓以上的房間。
Hearst Castle 所有的 tour,一開始都要經過游泳池 - 這個華麗的游泳池,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代表整個城堡的特色 - 雖然說很明白這些都是花了大錢堆砌出來的,但卻不會有財大氣粗的庸俗感,反而是讓人覺得匠心獨具,充滿了藝術的美感。這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這個城堡的建築師,Julia Morgan,她是第一位從法國的 Ecole des Beaux-Arts 畢業的女性建築師。畢竟 Hearst 在這個城堡的建築過程中,只是負責提供資金和 idea,所有細節都得由 Julia Morgan 來 work out。
【室外的游泳池,仿希臘式風格設計,池深三到十呎不等】
我們這個 tour 的行程比較趕,沒在游泳池多停留很久,就轉入室內,直接上了二樓。城堡主棟的二樓以上,是由許多小房間組成,每兩到三間 bedroom,會配上一間 sitting room,也就是客人們交流的空間。看照片可以發現,那個年代的 bedroom 比現代小很多,就算是這種上流社會人的 bedroom,可能也沒有我家的 bedroom 大多少,當然裡面的擺設是完全不能比啦。我們的導覽先生說,Hearst 對收集古代的 artifact 非常有興趣,一件一件不停地買,因此他的所有客房都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古物,包括畫、雕像、桌椅、床、櫥櫃、天花板,都有可能是他收購而來的珍藏。直到今日,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會向 Hearst Castle 借用各種不同的文物供展出。
【某間 bedroom 的一角】
【某間 sitting room 的一角】
【雙人 bedroom,其實若以規模來說,真的是不大】
【當代的廁所 - 有趣的是廁所的空間似乎不像其它房間那樣受到 state park 的重視,常常用來存放各種東西。這張照片裡有台像除溼機的東西,當然不可能是 Hearst 時代的產物。另外也有別間廁所裡有放飲水機,據說是給 tour 途中身體不適的旅客用的】
【Hearst 本人的書房,也是他在這座城堡居住的時候工作的地方。他就在西岸山壁上的城堡裡利用電話和電報 work from home,控制他在東岸的報業王國】
【最後來到廚房,這個廚房除了大之外,也配備當代的高科技。例如那個中央的大鐵桌,為了保持菜在上桌前不冷掉,竟然有暖水暗管通過中間,可以讓桌子維持熱度】
【和內部相比,外觀就顯得低調】
【某間 sitting room 的一角】
【雙人 bedroom,其實若以規模來說,真的是不大】
【當代的廁所 - 有趣的是廁所的空間似乎不像其它房間那樣受到 state park 的重視,常常用來存放各種東西。這張照片裡有台像除溼機的東西,當然不可能是 Hearst 時代的產物。另外也有別間廁所裡有放飲水機,據說是給 tour 途中身體不適的旅客用的】
這個 tour 的重點包括參觀 Hearst 本人的臥室及辦公空間。大家都很驚訝的發現,他自己的臥室和其他客房相比,實在看不出有什麼不同 - 既沒有比較大,也沒有比較豪華,除了牆上有幾張家人的照片之外,完全看不出在當天參觀的十多間 bedrooms 裡面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或許其實 Hearst 本人也是個低調的人吧(鬼才相信)?
【Hearst Castle 的圖書館,聽說藏書有不少是美國當代知名作家的作品的一刷版本,當然也有收藏不少古籍及藝術品。導覽說這個圖書館在 Hearst 舉行變裝轟趴的時候,也會充當更衣室(因為空間夠大)】【Hearst 本人的書房,也是他在這座城堡居住的時候工作的地方。他就在西岸山壁上的城堡裡利用電話和電報 work from home,控制他在東岸的報業王國】
【最後來到廚房,這個廚房除了大之外,也配備當代的高科技。例如那個中央的大鐵桌,為了保持菜在上桌前不冷掉,竟然有暖水暗管通過中間,可以讓桌子維持熱度】
【和內部相比,外觀就顯得低調】
最後離開山上之前,還要參觀城堡的遊樂設施 - 網球場和室內游泳池。這室內游泳池就位在網球場底下,球場有些地方的地面是透明的,陽光可以穿過,照亮下面的泳池。室內泳池有加溫和深水,而且池底金色的部分,竟然是以24K金來裝飾的。我們的導遊說,Hearst 對這個泳池的想法,是要做出 "像在天上游泳"一樣的感覺,所以建築師就把池底做成星空般的圖案,又以各種海洋生物的壁畫裝飾天花板,來製造出一種好像在天上游泳,俯瞰整片海洋的感覺。據說夜晚時候這個游泳池特別的美。
2008 冬遊 - Yosemite2
隔天一早,再從 Mariposa 出發,沿 highway 140 進去 Yosemite Valley。這段路大約要開個一小時左右,雖然不是很遠,但也有些討厭。不過如果想在住宿上省點錢,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啦(更近的住宿價格就貴得多了)。今天天氣又是萬里無雲,原本還擔心昨天看到的雪景會消退很多,直到進了 valley 才發現是瞎操心,如此厚的積雪是不可能一夕之間融化的。
根據昨天向 ranger 問來的建議,冬天的遊覽比較適合以在 valley 裡走平路,到各觀景點看風景為主,hiking 若缺乏合適的裝備則不太理想。我們就在 valley 裡慢慢開著車,到定點下車後走一小段路,拍些照片。 Yosemite 的美果然是一等一的,以下是我覺得比較精華的照片。
話說這些照片可能也算是比較不典型的 Yosemite 冬季景觀,我住在灣區多年的朋友說,通常 Valley 很難積雪積到這種程度,這次碰巧寒流來,能夠看到有趣的雪景,也算是相當不錯。
根據昨天向 ranger 問來的建議,冬天的遊覽比較適合以在 valley 裡走平路,到各觀景點看風景為主,hiking 若缺乏合適的裝備則不太理想。我們就在 valley 裡慢慢開著車,到定點下車後走一小段路,拍些照片。 Yosemite 的美果然是一等一的,以下是我覺得比較精華的照片。
話說這些照片可能也算是比較不典型的 Yosemite 冬季景觀,我住在灣區多年的朋友說,通常 Valley 很難積雪積到這種程度,這次碰巧寒流來,能夠看到有趣的雪景,也算是相當不錯。
Saturday, January 03, 2009
2008 冬遊 - Yosemite
這次媽媽來找我玩,我早早就計畫要去 Yosemite 國家公園。雖然說冬季的 Yosemite 能行動的範圍非常有限,很多地方都因為冬季必然積雪,而固定封閉,所以我一開始著實猶豫,到底需不需要跑這一趟。最後我還是結論到 Yosemite 是灣區必遊的景點,而且春夏秋冬似乎各有特色,既然有時間,而且查查旅館也不貴,那還是來走一趟好了。
這次我計畫了南進西出的行程,先在公園外南方小鎮 Oakhurst 過一夜後,從 41 號公路(南邊入口)進入,穿過 Valley,第二天住在西方小鎮 Mariposa,第三天再回到 Yosemite 玩一天,第四天回家。結果,發現除了 Mariposa 比想像中的遠,連兩天開車往返有點討厭之外,這樣子玩對帶第一次到 Yosemite 的人來說還蠻順暢的。
之前灣區有大寒流來襲,雪線低到兩千呎,雖然我想起 2003 年我和正昀冬天去 Yosemite 玩的時候一路上都沒看到雪,雪鏈也是帶去又帶回來,不過這次還是應該要準備雪鏈。加上日前小貓的 blog 有最新報導,好像 Yosemite 現在完全是積雪狀態,我就在出發前去 Kragen 買了新的雪鏈 - 在美國五年,從來住的都是溫暖的地方,這個東西,還真是陌生哩。出發前,我都一直希望不需要用到這個玩意兒;不過為了預防起見,前天晚上我還是特別去車庫練習安裝雪鏈,剛好車子停在我對面車位的一對印度夫婦也在練習裝雪鏈,因為他們打算要去 Lake Tahoe,我就順便敦親睦鄰一下,也比較一下彼此的雪鏈形式有什麼不同。
結果,第一天剛從 Oakhurst 出發,在公園南邊入口前,就遇上了雪鏈管制 - 有一位穿得像熊一樣厚實的大叔,在指揮所有車子裝上雪鏈(如果不會裝雪鏈的人,也可以付費請他代裝)。不得已,只好把車停靠妥當,開始安裝雪鏈。第一次裝,手忙腳亂,弄了約有二三十分鐘,衣服也弄得很髒,才把鏈子裝了上去。
本來打算從南邊入口進來之後,要先去 Mariposa Grove 看 sequoia(紅木群)。結果發現通往 Mariposa Grove 的道路也是在冬季固定封閉的,只有步行可以到達。但是看著眼前道路的積雪狀態,要走上 2 miles 前往 Mariposa Grove 顯然是不可行(就在我們猶豫的時候,旁邊有經驗的外國人都直接拿出越野滑雪的裝備,勇往直前去了),我們就只在路口的停車場稍微玩玩雪,看看雪景。看樣子公園南側是沒什麼地方可去,那就加緊前往 Yosemite Valley 好了。
【前往 Mariposa Grove 的道路積雪封閉,往上走不到100公尺就雪深及膝,而且是新雪,一踩就會陷進去的那種軟軟的觸感,很好玩】
【停車場有別人堆的雪人。前人堆雪,後人照相,真好】
這次我計畫了南進西出的行程,先在公園外南方小鎮 Oakhurst 過一夜後,從 41 號公路(南邊入口)進入,穿過 Valley,第二天住在西方小鎮 Mariposa,第三天再回到 Yosemite 玩一天,第四天回家。結果,發現除了 Mariposa 比想像中的遠,連兩天開車往返有點討厭之外,這樣子玩對帶第一次到 Yosemite 的人來說還蠻順暢的。
之前灣區有大寒流來襲,雪線低到兩千呎,雖然我想起 2003 年我和正昀冬天去 Yosemite 玩的時候一路上都沒看到雪,雪鏈也是帶去又帶回來,不過這次還是應該要準備雪鏈。加上日前小貓的 blog 有最新報導,好像 Yosemite 現在完全是積雪狀態,我就在出發前去 Kragen 買了新的雪鏈 - 在美國五年,從來住的都是溫暖的地方,這個東西,還真是陌生哩。出發前,我都一直希望不需要用到這個玩意兒;不過為了預防起見,前天晚上我還是特別去車庫練習安裝雪鏈,剛好車子停在我對面車位的一對印度夫婦也在練習裝雪鏈,因為他們打算要去 Lake Tahoe,我就順便敦親睦鄰一下,也比較一下彼此的雪鏈形式有什麼不同。
結果,第一天剛從 Oakhurst 出發,在公園南邊入口前,就遇上了雪鏈管制 - 有一位穿得像熊一樣厚實的大叔,在指揮所有車子裝上雪鏈(如果不會裝雪鏈的人,也可以付費請他代裝)。不得已,只好把車停靠妥當,開始安裝雪鏈。第一次裝,手忙腳亂,弄了約有二三十分鐘,衣服也弄得很髒,才把鏈子裝了上去。
本來打算從南邊入口進來之後,要先去 Mariposa Grove 看 sequoia(紅木群)。結果發現通往 Mariposa Grove 的道路也是在冬季固定封閉的,只有步行可以到達。但是看著眼前道路的積雪狀態,要走上 2 miles 前往 Mariposa Grove 顯然是不可行(就在我們猶豫的時候,旁邊有經驗的外國人都直接拿出越野滑雪的裝備,勇往直前去了),我們就只在路口的停車場稍微玩玩雪,看看雪景。看樣子公園南側是沒什麼地方可去,那就加緊前往 Yosemite Valley 好了。
【前往 Mariposa Grove 的道路積雪封閉,往上走不到100公尺就雪深及膝,而且是新雪,一踩就會陷進去的那種軟軟的觸感,很好玩】
【停車場有別人堆的雪人。前人堆雪,後人照相,真好】
我一路開過了 Wowona Hotel,又順便去 Badger pass 的滑雪場看看,highway 41 沿路上滿滿都是積雪,回想起五年前差不多的季節造訪,卻完全沒有雪,真是同一地點,兩樣風情。加上雪鏈之後,車子不能開太快,我們以最多 25 MPH 上下的龜速,緩緩駛向 Yosemite Valley,大約開了一個小時左右,就來到了 Tunnel view,冬季可以遠望 Yosemite Valley 的少數幾個地點之一(因為很多更高的觀望點都不是很容易到達)。剛好冷氣團已經遠去,天空萬里無雲,山谷中也沒有霧氣,從 Tunnel View 觀景點望去,整個 Yosemite Valley 的美盡收眼底。冬天遊客較少,可以很悠栽地慢慢看風景,算是意外的收穫。
【穿過有大量冰柱裝飾的隧道,就來到了 Tunnel View 觀景點】
【Tunnel View 的景色非常壯觀,左側的 El Capitan 巨岩和右側的 Cathedral Rocks 像是 Yosemite Valley 左右側的大門,Yosemite 的標誌 Half Dome 就在正中間。仔細一瞧還可以看見 Bridalveil Fall 從右側的岩壁上落下】
【我和媽媽在 Tunnel View】
【從這張照片可以發現積雪的嚴重程度 - 本來 Tunnel View 這邊的水泥護欄至少有大腿高度,但大量的積雪結成冰後,遊客前面的護欄只剩小腿的一半不到,只要輕輕一跨就可以很容易地摔死了 XD】
【Tunnel View 的景色非常壯觀,左側的 El Capitan 巨岩和右側的 Cathedral Rocks 像是 Yosemite Valley 左右側的大門,Yosemite 的標誌 Half Dome 就在正中間。仔細一瞧還可以看見 Bridalveil Fall 從右側的岩壁上落下】
【我和媽媽在 Tunnel View】
【從這張照片可以發現積雪的嚴重程度 - 本來 Tunnel View 這邊的水泥護欄至少有大腿高度,但大量的積雪結成冰後,遊客前面的護欄只剩小腿的一半不到,只要輕輕一跨就可以很容易地摔死了 XD】
看完了風景,我們就從山上下來,原以為下到了 Yosemite Valley,應該就沒有雪了,沒想到道路兩旁的雪景一路跟著我們下到了 valley。冬天的 Yosemite 遊客銳減,valley 裡許多設施也都季節性地關閉,再加上這雪景,看起來雖美,卻是一片蕭條的景像。有趣的是,雖然到處積雪,但天氣卻不如想像中冷 - 照我媽媽的說法,是比我家裡還溫暖,可能是在家的時候通常是晚上,太陽的威力果然不可小看。
【聖塔克拉拉日誌】名店.鯉魚門
聖誕節假期,公司強制休假一個半星期,媽媽把握這個機會來找我。現在人在美西,從台灣過來就方便多了。
這次我沒有計畫什麼長途的旅行,就只是在加州開車能到的地方到處走走而已。聖誕節那天,我們一起去 San Francisco市區觀光。出發之前,想起來灣區的飲茶名店,鯉魚門,就在我家前往 San Francisco 的路上;這間餐廳的大名如雷灌耳,常常聽人說相當好吃,但是人也很多,什麼中餐時間到要等到兩點才拿到位子之類的事也聽說過。像我這種對吃沒什麼特別興趣的人,一個人是絕對提不起勁跑大老遠去 check out 這家店的,不過既然媽媽來了,而且今天正好要去 San Francisco,那就順路繞過去看看也不錯。
原本預計十一點要到餐廳,後來因為帶媽媽去公司參觀太久,路上又迷路了一下,變成十一點半才到。停車場已經停滿了車。才一推開餐廳的門,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嚇得呆了。整個待位大廳裡,擠滿了等待的人。真的是擠滿哦!我大概只想得到三個場合,能夠有比這個待位大廳更密的人 - 台北資訊月、台北跨年晚會、Disney跨年晚會,就連要走上前去要一張號碼牌,都要花個兩三分鐘才有辦法。不單是待位大廳,就連大廳旁邊通往廁所的走道,還有大廳剛進入用餐區最外面的桌子旁邊,都站滿了人。站在人堆裡,有時候連走路的方向都難以自主,聖誕節家族聚餐的人潮真是太可怕了。
這次我沒有計畫什麼長途的旅行,就只是在加州開車能到的地方到處走走而已。聖誕節那天,我們一起去 San Francisco市區觀光。出發之前,想起來灣區的飲茶名店,鯉魚門,就在我家前往 San Francisco 的路上;這間餐廳的大名如雷灌耳,常常聽人說相當好吃,但是人也很多,什麼中餐時間到要等到兩點才拿到位子之類的事也聽說過。像我這種對吃沒什麼特別興趣的人,一個人是絕對提不起勁跑大老遠去 check out 這家店的,不過既然媽媽來了,而且今天正好要去 San Francisco,那就順路繞過去看看也不錯。
原本預計十一點要到餐廳,後來因為帶媽媽去公司參觀太久,路上又迷路了一下,變成十一點半才到。停車場已經停滿了車。才一推開餐廳的門,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嚇得呆了。整個待位大廳裡,擠滿了等待的人。真的是擠滿哦!我大概只想得到三個場合,能夠有比這個待位大廳更密的人 - 台北資訊月、台北跨年晚會、Disney跨年晚會,就連要走上前去要一張號碼牌,都要花個兩三分鐘才有辦法。不單是待位大廳,就連大廳旁邊通往廁所的走道,還有大廳剛進入用餐區最外面的桌子旁邊,都站滿了人。站在人堆裡,有時候連走路的方向都難以自主,聖誕節家族聚餐的人潮真是太可怕了。
【我實在有點擔心這麼多人會把牆上那個裝海鮮的魚缸擠爆】
本來我們看苗頭不對,已經打算要上個廁所就離開了。結果,因為聖誕節大部分是比較多人的聚餐,兩個人的坐位叫得很快,我們還在排隊上廁所的時候,就叫到了我們的號碼。也或許是誤打誤撞,因為在我們之前的兩個人的 party 還有四五組,不過叫到他們的時候都沒有出現,可能是被人潮擋在外面,擠不進來吧(我們之前為了要上廁所,努力往內擠了一會兒)。總之我們 somehow 大約等了十五分鐘就坐下了,真的是奇蹟啊。
坐下之後,才發現我們的坐位就在門口,因此桌邊都站滿了等位子的人潮,感覺有些侷促。人家站在那眼巴巴地看,我卻坐在這呼嚕嚕地吃,實在不是太舒服的用餐經驗。一個小時多吃下來,我對鯉魚門的看法是,食物的確好吃,可能比灣區我吃過的幾間飲茶好上 15% ~50%(看是什麼東西),但不幸的是想吃鯉魚門得付出以下的三重成本:
1. 價格成本:好吃並不是憑空而來,鯉魚門的價格也比我去過的幾間飲茶貴個 30% 左右,差不多抵消了它比較好吃的優勢。
2. 交通成本:從我家(南灣)到鯉魚門要開車約三十分鐘,超過我的覓食範圍。
3. 時間成本:這個才是最令我無法忍受的。我覺得吃飯如果要等半小時以上,我會選擇直接換一家吃,反正又不是非吃什麼不可。鯉魚門常態的等候時間是一小時以上,明顯超過我的容忍範圍。
結論:鯉魚門我去過了,可以不用再去了。
坐下之後,才發現我們的坐位就在門口,因此桌邊都站滿了等位子的人潮,感覺有些侷促。人家站在那眼巴巴地看,我卻坐在這呼嚕嚕地吃,實在不是太舒服的用餐經驗。一個小時多吃下來,我對鯉魚門的看法是,食物的確好吃,可能比灣區我吃過的幾間飲茶好上 15% ~50%(看是什麼東西),但不幸的是想吃鯉魚門得付出以下的三重成本:
1. 價格成本:好吃並不是憑空而來,鯉魚門的價格也比我去過的幾間飲茶貴個 30% 左右,差不多抵消了它比較好吃的優勢。
2. 交通成本:從我家(南灣)到鯉魚門要開車約三十分鐘,超過我的覓食範圍。
3. 時間成本:這個才是最令我無法忍受的。我覺得吃飯如果要等半小時以上,我會選擇直接換一家吃,反正又不是非吃什麼不可。鯉魚門常態的等候時間是一小時以上,明顯超過我的容忍範圍。
結論:鯉魚門我去過了,可以不用再去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