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0, 2009

請問怎麼稱呼?

【本篇文章具有強烈個人意識形態,如果意見和我不同的人,請明白我並不是針對任何個人,而是針對一個現象寫下本篇文章。本文並無影射任何個人的意思。又,文章寫完了,卻發現還有很多話想寫而不知如何下筆。關於本篇探討的現象,我很有興趣,如果讀者不嫌棄的話,歡迎留言討論。】

來到加州已有四個月左右,因為生活環境的轉換,生命的過程又轉到了需要新認識很多新人的片段。過去幾個月裡,在公司、在朋友聚會的場合、甚至是媽媽來美國,帶著我去她同學會,總有很多機會要回答這個入門的問題 - 請問怎麼稱呼?

外國朋友們,聽到我叫做 Weijen,反應是相當一致 - 一次記不起來,要再問個幾次。反倒是說中文的朋友,聽到我叫做徐偉仁,雙人徐,偉大的偉,仁愛的仁的時候,反應讓我稱奇 - 大約有 40% 的人,會愣在那邊,好像剛剛聽到了外星人說話一樣,不知道要怎麼接口;另外 30% 的人,比較直接,會繼續問我有沒有英文名字(這也提示了我前面 40% 的人為什麼不知道如何接口);只有大概 30% 的人,能夠舉重若輕,一次就接受我就叫做徐偉仁這個"驚人的事實"。

這就是我這篇文章想要寫的主題:到底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使用英文名字,弄到最後,使用中文原名的人反而成了異數?

還記得我剛來美國的時候,也覺得入境隨俗,開始使用自己小時候學英文用的英文名字(其實是媽媽取的,所以也算是我的名字吧?)。第一步當然是要把名字放在 MSN 暱稱前頭(之前在台灣的時候,名字的地方只有放中文;在此稍稍岔題一下,為什麼很多人的 MSN 暱稱都不放名字,搞到後來 MSN 都弄不清楚誰是誰,也是一個我很感興趣的奇異現象),那時候我 MSN list 上的人極少,幾乎都是我大學系上和社團的同學。有一天,大學同學佳翰和我聊 MSN,對我在 MSN 放上英文名字表示意見,並且建議我採用原名音譯。他比我早來美國兩年,對這大家皆取英文名字的現象,觀察比我早,當時也的確提出一番蠻有說服力的講法。我聽了他的意見,覺得頗有道理,就此從善如流,也因為這樣,只有跟我同一年到 USC,而且才開學就認識的朋友們,會知道我短暫使用過的英文名字。

當下決定換回中文名字的時候,其實想得不多,反正就是以後都跟人家說我叫 Weijen/偉仁 這樣而已。但是幾年下來,我發現這樣子做,的確讓我的生活,走向我希望的方向。

我很快就發現,台灣留學生使用英文名字,特別是在像 USC 這種台灣人多的學校,是非常不方便的事,會造成嚴重的身分錯亂和溝通不良。因為台灣學生太多,而大家取名字又集中在比較常見的英文名字,原本的中文姓名,大部分時候都是不會拿出來用的,所以就造成了命名空間極度壓縮,人人皆是菜市場名的情形。一個名字,變成沒有 identifying power,往往要加上各種奇怪的形容詞,大家才知道你說的是誰。比如說,是學心理的 Susan 還是學Communication 的 Susan,是大 Kent 還是小 Kent,甚至像電機資工這種人多的系,甚至還會有 做 AI 的 Jeff 或 做computer network 的 Jeff 這種區別。其實這些形容詞還是大有問題,它們也還是只有暫時的 identifying power,當學心理的轉行成學教育,小的變成老的,或者電機資工的人要跟外系的人說清楚到底是哪一個 Jeff 的時候,大家就還是要花不少力氣,才能搞得清楚或發現自己實在搞不清楚誰是誰了。

在台灣很有代表性的菜市場名之一是「怡君」,但是我從小到大,在台灣認識那麼多人,怡君也不過三四個,而且還有不同的姓可以區別;來美國之後,才短短幾年,Peggie 或 Peggy 就認識了五個,而且還沒有姓可以區別。

另一個問題,是大家缺乏英文名和中文名字的對照,當你跟在美國認識的新朋友說,那個 XX 是我大學同學等等等的時候,才發現人家聽得一頭霧水,原了 XX 過了海,就不再是 XX,人人都只知道他叫 ABC,於是新的交友圈和舊的交友圈有交集的時候,叫起名字特別吃力,因為 XX 已經叫了七八年,改口叫 ABC 實在很奇怪。不叫的話,又會有人聽不懂。

這種情形見多了之後,我覺得,Enough is enough,真是夠了。我很難明白為什麼大家過了海,就不能繼續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這樣子至少大部分人都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可以用,新的朋友和舊的朋友也不會雞同鴨講;相比之下,我很慶幸佳翰建議我使用中文音譯,這樣一來,不管是我十歲還是三十歲認識的朋友,系上的同學還是外系的,USC 或 UF 的,工作上或社交上認識的朋友,只要用 Weijen Hsu/徐偉仁 一個字,不管是在英文或中文裡,就可以幾乎 uniquely identify 我這個人。比起講一個 David,還需要在哪年來的,高的還是矮的,有沒有戴眼鏡,在台灣念什麼大學這些支節上盧來盧去,叫 Weijen Hsu/徐偉仁 實在是好太多了。

有一種說法是,取個英文名字,對外國人來說發音比較友善。這種說法固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和造成生活上的諸多不便比起來,我還是寧願聽外國人怪腔怪調地念我的名字。

對於剛要出國的朋友,或雖然人已經在國外,但英文名字還沒廣為流傳的朋友,我的建議是,使用中文名字,雖然你會常常被別人當做外星人,但是長久下來,絕對是一項好處。至少,在最差的情形下,你/妳會是極少數幾個 XX 中,而不是幾十幾百個 David 中的一個。

19 comments:

安安芯 said...

看了這篇深有所感

小時候去英文班,老師有幫大家取英文名字,以往有被問起英文名的場合,我也就用課堂上取的那個。

不過這次跟著R出國長住,在出國前我也是對使用的名字有番掙扎,因為我知道被問起的機會很多,到底要另取一個比較好唸的名字?還是用我的中文名?的確想了很久。後來我覺得使用我中文名,不過介紹時告訴大家可以只叫我最後一個字Hsin,減少他們發音時的"不便"。(加上前面那個Shih...大家叫起來還挺有趣,但聽起來只能苦笑)

想用中文名的理由只有一個--這就是我的名字啊,為什麼還要為了讓大家好唸、會唸就得另外取別名?人家日本同學都可以用本名,為什麼大部分的華人同學反而不是?這真的蠻弔詭的。

用到現在,和偉仁遇到的問題一樣,名字難免被問了好幾次、人家可能還記不大起來。雖然很難說這選擇到底好不好,不過至少這是我想做的,我也貫徹實踐這個想法。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這種時候就覺得當日本人也是有方便的地方。日文是完全所拼即所念的文字,看著英文拼音照念幾乎不會有任何發音上的困難。相比之下台灣姓名的音文拼音還真是非常的困難。

事實上 Weijen 在中文的拼音裡是相對簡單的,所以我在使用中文名字的音譯上多少有點優勢啦。

嘉珮 said...

不知道 Weijen 會不會常常被發音成「偉珍」呢?我表哥叫立仁,他就常常被其他華人同學誤認為女生(麗珍 :p)
我在台灣上班的時候是用英文名字sunny, 是報到的時候秘書小姐叫我取的,那時候同事之間都用英文名字。不過來了美國我就用回中文名字了(其實曾經想要調皮地另取一個英文名字,什麼Jennifer或Ginger之類的,用別人對我的稱謂來區分「這是我在哪裡認識的朋友」,哈,很孩子氣的想法)
美國人常會把我名字裡的Chia發音成柴,不過大部份的人都只問過我一兩次就記得我的名字耶,非常汗顏,不知道是不是兩個音節比較好記...我對於嘰哩咕嚕四個音節以上的名字大概要聽一百遍才記得起來。
另外,為了方便,我都把名字寫成 Chiapei -- 如果寫成 Chia-Pei,常常會被誤植為 Chia P. Chang, Pei 變成了 middle name 而只剩一個縮寫 P,很討厭。不過,大部份的美國人竟然知道我們的名字是兩個中文字耶,也就是說,他們知道 Chia 和 Pei 是兩個字,上次某人問我肚子裡的寶寶是 little Kuanfu or little Chiapei,我說還不知道,他就笑說: Then, let's call it little Kuan-Pei.. or Chia-Fu? 真可愛。
姓氏的問題也不比名字少:第一,我沒有冠夫姓,這偶爾會產生一點點困擾,尤其 Chang 和 Chen 他們念起來都差不多,所以常常自作聰明把我的姓改成 Chen(大概是以為我手殘拼錯了);第二,外國人不會發 Chang 的音,通常會被念成「蟬」,不過若拼成 Zhang 他們倒是能正確發出「張」。(我在語言學校學發音的時候發現英文雖然沒有 zh 的拼字,但的確有 zh 這個發音,難怪他們可以發對 Zhang。)

Anonymous said...

其實我也比較喜歡別人叫我中文名字
聽起來親切很多 
叫我中文名字的人都會變我覺得跟他比較接近

不過說真的 介紹中文名字很難
你應該知道我的中文名字吧 大概像是" 白中白"
英文叫起來就是”中白白”
"why there are some many 白's"
這是一般美國人聽到以後的反應
不用英文名字真的很難介紹自己
"It is really confusing, I would rather call you Ryan!"
我的advisor常這樣跟我說

來了美國以後 我發現連介紹中文名字都變得很難
以前在台灣 我都是介紹自己
”你好,我叫中白”
現在在美國 同樣的介紹
別人會說
”姓中的人不多呀”
”不是,我姓白”
”哦,我瞭解,在美國都要把姓跟名顛倒嘛”
”不不不......"
這樣真的很麻煩 一個簡單的介紹為甚麼會搞成這樣

所以我通常都只是說”我叫Ryan"
雖然我確定比較prefer別人叫我中文名字 其實它很好記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說到這個名字裡的 dash,其實是身為台灣人最不方便的一點!其實海外留學生應該聯合起來建議政府取消護照裡名字的這個 dash!

Dash 造成的不便有:
1.不是所有電腦系統都允許 dash,所以有很多時候 Wei-jen 會被迫變成 Weijen 或 Wei Jen。而且會變成什麼,有時候不是自己可以事先控制的 - 我曾經見過 Wei J Hsu(變成 middle name)、Weijen J Hsu(出現了兩個 Jen)這些怪東西。

2.好像西語系的名字裡,如果出現 A-B 這種名字的時候,這個人可以叫 A 也可以叫 B。很多外國人看了我的名字會同理推導,自動叫我 Wei,但這個簡稱經過這麼多年還沒被我訓練到我有反應的名字裡,變成用這個名字叫不動我的情形。

我也覺得其實就寫成 Weijen 比較方便,但無奈的是所有官方 document 都是 Wei-jen,為了一致性也只好繼續是 Wei-jen 了。不過沒有法律效力的私人書信,我都是用 Weijen。

哦對了,嘉珮妳的同學維貞的英文拼法也是 Weijen, 所以 Weijen 的確可以是女生。

講到冠夫姓哦,台灣好像是少數沒有冠夫姓的傳統的國家,我覺得這樣很好啊!結個婚名字就要改來改去的,不是很麻煩嗎?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Ryan 你的情形真是有趣的例子啊…我想這個真的是無解哩!

Anonymous said...

哦,這一直是個非常有人討論的話題啊!

我自己的話,恩,當然也是以中文名字為優先囉,不過因為 Jessie 已經用很久了,並不是一個跟我不相關的名字,因此還是常用。

至於為啥不常用中文名字,我覺得和失真度有關。我這人很重視「名字要念對」,我對別人也是一樣的。想想一個羅馬尼亞的 Diana 應該念「迪阿娜」但是你卻一直用英文念法叫她「黛安娜」,我覺得是非常失禮的事情。那一樣我的中文名字沒有完全相對的英文拼音啊,十次有十次都會失真得很嚴重,我就奇蒙子不爽,幹嘛拼成英文以後就變成我多一個名字?真是豈有此理。

被英文拼出來的中文名字,感覺已經不是我的名字了,所以我不太爽用。

所以中文名字如果拼成英文以後,還是沒啥失真,或者教育別人多幾次就可以的話,那我是贊成用中文名字啦,要不然像我的狀況,還是英文名字比較省事一些。日本人韓國人印度人或歐洲人,他們的失真度應該都沒有我們大,所以我也是很羨慕他們可以直接用原文的本名。

重點是我覺得 Jessie 我還用得蠻認同的,覺得是個適合我的名字,我也喜歡,所以覺得「那也是我」,就用囉。像是名叫宇鳳,字 Jessie 吧。有些人常常換英文名字,那種我就會覺得「不會很難把自己和名字之間產生連結認同嗎」?

至於你說的要區隔同樣名字的兩個人的麻煩,恩,也許現在的人並不覺得有太麻煩到要改變取名的規則吧。

話說偉仁你要不要考慮拼成 Weiren 啊?

Iriss said...

對所有的 comment 我都很有體會喔 XD

1. 我也玩過不同時期的朋友叫我不同名字的遊戲 :p 國中以前的同學都是連名帶姓的叫我(郭美辰),高中同學只叫名字,大學同班同學叫我 Iriss, 社團同學叫我 Sharony, 出國之後才認識的人叫我 May

2. 遇到外國人,我就會說我叫 May,不過呢,我覺得其實這個名字剛好有點佔到便宜 - 理由有二,一、May 其實是個罕見的人名,像一般商店裡常常可見的名字鑰匙圈裡從來我都還沒有找到 May 過;二、我的中文名字當初是被翻譯成 May-chen Kuo,而不是像傳統的把美翻譯成 Mei,所以我算是也用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遇到講中文的人,我都看對方怎麼介紹自己,他用中文名字,我就用中文名字,他用英文名字,我就用英文名字。

3. May-Chen Kuo 寫成英文的問題就是... 姓是什麼呢?姓 Chen, 還是姓 Kuo? 因為姓 Chen 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我如果說我叫 May-Chen,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會以為我姓 Chen,即使我把三個字都擺開,不論我是擺 May-Chen Kuo, 或是 Kuo, May-Chen 還是會有超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覺得我姓 Chen 或是 *曾經* 姓 Chen (美國是可以結婚之後保留娘家姓,只是加上夫姓,而不必改成夫姓的) 這個命題的錯誤率在系統強制不能用 dash 而用空白的時候更為顯著...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宇鳳的留言很有意思,果然不同的人不能容忍的事情差很多。我對於外國人念不對我的名字倒是覺得很自然(已經放棄指望他們的意思:P),但有時候一個名字可能被念成太多種發音,的確會有困擾,特別是比如說去餐廳等位子,被叫了半天還未必知道是在叫自己哩!改成 Weiren 感覺上也沒有比 Weijen 近很多,那個日的音外國人就是沒有,而且改名字好像很麻煩,還是算了好了。

Iriss 我可能要被歸類到妳的高中同學去了 XD。話說我自己的高中同學,本來都是連名帶姓叫的,但後來有很多人上來大學之後跟我同一個社團,大約花了半年以上,才把這些人改口只叫名字。

Anonymous said...

對學長的post 也很有感觸喔!

從小我的英文名字都是Mandy,也不常跟人重複,不過到第二份工作,我改回中文拼音的Yenyu了,主要就是覺得這樣我的中英文名都很一致,到哪都是一樣的名字。

而且看我的老闆們,也一樣用中文拼音,便覺得頗有一種「請適應我的語言」的氣派:P

Anonymous said...

我跟宇鳳正好相反耶

我也是用中文英譯, 但是對外國人講我的名字時, 我會自動唸成"比較適合外國人發音"的念法 (也就是不強調四聲, 也不強調卷舌音, 念起來有點像"一 ㄑㄨ")

這是我自己折衷的方式, 既能繼續用中文名字(華人的話當然就會念對), 又讓外國人比較好唸好記

樓梯 said...

哇...我的中文音譯感覺就很不好念
ED ED 是ED吧? XDDD

小時候在泰國還被叫成ET = =
後來才變成奇怪的"以迪"之類的

不管一開始用甚麼怪綽號認識我的
小布啊 樓梯啊 阿熊啊 小滴啊
最後好像都會被強烈的小迪影響
一方面是我習慣
另一方面是這樣叫的人本來就比較多

好像很難直接音譯要外國人叫我的名字
所以他們都直接叫我Sandy (哪位啊XDDD

Anonymous said...

我一去美國就決定用我的中文名字 雖然護照上的拼法拼的很奇怪 (yuju) 對外國人也真的很難發音 新生訓練也有教職員委婉的要求我取英文名字 我還是堅持用中文名字 其實大家常接觸也還是記起來了 雖然每個人唸得都不太一樣 我也不會煩惱 還覺得他們的發因都很可愛!

Anonymous said...

我同意樓上宇鳳同學的話,我也不喜歡老美叫我失真的中文名字。
不過有趣的是(就像偉仁兄所言),
每每想在中文圈中用回我的中文名,
卻還是被叫英文名!
不知是否跟我的中文名字太難寫難念有關就是。

對於我使用英文名自行走江湖這件事,
我每個學期也都會解釋一遍。除了不想失真,
我的英文名字也是我娘(我國中就)取的,加上念的是外文系,工作也是外文系,倒是不會有認不出的狀況。
現在我把中英兩個名字都officially放在first name。
正好我又是學語文的,
雖說我也知道有很多關於identity的爭論,
但我覺得有一個重點。
所謂identity本來就是主觀cultural的東西。
不應該有對與錯。認同就是認同了。叫什麼名字都一樣。也不一定叫中文名字對文化認同就會高一點,反之亦然囉。

Anonymous said...

補充結論:
所以不管老美老中,
我覺得他們應該要尊重我們想要被稱呼的名字。
堅持要稱中文名字或是強烈暗示取英文名字都不是真正的尊重。

Ross on the Road said...

我的名字也是那種硬要照著英文拼音念就會失真很嚴重的人,不過我的問題主要是來自在當初辦護照時所採用的拼音系統。明明[若詩]用 Ro-Shih 就挺好念也很接近中文念法,偏偏要給我拼成 Jo-Szu。我還沒有遇過任何一個人(不管華人or老外)看到拼音 Jo-Szu 可以發成任何接近若詩的音,不是念成[救豬]就是[救蘇]。也不能怪大家,反正照著拼音念本來就應該念成這樣,會念成[若詩]才奇怪咧。

所以我折衷的辦法是取一個念起來很像中文的英文名字 Ross。其一是中英文念起來有點像,對我來說比較沒有需要時間適應的問題,其二是沒什麼華人用這個名字,重複的機會不高。不過這個名字也是有個小缺點,就是華人聽過Ross這個名字的人還真是不多(除非有看Friends的),而且大部份的人都會念成Rose,糾正了N次還是Rose Rose的叫。中文名字己經夠像女生了,換成英文還是逃不掉 XD,我只有搖頭的份。

我也同意老童說的,別人應該要尊重自己選擇怎麼被叫的自由。我第一次和博士班老闆見面時,他依據我的英文拼音就建議我應該叫做Joe,不過我對這個名字完全沒有認同感,當然不理他。

最後我很好奇,大家放在期刊上的拼音縮寫是怎麼選擇的呢? J. Last name, J. S. Last name, J.-S. Last name, 還是該用R. Last name呢?

Anonymous said...

我的學術名是用 I. H. Last name... 因為我把中文名寫成一個字。用-實在是非常混淆,所以還好我很多年前來米國時就把中文名拼成一個字了。現在把英文名加上去(就變成兩個字的first name)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我們領域的期刊都是登全名,所以我會用 Wei-jen Hsu。但是如果我自己 cite 自己的文章,需要簡寫的時候,我都簡寫成 W. Hsu。我發現這個 "-" 真的問題多多,比如說我試著用 google scholar 找自己的時候,就發現 google 似乎是不 index 有 "-" 的字,也就是我的名字在 google 的認知裡是 wei jen hsu。打 weijen hsu 會找不到的樣子。

老童 said...

不小心挖到舊聞,忽然想到。回到台灣之後的「名字」問題依然受不到尊重。報名研討會,只要求填寫中文名字,然後「自行翻譯」我們的英文名字。訂雜誌也一樣,Time Magazine在台灣訂,寄來的英文拼音根本不是我的名字啊。連我辦公室門口的名牌,也是以「中式」拼法,我要要求數次更正,才被「勉強」換成我的"official" name. 還有買機票時,無數次被問「你確定這是你護照上的名字?」我是很感謝你們的確認啦,但不懂得是,我的名字我自己拼,憑甚麼由你們來決定我的拼法?更荒謬的是,我還算是在「外語圈」的哩,所謂的「尊重」,還真是一條遙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