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31, 2007

搬家計畫 - 草稿

在我選定了以跨國開車做為這趟搬家的主題之後,我接下來就要決定路線和一路上要去玩的地方。南猶他州的國家公園當然是這趟旅行的主菜。然後,順著我會經過的路線,我開始依據我每天能開車的距離,選定我要停留的城市。這樣,我的行程表就慢慢成形了。

現在,另一個急迫的問題是,我該要什麼時候上路。當然,早走早到,晚走晚到,我也應該早點去準備在新學校開始新的學期。不過,即使考慮了這些限制,我上路的日子還是有不小的自由度。

最後,我決定出發時間的方法,是參考美國大聯盟職棒的賽程表。我是一個狂熱的棒球迷,對我來說,經過這麼多有 MLB 隊伍的城市,卻沒有看上幾場棒球的話,是非常丟臉的事情。我交叉比對好幾支球隊在主場比賽的時間,調整我的行程,讓我可以很自然地在路上多看幾場比賽。很幸運地,把這些球隊的賽程表配上我的行程並不困難,有好幾個不同的出發日期,都可以讓我很水到渠成地在路上看個三場球,而不用特意為看球耽擱行程。這真是太完美了。

我最後做出了好幾個不同的出發時間和行程表供我自己選擇。我不時把它們拿出來調整一下,當成漫長暑假之中的調劑。最後,我決定採用這個版本的計畫(六號行程):

天數 日期 上午 下午 晚上 住宿
估計哩程
1 16-Aug Leave LA, heading Vegas Arriving at Vegas Baseball Vegas 270
2 17-Aug Vegas Vegas Vegas Vegas 50
3 18-Aug Vegas Vegas Vegas Vegas 50
4 19-Aug Vegas Vegas move to Springdale, UT Springdale, UT 158
5 20-Aug Zion NP Zion NP move to Mount Carmel, UT (or Bryce) Mount Carmel (or Bryce), UT 76.1
6 21-Aug Bryce Canyon NP Bryce Canyon NP
Mount Carmel (or Bryce), UT 100
7 22-Aug Leave Bryce Canyon Drive through Capital Reef NP Arrive GreenRiver, UT GreenRiver or Moab, UT 231
8 23-Aug Canyonland NP Canyonland NP Moab Moab, UT 100
9 24-Aug Arches NP Arches NP Leave for Denver Denver 354
10 25-Aug Denver city tour (US mint??) Denver Baseball Denver 30
11 26-Aug Leave Denver driving Arrive at Salina, KS Salina, KS 433
12 27-Aug Leave Salina, KS Arrive at St. Louis, MO Baseball St. Louis, MO 422
13 28-Aug St. Louis city tour (Gateway Arch?) Leave St. Louis Keep driving Somewhere in Tennessee
14 29-Aug Keep driving Arrive at Atlanta Baseball Atlanta, GA 554
15 30-Aug Leave Atlanta Keep driving Arrive at Gainesville, FL!!! Some friend's place 331

對於我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來說,這看起來算是個還蠻像回事的計畫。當我上路的時候,我對這個計畫是非常滿意的。在我寫完我一路上的故事之後,我們會回頭檢討這個計畫,看看我一路上偏離了多少。規畫旅行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我對於旅行計畫的要求一向是很高的。大部分時候我都想要在出門之前,完成非常細部的計畫。有時候我甚至覺得,一旦上了路,我的旅行只是把出門前寫在紙上的計畫一一照表操課而已。這是一種習慣,我不想對它做任何評價,你可以自己決定你是不是喜歡我這種習慣。

我對這個行程唯一不甚滿意的地方是,我在 Las Vegas 待得有點久。這麼安排是為了配合 Las Vegas 51s 這支道奇的 AAA 小聯盟球隊的先發投手輪值。台灣籍的郭泓志投手當時正在這支球隊打球,而我非常想在現場看他投球。為了避免投手輪值有變動害我錯過這場比賽,我寧願早一天從 LA 出發,到 Vegas 去等一下。

我必須承認我在時間急迫的情形下,做成了這個計畫。既然時間急迫,我得在兩個星期之內完成搬家的一切工作,包括賣家具、打包細軟、寄送等等。雖然我整個暑假在心裡至少反覆預演了100次整個搬家的過程,最後這段時間還是非常地兵慌馬亂,而且耗費了我大量的體力。就像很多其它事情一樣,你可以一再地排演、準備,但是到了真槍實彈上場的時候,總還是有那麼一點不同。

Wednesday, May 30, 2007

搬家計畫 - 為什麼要開車?

從初夏開始,我就規畫了許多不同版本的搬家計畫。從西岸的LA到東岸的Gainesville這種長途搬家,當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相對來說,選擇也很多樣化。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買一單程機票完事。我不用管開車上路的不確定性,也不用擔心車子的性能。不過這個選項一點都不吸引我,我只稍微想了一下下,就 決定這個是我最後的手段 - 不到真不得已,走投無路的時候,我不會這樣做。

在否決了坐飛機這個最容易的選項之後,我幾乎可以確定這趟搬家會和開車扯上關係了。這個想法打開了地獄的鬼門,讓我的心思被牛鬼蛇神般無止盡的問題給盤據:(1)面對這麼重大的任務,我該開自己的老爺車上路,還是租好一點的車呢?(2)我要開完西岸到東岸全程,還是我只開一段路,之後換坐飛機?(3)我是不是應該要找伴,還是隻身上路?(4)我要開哪一條路?(5)我什麼時候出發?…諸於此類的大大小小問題看起來永無止盡又互相糾結,讓我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考慮。更慘的是,我還有很多其它因素,像是預算和時間的控制,要加進這個複雜的問題裡面。我還記得,有好幾個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著這些問題,在心頭擬出又消去好幾種不同版本的解決方案,最後終於無法成眠。

這個看來複雜無解的難題,卻在一個意外的發現之後,出現了明顯的答案。有一天,我突然很好奇地想知道,從 LA 到 Gainesville 到底有多遠,然後打開 Google map 來尋找答案(我強烈推薦 Google map 給在美國生活或旅行的朋友。這是一個非常好用的網站,不論是規畫旅行或者當做日常生活的輔助都相當不錯)結果一點都不意外:從 LA 到 Gainesville,最短的路線是開 I-10 一路到底,總開車路程為 2,463 哩。但是這條路線並不吸引我 - 路上經過德州,除了大之外,好像沒有什麼好玩的。還要經過重建中的紐奧良地區。沿路上,我也不知道有什麼值得造訪的景點。


我一向喜歡大自然的美景,所以,若我可以選擇的話,我會希望走一條可以繞去幾個國家公園的路。經過南猶他州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這當然就明顯是繞遠路了。抱著這個繞路不是繞太遠的小小奢望,我開始研究這條看起來有趣得多的路線。第一,如果我從 LA 出發,走過了南猶他州,我應該會來到丹佛市 (Denver, CO)。然後,從丹佛開始,我再切回開到 Gainesville 的最短路線。我又用 Google map 查詢這兩段路各自的長度,然後把它們加起來。結果答案讓我大吃一驚!如果你自認熟悉美國地理的話,請接受我這個小小的挑戰:

(問題)以 下路線的開車距離有多長? Los Angeles->Las Vegas-> Denver -> St. Louis -> Atlanta -> Gainesville (提示:從 LA 到 Gainesville,如果沿 I-10 直開,路程是 2,463 哩)

答案在這邊:從 LA 到 Denver 是 1,015 哩,然後從 Denver 到 Gainesville 是 1,733 哩。兩者相加是 2,748 哩,只比最短路線多了 10%!這個答案不但讓我感到驚訝,也讓很多被我問起這個問題的朋友大吃一驚。我甚至一度懷疑,是不是 Google map 的資料錯了。我又跑去其它幾個地圖網站查證,結果他們都給我一樣的答案。




但是這個意外是讓人驚喜的。有了這樣的資訊,我就確定即使我走這條比較有趣的路線,我也不會脫離正途太遠了。一旦我知道了這一點之後,我再也沒有遲疑過到底我該走哪一條路。

不過,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在我決定要走這條路之後,還盤據在我心頭。或許各位讀者也想到了這個問題:為什麼我跟自己過不去,非要開車上路不可?可能會很好玩沒錯,但是也會很麻煩。為什麼我就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買張機票,然後讓開飛機的機長辛苦,我自己享受呢?在規畫這趟千哩長征的同時,我卻一直沒有辦法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這次旅行是一個隨興所至的結果 - 我不知為何想要這趟旅行,而我順從了自己的願望。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探尋心中渴望的根源,但卻不得其解。這是因為我堅持搬家一定要同時找些樂子嗎?如果結論是這麼簡單的,那我朋友的提議或許會更合理:坐飛機快快搬好家,安頓好,然後我可以花一星期左右在佛羅里達四處旅行,反正我也沒去過。這個可能是更簡單也更省錢的搬家方式,而且我也一樣可以玩到,但是它卻不吸引我。我覺得,這個計畫少了一點什麼,不合我現在的想法。還是因為我太喜歡開車了,所以非這樣上路不可?也不是,我從來沒有特別喜歡開車,而且說實話我很擔心我十歲的 Corolla 能否擔此重任,所以開途開車本身應該不是一個誘因。難道是我希望發前人所未發,做我從來沒嘗試過的事,來尋找平凡生活外的刺激?或許吧?就像我們都聽過 的,「人不痴狂,枉少年」。二十九歲或許不能被稱為"少年",不過我覺得如果我要嘗試這種挑戰,這次時機已經成熟了。老天幫我設下了絕佳的機會,而我想要就這麼好好抓住它。這個感覺起來比較像正確的理由了,不過我還不是很滿意。我還是覺得,我並不能解釋我這麼強烈地想要開車上路背後的合理動機。

後來有一天,在一個預料之外的場合,這個我想不出來的理由突然從我心裡蹦了出來。那天我在系館拜訪一些朋友和系上的職員,跟他們說明我要離開了,而且我準備開車上路進行這趟長途旅行。在不自覺的情形下,我在對話之間,說出了我真正想要這樣做的理由。

坐飛機旅行的確是又快又方便,不過這也剝奪了我們在路上的時間。只要睡一覺起來,我就身處在不同的時區,甚至是不同的國家。這種感覺像是有一個巨人把我從甲地抓起來,丟到乙地去。我在路途上根本沒有好好思考這趟搬家或調適心情的機會。在我發覺之前,我就已經到了。2003年我來到美國的路上,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我還沒忘記睡在自己家裡的床上是什麼感覺,一轉眼,我卻已經身在地球的另一面,一個我在未來三年之間當做家的陌生的公寓裡。

有時候,我會覺得身邊的事情發生得太快,讓人難以跟上世界的腳步。我寧願有多一點的時間讓我來做心情上的調整,特別是我將要面臨的是一個相當巨大的改變的時候。所以我故意地設下了這趟開車的旅行,讓我在路上可以慢慢調整心情,做好來到一個不同的新環境的準備,雖然我一直到要出發的前幾天,才發現原來我不知不覺間用這個方法,巧妙地操弄自己的心情。一旦我發現了這一點之後,繼續追根究底下去,我才知道潛意識裡,我真正想要的,是把這次搬家偽裝成一次旅行。我花很多時間規畫行程和路線,來減低突然的變動對我造成的心理衝擊 - 告訴自己這只是一次旅行,唯一的差別就在,旅行結束的時候,我不會再回到出發點了。我會找到一個好地方,然後在那邊待下來。這,才是我對這次搬家想要的規畫。

真是有趣,不是嗎?人類的心智的確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要非常努力地反躬自省,才能發掘出內心真的的動機和想望,也只有經由這種過程,我們才能更進一步地認識自己。

Monday, May 28, 2007

背景資訊:關於我和這段旅程

2006年的夏天,我是主修 EE 的博士班學生,在南加大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就讀中。那是我博士班的第三年。就在那時候,我們group發生了一項重大的事件。我的指導老師要從USC轉到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去。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定要跟他走。所以,我就得搬過整個北美洲大陸,從西岸的LA來到東岸的Gainesville。

正好我也非常喜歡旅行。我肖想南猶他州的那些國家公園已經很久了。聽人家說,這串國家公園的地理位置正好串在一起,讓旅客可以一天一個,依序造訪。在當時我已經一段時間沒有上路去旅行了,所以我認為這趟搬家,可能正好是一個天賜良機,讓我一圓長久以來的願望。就像我先前提到的,這趟旅行是從一個「簡單又一廂情願的想法」開始的,而這些國家公園就是這個想法的核心。後來,我發現,這些國家公園的確非常值得一遊。

有關我的更多資訊:我也同時是一個狂熱的棒球迷,而且我喜歡探究未知的事物。這些特點組合起來,正好非常適合這趟旅行。在接下來的文章裡,你會看到更多有關這部分的描寫。

如果你喜歡看圖說故事

如果您喜歡看照片勝過看文字,下面的相簿連結裡有我在路上拍的全部照片:

偉仁的相簿

不過我在上傳這些照片的時候完全沒有篩選過。所有照片,不管是對焦失敗、曝光不當、手震等等問題,全部都在裡面了。相簿裡有八百張以上的相片,卻沒有任何一行文字描述,所以您可能需要一點想像力,來了解到底我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我稱不上是一個會攝影的人,所以這些照片都是隨手拍的,平凡的照片,它們頂多就是讓您知道我一路上看見了什麼。你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去這照片堆裡挖寶。

附帶一提,我在路上寫了一個 blog 的大綱,其中我列了一項「關於拍照的技術問題」。我記得我有一個關於這些照片的問題想要請教熟攝影的前輩,但是我想不起來是什麼了。不過,我很希望能多學一些關於攝影的知識,所以如果您對我的照片有任何指教,非常歡迎來信。感謝。

Sunday, May 27, 2007

旅行的起源

2006年的夏天,我開車穿過北美大陸,從加州的洛杉磯(Los Angeles)一路走到佛州的 Gainesville。促成這趟旅程的主因,是因為我那年從加州的 南加大(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轉學到佛州的 佛羅里達大學 (Univ. of Florida)。當我確切知道我將會走上轉學和搬家這條路的時候,我心裡有個小小的聲音說「開車去吧!」這個聲音開始的時候很小很輕,它的存在非常的不明顯,但隨著時間過去,它在我心裡越來越大聲,越來越清楚。當我真正開始規畫這趟搬家的時候,這個聲音已經大到我無法忽視它的存在了。看起來,我好像真的打算和自己過不去,展開這麼一場充滿不確定性,距離長,而且可能會有潛在危險的旅行。到底是什麼原因使然,一開始我並不清楚,不過我對這趟橫斷美國的搬家之旅的渴望,是非常明顯的。

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就這麼發生了。我的直覺比理性快一步做出了決定,在沒有做全盤的分析和規畫之前,我已經決定了這趟旅行。一個簡單又一廂情願的想法,帶領著我走上這條路。

我身邊的家人朋友對這趟旅行有許多複雜的看法。有很多人感到擔心,而且他們從來不試圖隱藏自己的關切。另外一些人開口保證,這一定會是很棒的經驗,並且給我各式各樣的建議。有人感到驚喜,有人感到驚慌,還有些人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我會做出這種奇怪的決定。這許多不同面向的看法,在本來就已經複雜的長途搬家之上,又增加了更多難解的課題。

有人說,我一旦完成了這趟旅行,日後一定會有很多故事可以告訴自己的兒孫輩,或者有很多可以拿來打嘴砲的故事。這方面,我倒是非常贊成他們的說法:我本來就很愛講自己的故事,特別是跟親近的家人朋友。有時候我會不管聽眾們怎麼想,就這麼一個人說個不停。當我真的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要阻止我是很困難的。我的親朋好友們應該都很清楚我這個習性。

但是,當我真正上路展開這趟長征,我發現它是一個非常獨特,可能一輩子就這麼一次的絕佳體驗。有一天在路上,我想到,如果我把這種美好的經驗藏在自己心裡,或者只和少少幾個人分享,那未免太自私了。就像多年前,雀巢咖啡的廣告說的,「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孫叔叔)」,我覺得我這趟旅行的經驗,值得得到比純粹在朋友間打嘴砲的時候使用更妥善的處理。這趟旅行的經驗,值得我花費一切努力,為它留下一個正式的紀錄。

所以這個 blog 就這麼誕生了。我是一個寫 blog 的新手,而且我也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要處理,所以我確定要寫完這整個故事,一定會花掉我很長的時間。我的計畫是,在 blog 整個完成之後,才把它公諸於世,不過如果你偶然路過這邊,請耐心等待這個 blog 的成長。我會慢慢地找時間補完這個故事。

blog 的目錄

一般來說 blog 是沒有目錄的。不過,因為我想要把這個 blog 弄成一個主題 blog,所以我就做了一個目錄。有關這趟長途旅行,我寫的文章總共有這些:

中文版目錄
英文版目錄

就像任何大學生的課本一樣,目錄裡標星號(*) 的部分是選讀的。通常這些文章寫的是我個人的想法或觀點,而其它一般文章則是描寫我在這趟旅裡裡經歷了什麼事情,去了什麼地方。如果你對我路途上發生了什麼事有興趣,而不在乎我都在想些什麼,你可以只看沒打星號的文章,就對這趟旅行了解了一個大概。但是,如果你想知道我個人在這趟旅行裡完整的經驗,你可能也要看看這些有星號的文章。我會盡量把它們寫得有趣一點。一路上,除了純旅遊之外,我也在不同城市看了好幾場棒球。這些文章完全是以棒球迷取向寫成的,如果你不是球迷,你可能要跳過這些文章,以免迷失在無止盡的棒球術語和文字裡。

宣告

如果你一路看到這裡還沒有按 backspace 鍵跳出的話,你應該已經大致了解我寫作的風格了:我喜歡寫長篇大論的文章。這點要請各位讀者(如果有的話)多多包涵。

這個 blog 記錄了一個由台灣留學生觀點記述的旅行經驗。另外,在這趟旅行之前,我已經在 LA 住了三年,所以這些文章可能也在我不知不覺間受到美國西岸文化的影響(什麼?西岸?他們有文化嗎? XD)。這些文章表達的觀點,可能會和您的觀點有所不同。不過,如果您發現這個 blog 裡寫的東西讓感到忍無可忍,請留言讓我知道是什麼內容讓您覺得不愉快,還有您建議我如何處理那部分文字。

您可能也會發現我的母語並不是英文。的確,我是說中文長大的,所以這個 blog 的英文部分可能會有不少用語上的錯誤。中文的部分,由於我也很久沒有打長篇的文字了,可能也免不了會有手誤。我非常歡迎大家來幫忙我訂正 blog 之中的任何錯誤,或語意上不清楚的地方。最後,如果您跟我一樣,會說中文和英文,您可以同時看看同一篇文章的兩個不同版本,了解一下我的翻譯是不是妥當。我這些文章,是先用英文寫好,再翻成中文的,所以在某些地方,可能會有讓人討厭的英式中文出現。如果您發覺到了,也請通知我改進。當然這些要求,都是建立在您有空閒可以做這些事的前題上。最後,如果不幸您不喜歡我寫中文文章的調調……那我只能說,這個恐怕已經來不及改變了。您可以寫信向我的國文老師們表達不滿 :-) 。

您可以用中文或英文來回應我的文章,或在 guestbook 上留言。

最後,如果您喜歡這個 blog,我非常樂意讓您聯結到 blog 中任何地方。當然,這是建立在您在引用的同時,有充分表明本人是這些文章、照片的原作者的前題下。

誌謝

最後,在我們正式開始之前,讓我再多說幾句,表達我對許多人的感謝。

在我開始這次旅途之前,很多人表示他們會擔心我在路上的安危,其中包括了我的父母,我的博士班指導老師,還有不少朋友們。我對於這趟旅行帶來了這麼多人的不安,感到有些抱歉,不過在此同時我對您們的擔憂也非常感激。您們表達出來的關切,使得我在一路上都格外地小心,而這永遠都是安全的第一要件(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

有幾位朋友給了我一些旅程上的建議,幫助我規畫更順利,更快樂的行程。謝謝您們的幫忙。

最後我要感謝老天賜予我一趟安全的旅程。雖然我從來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是我相信神的存在。這次旅行本身就有很多不確定性,糟糕的情形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但是我幸運地終究是一路平安到了東岸,而且幾乎不用改變最初訂下的計畫。所以,謝謝老天,讓我有了一趟安全、快樂、而且幾乎沒有遇上麻煩的長途旅行。

Wednesday, May 23, 2007

郭泓志 - 投手丘上孤獨的勇者之歌

我之前提到,我在最後一刻改變原訂的計畫,提前離開 LA。為了這個改變,我只好拼了命地在最後一個週末打包東西,累得半死;而且延長在 Vegas 停留的時間,也多少造成了我金錢上的付擔。我這麼做全是為了一個人:郭泓志,台灣出身的投手。別搞錯了,我並不是他的親朋好友,事實上我和他完全沒有交情。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球迷。但是我認為,郭泓志選手到目前為止的成就,值得得到普羅大眾更多的了解及尊敬。

所以就讓我占用一整篇文章的篇幅,來試著描寫這位我目前最敬佩的運動員。

很好玩的,雖然我是一個多年死忠的棒球迷(看棒球的時間,超過我識字的時間),我目前並沒有很多特別喜歡的球員,也並不支持特定的球隊(我是安納罕天使隊的球迷,不過我也喜歡不少其他球隊)。或許我已經超越了那個需要透過特定球員或球隊來穩固我對棒球運動喜好的年代(我記得我在國中的時候是這樣的),把對棒球的喜好,昇華到了純粹喜愛這項運動的情形。在郭泓志之前,我最喜歡的球員要回溯到李居明(如果你不認識他,那你就太年輕了。在當年他可是被封為台灣棒球先生的)的時代了。雖然他退休多年,在我出國前一天,我還特別到他開的咖啡店,請他在我要帶來美國的 notebook 上簽名。我以為,這是因為小時候崇拜偶像,卻始終沒有機會見到一面的補償心理。不過,我卻很驚訝地發現,似乎在多年之後,又出現了這麼一位球員,他的存在超過了我一般對棒球的愛好,使得我重新經由一個人的角度,來喜歡這項運動。我以為這種事情對我來說已經是過去式了。

郭泓志的故事並不是一個快樂的故事。他經歷了極大的痛苦(不論是肉體或精神上的)才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可惜的是,相對於其他出現在大聯盟的台灣球員,無論是先行者鋒哥,目前當紅的小王,或是台籍投手第一人的小曹,郭受到的關注或正面的贊許可能都是最少的。但是,他的故事鼓勵(或是說感動?)了至少一個從台灣來的留學生(我)。或許因為我和他一樣離鄉背井,所以比隔著太平洋的台灣觀眾,更能體會他在異鄉的奮鬥和承受的苦難。

簽約

關於小郭在異國奮鬥的故事,我們要從簽約開始說起。

郭泓志在2000年的時候和道奇隊 (Los Angeles Dodgers) 簽下合約。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他應該是次於譚信民和陳金鋒之後,第三位出現在小聯盟戰場的台灣選手。在當時,這個簽約的消息算是頗為轟動的體育新聞,只可惜大部分的記者都選擇從負面的角度來報導這件事。在古早的2000年,美國職棒簽下台灣球員還算是相當新鮮的事,很多事情,既然沒有前例可循,就只有用走一步算一步的方式,看情況來解決。當年郭才18歲,是美國職棒第一次簽下台灣的高中球員。簽約當時,他人還在青棒國家培訓隊裡。郭的經紀人安排好簽約的事宜,而郭也很快地離開台灣遠走高飛,留下了未盡的兵役義務,還有一票傻眼的國家隊成員。

整個簽約的過程,特別是離開國家隊和無視兵役義務這一部分,不幸地被媒體拿放大鏡出來檢視,並且大篇幅地負面報導。他們說郭背棄了國家隊,而且把矛頭直接指向球員本身,而台灣棒協也很果斷地將郭從國家隊除名,還用了所謂「永不錄用」這種處罰。甚至有些媒體用上了「叛逃」這種字眼。所以,郭在還沒有在小聯盟投一個球之前,就出名了 - 但不是什麼好名。尤其是逃避兵役這一點,由於本身就是違法的,所以更是被大家責怪。但是,我認為,或許他的經紀人更應該要承擔這部分的責任。既然美國職棒簽下台灣高中生是沒有前例的事情,在很多相關事務上自然應該要小心處理,特別是一些在灰色地帶,模稄兩可的部分。大部分的運動員,都依賴經紀人處理這類事務,而郭的經紀人就這麼搞砸了許多事情。後來幾年,美國職棒簽下未役台灣球員的例子所在多有,但從來沒有一個人鬧出像郭當年這麼大的風波。郭除了背負了先行者的原罪之外,我覺得最大的關鍵,還是出在不稱職的經紀人身上。

明明是一件值得祝福的事,就這樣在經紀人、媒體、棒協等的協力演出之下,被弄得烏煙瘴氣。很遺憾地,當郭出發前往美國,以十八歲稚齡迎接更高一層次的挑戰的時候,整件事情在很多台灣同胞的眼中,並不是值得給予祝福的。

傳奇的初登板

離開了台灣這端的紛紛擾擾,郭在2001年展開他的第一個小聯盟球季。他的第一場球,在今天已經是整個道奇系統中的一個傳奇:在當天短短三局的投球之中,他三振了七個打者,保送一人,沒有被打安打。他被打出最強勁的一球,也只不過是個界外飛球。簡單來說,這三局的表現是完全的壓制,對方打者根本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要知道這種表現在任何層級的棒球比賽都是極少見的,就算請現在如日中天的投手,比如說 Johan Santana,到小聯盟來投球,他也未必能投出這種結果。小道消息說,有個在場看了這場比賽的人表示,郭那天的表現像是已經準備好要上大聯盟了。嗯,我從來不相信,有人可以根據一場比賽的表現,就從成千上萬有才能的選手中,慧眼獨具地挑出大聯盟等級的貨色。這句話背後的真正涵意,我想,是說郭那天的表現非常讓人印象深刻。

通常,當球員有這麼好的開始的時候,你至少可以期待他今年在小聯盟丟得不錯。可是這並沒有發生,郭在第一年就只投了這麼三局球而已。郭在投出這場比賽的倒數第二球的時候,撕裂了左手的韌帶。雖然他最後還是用韌帶斷了的左手,以一個變化球三振了那局的最後一個打者,這個事件還是無可避免地,成為未來一連串不幸事件的開端。

復健的漫漫長路

接下來的三年,郭的故事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這種傷病史,即使以職業運動員的標準來看也很少見:他投球的左手總共動了三次刀,其中兩次是所謂的 Tommy John 手術(也就是用身體其他部位,比如說右手或腿的韌帶,來修補受傷的左手韌帶)。每次手術之後,當然都件隨著漫長又辛苦的復健治療。我從沒經歷這種事情,不能了解身體上的痛苦,不過,郭這些年心理上的掙扎,我想我或許可以揣摩。

身為一個在美國奮鬥的留學生,我了解在異鄉的生活有時候會不明究理地變得很艱苦。不過,我們都很幸運,至少我們可以選擇把心思集中在讀書或工作上,一但心靈有了一個主要的焦點,其他事情自然就變成比較無足輕重,反正本來就是來念書的。郭來美國打職業棒球,但是卻突然地失去了球場這個舞台。一個本來應該活跳跳的球員,被鎖在球場之外,日復一日地進出復健室,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再投球。他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專注在復健上,然後希望自己有一天會好起來。雪上加霜的是,因為他當年未役離開台灣,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形下,他也沒有辦法回家探望家人,因為只要回去,或許就出不來了。每次我試著去想像這種情形,都會覺得頭皮發麻 - 假設我突然因病沒有辦法繼續學業,又沒有辦法回家,只能寄望在一個不知道最後能不能成功的復健療程上,希望自己有一天會好起來。這種事情,不只一次,而是三次。我能夠撐得下去嗎?我真的不知道。

但是小郭盡力而為。他下定決心要回到球場,而且不管事情看來怎麼絕望,他都沒有放棄。我從 2003年開始我的留學生涯之後(很巧合的也是在 LA),開始對在美國工作的感覺有真實的體會。所有的家人朋友,和熟悉的一切都在遙不可及的天邊,一種與世隔絕的孤立感很自然地就會產生。在這同時,台灣的媒體似乎完全遺忘了這個球員的存在。關於小郭的報導少之又少,難得有一篇的時候,通常也不是什麼好消息。大部分的閱聽眾,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醒,當年有個選手背棄了國家隊,逃避兵役,更甚至有很多編造的故事,例如郭不勤於基本訓練而導致受傷之類的鳥蛋報導。我無法理解這些記者的腦袋裝了什麼,才能在一個人努力追求自己夢想的時候,不給予鼓勵,反而一直扯後腿。台灣的媒體,這些年來始終是沒什麼長進,讓人特別難過。

從2001 到 2004 年間,由於接連的傷勢,郭在棒球場上的曝光受到很大的限制,他三年間儘儘只投了 42.1 局的球。以正常的先發投手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個月左右的工作量而已。終於,到了 2005 年,事情看起來有些好轉。郭終於可以固定地上場投球,展現他終究是走過了不見天日的三次復健,回到了球場。他的三振率仍然是高得嚇人 - 在 A+ 26局投出 42K, AA 28.1 局投出 44K。在 2005 的九月擴編,他第一次被拉上大聯盟,加入道奇隊的牛棚。這年他讓人印象深刻的事蹟有兩件 - 一是被 Barry Bonds 轟出了一支全壘打,二是在另一場比賽之中,兩局三振了五個響尾蛇隊的打者,包括中心棒次 - 注意,這可是大聯盟的比賽。

現在如何?

2006 年的春訓,郭的表現精彩,也替他贏得了開季 25人名單的位置,擔任後援投手。他在其中一次出場表現精彩,兩局內三振了四位費城人的打者。不過,大部分時候,他的控球仍然不佳,往往投出太多保送,自毀長城。於是他在 大聯盟 和 AAA 之間上上下下,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控球。

我在6/25 到道奇球場看球。雖然郭在25人名單,他那天並沒有上場。預測後援投手什麼時候會出賽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在我離開LA之前,我最希望做的一件事,就是在現場看到小郭在大聯盟的投手丘上投球 - 我深信,那裡才是他真正的舞台。

正當我安排開車橫跨美國的行程的時候,郭又再一次被送回 AAA 修練 - 道奇的 AAA 球隊在 Las Vegas,叫51區隊 - 又是因為控球的問題。他的控球時好時壞,在六七月間為道奇出賽的場次,留下了 5.65 的 BB/9(每九局平均保送數)。為了讓他穩定出賽,得到足夠練習的機會來修正控球,他們試著讓郭在 Vegas 擔任先發投手。這對我來說是大好機會,因為一旦人在輪值圈裡面,上場的時間就可以估算了。我開始小心計算,把在 Vegas 看一場球排進行程的可能性。

Vegas的比賽

我上網查了 51區隊的賽程表,結果讓我大吃一驚。整個八月,他們只安排了四場主場比賽。但是,這種安排也是很合理的。夏天的 Vegas 非常炎熱,絕對不是適合棒球運動的理想天氣。根據我行前的推算,郭應該會在 51區隊主場四連賽的第二或第三場出來先發。我為此特別提早一天動身到 Vegas ,然後天天注意先發投手的消息。最後,郭被任命在 八月十七日 先發,而我當然不會錯過這場比賽。這場比賽,我等了很多年了。

我和兩個在當時也在 Vegas 玩的朋友約好一起去看比賽。我們從大家熟悉的 Las Vegas Blvd 往北開,穿過了 Vegas downtown,來到了 Cashman Field。 Las Vegas 51區隊或許是在台灣球迷之中知名度最高的小聯盟球隊,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自然要歸於在這奮鬥了三年的陳金鋒。很遺憾的,陳金鋒雖然成為第一個登上大聯盟舞台的台灣球員,卻沒有能在那站穩腳步,2006年他已經回到台灣了。我從來沒能親眼看到他在場上打球。

Cashman Field是一個中型的球場。當然,小聯盟球場的觀眾容量是不可能和大聯盟球場相比的,不過在其它方面,例如場地的維護,可是一點也不遜色。我一進球場, 就注意到兩個有趣的特點:(1) 當觀眾來到看台上,球場的工作人員會查看你的票,然後幫你把座位擦乾淨。這應該算是地處沙漠正中的 Vegas 獨有的特別服務吧?這裡風沙這麼大,坐位不擦的話,的確是沒有辦法坐。這種特別服務傳達了歡迎觀眾來看球的訊息,讓我感到特別貼心。(2)在看台上方的水管持續地噴出水霧降溫,維持著一個讓人勉強可以忍耐的溫度。

就算是看台上方的水管努力地撒水,球場還是熱得勉強可以忍受。這就是為什麼整個八月只排了四場比賽。

我和偉成學長


Cashman Field的好風光

我們在開賽前一個小時到球場,但是沒有一個球員在場上。天氣這麼熱,連熱身好像都省了。到了離比賽剩下約40分鐘的時候,我們終於看到郭泓志開始在外野熱身。我們開始用中文大喊大叫,不過不太確定他聽到了沒有。



那天的比賽算是相當精彩。郭的表現相當不錯。每次當他投到兩好球的時候,我們就在看台開始大喊,「郭泓志,郭泓志, strike him out,strike him out~~」這個是台灣典型的加油口號的直接翻譯,沒想到喊起來還蠻順的,後來也有些老外附和一下。結果也常常可以像我們要求的一樣,不過通常得多投幾個球。那天晚上郭的變化球控得不是很好,投球數也增加地很快。不過,郭光是用快速球,就可以壓制一般的小聯盟打者。每當他快速球出手,打者都常都招架乏力。 我總是覺得他的快速球一定有某種奇怪或者說特別的地方。沒錯,它是很快,最高可以到 mid-90 上下,而且還是左邊丟出來的。不過光這樣也不能說是絕無僅有,特別是在充滿了奇才的大聯盟。但是大部分打者就是打不到。就算是在大聯盟,小郭的快速球也常常造成打者揮空。很難解釋,不過我覺得,他的快速球,有某種奇妙的秘密。

依球場的測速槍,那天晚上郭最快丟到 96 MPH。郭在晴朗無雲的仲夏夜空下奮力投球,過往的一切傷痛、負面報導、和懷疑在這一刻都顯得離那投手丘上的身影非常遙遠。我只期求他能像這樣多投個幾年,讓大家知道,他擁有不可思議的才能,加上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才克服了這些年的挫折,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也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忘記那些記者寫出來的鬼話,重新去認識這位好球員 - 他在制度不明的情形下犯了錯,付出了名聲上的代價;他因為學生棒球時代的過度使用,付出了身體健康上的代價。他沒有被這些事情打敗,在美國小聯盟以先行者的姿態走過復健的漫漫長路,終於回到了屬於他的舞台。

郭當天投了4.2局後,因為用球數過多在球隊領先的情形下提早下場。這是我喜歡美國棒球的一點:大部分球隊都努力讓投手不致於被過度使用。僅管他只差一人次就可以成為當天的勝利投手候選人,這和他的健康相比一點都不重要。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決定,特別是像他這種有可怕傷病史的人更是要特別注意。他三振了九個打者,保送一人,被打四安打。我覺得他在先發的角色上,扮演得稱職得多。或許在未來,他應該是全職的先發投手才對。如果不是這些傷痛,這個本來就是他的位置。



郭投球和打擊的照片

除了郭之外,這本身也是一場有趣的比賽。儘管我對棒球非常熟悉,這可是我第一次在現場看小聯盟的比賽。看得出來有很多觀眾是有備而來。他們是對棒球有深刻認識的球迷,不少人帶著計分簿來現場寫下比賽的 log。也有些人言談之間說出很多很有意思的評論。整體來說,小聯盟比賽的觀眾水準比我去過的大聯盟比賽更高,看球也比較投入。可能是因為,只有真正愛棒球愛到深處的人,才會來看小聯盟的比賽,因此顯然是看熱鬧的人少了很多。

至於球場上的球員,我很明顯的感覺得出來,他們可以分成兩群。其中一些人,是很有希望未來可以升上大聯盟的潛力新秀(prospects),剩下的人,主要是為了填滿名單,讓球隊能夠運作的人(roster-fillers)。roster-fillers 大部分都在 AAA 階層打滾多年,可能打過許多不同球隊,但都只短暫地升上大聯盟補足球隊暫時的需要。從球員的年紀和表現來看,其實不難分辨出誰是屬於哪個角色。這是很嚴酷的現實:大聯盟的位子只能容納棒球界中最好的 750 個選手,而還有其他數以百千萬計的球員,努力爭取這個舞台。這就是大聯盟超高水準競技的由來。看了一場小聯盟的比賽,讓我更能了解這些幕後的故事。

除了球員之外,小聯盟的球團也要努力地挖空心思,用各種不同活動吸引球迷。小聯盟球員們來來去去,因此小聯盟球團很難依賴明星選手來吸引球迷 - 他們很快就會昇上大聯盟,永遠離開這支球隊了。所以小聯盟球團在其它方面就得格外努力,讓球迷還會想再來看球。例如,各式各樣的場上小遊戲,讓球迷更有參與感。整體來說,我很享受在 vegas 看的這場球,在未來我也或許會去看更多小聯盟的比賽。

51區隊的外星人吉祥物 Cosmos 在看台上陪小孩玩

終於,比賽結束,地主隊獲勝。對我們來說,現在才是最關鍵的時刻。我們這趟來,當然希望能拿到郭的簽名。球場賣店的店員指點我們,在小聯盟要球員簽名有三個好時機:(1)賽前練習(但對先發投手來說並不適用),(2)比賽結束,大家到場中間擊掌謝幕之後,在球員走進休息室之前攔住他,(3)賽後在球場外停車場堵人。我們選擇了(2) 的時機,在郭走回休息室的時候,成功地攔住了他要到了簽名,並且祝他九月一切順利(在當時,他幾乎無疑地會在九月被再一次叫上大聯盟)。這是我當球迷二十幾年,第一個拿到的簽名球。

不過我們還不知足。我們後來又繼續在停車場等郭,希望能和他合照。我們在等待的時候,被其他在場的球迷的專業程度嚇了一大跳。幾乎每一個球員一走出球場,都會被好幾個在等人的球迷認出來,並且找到各式各樣的東西給他簽名。更讓我吃驚的是,有些球迷和球員就像朋友一樣開始閒話家常,好像他們已經認識很久了。我們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郭現身。後來才有人告訴我們,我們等錯地方了 - 那個門是客隊球員離開的地方。告訴我們這件事的老伯看出了我們的失望,於是從口袋裡拿出了一大疊加起來大約有五公分厚的球員卡,找到了有郭泓志簽名的 rookie card 就送給了我們。我當然是喜出望外。我情不自禁地想,或許鋒哥也在他手上那一疊卡裡面?也可還能有很多現在或過去的大聯盟球星,說不定 Mike Piazza 當年也曾經簽過他手上的卡呢?

郭的未來

正當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郭果然在九月被叫上大聯盟,而且擔任先發。他在這個新角色上表現良好:五場先發之中,一勝一負,投29.1局,三振35人只保送7人,被安打28支責失10分(擔任先發的自責分率(ERA) 是 3.07)。他甚至在國聯分區冠軍系列賽中,先發對抗由老兵Tom Glavine領軍的紐約大都會隊。雖然他那天輸了,但是在生涯第一次季後賽的出賽,表現不差。

我衷心期盼,郭能保持健康,並且長期留在大聯盟投球。雖然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但他才25歲,如果他能保持健康,我們還有很多年可以期盼他的精彩表現。有時候,我禁不住要想,如果他從來沒有受這些傷,以他傷前 high-90 的快速球,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位台灣出身的大聯盟傳奇?這些年來,由於種種傷勢,郭的未來一度充滿不確定性,甚至可以說黯淡無光。不過,四年的努力有了代價,經歷身體和心理上重重的掙扎,郭一步步從地獄的底層拼了回來。我最佩服的,是他可以承受一般人無法承受之重,在面對這些難關的同時,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要做到這一點,如果不是有極為強烈的動機,和對棒球比賽的熱愛,是做不來的。終於,他現在離成功只差一步了。我期待能看到他在大聯盟闖出一番名號,這樣大家就都能聽到他不平凡的奮鬥故事。就算他最後不能成功,至少我絕對會記得,曾經有過一位偉大的球員,在不被眾多球迷看好,幾乎被主流媒體遺忘的情形下,孤獨地面對傷痛,為了追尋夢想永不放棄的故事。

以此文獻給投手丘上真正的勇者,郭泓志選手。

Sunday, May 20, 2007

Who's travelling?

As I travel, I am always curious about who else is traveling the similar places. I tend to keep my eyes open and look around, and here are my observations on the road for this time.

As California is a state with large population, it is common to see Californian in the neighbor states. When I was at Vegas, I thought at least every 3 cars out of 10 on the strip were from California. As I moved into the East further, the ratio decreased but I still saw California car plates regularly all the way until perhaps I was in Kansas.

The composition of tourists is also interesting to observe. In Vegas, there are virtually tourists from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I saw representatives of almost every ethnic group there. But, as I moved on to the national parks in Utah, it seemed to me that Europeans were the largest foreign visitor group in these places at least for the days I stayed.

As my major in school is EE/CS, you can imagine that I am always surrounded by fellow students from India. As I traveled, I didn't see many Indians around and I started to miss them. I remember when I checked in at the hotel at Denver, there was an Indian standing behind me in the line, and I had to control myself not to jump to her and give her a hug. It is weird that there are situations in life that I am so used to, that I don't feel it until I sit in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etting.

Finally, along the way I saw several people doing the same thing as I did - moving with the car. Some used U-haul, the others packed their passenger cars as I did. Some of them traveled with pets, so they had to walk them in the rest areas for exercise. I saw people moving all along the way, so I knew I was not alone. Although I didn't talk with any of them, I wished them the best of luck and have a safe trip wherever they were moving to.

A U-haul at a Motel6.

A budget truck, with the passenger car served as a trailer.

Another U-haul.

Saturday, May 19, 2007

What does it mean to me?

Now that I have traveled 3000 miles alone from coast to coast, what does it mean to me?

Well I think this has a deeper meaning than just having fun traveling, or just moving. The meaning really came to me as I was close to the end of the travel.

As a PhD student I have to deal with a lot of uncertainties. Uncertainties about the experiments and projects at hands, uncertainty about whether I get meaningful findings out of my data, uncertainties about when and if I graduate, and uncertainties about the future in general. From time to time, I feel that the mental challenge is really a daunting one, and it is as difficult as, if not more than, any materialized challenge, such as writing a paper or a piece of code. At times the uncertainties provide a strong feeling of insecurity, that I don't know if I am doing any good, or if I will ever do any good. The feeling can occasionally becomes so intractable that I almost lose the courage to go on.

And this is a battle that lies within myself. It is hard to seek help about this. I have to work it out and convince myself that I can deal with uncertainties alone. With a plan that seems to be hard to follow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as I insist on it and give the whole heart to it, the challenges along the process can be worked out, and as I progress with persistence, I can eventually reach where I wanted to be.

So at the crossroad of my PhD study, I picked this cross-country driving as a test. A test for myself to prove that I can deal with uncertainties and work things out alone. Some people choose to run a marathon or climb a mountain. I happened to choose to drive.

And I made it. Although making such a trip is no big achievement to everyone else (I wouldn't put it on my resume or anything close to it), the reward really lies within my heart. Now I have convinced myself that uncertainties, in it self, is not formidable. The problem is whether I am willing to set my foot to a certain direction and move on. If I do, then most of the problems can be sorted out. It is rare for any meaningful tasks that one can see the whole path through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clearly before setting off. But that is not a reason for not moving on.

It may read like an old story, but I think it as one that worth re-learnt by different ways. This is just my version of instantiation, by driving across the country alone in late summer 2006.

Aftermath - Review of the plan, cost analysi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a trip, there is always this part that is not so interesting. I have a habit of reviewing what I have done in the trip, and have a cost split to see how much I spend in the trip. This information is a bit personal, but I will post it anyway as people may be interested in knowing what it costs to arrange a cross-country driving trip like this one.

In a very early post I have shown the plan on paper. Now this is the final result (with the changes I made in the actual trip shown in blue):
day #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stay at Approx. mileage Driven miles
1 Leave LA, heading Vegas Arriving at Vegas Vegas Vegas 270 289
2 Vegas Vegas Baseball Vegas 50 0
3 Vegas Vegas Vegas Vegas 50 30
4 Vegas Vegas move to Springdale, UT Springdale, UT 158 195
5 Zion NP Zion NP move to Hatch, UT (or Bryce) Hatch, UT 76.1 65
6 Bryce Canyon NP Bryce Canyon NP
Hatch, UT 100 115
7 Leave Bryce Canyon Drive through Capital Reef NP Arrive GreenRiver, UT GreenRiver, UT 231 259
8 Canyonland NP Arches NP Moab Moab, UT 100 172
9 Arches NP Arches NP Leave for Denver Denver 354 404
10 Denver city tour
Denver Baseball Denver 30 12
11 Leave Denver driving Arrive at Topeka, KS Topeka, KS 433 535
12 Leave Topeka, KS Arrive at St. Louis, MO Baseball St. Louis, MO 422 325
13 Break in the hotel
Leave St. Louis Keep driving Nashville, Tennessee
316
14 Keep driving Arrive at Atlanta Meet with friends
Atlanta, GA 554 245
15 Leave Atlanta Keep driving Arrive at Gainesville, FL!!! Home, sweet home
331 334





3159.1 3296

Overall I stayed with my original plan very well. Almost all the points I planned to stop at were closely followed. I was particularly proud about the estimation of the driving mileage I did for the trip. It is less than 5% error. :-)

About the cost, I spent totally about 1800 dollars for this trip, from the first meal I had on the road, to the last photo I developed after the trip. I was not as happy about this part of the trip, because I spent a bit more than I expected to. However, traveling might be expensive, and I could live with that this time as I had a good experience already. A more detailed cost split shows the following:

food lodging gas others
249.2 797.64 370.3 382.89

As you can see lodging cost is the killer. Although I had thrown in Priceline and Motel6 as the great helpers whenever I could, it still made up 44% of the overall cost. This is what I have to swallow if I continue to travel alone. I don't like the cost, but there is not much I can do to change my mentality in the short term, so I guess I need to tolerate this to some extent. Significant expenditure on the gas was expected, as this trip is by nature driving. Consider the high gas cost in the summer and the fully loaded car, Whity had done its part to help me out of this. The "other" cost includes entertainment, souvenirs, baseball tickets, etc. It seems to be a bit high, but if I do the following split:


food lodging gas others
Before Vegas 104.5 204.64 40.9 196.13
After Vegas 144.6 593 329.4 186.76

You can see the extended stay at Vegas actually cost me a great deal in "food" and "others", as I went to the shows and some buffet at Vegas. Overall, the cross country trip with the focus on the national parks was not that costly. If you can find someone to share the ride and the lodging, let me guarantee you, this is a very, very worthwhile trip to t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