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提到,我在最後一刻改變原訂的計畫,提前離開 LA。為了這個改變,我只好拼了命地在最後一個週末打包東西,累得半死;而且延長在 Vegas 停留的時間,也多少造成了我金錢上的付擔。我這麼做全是為了一個人:郭泓志,台灣出身的投手。別搞錯了,我並不是他的親朋好友,事實上我和他完全沒有交情。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球迷。但是我認為,郭泓志選手到目前為止的成就,值得得到普羅大眾更多的了解及尊敬。
所以就讓我占用一整篇文章的篇幅,來試著描寫這位我目前最敬佩的運動員。
很好玩的,雖然我是一個多年死忠的棒球迷(看棒球的時間,超過我識字的時間),我目前並沒有很多特別喜歡的球員,也並不支持特定的球隊(我是安納罕天使隊的球迷,不過我也喜歡不少其他球隊)。或許我已經超越了那個需要透過特定球員或球隊來穩固我對棒球運動喜好的年代(我記得我在國中的時候是這樣的),把對棒球的喜好,昇華到了純粹喜愛這項運動的情形。在郭泓志之前,我最喜歡的球員要回溯到李居明(如果你不認識他,那你就太年輕了。在當年他可是被封為台灣棒球先生的)的時代了。雖然他退休多年,在我出國前一天,我還特別到他開的咖啡店,請他在我要帶來美國的 notebook 上簽名。我以為,這是因為小時候崇拜偶像,卻始終沒有機會見到一面的補償心理。不過,我卻很驚訝地發現,似乎在多年之後,又出現了這麼一位球員,他的存在超過了我一般對棒球的愛好,使得我重新經由一個人的角度,來喜歡這項運動。我以為這種事情對我來說已經是過去式了。
郭泓志的故事並不是一個快樂的故事。他經歷了極大的痛苦(不論是肉體或精神上的)才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可惜的是,相對於其他出現在大聯盟的台灣球員,無論是先行者鋒哥,目前當紅的小王,或是台籍投手第一人的小曹,郭受到的關注或正面的贊許可能都是最少的。但是,他的故事鼓勵(或是說感動?)了至少一個從台灣來的留學生(我)。或許因為我和他一樣離鄉背井,所以比隔著太平洋的台灣觀眾,更能體會他在異鄉的奮鬥和承受的苦難。
簽約關於小郭在異國奮鬥的故事,我們要從簽約開始說起。
郭泓志在2000年的時候和道奇隊 (Los Angeles Dodgers) 簽下合約。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他應該是次於譚信民和陳金鋒之後,第三位出現在小聯盟戰場的台灣選手。在當時,這個簽約的消息算是頗為轟動的體育新聞,只可惜大部分的記者都選擇從負面的角度來報導這件事。在古早的2000年,美國職棒簽下台灣球員還算是相當新鮮的事,很多事情,既然沒有前例可循,就只有用走一步算一步的方式,看情況來解決。當年郭才18歲,是美國職棒第一次簽下台灣的高中球員。簽約當時,他人還在青棒國家培訓隊裡。郭的經紀人安排好簽約的事宜,而郭也很快地離開台灣遠走高飛,留下了未盡的兵役義務,還有一票傻眼的國家隊成員。
整個簽約的過程,特別是離開國家隊和無視兵役義務這一部分,不幸地被媒體拿放大鏡出來檢視,並且大篇幅地負面報導。他們說郭背棄了國家隊,而且把矛頭直接指向球員本身,而台灣棒協也很果斷地將郭從國家隊除名,還用了所謂「永不錄用」這種處罰。甚至有些媒體用上了「叛逃」這種字眼。所以,郭在還沒有在小聯盟投一個球之前,就出名了 - 但不是什麼好名。尤其是逃避兵役這一點,由於本身就是違法的,所以更是被大家責怪。但是,我認為,或許他的經紀人更應該要承擔這部分的責任。既然美國職棒簽下台灣高中生是沒有前例的事情,在很多相關事務上自然應該要小心處理,特別是一些在灰色地帶,模稄兩可的部分。大部分的運動員,都依賴經紀人處理這類事務,而郭的經紀人就這麼搞砸了許多事情。後來幾年,美國職棒簽下未役台灣球員的例子所在多有,但從來沒有一個人鬧出像郭當年這麼大的風波。郭除了背負了先行者的原罪之外,我覺得最大的關鍵,還是出在不稱職的經紀人身上。
明明是一件值得祝福的事,就這樣在經紀人、媒體、棒協等的協力演出之下,被弄得烏煙瘴氣。很遺憾地,當郭出發前往美國,以十八歲稚齡迎接更高一層次的挑戰的時候,整件事情在很多台灣同胞的眼中,並不是值得給予祝福的。
傳奇的初登板離開了台灣這端的紛紛擾擾,郭在2001年展開他的第一個小聯盟球季。他的第一場球,在今天已經是整個道奇系統中的一個傳奇:在當天短短三局的投球之中,他三振了七個打者,保送一人,沒有被打安打。他被打出最強勁的一球,也只不過是個界外飛球。簡單來說,這三局的表現是完全的壓制,對方打者根本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要知道這種表現在任何層級的棒球比賽都是極少見的,就算請現在如日中天的投手,比如說 Johan Santana,到小聯盟來投球,他也未必能投出這種結果。小道消息說,有個在場看了這場比賽的人表示,郭那天的表現像是已經準備好要上大聯盟了。嗯,我從來不相信,有人可以根據一場比賽的表現,就從成千上萬有才能的選手中,慧眼獨具地挑出大聯盟等級的貨色。這句話背後的真正涵意,我想,是說郭那天的表現非常讓人印象深刻。
通常,當球員有這麼好的開始的時候,你至少可以期待他今年在小聯盟丟得不錯。可是這並沒有發生,郭在第一年就只投了這麼三局球而已。郭在投出這場比賽的倒數第二球的時候,撕裂了左手的韌帶。雖然他最後還是用韌帶斷了的左手,以一個變化球三振了那局的最後一個打者,這個事件還是無可避免地,成為未來一連串不幸事件的開端。
復健的漫漫長路
接下來的三年,郭的故事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這種傷病史,即使以職業運動員的標準來看也很少見:他投球的左手總共動了三次刀,其中兩次是所謂的 Tommy John 手術(也就是用身體其他部位,比如說右手或腿的韌帶,來修補受傷的左手韌帶)。每次手術之後,當然都件隨著漫長又辛苦的復健治療。我從沒經歷這種事情,不能了解身體上的痛苦,不過,郭這些年心理上的掙扎,我想我或許可以揣摩。
身為一個在美國奮鬥的留學生,我了解在異鄉的生活有時候會不明究理地變得很艱苦。不過,我們都很幸運,至少我們可以選擇把心思集中在讀書或工作上,一但心靈有了一個主要的焦點,其他事情自然就變成比較無足輕重,反正本來就是來念書的。郭來美國打職業棒球,但是卻突然地失去了球場這個舞台。一個本來應該活跳跳的球員,被鎖在球場之外,日復一日地進出復健室,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再投球。他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專注在復健上,然後希望自己有一天會好起來。雪上加霜的是,因為他當年未役離開台灣,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形下,他也沒有辦法回家探望家人,因為只要回去,或許就出不來了。每次我試著去想像這種情形,都會覺得頭皮發麻 - 假設我突然因病沒有辦法繼續學業,又沒有辦法回家,只能寄望在一個不知道最後能不能成功的復健療程上,希望自己有一天會好起來。這種事情,不只一次,而是三次。我能夠撐得下去嗎?我真的不知道。
但是小郭盡力而為。他下定決心要回到球場,而且不管事情看來怎麼絕望,他都沒有放棄。我從 2003年開始我的留學生涯之後(很巧合的也是在 LA),開始對在美國工作的感覺有真實的體會。所有的家人朋友,和熟悉的一切都在遙不可及的天邊,一種與世隔絕的孤立感很自然地就會產生。在這同時,台灣的媒體似乎完全遺忘了這個球員的存在。關於小郭的報導少之又少,難得有一篇的時候,通常也不是什麼好消息。大部分的閱聽眾,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醒,當年有個選手背棄了國家隊,逃避兵役,更甚至有很多編造的故事,例如郭不勤於基本訓練而導致受傷之類的鳥蛋報導。我無法理解這些記者的腦袋裝了什麼,才能在一個人努力追求自己夢想的時候,不給予鼓勵,反而一直扯後腿。台灣的媒體,這些年來始終是沒什麼長進,讓人特別難過。
從2001 到 2004 年間,由於接連的傷勢,郭在棒球場上的曝光受到很大的限制,他三年間儘儘只投了 42.1 局的球。以正常的先發投手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個月左右的工作量而已。終於,到了 2005 年,事情看起來有些好轉。郭終於可以固定地上場投球,展現他終究是走過了不見天日的三次復健,回到了球場。他的三振率仍然是高得嚇人 - 在 A+ 26局投出 42K, AA 28.1 局投出 44K。在 2005 的九月擴編,他第一次被拉上大聯盟,加入道奇隊的牛棚。這年他讓人印象深刻的事蹟有兩件 - 一是被 Barry Bonds 轟出了一支全壘打,二是在另一場比賽之中,兩局三振了五個響尾蛇隊的打者,包括中心棒次 - 注意,這可是大聯盟的比賽。
現在如何?
2006 年的春訓,郭的表現精彩,也替他贏得了開季 25人名單的位置,擔任後援投手。他在其中一次出場表現精彩,兩局內三振了四位費城人的打者。不過,大部分時候,他的控球仍然不佳,往往投出太多保送,自毀長城。於是他在 大聯盟 和 AAA 之間上上下下,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控球。
我在6/25 到道奇球場看球。雖然郭在25人名單,他那天並沒有上場。預測後援投手什麼時候會出賽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在我離開LA之前,我最希望做的一件事,就是在現場看到小郭在大聯盟的投手丘上投球 - 我深信,那裡才是他真正的舞台。
正當我安排開車橫跨美國的行程的時候,郭又再一次被送回 AAA 修練 - 道奇的 AAA 球隊在 Las Vegas,叫51區隊 - 又是因為控球的問題。他的控球時好時壞,在六七月間為道奇出賽的場次,留下了 5.65 的 BB/9(每九局平均保送數)。為了讓他穩定出賽,得到足夠練習的機會來修正控球,他們試著讓郭在 Vegas 擔任先發投手。這對我來說是大好機會,因為一旦人在輪值圈裡面,上場的時間就可以估算了。我開始小心計算,把在 Vegas 看一場球排進行程的可能性。
Vegas的比賽我上網查了 51區隊的賽程表,結果讓我大吃一驚。整個八月,他們只安排了四場主場比賽。但是,這種安排也是很合理的。夏天的 Vegas 非常炎熱,絕對不是適合棒球運動的理想天氣。根據我行前的推算,郭應該會在 51區隊主場四連賽的第二或第三場出來先發。我為此特別提早一天動身到 Vegas ,然後天天注意先發投手的消息。最後,郭被任命在 八月十七日 先發,而我當然不會錯過這場比賽。這場比賽,我等了很多年了。
我和兩個在當時也在 Vegas 玩的朋友約好一起去看比賽。我們從大家熟悉的 Las Vegas Blvd 往北開,穿過了 Vegas downtown,來到了 Cashman Field。 Las Vegas 51區隊或許是在台灣球迷之中知名度最高的小聯盟球隊,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自然要歸於在這奮鬥了三年的陳金鋒。很遺憾的,陳金鋒雖然成為第一個登上大聯盟舞台的台灣球員,卻沒有能在那站穩腳步,2006年他已經回到台灣了。我從來沒能親眼看到他在場上打球。
Cashman Field是一個中型的球場。當然,小聯盟球場的觀眾容量是不可能和大聯盟球場相比的,不過在其它方面,例如場地的維護,可是一點也不遜色。我一進球場, 就注意到兩個有趣的特點:(1) 當觀眾來到看台上,球場的工作人員會查看你的票,然後幫你把座位擦乾淨。這應該算是地處沙漠正中的 Vegas 獨有的特別服務吧?這裡風沙這麼大,坐位不擦的話,的確是沒有辦法坐。這種特別服務傳達了歡迎觀眾來看球的訊息,讓我感到特別貼心。(2)在看台上方的水管持續地噴出水霧降溫,維持著一個讓人勉強可以忍耐的溫度。
就算是看台上方的水管努力地撒水,球場還是熱得勉強可以忍受。這就是為什麼整個八月只排了四場比賽。
我和偉成學長
Cashman Field的好風光
我們在開賽前一個小時到球場,但是沒有一個球員在場上。天氣這麼熱,連熱身好像都省了。到了離比賽剩下約40分鐘的時候,我們終於看到郭泓志開始在外野熱身。我們開始用中文大喊大叫,不過不太確定他聽到了沒有。
那天的比賽算是相當精彩。郭的表現相當不錯。每次當他投到兩好球的時候,我們就在看台開始大喊,「郭泓志,郭泓志, strike him out,strike him out~~」這個是台灣典型的加油口號的直接翻譯,沒想到喊起來還蠻順的,後來也有些老外附和一下。結果也常常可以像我們要求的一樣,不過通常得多投幾個球。那天晚上郭的變化球控得不是很好,投球數也增加地很快。不過,郭光是用快速球,就可以壓制一般的小聯盟打者。每當他快速球出手,打者都常都招架乏力。 我總是覺得他的快速球一定有某種奇怪或者說特別的地方。沒錯,它是很快,最高可以到 mid-90 上下,而且還是左邊丟出來的。不過光這樣也不能說是絕無僅有,特別是在充滿了奇才的大聯盟。但是大部分打者就是打不到。就算是在大聯盟,小郭的快速球也常常造成打者揮空。很難解釋,不過我覺得,他的快速球,有某種奇妙的秘密。
依球場的測速槍,那天晚上郭最快丟到 96 MPH。郭在晴朗無雲的仲夏夜空下奮力投球,過往的一切傷痛、負面報導、和懷疑在這一刻都顯得離那投手丘上的身影非常遙遠。我只期求他能像這樣多投個幾年,讓大家知道,他擁有不可思議的才能,加上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才克服了這些年的挫折,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也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忘記那些記者寫出來的鬼話,重新去認識這位好球員 - 他在制度不明的情形下犯了錯,付出了名聲上的代價;他因為學生棒球時代的過度使用,付出了身體健康上的代價。他沒有被這些事情打敗,在美國小聯盟以先行者的姿態走過復健的漫漫長路,終於回到了屬於他的舞台。
郭當天投了4.2局後,因為用球數過多在球隊領先的情形下提早下場。這是我喜歡美國棒球的一點:大部分球隊都努力讓投手不致於被過度使用。僅管他只差一人次就可以成為當天的勝利投手候選人,這和他的健康相比一點都不重要。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決定,特別是像他這種有可怕傷病史的人更是要特別注意。他三振了九個打者,保送一人,被打四安打。我覺得他在先發的角色上,扮演得稱職得多。或許在未來,他應該是全職的先發投手才對。如果不是這些傷痛,這個本來就是他的位置。
郭投球和打擊的照片
除了郭之外,這本身也是一場有趣的比賽。儘管我對棒球非常熟悉,這可是我第一次在現場看小聯盟的比賽。看得出來有很多觀眾是有備而來。他們是對棒球有深刻認識的球迷,不少人帶著計分簿來現場寫下比賽的 log。也有些人言談之間說出很多很有意思的評論。整體來說,小聯盟比賽的觀眾水準比我去過的大聯盟比賽更高,看球也比較投入。可能是因為,只有真正愛棒球愛到深處的人,才會來看小聯盟的比賽,因此顯然是看熱鬧的人少了很多。
至於球場上的球員,我很明顯的感覺得出來,他們可以分成兩群。其中一些人,是很有希望未來可以升上大聯盟的潛力新秀(prospects),剩下的人,主要是為了填滿名單,讓球隊能夠運作的人(roster-fillers)。roster-fillers 大部分都在 AAA 階層打滾多年,可能打過許多不同球隊,但都只短暫地升上大聯盟補足球隊暫時的需要。從球員的年紀和表現來看,其實不難分辨出誰是屬於哪個角色。這是很嚴酷的現實:大聯盟的位子只能容納棒球界中最好的 750 個選手,而還有其他數以百千萬計的球員,努力爭取這個舞台。這就是大聯盟超高水準競技的由來。看了一場小聯盟的比賽,讓我更能了解這些幕後的故事。
除了球員之外,小聯盟的球團也要努力地挖空心思,用各種不同活動吸引球迷。小聯盟球員們來來去去,因此小聯盟球團很難依賴明星選手來吸引球迷 - 他們很快就會昇上大聯盟,永遠離開這支球隊了。所以小聯盟球團在其它方面就得格外努力,讓球迷還會想再來看球。例如,各式各樣的場上小遊戲,讓球迷更有參與感。整體來說,我很享受在 vegas 看的這場球,在未來我也或許會去看更多小聯盟的比賽。
51區隊的外星人吉祥物 Cosmos 在看台上陪小孩玩
終於,比賽結束,地主隊獲勝。對我們來說,現在才是最關鍵的時刻。我們這趟來,當然希望能拿到郭的簽名。球場賣店的店員指點我們,在小聯盟要球員簽名有三個好時機:(1)賽前練習(但對先發投手來說並不適用),(2)比賽結束,大家到場中間擊掌謝幕之後,在球員走進休息室之前攔住他,(3)賽後在球場外停車場堵人。我們選擇了(2) 的時機,在郭走回休息室的時候,成功地攔住了他要到了簽名,並且祝他九月一切順利(在當時,他幾乎無疑地會在九月被再一次叫上大聯盟)。這是我當球迷二十幾年,第一個拿到的簽名球。
不過我們還不知足。我們後來又繼續在停車場等郭,希望能和他合照。我們在等待的時候,被其他在場的球迷的專業程度嚇了一大跳。幾乎每一個球員一走出球場,都會被好幾個在等人的球迷認出來,並且找到各式各樣的東西給他簽名。更讓我吃驚的是,有些球迷和球員就像朋友一樣開始閒話家常,好像他們已經認識很久了。我們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郭現身。後來才有人告訴我們,我們等錯地方了 - 那個門是客隊球員離開的地方。告訴我們這件事的老伯看出了我們的失望,於是從口袋裡拿出了一大疊加起來大約有五公分厚的球員卡,找到了有郭泓志簽名的 rookie card 就送給了我們。我當然是喜出望外。我情不自禁地想,或許鋒哥也在他手上那一疊卡裡面?也可還能有很多現在或過去的大聯盟球星,說不定 Mike Piazza 當年也曾經簽過他手上的卡呢?
郭的未來
正當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郭果然在九月被叫上大聯盟,而且擔任先發。他在這個新角色上表現良好:五場先發之中,一勝一負,投29.1局,三振35人只保送7人,被安打28支責失10分(擔任先發的自責分率(ERA) 是 3.07)。他甚至在國聯分區冠軍系列賽中,先發對抗由老兵Tom Glavine領軍的紐約大都會隊。雖然他那天輸了,但是在生涯第一次季後賽的出賽,表現不差。
我衷心期盼,郭能保持健康,並且長期留在大聯盟投球。雖然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但他才25歲,如果他能保持健康,我們還有很多年可以期盼他的精彩表現。有時候,我禁不住要想,如果他從來沒有受這些傷,以他傷前 high-90 的快速球,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位台灣出身的大聯盟傳奇?這些年來,由於種種傷勢,郭的未來一度充滿不確定性,甚至可以說黯淡無光。不過,四年的努力有了代價,經歷身體和心理上重重的掙扎,郭一步步從地獄的底層拼了回來。我最佩服的,是他可以承受一般人無法承受之重,在面對這些難關的同時,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要做到這一點,如果不是有極為強烈的動機,和對棒球比賽的熱愛,是做不來的。終於,他現在離成功只差一步了。我期待能看到他在大聯盟闖出一番名號,這樣大家就都能聽到他不平凡的奮鬥故事。就算他最後不能成功,至少我絕對會記得,曾經有過一位偉大的球員,在不被眾多球迷看好,幾乎被主流媒體遺忘的情形下,孤獨地面對傷痛,為了追尋夢想永不放棄的故事。
以此文獻給投手丘上真正的勇者,郭泓志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