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7, 2007

無蝦米輸入法發明人.劉重次先生過世

今天逛 ptt 的時候,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 無蝦米輸入法的發明人,劉重次先生過世了。享年六十六歲。

接觸無蝦米輸入法是在大一的時候。由於幾個同學,像之群,正昀的推薦,開始學習這套輸入法。無蝦米的學習曲線蠻陡的,一開始實在是很不習慣。不過,因為我本來注音就打得很慢,所以看在無蝦米很可能可以加快我可憐的打字速度的份上,加上大一實在有不少空閒的時間,也沒什麼更好的事可以做,就繼續練下去。最後努力有收穫,我現在中打雖然沒有很快,但是至少是堪用的。

從大三開始,無蝦米不知道幫我省下了多少打字的時間。少了浪費在把腦袋裡的想法轉化成檔案的時間,我就有更多時間做別的事情。我花在學無蝦米的時間,早就已經回收了不知道多少倍。

真正熟了無蝦米之後,我個人對劉先生非常佩服。無蝦米是少數我從大學時代就開始擁有的正版軟體,而且後來還陸續付費升版數次。雖然無蝦米很容易就可以取得,不過,我覺得,這是一個真的做到讓我願意花錢支持的軟體。

說到這位劉重次先生,我非常喜歡他的 如何選擇中文輸入法 一文。在這篇文章裡,他詳細闡明了他對理想的中文輸入法的理念,還有他的無蝦米輸入法如何去達成這些要求。雖然輸入法可能只是一個小東西,但把一件小事做到最好,就是成功。

僅以此文向劉重次先生致敬。Rest in Peace。

Monday, October 22, 2007

【懷舊系列】林易增的引退賽

最近正好美國職棒季後賽打得火熱,對我這個球迷來說,是再好也不過的季節。
所以就應景一下,多推出棒球文章
這篇是我自認寫過棒球相關的最佳作。原文發表於 3/18/2001@ptt

===================================================

昨天是林易增的引退賽
作為一個從元年開始看球的老球迷
是絕對不可錯的比賽
看到了報紙上的廣告
我覺得自己沒有理由不捧場

所以,雖然台北棒球場拆了之後
看棒球對我來說不再是走路15分鐘的距離
而是至少一小時的通車
新莊棒球場我也搞不太清楚在哪裡
因為從大二後就沒再進球場了
我還是向住新莊的同學問了路
實驗室一行五個人下午就從學校出發了

時間沒把握好,到了球場已是六點五十左右
沒想到售票口竟然還排了至少五百人
一種錯覺讓我誤以為這不是受到賭博和那魯灣影響的中華職棒
現在不是職棒12年而是職棒四年
而我還是一個排隊一下午只為進場看球的國中生

可惜外野票賣完了
我們的坐位沒辦法最靠近今天的主角
進場之後,發現一壘區的兄弟加油區全滿
只好去坐在三壘,正好是離右外野最遠的地方
坐定時比賽已經來到三局上半了

不過我還是能很清楚地辨識右外野手林易增
這個不但在壘包上不安份
連準備守備時動作也特多的4號
他總是習慣趁投捕間交換暗號時做做伸展操
或者把手套從左手上拿下來用右手拿一陣又戴回去
然而只要投手準備出手
這個人就會變得像石像一樣專注
感覺像是等待衝出去的機會的獅子

從職棒元年開始我幾乎都買外野票進場
林易增也都一樣地守著他右外野的崗位
直到我不太看球的時候

三局下林易增安打上壘了
對面的象迷啦啦隊開始鼓噪了起來
我才注意到今天來了一些特別的人
像那個江大帥,幾年沒有見到了
沒想到他脫衣加油的習性還是不改

「盜盜盜」再一次響遍整個球場
大家都知道接下來他要做什麼
果然沒讓大家等太久
第一球林易增就跑了
可惜還是慢了點,被刺在二壘前

四局上,黃忠義一個右外野邊線的飛球
眼看就是個安打
忽然林易增天邊飛了出來
把球接進手套
真是一個精彩的守備讓我拍紅了手

棒球場上我最喜歡的就是美技守備
眼看就要穿越的球讓你的心往下沈(或往上飛)
突然守備的球員不知從何處而來,把球攔了下來
自己興奮之餘擦去額頭的冷汗
或者感到可惜而跺腳嘆息
這才發覺天堂和地獄只在一線之隔
於是我會拍手喝彩、或者我會大呼可惜
但就是這樣的play會讓我期待每一場比賽
不論演出的球員是哪一隊的

看到這裡忽然想起來兄弟的外野金三角
他們是讓我每次都買外野票入場的主因
(沒錢則是次要原因)
還記得最迷兄弟的那幾年
總覺得外野有了李居明、林易增、帝波(或偶而上場的王俊郎)
就讓人很放心
好像他們從來不會出問題
對手的飛球想要形成安打
真的得又強落點又妙才行

非常想再看他們再一次出現在三個外野手的位置
對我來說他們就代表兄弟隊

五局下林易增第二次上壘
不過還來不及回應看台上喊出的盜盜盜
下一棒就打出內野必死球了
而進場的球迷,就此失去了看他最後一次盜壘成功的機會

五局結束的退休儀式辦得不錯
林易增再次站上一壘
然後,在全場球迷的盜盜盜聲中跑向二壘
伴隨著大家的歡呼,使出他的招牌動作魚躍式滑壘衝向壘包
旁邊充當裁判的象偶擺出safe的手勢
林易增在攝影記者的鎂光燈包圍下站了起來
順勢拔起了二壘壘包,這個他在球場上追逐了三十幾年的目標
林易增高舉壘包,穿著他自豪的總是沾滿紅土的4號球衣,向滿場的觀眾致意

接下來是球衣退休
兄弟球團宣布從此刻起4號球衣專屬於林易增
並頒贈寫有「永遠的盜壘王」匾額
(說真的我沒看過寫這麼多字的匾額,實在有點怪)
致詞、繞場、行禮等等不在話下

行經三壘時林易增和興農的老球員一一擁抱
我最激動的是他跟王俊郎擁抱的一刻
其實昨天兄弟球團應該再把李居明和帝波找來參加他的退休儀式的
不過畢竟沒能實現,國內兩聯盟惡鬥到這個地步
不只棒運的未來受影響
連要退休的老將,都沒辦法和當年一起奮戰的戰友一起舉辦儀式
作為球迷的我們除了覺得可惜也不知該說什麼!

昨天球場的氣氛真的不錯
喊到了盜盜盜
唱到了勇士進行曲
看到了很久不見的人山人海的啦啦隊
連賽前不敢期待太多的波浪舞也重出江湖了

只是,國內職棒真能回到那個讓我充滿期待
讓我瘋狂、讓我感動的時候嗎?
希望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是這一場球而已

Saturday, October 20, 2007

資訊時代.旅行大不同

從2003年入境已來,我在美國已經待滿四年了。這段時間裡,我有空閒的時候,特別喜歡旅遊。在旅行的時候,我喜歡觀察周遭的人們 - 從他們的行為,我試著去推敲他們的生活形態和想法,還有這些可能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有些時候,一個很小的觀察點,甚至可以發展出很大一篇故事,甚至增加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這也是我認為旅行的樂趣之一。

我最新的觀察是,旅行者的需求正在改變。這個改變,並不是因為一時的高科技潮流,或者是某種膚淺的短暫流行,而是因為人們生活的方式在近年有了根本的改變。一路上我可以看到很多的小證據。我一路觀察,透過這些小證據,我可以比從前更清楚地看到,所謂的資訊時代真的來臨了。

永遠連線(always-connected)的生活模式

人們說網際網路是二十世紀末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它使得人們的生活更緊密地相連在一起。透過資訊的高速公路,一個坐在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可以去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人們可以完全不用離開日常生活的軌道,就造訪別的城市甚至國家,搜尋相當於成千上萬圖書館的藏書的資訊量,聽到世界上任何角落任何人的意見。而且,這個虛擬的世界的可能性,還一直持續地擴張,而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每天都更加地依賴電腦網路的存在。

這聽起來很棒,我們能做的事更多了,不是嗎?但是我有一個根本上的問題:這個讓你坐在書桌前就可以走遍天下的科技,同時也使得你不管走到哪裡,都沒有辦法離開你的書桌和日常工作,不管你喜不喜歡。有時候,因為連上網實在是太方便,太自然了,人們開始把連網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在無法連上網的時候,就開始覺得怪怪的,不舒服。

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在這個實體世界的位置,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現在人們至少每天都有一些時間花費在網路的虛擬空間裡,而使得你本身所處的城市、國家之類的地理位置,顯得不重要。或許還不到全然的無足輕重,不過和二十年前相比,是不重要的多了。在這趟旅程上,我也注意到了好幾個案例:在 Hatch, Utah 的 motel 裡,有一個年輕人向老闆詢問有沒有無線網路讓他收 email。當我在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的Sunrise Point欣賞美景的時候,我身旁的中年人卻在手機上談公事,而且一談就是十分鐘以上。當然,這兩位都不是為了在風景秀麗的環境裡處理工作,而專程長途跋涉到這裡。但是,儘管到了這邊境之地,保持聯絡實在是太容易了,所以就算是在度假,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之中繼續使用手機、email、無線網路這些東西保持工作上的聯絡。

這個趨勢雖然是漸近的,但它的確在改變人們的行為,同時也改變了旅館做生意的方式。這改變並非一夜之間,但是它真的發生了,而且它的效應還會繼續擴大。幾年之前,當我旅行的時候,我常常看到旅館打出 "HBO/ESPN/free breakfast/pool" 之類的招牌來吸引客人。到了現在,除了這些傳統的項目之外,免費無線網路也是一個常常出現在廣告招牌的東西。下面這張照片是我在 Utah 12 和 Utah 24 兩條公路的交叉口拍的,靠近 CapitalReef 國家公園的西側入口。


這張照片是在GreenRiver, Utah 拍的


在兩家旅館的招牌上,無線網路都是放在旅館提供的服務的最上面一項。這是在近一兩年才開始發生的。

我並不是反對無線網路或新的通訊科技。畢竟,這就是我研究的領域,人們普遍地接受它對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在這趟旅行上,我開始發現,如果我真的想要,我完全可以用email和手機和外界保持聯絡,而且我也真的努力嘗試這樣做。我在路上一天大約要查看email十次,才會覺得安心。考慮到我其實是在旅行,這麼做實在是有點怪,但是科技實在是太方便了,讓我覺得我不得不這麼做,而我也覺得人們會期待我做到這些。資訊時代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伴隨著這種方便,同時也帶來了一張隱形的網,讓我們逃不出,擺不脫。不論我身在何處,不論現在是幾點,不論我在做什麼,只要我採取行動,我就可以保持聯絡。而且,需要的努力實在是不大,這件事情,你知,我知,全天下人都知道,所以不如乾脆就保持聯絡吧。所謂 "getaway trip"(讓你逃離日常生活的旅行)的概念正在漸漸消失中,至少我覺得是如此。

或許我只是純粹害怕,有一天資訊科技進步到一個程度,使得我在實體世界的位置變得一點也不重要。想像一個近未來的生活,人們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在虛擬世界裡(或者說,我們在虛擬世界裡能做到的事越來越多)。結果,在這沒有邊界的虛擬世界,處在任何位置,就等同於處在所有位置 - 當這天真正到來,在實體世界裡,就不再會有任何一個地方,是值得造訪的。如果這天真的來臨,那旅行的意義就失去了,旅行這個概念也就死了。做為一個喜歡旅行的人,我希望,這一天不要來得太快。

(我覺得這段我英文寫得有不同的味道,特別保留如下:Probably I am just afraid that one da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comes so advanced that the physical location no longer matters. Envision a future when people live a great portion of their lives in virtual spaces. While being anywhere is equivalent to being everywhere else in the boundless virtual space, when that day comes, in the physical world nowhere can ever be somewhere. That would mark the end of the concept of traveling. I just hope that day will not arrive too soon.)

我在路上是怎麼做的?

我想,就算用最寬鬆的標準來認定,我也算是一個網路成癮的人了。在email這部分,尤其嚴重。在去年,我漸漸養成了很常查看email的習慣,幾乎每小時或甚至每半小時就要看一次。在有一段時間無法上線的時候,我就會開始有點焦慮不安。在這趟旅途之中,我盡量讓自己保持連線,一方面是為了解決一定得看 email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方便向親朋好友報信,以免大家不安。

我帶著我的筆記型電腦和一支一個月前剛買的新手機上路。這支電話配備有 GPRS 的功能,讓我可以在路上收發email,並且適時地採取必要的行動 - 結果,一路上都沒有需要立刻回應的緊急email進來,但是因為我可以時時注意email,這支電話確實讓我一路上的心情輕鬆不少,因為我現在已經是24小時,全天候連線了。


但是這只解決了問題的一半。手機拿來收信、看信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用它的小螢幕和數字鍵來回覆email的話,卻又顯得不足。幸好這支手機還有 bluetooth (藍芽)的介面,所以我可以把它和我的電腦相連,然後把它當成數據機來用,就可以連上網路了。在這趟旅途中,我從大部分的旅館都用手機的GPRS連線上網,這麼一來就算旅館的WLAN要收費或沒有WLAN,我也可以不用擔心了!電腦連上網之後,我就可以自在地收發email,訂明天的旅館,或者和Gainesville的朋友們聯絡,安排我到達之後安頓的事情 - 全部都在我的鍵盤上彈指之間就可以解決。



這樣新奇的上網方式,在兩個不同的面向都讓我感到非常驚訝:第一是,手機的 GPRS 上網速度和以往數據機撥接差不多快,這常常讓我感到很難忍受。回想數據機大行其道的時代,modem被視為高科技的產品,也不過就是十年前的事情而已。科技進步快到讓人難以想像,十年前最尖端的產品的速度,現在已經是無法忍受的龜速。第二,在1996年上演的電影《不可能的任務》的最後一場戲,疾駛的高速火車上,特務們試著用手機的網路連線把一份秘密名單在火車開進隧道之前傳出去。在那時候,這個場景是很高科技,很未來感,很酷的。十年之後,我,一個普通的無名研究生,就可以使用這只有尖端情報員才能使用的高檔服務。容我再說一次,科技進步快到讓人難以想像。

我對於通訊科技的進步充滿了複雜的感情。這些服務無疑都是很便利的,但擁有它們是好事,同時也是負擔。我想我們還是得和這些事物和平共存,而最後終究會習慣,然後有一天無視它們的存在,在這偉大的資訊時代裡。

Sunday, October 14, 2007

【懷舊系列】介紹 Eric Gagne

昨天美聯冠軍賽第二戰是一場很精彩的球賽
比賽最後勝敗的關鍵當然是在紅襪牛棚在兩邊的鐵牛大決戰之中先出狀況
而出狀況的人正好是我之前在 LA 非常喜歡的 closer Eric Gagne
想起我以前寫過一篇介紹他的文章,就去挖出來貼一下
希望他真的能把傷治好回到從前的 dominance,不管他是在哪一隊打球

(本文首次發表於 ptt2@3/14/2004,當初是貼在一個朋友的個人板上,有打廣告打到別人家的嫌疑)


嗯……有鑑於本版某重要人士不認得Eric Gagne
剛好今天開始一連放九天的春假
在閉關準備資格考之前,就稍微介紹一下這位LA的closer
(其實,有斑門弄斧的嫌疑……不管了請大家指教)

先看看這位選手歷年大聯盟成績

Season G GS IP H R ER HR BB SO W L SV HLD BLSV ERA
1999 5 5 30.0 18 8 7 3 15 30 1 1 0 0 -- 2.10
2000 20 19 101.1 106 62 58 20 60 79 4 6 0 0 -- 5.15
2001 33 24 151.2 144 90 80 24 46 130 6 7 0 0 -- 4.75
2002 77 0 82.1 55 18 18 6 16 114 4 1 52 1 4 1.97
2003 77 0 82.1 37 12 11 2 20 137 2 3 55 0 0 1.20

可以發現,他昇上大聯盟的頭三年定位是先發投手
但是成績只能算是soso
後來LA的前任closer Jeff Shaw 在2001年球季結束退休之後
不知道為什麼,就由Eric Gagne接下了closer的位置
(嗯,我注意大聯盟其實是來美國之後才開始的,資歷很淺哪)
沒有到初上任的Gagne,在擔任closer的第一季(2002)就表現優異
比從前擔任先發的工作都好很多
當然,毫無疑問地就在2003年繼續扛下這個位置

去年(2003)是E. Gagne大放異彩的一年
不但他在全年拿下2勝3敗,55救援成功的成績
更可怕的是他整年沒有一次blown save
就是在有救援成功的機會的時候,他從來沒有搞砸過
那三敗應該都是在平手的局面登板,後來投到輸的……
單季連續55救援成功寫下新大聯盟記錄
從2002後半起算跨年連續63次救援成功也是大聯記錄,而且還在持續中
其它投手相關的數據,自責分率1.20,投82.1局三振137保送20都非常優異
WHIP 0.69,對手打擊率 .133,更是到了可怕的地步
無怪去年E. Gagne順利拿下賽揚獎
儘管薪資仲裁失敗,年薪仍由2003年的0.55M狂漲成2004年5M……

以上這些都是數字,網路上都查得到
但是要真正見識E. Gagne對LA到底象徵什麼意義,則非得親自到道奇球場一趟才行

去年8/22是我第一次去道奇球場看球(嗯,其實總共也才一次而已)
基本上在美國現場看球不比台灣熱鬧
在美國棒球是「深入各個階層的運動」
也就是說球場什麼樣的人都有……
有全家家庭出遊的,有老先生老太太一起來看球的,還有感覺只是來野餐的
跟台灣大家去球場目的就是看球這麼單純的環境差很多

在台灣去球場很容易就可以high,因為所有觀眾都投入在球賽
光是那個敲加油棒打鼓的聲音就很振奮
雖然歌聲並不怎樣,標哥還是場場唱他的一支安打一支全壘打
現場的人都是真的去看球(或是看偶像)的年輕球迷為多
所以很容易看台上就可以來個一呼百應,自己帶著附近球迷亂喊的人應該是場場都有
樂隊啦(今年還有熊的樂隊……),大旗啦,後援會啦,場面真是熱鬧!
在美國這些通通都不存在!

基本上美國現場如果沒有什麼狀況,四萬人的比賽可能比台灣五千人還安靜
球場頂多就廣播帶大家喊一句 "Here we go Dodgers, here we go~~"
場邊有些試圖帶波浪舞的,根本就是沒什麼人理他
感覺很多人也沒什麼在看球,只是抱著東西吃個不停,不然聊天
打到緊張的地方也不太有人站起來
(其實這個應該說是國內的壞習慣,但是我也習慣了)
看台上還有人在玩海灘球的是怎樣?!

那天Dodgers一如往常地貧打,又是一場低比數的比賽
現場氣氛一直不熱
加上球員我又不熟,真的是看起來沒什麼投入的感覺
中間還竟然一度想睡覺……
整個前八局唯一讓我興奮的,是竟然我還能看到R. Henderson上場打球!
而且他那天還盜了一次二壘
(想當年他出道的時候,我才兩歲而已哪)

但是到了八局結束,LA領先,要進入九局上的時候
整個場面都不一樣了
整個球場的人都像夢遊了兩個半小時突然醒過來一樣開始騷動
外野的大計分板出現了一個Gagne的小頭,下面橫批"Game Over"
然後這個小頭就開始無限自我複製,一變二,二變四……
(基本上我覺得這個idea抄自駭客任務的Smith……)
觀眾也越來越大聲
當Gagne從牛棚開始走向投手丘
所有人都開始起立歡呼,喊著他的名字
這個四萬多人的場面,當然比從前一萬人喊王光輝要大聲多了

然後直到比賽結束就沒有人再坐下了,當然也不用站多久

Gagne就這樣日復一日承載著LA人對這支貧打球隊勝利的渴望
貧打不要緊……只要撐到了八局,有一分領先就夠了……

然後他一整年都沒有讓大家失望過一次

------------------------------------------------

基本上我是覺得LA這支球隊的型這幾年不大會改變
與其寄望靠棒子敲倒對手,還不如靠堅守加搶分,最後召喚甘爺來得實際……
這個就是最近的LA模式……在我看球這麼多年,還沒有支持過這樣風格的球隊
畢竟中職closer的位置並不明確
closer又抓出來先發,或者closer有時候還兼中繼丟個三局也不是少有的事
甚至小落後或領先很多的時候也派closer上場……

在LA,看到Gagne上場,就可以有一種對勝利的期待
未來幾年我應該可以好好體會這種感覺……

Saturday, October 13, 2007

【懷舊系列】赴美滿月

(本篇發表時間是 2003/8/25 09:00 @ ptt,是我入境美國滿一個月的心得)

算算日子,入境美國已經有正好一個月了
剛好明天就要開學
時間過得真快!
上星期四考完了兩年來的第一次考試
這個週末是我入境已來最悠閒的時候
可以到處晃晃,順便寫點感想

說起這剛來到異鄉的一個月
其實生活上非常的忙亂不安定
因為來到另一個國家,整個人和自己原先有的一切完全切離
沒有身分,沒有記錄,沒有證件,沒有當地人理所當然會擁有的生活背景知識
感覺有點像新生的嬰兒來到這個世界,重新經歷了一次誕生的過程
不同的地方是,這個嬰兒有各種成年人的需求和能力
而且要自己照顧自己

幸好有我同學的建議
我提早來到美國
一切該安頓的,都能夠在明天開學之前處理好了

洛杉磯是個奇妙的地方
感覺像是把世界上各個角落取下一點,塞到同一個城市裡面去
這裡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不同地方的文化
雖然大家都是住在美國,卻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自己的生活習慣

以前國中上地理課的時候有個地方說美國是"民族的融爐"
我的地理老師跟我們說這個說法落伍了
新的學說都用"沙拉碗"取代"融爐"的說法
理由是大家雖然混在一起,卻仍然能很明確的分辨出來彼此的差異
像是沙拉一樣
那時候雖然是記起來了,我卻不能理解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差異
直到親身來到美國生活才能領會

在這裡不同族群的生活圈十分明顯
像我住在韓國城(Korea Town),滿街招牌都一定有韓文,有的甚至還沒寫英文
路上走的一半以上是韓國面孔
走進店裡店員也是直接跟我講韓文,完全不會認為我是別的國家的人
但是如果到了中國城,那就是滿街中文
人們嘴裡講著京片子、廣東話、閩南語、還有各種聽不懂的中國方言
有些地方很多墨西哥人、黑人,學校裡很多印度人
講的英文真的是南腔北調,什麼奇怪的口音都有
連電視台也有英語的,西班牙語的,韓語/日語/國語的亞洲台

這裡可能有世界上最有錢的一些人,住在好萊塢地區的明星們(雖然還沒見過)
這裡可能也有世界上最窮的一群人,就是downtown地區的遊民
他們看起來比台灣的街友穿著還要破爛
第一次開車經過downtown的時候,看到這麼一群人
他們的眼神空洞,看起來沒有生氣,沒有希望
真的是讓人打從心底覺得可憐

很奇妙的是,這麼差異巨大的各種人群構成的集合體
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目標,各有各的文化和語言
大部分時間卻都能相安無事地生活在一個都市裡
實在是很難想像

不過,拉遠點來看,這個地球不也是這樣嗎?
窮的富的,民主的獨裁的,生活方式各異的各個國家
也是都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只是在洛杉磯,可在很小的尺度觀察到這樣子的縮影,所以感受特別強烈

明天就開學了,但是我都還沒有時間出去玩
不知道接下來的生活會不會很忙……

Tuesday, October 09, 2007

我的愛車小白及行車概況

我想,除了寫一路上旅行的見聞之外,我也應該要花些篇幅介紹這次和我一同旅行的好伙伴 - 我的愛車。我的車一路上都很乖的沒有亂鬧脾氣,這對我這趟橫跨美國的搬家之旅最終的大成功,有很重要的貢獻。在這趟旅行結束之後,我發現我和自己的車親近多了,而且它還有了名字 - 叫做小白,理由非常清楚。小白是 1997 年生的 Toyota Corolla。

我和小白的第一次見面是在 LA 的一間二手車行,中文好像叫一路發汽車,時間是我入境美國僅僅一星期之後。在當時,我決定了不要住在 USC 周邊,所以急需購買汽車。我於是和我媽媽及我爸爸在 LA 的朋友,何叔叔,一起到車行看車。看到後來,我要在兩台 Toyota Corolla,小白和小黑之間,做最後的購買決定。小黑年紀比較大,但是哩程比較少。但是何叔叔建議我說,在 LA 的盛夏,開白色的車要比開黑色的車涼快得多,一摸車殼,好像果然如此。所以我就決定要和小白在一起了。

從那之後小白的表現就一直非常可靠。Corolla 當然不是可以拿來比賽用的車,但是在可靠度上,(至少我這台)從來都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在三年之間,小白從來沒出過任何機件上的問題。我幾乎可以忘記,車子和其它任何東西一樣,也是會壞的。當我開始計畫這趟開車搬家之旅的時候,我也是先擔心我自己能不能負擔,才想到車子的事情。這個思考順序,充分說明了我對小白的信賴。

當然這趟旅行對小白來說是件苦差事。除了要橫跨3000哩漫漫長路之外,整台車還裝滿了我的家當(照片請看這邊)。但是它一路上都謹守崗位,唯一發生的問題,也只是因為壓到釘子造成的輪胎漏氣。我非常,非常感激 - 小白盡了一切的努力,使這趟旅程成為一個快樂的回憶。

車裡的景象

我用下面幾張照片,來解釋我車上的系統。就像長年在路上奔走的卡車司機一樣,我開始學會了在車子這個小空間裡規畫自己的系統 - 有點像規畫自己的辦公桌那樣,把東西都放到位,讓接下來的工作能順利展開。一開始的時候,因為缺乏經驗,我當然是毫無頭緒,缺乏組織,一團混亂。但隨著時間過去,我覺得自己進步很快。在短短十幾天內,我幾乎白天都待在車上。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經驗,不過也很快地讓我學到經驗,能夠更有效地開車,和組織車裡的事物。

在頭幾天,我的副駕駛座上一團混亂。所有我會用得到的東西都在這,但是它們毫無秩序地堆在一起。你不會喜歡這種做法。我自己也不喜歡這種作法。


但是當旅程到了後段,一切都好多了。我得特別強調,我不是為了拍一張美美的照片才特別收拾這塊地方。照相機的袋子,讓我就算在開車中,也能迅速拿起相機拍照。旁邊的書包裡,有所有我需要的旅行資訊 - 地圖,還有我自己做的筆記。

這兩瓶水是我自己的計時系統。在正常情形下,我大約每小時可以喝一罐水。當兩罐水都喝光的時候,我就知道該是停車休息,上廁所的時間了。我在副駕駛座的踏腳處,放了好幾大罐水。旁邊的背包帶的是筆記型電腦,以防我在路上需要查資料 - 它在輪胎漏氣的事件裡,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我的手機固定在冷氣出風口上的架子上,這就是我半個月以來的通訊中心。因為出門在外,我盡量保持每天和台北總指揮部聯絡,以免大家太擔心。再往右手邊看,我的全家福相片很巧妙地卡在擋風玻璃和儀表板上的凹洞之間。


橫跨美國是有多難?


當我和別人討論我開車搬家的計畫的時候,大家普遍擔心的事情,都是我到底能不能安全地開車到達目的地,而不是我一路上能不能安排妥當,進行一趟快樂的搬家之旅。說實在,這種對我開車能力的質疑,讓我有些不是滋味。雖然說,我的確不是職業的駕駛人,但是我自認為在開車方面,已經有了充分的訓練,能力和經驗應該也不是問題。這一部分和我的出身有關 - 如果說 LA 的交通是出了名的糟糕,那我的故鄉台北市的交通,就只能用一場混亂來形容了。我在這兩個城市加起來有十年以上的駕駛經驗,面對各種各樣的路況,我想我應該已經看得夠多了。

每當我告訴別人我開車橫跨美國的搬家之旅的時候,普遍的反應都是「那一定很辛苦吧?真厲害」。嗯,表面上看起來或許有點麻煩,但是我想說,實際上它一點都不難啊。除了我經過的幾個主要城市之外,我一路上經過的道路都不那麼繁忙,甚至簡單到了有點無趣的程度。我甚至可以說,我會推薦這樣的行程,做為新手的開車訓練:整條路上的視野都很開闊,你可以一直開好長一段路,都不用去碰一下剎車。路上最危險的因子,不是來自旁邊的車輛,而是自己腦袋裡的瞌睡蟲,因為路況實在是太單調了。開車橫跨美國,和在城市裡開車比起來,實在是簡單的多了。

當然差異總是有的。最明顯能感受到的,是在路上面對的車流完全不同。在城市裡一般說來總是以小型車居多,不過在橫跨美國的州際高速公路上,大約 50% 以上的車都是大卡車。聽起來有點嚇人,不過,我列出了好幾個理由,讓你相信,事實上卡車比一般的小車安全的多了:(1)大部分卡車都是職業司機駕駛的,充分的開車經驗,讓他們對各種不同的路況和車流都更有能力處理。(2)職業司機靠開卡車生活,所以他們應該比較不會亂開車,弄到把駕照吊銷。一路上遇到的卡車,99.9% 都開得很守規矩。(3)通常卡車的維修也比一般車輛更定時、更照規矩,畢竟是維生的工具。一路上我看到很多故障停在路邊的小車,但走完一趟美國,故障的卡車則是一輛都沒看見。考量這些因素,路上的大卡車看起來雖然可怕,但往往不是真正的威脅。真正的潛在不安定因素,反而是某些小車,因為駕駛人不負責任或瘋狂的行為,才是最危險的。

比較有挑戰性的部分,應該是找路的過程。在城市之間通常都是非常簡單的,只要順著高速公路開下去就好了。但是在城市裡,高速公路匯聚,形成錯綜複雜的交流系統,才是最主要的挑戰。雖然 LA 號稱有全國最複雜的高速公路系統,我也聽過只要能處理 LA 的交通問題,行遍全國都不成問題這種說法,但事實上,很多位在主要高速公路交會點的城市,它們的系統和 LA 比起來也不惶多讓,至少對第一次造訪的人來說,是夠複雜的了。在我經過的城市裡,Kansas City, St. Louis, Nashville, 和 Atlanta 是幾個特別讓我感到棘手的地方。幸運的是,我一路都沒有迷路過,而這也是造成我快樂的旅行經驗的原因之一。

很好玩的是,我雖然很喜歡各種高科技產品,我在規畫這趟旅行的時候卻從來就沒有考慮過使用日漸普及的 GPS 導航系統。關於規畫旅行,我是一個老學院派 - 地圖就是最好的資訊來源。在路程上,我養成了每天睡前複習明天要走的路段,而且在一本專屬的小本子上寫下筆記的習慣。這對我來說,遠比靠一個會講話的小盒子帶我左轉右轉有意思多了。

我的導航系統: AAA 提供的區域地圖,各州地圖,和城市地圖系列。下面的筆記本算是cache,暫存重要資料用的。


我在這另一篇文章裡,提供一些在得到第一手經驗之後,想到的長途長車建議。

Saturday, October 06, 2007

八月二十二 - 猶他州景觀道路12號及國會礁脈(Capitol Reef)國家公園 (2)

速訪 Capital Reef National Park

吃完中飯,我心不甘情不願地轉上Utah 24。在我內心深處,我還在渴望剛剛那段美麗的景觀道路能夠更長,讓我開得更久。不過,所有美麗的事物都有一定的保存期限,這一條景觀道路也不例外。

我對 Capital Reef National Park 做了非常少的功課,因為我知道多半我只是路過,沒有多少時間能好好探索一番。但是,當我沿著 Utah 24 接近這個國家公園的時候,我就發現這是個壞的決定。眼前的大岩石山看起來也是美麗而獨特,就像我前兩天去的國家公園們一樣。才走到門口,我就有點後悔沒有好好了解這個國家公園,然後安排多一點時間給它。


從 Utah 24 前往 Capital Reef NP


我以遊客中心的介紹短片做為開場,展開我在這個國家公園的短暫停留。這是在沒有時間,又沒有做功課的情形下,最安全的選擇。Capital Reef National Park 是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後取名的。在當時,很多新移民從東岸向西邊的荒野移動,當他們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他們的戰爭經驗使他們注意到,這是一個天然的堡壘(易守難攻的地形),而遠處圓頂的山脈的形狀,又看起來很像國會大廈的拱形屋頂。於是他們就創造了 Capital Reef 這個名字。

Capital Reef NP 的特色是許多圓頂的大形石頭或小山

圓頂一個接一個,直到天邊

一張近照

Capital Reef 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公園。如果想要好好參觀的話,很多地方都要 hiking 才能到達,但是我今天顯然沒有時間,於是我只能參訪它的一小部分。我和遊客中心的 ranger 小小的討論一番之後,決定前往遊客中心南邊的一條小景觀道路。這是一條全長12哩的泥土路,帶領遊客深入高聳的石群之間。沿著路開下去,很快我就發現到,這些大形的石頭山,就像 Bryce Canyon 的小石堆一樣,各有各的形貌。這條景觀道路左曲右彎,切過群山之間的峽谷,讓我從不同的角度,仰望四周的圓形山峰。車在泥土路上開不快,反而讓我有充裕的時間在駕駛座上欣賞風景。


仰望山頂

轉到山的另一邊,突然烏雲四合,形成另一種不同風光

景觀道路的底端,連到一條 hiking 小徑。我沒有時間往下走了。

在泥土路上開車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新體驗

開完泥土路,車變得超髒…那天的雲很漂亮!

我在這條小路的底端轉回頭,沿路又開了回來 - 雖然有一條 hiking 的小路在那邊,我還是決定暫時忽略。在我往回開到半路的時候,忽然下起了一陣小雨,這就更讓我慶幸剛才沒有走上那條小路了。時間已經是下午三點左右,而今天的路大約只開到半程,我只好決定不再繼繼耽擱,直接開上 Utah 24 往東前進。我知道這個國家公園還有很多可看的東西沒看,不過我想最重要的還是按時完成今天的行程。

向東邊下雨的地方前進。

風景如詩如畫,可惜我卻得加速離開

美國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來到美國的這個部分,我可以深深體會這句話的含意。Capital Reef NP 一路上遊客非常稀少,和 Zion 或 Bryce 相比,路上的車子幾乎可以用"不存在"來形容。或許是因為這個國家公園藏身在深山裡的關係吧。不過,這裡的景緻絕對是不比前兩個地方遜色的。可惜停留時間不長,讓我只能很表面地繞過幾個容易到達的點。

雷雨.彩虹.日落

我整個下午都依照計畫行車,先是經由 Utah 24 穿過 Capital Reef NP,然後轉上 US-89 公路往北走。一旦離開了 Capital Reef NP 所在的山區,在 US-89 公路上我又行經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這個地方的車少到誇張,我開了超過一小時,雙向加起來可能還看不到一百台車。開闊的視野和稀少的車流量使我開始產生一種錯覺,彷彿我旅行到了另外一個空間,而我的車子是這個空間裡唯一的人造物品。這種孤立感是很奇特的,不過並不會讓我感到不舒服。整體說來,這還是一段很不錯的駕駛經驗。

在 US-89 公路上,由於開闊的視野,我也得以觀賞到這輩子第一次看到的大規模雨景。從車窗外出去,我可以辨視出整個平原上,哪些地方在下雨,哪些地方沒下雨。雨一片一片毫無規則地,從廣大的蒼穹靜靜地灑落,像銀色的絲帶,連結了淡灰色無邊的天空,和底下孤寂的大地。一片片的雨像是布置妥當的裝飾品從天而下,但卻又不休止地移動變幻,像自然生成的霓虹劇場。從車窗望出去,就可以看到至少三四處神奇的下雨秀,環繞著我的車子,遠近、大小、密度各有不同。我坐在大自然提供的聲光劇場裡,像從沒見識過一樣觀察著這些雨 - 這在城市裡真的是不可能看到的。偶爾,閃電劃過天際,在電光火石的一瞬,我可以看到一束光連接相距數公里的雲層和大地,然後一切又歸於靜寂 - 這是這舞台上極具震撼力的特效,我雖然很想,不過卻完全沒辦法用相機捕捉到這驚人的一瞬間。有時候,我可以遠遠地看到前方有一片下雨的區域,然後隨著道路開進這片雨中,幾分鐘之後又開了出來。這實在是很有趣。我帶著敬畏的心情開過這精彩的自然大秀,終於來到了 I-70 的交接處。

前方左右側各有幾片雨…

雨有時候厚得像窗簾…

有時候又細得像絲…

當我剛轉上 I-70 的時候,有那麼一瞬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轉錯路了。這裡的 Interstate 高速公路和我在 LA 熟悉的 Interstate 完全是兩種景象 - LA 的 Interstate 永遠塞滿了車,這邊的 Interstate 卻幾乎沒有任何車,空到需要路牌來告訴我它的確是 I-70 沒錯。我沿著這條讓我很不習慣的州際高公路來到了我今天的目的地,小鎮Green River。

沒錯,這是 Interstate。沒車。

當我在 Green River 鎮上採買糧食的時候,我又再一次見識到我看了很多次,但卻從沒有這樣子看過的東西 - 這次的主角是虹和霓。在一間小 grocery store 的停車場,我正好抬頭看到了高掛空中的滿滿180度的虹和霓。真的很美,可惜我從來沒有能這樣子看過它們。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又在 Green River 的街上望著日落興嘆 - 在城市裡,真的是看不到這種景色。

我這輩子看過最完整的虹和霓

…接著是美麗的日落


整體來說,這是讓我重新領會單純未開發的大自然之美的一天 - 無盡的寬廣視野、雷雨、彩虹、日落。這些都是非常普通的概念,但是對在城市裡長大的我來說,卻從來沒有機會了解原來它們可以美到這種程度。對我來說,這是另一種大開眼界,重新去體會我不曾真正欣賞過的普通事物。

我今晚住在 Motel-6,它是提供廉價但還算可靠的房間給預算有限的旅人的好伙伴。我在前一天稍微結算了一下到目前為止花了多少錢,然後做成了我應該要做一些預算控制的結論。接下來的路還長,得省著點用。

Tuesday, October 02, 2007

八月二十二 - 猶他州景觀道路12號及國會礁脈(Capitol Reef)國家公園 (1)

今天我又起了一個大早,把所有行李上車之後,開始往東出發。依照計畫,今天我要走 Utah 州景觀道路12號(Utah Scenic Byway 12),穿過 Capital Reef National Park(在網路上找到的翻譯,好像叫做國會礁脈國家公園,真怪的名字),最後到達 Green River 這個小鎮過夜。因為我還沒有事先訂好今晚的旅館,今天的行程有比較高的彈性,或者也可以說是不確定性,看你怎麼看。從今天開始,我大部分的行程都是還沒有敲定,可以隨時改變的 - 我之前離開家的時候,覺得預先訂一星期的旅館已經夠大膽了,畢竟這種長途開車之旅,隨時都會有變動,我不想在上路之前,就把整個行程都鎖死。

我今天的目標非常簡單,就是從 Utah 州的西半邊移動到東半邊,如此而已。在安排行程的時候,這段路到底要不要額外安排一天,記得是讓我思考許久的一個問題。最後我決定取道距離最短的 state highway,不走比較大條的 Interstate,然後把 Capital Reef National Park 和移動日合在一起。依今天要開的哩程計算,我在 Capital Reef 不會有太多的時間,另外我也不對所謂的景觀道路抱有太高的期望。我的期待,就是這是一個標準的移動日,如果我看到什麼好景色,那就算是額外的加分吧。我會有這種消極的想法,一部分是和我在美國第一次旅行的經驗有關:在我來美國的第一個寒假,我選擇沿加州知名的太平洋海岸道路(Pacific Coast highway,也就是 CA-1)北上,花了兩天的時間,慢慢從 LA 開到 San Francisco。在開完這段大家都稱贊的路程之後,我第一個想問的問題竟然是「到底風景在哪裡?這個真的就是有名的 CA-1嗎?」或許,那時我還沈浸在出國之前到蘇花公路一遊的回憶裡。說到美麗的海岸景觀道路,我還是認為蘇花公路舉世無匹,更何況它全程只有一百多公里,很輕易就可以飽覽美麗的風光。雖然說 CA-1 並不差,不過我真的不覺得它有符合它的名聲。從那次之後,我對所有有名的景觀道路,常常就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所以,當我開始這天的行程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它將變成我到目前為止有過的最棒的開車體驗之一。

Utah 州景觀道路12號

在地圖上,Utah 州景觀道路12號是從 US-89 分岔出去,經過我昨天去過的 Bryce Canyon 門口,再一路向東行,最後結束在 Torrey, UT,正好在 Capital Reef NP 的西側。這和我要行進的方向不謀而合,因此我決定要走完這條路的全程。

今天的行程的前一小段和我昨天前往 Bryce Canyon 的路程是一樣的。但是,通過 Bryce Canyon 的門口的時候,我不用轉往南,而是繼續在 Byway 12 上向東前進。我一路開下去,人跡就越來越少了。每當我往前多開一哩路,我就更加遠離文明世界,往人跡罕至的荒野中前進。

這一路上的景觀,和我生命中熟知的事物完全不同。我這輩子大部分都住在城市裡,因此我習慣的視野總是被各式各樣的人造建築給限制住。但是在這裡,不論我往哪個方向看去,在我和地平線之間,幾乎都是毫無阻隔。我被這廣大無邊的空間包容著,從心靈深處某個小小角落開始,我可以感受到一種長期存在的,無形的枷鎖慢慢被解開了,然後我毫無理由地快樂起來。我只是很單純地享受這一路上的空曠感,和在這無邊際的世界裡開車的樂趣。

我這天在路上看到的景觀,實在是很難以形容。我只能說,就算用盡天下的言語,也無法描述我當下的感受。就算是全像攝影,也沒有辦法完全捕捉眼前的美麗。我認為,一切人造的事物,在這大自然創造的無邊的開闊空間裡,都顯得微不足道。因為受到了過度的震撼和極大的滿足,有好幾次,我幾乎忍不住要流下淚來。是的,真的有這麼好。你一定要自己來到這裡,才能明白我在說什麼。

這一路上的旅人非常少,所以大部分的時間裡,我都是獨自一台車穿過整個曠野。沿路上有很多個觀景點,提供無邊無際的視野。雖然說,站在那裡望出去,真的說不上來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我卻覺得眼前的景緻是非常獨特的。我每來到一個觀景點,極目四望,都讓我對走上這段路感到欣喜。雖然說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得擠在我的 Toyota Corolla 有限的空間裡,我卻完全不覺得受到空間上的限制,因為只要張眼望去,我就可以看到最遠的天邊,直到地平線為止。高原上較稀薄的空氣和晴朗的天氣對能見度都有很大的幫助,一路上美景相伴,從頭到尾都是很愉快的駕駛經驗。

我在下面放了一些我那天照的照片。不過我要再次提醒,這些照片並不能完全傳達我那天受到的極深的震撼。你一定要親自來到這裡,才能確認我到底在說些什麼。


在 Utah Byway 12 西側盡頭的 Red Canyon,是今天這段旅程的起點

Red Canyon的一個小隧道

道路切過兩座小山丘的中間

我在 Utah Byway 12 往東前進,眼前盡是一片開闊視野

半路上我經過了Grand Staircase-Escalante National Monument 的旅客中心。我只在這個旅客中心匆匆一瞥,沒有進一步探索。不過,在遊客中心一面牆上的標語深得我心。Mr. Williams 說得好「如果我們說,這邊什麼都沒有,那事實上是我們沒有看見」


我從這個遊客中心再繼續往東開,這裡的景觀就更開闊了。每轉一個彎,都可能有意外的驚喜。我記得好幾次我忍不住哇的一聲喊出來,就好像雲霄飛車衝下陡坡的時候那樣。在 Byway 12 這一段路上的景色實在是太壯麗了,我想它可能是我進入美國以來看到的最美景觀。台灣是一個狹小多山的島嶼,我們對群山或海岸的景色都很熟悉,但是卻很少有機會看到如此開闊的高原景觀。這段路程正好補上了我經驗中的空白地帶,提供一個讓我大開眼界的機會。正因為旅行能增廣見聞,豐富人生經歷,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熱愛它。有時候,平凡無奇的活動,像是開車,時間地點對了的話,也會是很不錯的體驗。

從一個高處的觀景點往下看,蜿延的道路像一條蛇似地切過無邊的曠野。當我站在這邊的時候,一股孤寂感油然而生。我得一個人走過這孤獨的旅程,到達我的目的。

越過高原上的丘陵地,向我剛剛拍到的峽谷下降

一個叫 Boynton Overlook 的景點。景觀也是很美。

一路上旅行的人很少,我好不容易找到人可以幫我拍照!

另一個觀景點,名字忘了。

一個可以俯瞰一個大盆地的觀景點。觀景處的告示牌寫著,我眼睛看得到的範圍有整個 Connecticut 州,或者歐洲小國 Luxembourg(盧森堡)的大小!

另一個觀景點…一路上有太多觀景點要停車,使得我花了遠多過預計的時間才開完Byway 12 全程。

從乘客座位外面,可以看見剛剛的大盆地。

正前方一座小山

最後我終於來到了 Utah 12 和 Utah 24 兩條公路的交點。我在此稍做休息,並且到 Subway 吃個很晚的中餐。我站在路口的加油站,回首來時路,了解到我可能剛剛開完從我學會開車以來,開過的最棒一段路。它和我經過的所有地方都那麼的不同。我心情雀躍地跳上車,開上 Utah 24 公路前往 Capital Reef National Park,繼續我今天下半天的行程。

Utah Byway 12 的東側終點,和 Utah 24 的交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