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31, 2008

Candidacy Exam

一月29考了 candidacy exam/proposal(話說這個東西每個學校名字都不一樣,造成大家溝通困難,真討厭),現在是 Ph.D. candidate 了,感覺畢業也進入射程範圍,應該要趕快再拼一拼,想辦法畢業。

這個 candidacy exam 的 presentation 我練習了超久,發現 presentation 這種東西真的是騙不了人,有練習多少,就有多少效果。當我對 slides 熟到幾乎不用回頭看,不用想,就知道現在出現的是什麼,該講什麼話都好像變成脊髓反射的時候,就算緊張也不會有任何影響。這樣子雖然說感覺好像很機械化,沒有人味,但是所謂的 "脫稿演出",也是要原來就有一個打算要依循的稿件,才能脫稿啊。不過,如果每個 presentation 都要練習到這樣,那真是辛苦啊。難道就沒有什麼增加練習效率的好方法嗎?

我把我的方法記載下來,看看有什麼可以改善的空間:

1. 做好投影片
2. 寫出 presentation 的逐字稿
3. 自己翻看投影片,對照逐字稿來做修改,減少稿件與投影片看起來不搭的地方
3.1 試講一,接收別人(特別是老闆)的意見,修改投影片、逐字稿
4. 製做第二版投影片、逐字稿
5. 如果對這一版本已經有一定的信心,可以開始練習"把 presentation 變成記憶",步驟如下
5.1 自己播放投影片,並大聲朗讀逐字稿
5.2 讀過幾次逐字稿之後,自己播放投影片並對著投影片做 presentation
5.3 用 V8 拍下自己的 presentation,然後邊看錄影帶邊對逐字稿,把差異的部分標註起來
5.4 每天睡前閱讀逐字稿,強化自己的記憶
6. 試講二,再收取別人的意見,做細部調節
7. 用 V8 拍到一次自己大致滿意的 presentation,這個東西就是我的 "範本"
8. 繼續強化記憶
8.1 反覆收看範本
8.2 對自己覺得還要練習的片段,再反覆練習
8.3 睡前閱讀逐字稿
9. 試講三,要求觀眾隨時提問,打斷自己的 presentation,確保在有人提問的狀況下,我能順利回到本來的 presentation 流程。

如果一切順利,經過這樣的練習流程,到正式上台那天,我會有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雖然在台上講話的人是我,我自己卻會覺得那不是我在講話,我的靈魂好像在某個遙遠的地方看著自己,現在站在台上講話。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某個 conference 的 presentation。當我跟我老闆說,我有這種奇妙的感覺的時候,他說,這樣就對了。不過這次 candidacy exam 卻沒有到達這個 state,畢竟是考試,還要一路回答問題,不是唱獨角戲。不過,過了就是過了,還是很開心。

Tuesday, January 29, 2008

【懷舊系列】私之茶的回憶 5

本文首次發表於 3/18/2000 nturs 版 @ptt

去私之茶的日子多了,也鬧過幾個和那裡有關的笑話。

某一天,一個姐姐點了一碗小雞絲麵,麵上來之後,看她拿著筷子,在碗裡
東翻西攪地,不知道在找什麼。

另一個人問:「妳在做什麼呀?」「沒有啦,我在想,雞絲到哪裡去了。」

我相信以上的笑話一定有人看不懂。其實,我自己也不該笑她的,因為我也
是在那一天才知道,原來雞絲麵裡是不會有雞絲的。

× × ×

「加飯,加珍珠,加西米,請註明對象」點菜單上這麼寫著。

私之茶的餐點量不太多,吃完一份的感覺是剛好不太夠,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也從來很少人想要加飯。可能是因為菜也太少了吧。

某一天式豪很餓,想要加飯。「加飯十塊,真貴。」他說「加西米只要五塊
……反正一樣是澱粉,我註明飯上加西米,不知道老闆會怎樣。」

我覺得這真是個大膽的提議,可惜後來他沒有真的這樣做。老闆娘倒底會有
什麼樣的反應,我們也永遠無從知道了。

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懷舊系列】私之茶的回憶 4

本文首次發表於 2/27/2000 nturs 版 @ptt

新學期開始了。上個學期的新生,這學期大多接了各幹部,和社團的關連也更
深了。

從那時候起,常接到像這樣的通知:
「下星期二家聚,地點在私之茶。」
「明天學術開會,在私之茶。」
「星期五討論教案好了。」「去哪裡?」「在私之茶。」

總而言之,從一下那個學期開始,私之茶開始全面地進入我的生活,變成一個
重要的據點。

認識私之茶的老闆娘也大概是在那時候。

農服這個社團的特色之一是人多。不管什麼理由,我們去到私之茶幾乎都得占
據一張大桌,而且大吵大鬧,從吃飯時間一直到八九點。我想老闆娘對這群「
惡客」應該也漸漸熟悉了,後來有些我到得早的時候,她都會說:「你又來啦
?」「今天有幾個人要來?」之類的話,而且主動帶我到大桌那邊去坐。僅管
暫時只有我一個人,她也容忍我占著一張大桌。對於她的體諒,容許我們社團
隨到隨占,從來不用訂位,考慮到當時她們店裡經常的客滿情形,我想台大農
服還真是欠了她一份情。

也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去私之茶的次數,也從偶一為之,變成常常,到最後幾
乎變成我們社團討論事情的第一選擇。尤其是在45期社辦搬去國青之後,就更
是如此了。

星光大道雜談

這星期星光二班的比賽結束了。我來寫一些我對這個目前紅到火熱的節目的觀感。

我來美國四年半,《星光大道》是我第一個有固定收看的台灣節目。理由當然有很多,第一或許是因為,我對比賽性質的節目本來就有奇怪的偏好;第二是,phd念到後期,說真的反而比前期輕鬆一些;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外在條件的成熟 - 我記得我剛來美國的時候,身邊一些同學為了要 follow 台灣的節目,非常辛苦,不是要拜託台灣的友人開FTP,就是每星期上 BT/eDonkey 去找,再不然就得開車到 LA 華人區租錄影帶。現在影音 blog 和分享網站的成熟,讓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看到台灣的節目,BBS 上充滿了分享魔人,星期五晚上我回到家,離首播才半天不到,所有各式各樣的 cut,剪掉廣告的,依歌手整理的,高畫質的,都已經放好了 link等我去看。科技進步真是太方便了,我想現在剛出國的人,造成鄉愁的理由又可以少了一項吧。不過這不是我今天的重點,今天要說的是節目本身。

《星光大道》在台灣歌唱節目界吹起一陣旋風,我一開始一直不得其解。節目本身是不錯,但是選秀歌唱節目幾十年來都不曾中斷過,台灣又是個全民愛唱歌的國家,能唱的人也從來都沒有少過,但為什麼就獨獨《星光大道》大紅呢?直到星光二的總決賽,王偉忠不經意的一句話,才點醒了我。他說:「星光是個有故事的比賽」是的,我認為就是故事,造成了這個絕大的不同。我想起幾年前,朋友來 LA 玩,他們去了 Disney,Universal Studio,Magic Mountain 三個樂園,結果給出的評價是,Disney 10分滿分,Universal Studio 5分,Magic Mountain 3分。他們說,造成這個差別的原因,是因為 Disney 的世界有完整的角色塑造和他們各自的故事,整個樂園因此而顯得立體;Universal Studio 雖然設施都和電影有關,但卻沒有人物的塑造,而且各種不同風格的電影都有設施,放在一起顯得不搭;Magic Mountain則在這部分完全缺乏,因此就算雲霄飛車再刺激,也只是爽一下就沒了。《星光大道》巧妙運用了參賽者的故事,加上主持人陶子訪問的方式,使得他們對觀眾來說,不只是出來唱一首歌的參賽者(這種方式的典型應該是《五燈獎》,印象中就算一個人五度五關,比了大半年,觀眾對他的認識依然非常有限),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雖然大部分的故事,並不會比你或我的更豐富到哪裡去,但是人性中的好奇,或者說得難聽一點,窺探的欲望,使得這樣子的手法,比起純唱歌(就算唱的人唱功一流)更吸引群眾,加上場外媒體的推波助瀾,就造成了所謂的星光現象 - 大家都在看,大家都在等,大家都在討論,大家都想要知道,故事裡的角色們最後會怎樣。

所以我同意,這個比賽的參賽者很可憐,他們不但賣藝,還要把自己的生活也拿出來讓製作單位消費,滿足群眾的窺視欲。但,話雖如此說,我卻從來不覺得,製作單位有做假、故意製造高潮的可能 - 這點和許多網友的看法不同。在爆料風盛行的年代,紙包不住火,這種自滅的行為,相信沒有人會輕易嘗試。說起星光二最大的爆點,應該是 梁文音 的淘汰與復活,很多批評說這是故意操弄收視率的手段,我是不贊成的。先論淘汰梁文音對收視率有什麼好處 - (1) 如果本來是死忠觀眾的人,不論比賽的是誰,都會繼續看下去;(2) 如果本來是可看可不看的人,可能會因為新聞報說 梁 淘汰,而收看該集比賽,但是,我不覺得淘汰一個實力堅強的參賽者,有可能會讓本來就可看可不看的人,轉而按時收看;(3) 同理,從來就不 follow 節目的人,看到新聞可能會說「梁文音是誰?我只知道文英阿姨」,然後少了一個實力派,同時讓看電視亂轉轉到《星光》而覺得好看的可能性下降,炒新聞失敗,節目可看性又降低;(4) 此舉又可能使得 梁 的歌迷起而抵制節目。橫看豎看,這從來都不是對製作單位有好處的事情,所以我的結論是,梁的淘汰是規則制定不嚴謹之下的大意外 - 製作單位自己不小心捅出來的大簍子。我記得大學的時候,我們每次準備營隊給小朋友玩的活動,都要一再檢視規則,避免奇怪的事情發生 - 因為莫非定律,只要是有可能發生的事,就往往會在你最不希望發生的時候發生。像《星光》PK賽採用的這種規則,我以前絕對是不會讓它通過檢驗的。當然,爆在梁文音身上,是最壞的結果之一,實在是製作單位倒楣 - 因為這事件,不論後來的敗部復活賽是不是真的因人設事(這一點我持中立,有可能是,也就是復活賽是梁淘汰後才加的,但也可能不是),都讓大家有說嘴的空間。當然,也有可能,一切都是暗黑兵法,就是要製造矛盾讓人討論,節目才會紅 - 這種陰謀論的說法,我是不太喜歡,如果那是真的,我只能說,參賽者可憐更加一級,而看戲的人都是傻子。

說到 梁文音的淘汰就不得不順便說 Alisa。芳齡19的ABC,在此一戰成名。我覺得 Alisa 是一個很棒的參賽者,但是比起她的歌聲,我更佩服她的中文 - 在這要考慮 Alisa是中美混血,通常這種情形,在家裡是以說英文為主的。LA 雖然有廣大的華人社群和中文學校,但在我認識的 ABC 或兒時就渡美的朋友裡,能夠把中文說到像她這種程度的,可說絕無僅有。更加上,我聽 Alisa 說中文的時候,她一直很努力地避免中英夾雜,我更是佩服。例如一次賽前專訪,她說到上次 PK 打敗梁文音,對她的 "粉絲" 感到非常 "內疚",我聽到這邊,非常感動 - 因為如果找一百個 ABC,其中我想有 99 個都會說,他感到非常的 "guilty",這對在英文環境裡長大的人,是非常容易直接出口的一個字,但 Alisa 能夠忍住那個字,還引用了適當的中文 "內疚",這需要相當的自覺和努力才能辦到 - 不要說 ABC,來美多年的留學生,或甚至在台灣的許多人,有時候都做不到避免中英夾雜。在這一點上,我要給予 Alisa 高度肯定。當然她唱歌也是極高水準的。

再說星光二班讓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最後排名。我是少數支持賴銘偉得到冠軍的人。那天決賽最後一輪,聽到賴唱《春泥》的時候,這首歌我從來沒聽過,但第一次聽賴唱,就讓我覺得,哇,好聽,23分出來的時候,我完全不意外。題外話,那天最後決賽,我心裡給參賽者們的分數,和評審都很接近 - 吳忠明的《我願意》,我聽的時候覺得平平,結果分數也偏低;葉瑋庭的《站在高岡上》是我的愛歌,但聽完之後,覺得不錯但可惜,因為唱法太阿妹了,而阿妹之前唱這首歌的時候正是如日中天,要超越她談何容易?果然分數高,但是卻沒有爆;梁文音的《遠行》是很有意義的選擇,歌詞符合情境,唱得也好,但聽的時候就覺得少了點什麼,我當下預測大概 20/21 分,結果不出所料。不過我本來也以為,梁得21分是足夠讓她拿下冠軍了,結果梁輸給了賽制 - 歷來平均最高分的參賽者,卻無法拿下冠軍。

這種結局果然馬上造成了廣大的怨聲,但是我認為,比賽不就是這樣?規則是公平的,沒有說為了誰設定,在今天這條規則之下,或許反覆比一百次,梁會拿七十次冠軍,但並不代表剩下二十五次賴拿冠軍,或者葉或吳拿下冠軍的 5% 的可能性發生的時候,規則就是錯的 - 規則從來就是那樣,誰最後一輪唱得好,拿冠軍的機會就爆增,而我覺得,賴的《春泥》唱得超好,冠軍實至名歸。

在這提供另一個觀點,如果大家注意看參賽者私下的互動的影片片段,你可能會發現,星光二班比到最後,大家的壓力都很大,而在這種情境下,以一個領袖地位,帶著全班走過這場風暴堅持到最後的人,是賴銘偉。說起誰是實力最強的參賽者,或許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如果要說誰是二班的精神領袖,我覺得這個人不做第二人想,光是這點(雖然和唱歌無關),我覺得他就應該得到特別的肯定。

講到比賽壓力,我也來說說每次淘汰參賽者,幾乎大家一定要抱在一起哭的《星光大道》萬年老梗。我覺得,這種情景看多了真的會煩,而陶子又常常有意無意地想要引導哭哭的場面,更讓人覺得多餘。我最喜歡的退場片段是 林佩瑤,她一句「我帶著笑容來,今天也要帶著笑容離開」,頓時讓大家覺得,除了哭之外,還存在有一種更高層次的方式,來面對這個結果。我喜歡這樣子的女生。第二喜歡的退場場面是吳忠明的 - 「希望下次再見到我,我會變得更好」。

最後說說我在星光二班看到的部分裡(我大約是在剩十一二個人的時候開始看《星光》的),我最喜歡的表現。第一名是梁文音的《流浪記》,我覺得這首唱出來完全是 instant classic,我聽梁唱歌也是第一次知道有這首歌,而且我那時候就馬上重播了兩三次;第二名是比較少人提到的,魏如昀《If I could》,這首歌是她最後一次演出,面對 Alisa 的時候所唱。Alisa 上週才擊敗梁文音,場面看起來是如此絕望,魏如昀選擇這首歌符合當下心境,加上又是自創曲,感覺整個人都進到了歌裡,當她唱完了這首歌,我就覺得,Alisa 也不是無法打敗的(前一週的她,真的讓人有這種感覺),感覺在絕望的場面中又生出了希望的光芒,雖然最後仍然一分惜敗然後遭到淘汰,但是我給予這次演出極高評價。第三名是賴銘偉在決賽時的《春泥》。

最後,我要寫個我無法理解的現象:在每集《星光大道》正式播出之前,中視新聞都會以大篇幅報導內容,有時候長達五六分鐘。如果,重點都在預告裡報光了,大家還會想看節目嗎?中視此舉,根本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更何況在所謂的"新聞"時段,為自家節目插播五六分鐘的"廣告",根本就是損害人民對真正需要的事情"知的權力" - 記者們一天到晚把這個詞掛在嘴邊,但到頭來自己的行為完全沒有把民眾知的權力當做一回事。去年,中視爆出內部不合,藝文部有人寫了這篇文章表達他對現今新聞取象的不滿(這個 link 似乎是別人轉載的,原文我一時找不到),星光大道也有被點名。對照這個明顯的新聞廣告化的案例,我覺得中視新聞有檢討的必要。

星光三班馬上就要開始了,我想這次我要找個人來支持,這樣看比賽會更有趣。嗯,那就選林芯儀(林珀如)好了 - 雖然說這是一個作弊的選擇,扣掉重感冒失常,在任何情形下,她進十強根本就是探囊取物,預期應該要至少有前五名(打進決賽)的。找個魔王級的人來支持,這種後援會似乎太輕鬆了 XD。

Friday, January 25, 2008

【懷舊系列】私之茶的回憶 3

本文首次發表於 2/17/2000 nturs 版 @ptt

寒假出完隊之後,我確定自己會留在農服,一大部分的原因,應該是出隊給我
的感覺太強烈了吧!

當年我們常反省農服是不是一個出隊導向過重的社團,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得
到一個正面的證據,不過這不是重點,與私之茶無關。

出完隊後,我待在家裡過完剩下的寒假。

某一天接到了電話。是下學期帶學術部的欣穎學姐打來的。

原來下學期就要接幹部了,我還沒有心理準備呢!學術,到底是做什麼的,我
也還一知半解,印象模模糊糊。

「星期四下午在私之茶幹訓,別遲到囉!」聽完這句話,我才真正發現自己也
真的是這個社團幹部群的一份子了。

星期四那天我的腳扭到了,早上才去過推拿診所。記得還是爸爸開車送我到私
之茶樓下的,我坐電梯上到二樓,在店裡的一張長桌子找到了大家。

店裡人很多,好像是許多社團、系學會都在商量下學期的大計。雖然離開學還
有一個星期左右,但在這裡我卻提早感受到開學的氣息。

人到齊後,學長姐就開始說明下學期我們要做哪些事。選擇長桌子開會,對我
們這個有十個人的的大學術部,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桌子一端的人說話
的時候,往往另一端的人都要用力地聽,才能從私之茶強烈的背景噪音之中,
找到他傳送的訊息。

當年還沒有活動部,因此學術部等於現在的學術加活動部,要負責社團的大小
活動。聽學長姐從招生、幹部會議、迎新、期初營、選組、開課、口湖週、期
末營、社長選舉一個個說下來,我開始發現這個社團背後運作的高難度,也在
同一時間發現自己上學期做為一個單純參與的新生,不用煩惱這些事情,是多
麼幸福。我隱約覺得,下個學期應該會不太一樣,但應該也會有許多新的收穫。

步出私之茶時已是傍晚了,腳仍有些痛。在這裡我第一次接觸到農服這個大社
的「後台」,有關幹部運作的複雜度,是我先前當新生時無法想像。社團的活
動不是變出來的,而是幕後許多人努力的結果,從那一天之後,我才能聽得懂
這句話。

Saturday, January 19, 2008

【懷舊系列】私之茶的回憶 2

本文首次發表於 2/17/2000 nturs 版 @ptt

印象裡,從大一上到過完寒假,我只去過兩次私之茶。其實應該還有更多次的
,只是我不記得了。

第一次是個星期六下午,我、韶逸、雅茵三個新生聚集在一張小桌子旁,為我
們的教案傷腦筋。這學期我們剛好都接到了一個孤兒教案,就是學長姐已經不
太常來的教案。那天的討論,主要也就是為了這兩個教案了。

首先我們討論韶逸雅茵的「發現台灣」,我第一次發現討論教案可以這麼有趣
,因為我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討論串場笑料,結果笑料又多又好笑,但實際上
課的內容卻付之闕如;至於我的「世界真奇妙」,雖然下星期五就二驗了,但
卻從來沒有討論過,那天最後也沒有討論,真是太奇妙了。

天理昭彰,我們這兩個教案,在二驗都遭到退件重做,一週後重驗的命運。

Tuesday, January 08, 2008

【懷舊系列】私之茶的回憶 1 + 題解作者

嗯…我的懷舊系列已經快貼到沒東西可以貼了…
那只好打出王牌!

【私之茶的回憶】 - 這個系列文章可能是我在寫這個 blog 上的 2006年美國橫斷遊記之前,寫過最長篇的連載,而且不是開頭雷聲大,最後雨卻沒下來,是真的有寫完的。我自己很喜歡這系列的筆調,寫的是我大學時候社團的事情。寫作的時空背景是研究所一年級,我以為我不會再和社團有瓜葛了,以回憶的筆調,寫成了這一串的文章。

本文首次發表於 2/11/2000 nturs 版 @ptt

【題解】
私之茶是開在台大校門跟過羅斯福路對面,地下道出口旁二樓的一間泡沫紅茶店。
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哥姐,開會或討論教案的重要場所之一。
去年秋天它不幸倒了……
這些文章是寫我在私之茶發生的一些事。

【作者】
徐偉仁,農服的社員

私之茶的回憶(1)

時間倒回到民國84年的夏末秋初。

雖然最熱的季節已經過了,中午的太陽依然熾烈,晒得我腦袋發昏。

我和我的高中同學們,一群大學的新鮮人,經過了一上午的激戰,現在正拖著
疲憊的腳步,慢慢離開台大的排球場。大家心裡想的事情都一樣,就是找個地
方坐下來休息,吃中飯,最重要的,是要有又冰又大杯的飲料。

在那個還沒有流行五百CC封口杯的年代裡,泡沫紅茶店似乎是我們唯一的選
擇了。不是很記得怎麼走的,反正前面有人走,我就跟罷,當回過神來的時候
,已經過了地下道,要上二樓了。

低頭看到樓梯上的招牌。「私之茶」,在哈日風還沒有大舉吹進台灣之前,這
個名字算是頗具東洋風味的,因此我特別有點印象。

到了二樓,店裡人很多,吵鬧不休。不過,若要比吵,我相信我們高中同學聚
在一起的時候,應該是全世界最吵的了,所以對於吵我們是很少去在意的。坐
下來之後,便是點飯、點飲料,還有我們那時候最喜歡的桌上活動橋牌,當然
是不可缺少的了。

這麼一個平凡的午後,坐在台北市數以千計的平凡泡沫紅茶店之一,打平凡的
橋牌。為什麼我到現在還記得?

這就只能說是一場奇遇了,更精確地說應該是一場鬧劇,到現在回想起來都還
覺得很好笑。

飲料送上來了,裡面有冰塊,是製冰機做的,上面有個凹槽,最平凡的那一種
。坐在我旁邊的同學,喝了半杯飲料之後,繼續看著桌上的牌局變化,一邊攪
動杯子裡的冰塊。

或許是覺得沒有牌打太無聊了,他伸出吸管,逐一把杯子裡的冰塊翻成凹槽向
上,再把凹槽裡的飲料吸乾。忽然之間,他像有了重大發現般,拍著我說:「
看!吸不乾的冰塊耶!」

果然有一塊冰特別奇怪,凹槽中的飲料吸光之後,自己又冒了出來。大家發現了
這個現象之後,牌也不打了,七嘴八舌地討論這冰塊究竟是怎麼回事,大家都覺
得自己發現了不可思議的神怪現象,一時之間顯得很興奮。

這時,另一個同學看不下去了,伸出吸管把冰塊翻了過來。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
,冰塊的底部是有裂縫的。

現場的氣氛為之凝結。雖然是大夏天,大家都覺得自己剛才的行為實在是比最冷
的冬天還冰……

這就是我第一次造訪私之茶的情景了。

Friday, January 04, 2008

我心目中理想的 GPS

最近有好幾次機會,和別人聊到或接觸到 GPS。首先是前一陣子 Thanksgiving 的時候,各店家都大打 GPS 折扣戰,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在討論該不該進場買 GPS 了。然後有一天實驗室的少呈學長跟我聊到,GPS的入門機價格跌破200美金,可以算是脫離早期採用者,正式進入大眾化的市場。最後,我上星期和朋友去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過聖誕節假期,Claudia帶了一台 GPS,一路上也有稍微用一下。

我一向都不是 GPS 的愛用者。事實上我對這個東西非常反感,而偏愛老學院式,用地圖找路的方式,並且相信那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是很難被取代的(關於我長途開車的時候,如何使用地圖,請看 這篇文章的後半部)。不過現在 GPS 慢慢變成了主流價值,不得不讓我開始思考,到底以後我要怎麼跟這個東西和平共存這個問題。

先前少呈學長問到我,大約什麼樣子的價錢,會讓我想要買一台 GPS 來用一用。我那個時候沒有答案,不過最近想想,這個問題其實 depends on 到底我們在說的這台 GPS 能做什麼事情。如果是現在的 GPS,有找路,報路,加個找 attraction point 的功能,我想,或許30元吧?30元當然是離譜的低價,連好一點的計算機都買不到,這就是說我根本就不想要這樣一台機器,目前的 GPS 提供的功能,對我來說不具吸引力(我想只有 attraction point 功能是我認為還不錯的)。那,換個方式來問問題,到底什麼樣的 GPS,會讓我想要去買去用?我這篇文章就是要探索心裡的這個想法,而且還從我自己對科技發展的認知和猜測,來預估一下到底我心目中的夢幻 GPS,什麼時候可以問世。歡迎大家加入討論 - 只是為了好玩,沒有別的意思。

(1) Real-time re-routing
這個功能我覺得會是下一代 GPS 最大的賣點。這種事其實早在 GPS 出現之前,我們都在做:高速公路塞車的時候,我會提早下來走我知道的替代道路。問題是,我怎麼知道,走替代道路會比較快,說不定它也塞了呢?或是高速公路塞車只是假象,忍個 3 miles 就不塞了?我每次繞路,都會忍不住想這個問題:我今天這麼做,到底是賺了,還是賠了?目前的 GPS,雖然有繞路功能,但是只是用死的地圖資料,來 avoid highway/avoid toll road/avoid local 等等,這種事我自己拿地圖就可以做。我相信結合即時的交通流量資訊,是下一步 GPS 可以做的事情,它可以讓 GPS 的用處大幅提昇,而且在技術上也幾乎 ready 了:道路地圖資訊本來就有;主要道路的即時交通資訊在很多網站上也可以取得,我相信一定是有一個共通的資料庫在提供這個 information;至於如何把即時的資料傳到 GPS 上,新一代的汽車網路(VANET)或者大範圍的新無線網路技術(WIMAX)可能都可以派上用場 - VANET 離真的商用可能還有一段時間,但是策略性地布建 WIMAX,至少讓主要道路上的車能被 cover 在連網取得即時交通資訊的範圍內,技術上我想已經不遠。不用 WIMAX,現在的 3G 網路或 GPRS 都可以用來傳 data,只是可能不能同時支援那麼多車上的 GPS。現在手機版的 Google Map 已經可以顯示即時的交通資訊(透過 GPRS 取得),所以我大膽預言,這項即時 routing 的功能,很有可能是傳說中的 Gphone 的重要 application 之一。
【預測 time to market】半年到一年半

(2) Voice recognition or Motion Recognition
GPS 一個麻煩的地方是,一個人開車的話,就不太好操作 - 這種時候更好的介面是很重要的。我想,語音輸入是一個不錯的開始,既然現在那麼多客服電話都用語音輸入了,假以時日在 GPS 這種小機器上可能也做得到。雖然還是有點麻煩,車上可能有別人在聊天,還有廣播或 CD,怎麼樣語音輸入才不會 confuse,可能還有待努力。如果嫌語音不夠酷炫,未來可能可以加做手勢辨視(請參考電影:Minority Report),開車的時候空出一隻手,對著螢幕做"指"的動作是 zoom in,"勾"的動作是 zoom out,"撥"的動作是翻頁,等等。當然,現在我所知的 motion detection 的系統好像都還要戴特別的手套,這個在車上要怎麼做,可能還是課題。
【預測 time to market】語音輸入三到五年,手勢辨視好像實用性不高,可能不會發生

(3) Routing 的智慧
我覺得現在的 GPS 的 routing engine 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目前的 GPS 的 use case 都是,我要去某某地方,帶我去。我覺得這個以後可以有很大的突破。以下我列出一些我期待的 use case:

3-1 在路上即時加入 via point。比如說,我在路上突然想喝咖啡,就說 "go get coffee",GPS 立刻依 attraction point 資料找到目前我到目的地沿路上的 Starbucks,然後讓我選擇最快可以到的 Starbucks 或是繞路最少的 Starbucks:"closest or least detour?",我說 "least detour",GPS 馬上就回 "expect to reach Starbucks in 25 minutes, detour for 2 minutes","faster"我說,GPS 就再從更快可以到達的 Starbucks 裡,選出繞路第二少的 "expect to reach Starbucks in 10 minutes, detour for 5 minutes","Let's go" 我答,GPS 馬上就把這間 Starbucks 加成一個 via point,然後重新幫我計算路程。聽起來很高檔,但是加入 via point 的功能幾乎所有地圖軟體都有了,應該不難,我想現在應該也有 GPS 可以做到(我不確定,用過的 GPS 很少),只是要自己手動選擇。比較 fancy 的應該是我說的 "從同一類性質的店面裡,選出最能符合我現在的路線的一家",其實這個 application 非常合理,而且搜尋的難度也不是很高,只要以本來的路線為主軸,找比如說開車15分鐘之內的繞路範圍裡的 Starbucks。我覺得這個功能不難,而且實用性高。
【預測 time to market】現在到一年內,語音介面除外。

3-2 個人化的 via point。比如說我在路上要領錢,說 "go to ATM", GPS 之前就已經從我在各個銀行停車的 pattern,學會了我是 BOA 的客戶,不用我說,就直接開始幫我找 BOA 的 ATM,如果沒有的話,才開始找別家銀行。如果我說,"go get Chinese food",GPS 就會從我曾經在附近停留過的地方(也就是它學會"我會去的地方"),詢問"go to familiar places or try new places?",等等。根據實例的複雜程度,這個功能需要很詳細的資料庫,儲存我停留過的地方的permanent memory,還有不同等級人工智慧學習程式。我覺得會不好 implement,可能 debug 要很久,一開始做出來的版本可能也不會很實用,但我覺得在近期的未來,這部分可以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預測 time to market】一到三年

3-3 學習主人的開車模式。每個人開車都會有不同的習慣,比如說,在像 LA 這種大城市裡,從 A 到 B 點,如果 local 距離在多少,就會選擇不上高速公路,而走 local,這個判準因人而異。類似這種的駕駛習慣,如果 GPS 可以學會,那以後 routing 模式除了 use highway/avoid highway 這種小兒科的之外,還可以出現一個 choose the route I will use - 就算我沒去過的地方,不用看地圖,就可以自然走我直覺上最可能走的路。這是一個很抽象的目標,我甚至不知道做到什麼程度,才算達成了,而就算達成了,到底差多少,也是未知數,不過可以是一個努力的目標。
【預測 time to market】恐怕人工智慧還要再發展才行,預計十年以上

3-4 幫我做時間管理。例如,我出門的主要目的,是和朋友吃飯,約中午 12:30,另外我還要去郵局、銀行、和買東西。我輸入完 via points 之後, GPS 會自動依目前的時間,和我預計在這些地方花多少時間(可以要求我輸入),還有即時的交通狀況,幫我規畫應該怎麼走法,要去哪一家郵局/銀行,吃飯前可以去幾站,吃飯後再補完別的。還有一些細節,比如說如果吃飯的地方近,交通情形良好,就可以先去我家附近的銀行,反之吃飯的地方遠,路程上不確定性高,就應該先開到吃飯的地方附近,再去那一帶的銀行。我覺得這個功能, technically 不難,但是要做得好還有很多 fine tuning 要做。
【預測 time to market】一到兩年

(4) Better reception
希望未來的 GPS 能更快地抓到衛星 - 現在的 GPS,有時候還在找衛星,我都已經找到路了。不是 GPS 教我,是我教它…
【預測 time to market】不知道,無線的 physical layer 我不太懂

寫了這麼多,你可能會想,come on,不過是一台 GPS,你寫這麼多 fancy 的功能,到底你是要買一台機器,還是請一個萬能的天神跟著你啊?我的想法是,今天如果我要用 GPS 輔助駕駛,我的目的就是要達成我自己不能達成的事情,當這種功能夠多的時候,這台機器對我才有 added value。剛好,我認路的能力,在各項生活能力之中,算是相對的強項,所以一般的找路看路,我幾乎不需要機器輔助,養一台叫我轉左轉右的盒子在車上,對我來說只是干擾,如果不幸地,它又被我發現報錯幾次路,那很快這台機器就會被我判定沒有價值。與其現在跳進去買平庸的機器,不如再等個幾年,買符合我心中真正想望的機器。computer science一天天都在進步,但人類開車找路的需求,我認為不太可能再進化了(除非以後會飛的車問市了),總有一天 GPS 的功能會追上來的。

如果上面我說的這些功能都具備了,我願意花多少錢去買?我想,嗯…400元我花得下去,如果它真的每個功能都做到完美無缺的話。

Thursday, January 03, 2008

作夢

最近作了一個很無厘頭的夢,夢到我和家人出去玩,目的地是火星 XD。而且夢裡還有火星幣的存在,我還記得火星幣對美金的匯率是 7.1XX 美金 = 1 火星幣,我在火星買了一個五塊多的速食,算算就折台幣一千元以上,我還在夢裡計算覺得很貴。我只能說,真是一個 kuso 的夢。

不知道為何最近常常作夢。我還記得以前小時候,我是不會作夢的人,平均一年還作不到十次夢,差不多從國中到大學都是這種低夢頻率。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夢很多,也就是說睡眠品質變差了。要想個辦法改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