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8, 2008

關於夢想

今天我完成了 Ph.D. 的論文口試,博士學位應該算是差不多煮熟了(雖然說,煮熟的鴨子還是有可能會飛了,但機會不大)。不過,伴隨著 Ph.D. 生涯接近尾聲,我心裡越來越清楚知道,當初促始我開始這段旅程,並且始終是我在旅程裡主要驅力的夢想,現階段應該是不太可能實現了。

站在這個人生的轉折點,此刻的心情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千頭萬緒。我想,我特別需要清楚寫下,我為什麼改變初衷,暫時放棄了我想要走上教職這條路的大夢。這個夢想支持我一路走來,在這五年之間,幾乎可以說是我人格裡很重要的一部分。雖然說,這是一個相當痛苦的決定,我還是不得不暫時擱下這個夢。這輩子,會不會再有把它拿起來的機會,我不知道。不過這就是人生嘛,未來的事,誰說的準呢?

《我覺得我自己實在不夠好》

這件事情我已經在先前一篇文章說過不少了,經過幾個月,我還是沒辦法改變我的結論。

會讓我這麼想,當然有很多原因。研究工作的本質本來就是高度不確定性的,有非常多的因素在影響我的 work 是不是會被 community 接受。我很清楚,我現在手上不是非常 outstanding 的 resume 不一定會反映出我真實的價值,但是,就算是跳脫出已經做完的 work,直接從未來的潛力來評估自己,我也很難想像自己成功在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

奇妙的是,讓我完成這樣一個想法的事情,和學術界生態或我的研究領域完全無關。我是經由人們對棒球員的研究,了解到這一點。

棒球運動和學術界似乎頗有相似之處。成功的人,都是具備有出眾的 talent,加上長期的努力來培養,終於得以發光發熱。而大聯盟的球員名單和教職的位置一樣,都是非常有限,而且競爭者眾的;許許多多小聯盟球員日復一日磨練球技,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升上大聯盟的最高殿堂,就像許許多多的 phd student、postdoc、researcher,在自己的研究主題上兢兢業業,為的一大部分也是能在學術界站穩腳步。

做為一個棒球迷,我深深為球迷們最大的興趣-和別人爭辯到底誰才是最好的球員-而著迷。棒球發展百年有餘,隨著歷史的演進,發展出了許許多多不同評量球員的指標,甚至有很多專業的統計學者也參與其中。其中,VORP這個指標,相當程度地引起了我的興趣。

VORP (Value over Replacement-level Player) 這個指標做的是這件事情:為了便於了解某個特定位置的某個球員(假設叫球員A)有多重要,統計學者研究聯盟裡所有同一個位置的球員的表現,然後計算出一個 replacement level,這個 replacement level 代表的是除去在這個位置已經有固定先發工作的球員之外的人的大約水準;也就是說,要是A球員突然不能打球了,球隊得另外去找一個人來站這個位置的時候,所能找得到的人大約的水準。而 VORP 也就是一個量化的指標,用一個數字來顯示A球員比這個虛擬的 replacement level 好上多少,以方便球迷們比較所有同一位置的球員的好壞。

基本術語介紹完了,讓我來提到這個研究裡最讓人驚訝的地方。統計學家分析了所有大聯盟球員的 VORP 數值的分布。你可以猜猜看,這個分布長得什麼樣子?我想,一般人都會和我一樣,認為說既然 VORP 這個數字是衡量人的表現,就像聯考分數的分布那樣,而猜測它大體上應該是常態分布 (normal distribution)。

妙的是,這個猜測和研究的結果,完全不符合。大聯盟球員的 VORP 數值分布,比較接近指數分布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VORP接近0或數字小的人很多,但有少數明星球員的 VORP 偏離一般球員非常多。

這個現象的解釋是,雖然世界上所有人打棒球的能力,應該是偏向常態分布的沒錯,但有辦法進到大聯盟的人,都不是普通人。所以,這個看起來像指數分布的東西,其實反應出我們看到的大聯盟球員,是在常態分布的尾端,就像是把一個完整的常態分布的曲線,在平均以上三個標準差的地方一刀切下來,剩下的部分自然就長得"比較像"指數分布了(註:為了顯示我機率/統計沒有白學,要在此註明一下,常態分布的尾巴在數學上當然不是指數分布,只是長得比完整的常態分布更像指數分布)。所以說,要擠進大聯盟,比平均好是不夠的。比平均好一個標準差,或許還是不夠的。若不是出類拔萃,在打球這件事上超越一般人三四個標準差,無論如何是難以在大聯盟占一席之地。

當我說自己不夠好的時候,我並不是說自己很差。事實上我覺得我做得不錯。很不錯。但是,有沒有好到超過所有 phd 畢業生三個標準差那個地步呢?我只能很遺憾地說,現在或許還沒有吧。It is in this sense that I say I am not good enough。

打棒球的人誰不想當 A-ROD。做研究的人誰不想當愛因斯坦。可惜A-ROD和愛因斯坦不是人人都當得來的。

這個 VORP 的研究還有一個更殘忍的結論。專家又研究了一個球員現在的VORP值,和他未來職業棒球生涯長度的關係。結論當然不難想像,VORP值和球員生涯長度有相當的正相關。高VORP值的球員,除非因傷所困,通常都可以在大聯盟持續出賽;但VORP值接近零或甚至小於零的球員,通常都不過幾季就消失在滾滾人海裡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大聯盟競爭的殘酷。學術這條路,在很多層面上,發生的競爭也是很相似的。衡量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能在這種競爭下脫穎而出,我實在是不能抱太樂觀的期待。當然,我也想過,努力過,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更有競爭力,我晚點會再回到這個話題。

寫完對自己能力的認知,讓我來寫寫夢想不再是夢想的第二個原因:我對學術界的了解。

《學術界似乎也不如我想像的好》

我必須要承認,自己年輕的時候,實在是戴著玫瑰色的眼鏡在看學術界,特別是教授這個職位。我存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學術界,特別指教職這條路,是究極的烏托邦,如果我到了那裡,就可以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不用我多說,隨著自己參與學術活動,看到聽到的事情越來越多,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早晚要幻滅的。

事實是,學術界和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群體一樣,也是由人組成的。它並不想我最初所想像的,是個美麗的桃花源,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我心目中理想的學術界,是由一群聰明而且利他,有高度道德理想,不問名利的人組成的。可惜,隨著我對學術界了解日深,雖然這裡存在著不少好人(像我老闆就是一個),但所有在社會上各個組織裡常見的問題,在學術界也從來沒有少過。權力、名望、派系與金錢的鬥爭,在學術界裡,好像也從來沒有缺席過。我想要進學術界,之前的一大原因是,我想要活在一個更好的世界,但我最後還是失望地發現,學術的象牙塔,和塔外的江湖,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江湖險,人心更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麼退出?

如果說,學術界和剩下的行業,並沒有我原先寄望的那種區別,那,我之前一心想進學術界,還有別的值得我堅持下去的理由嗎?

《或許我付不起成功的代價》

在某種程度上有的。至少,我還是喜歡我的研究主題,整體上來說我算是一個愛智的人,光是發現新事物的喜悅,本身就足夠支持我繼續做研究下去。

但,可惜的是,這種生活是研究生的特權。一旦我成了獨當一面的 researcher 或是 professor,這種學術上的自由就不是那樣理所當然。光是愛自己的研究,享受發現的喜悅,是完全不夠的。我必須要在學術上成功,才能夠繼續享有這種學術上的自由;而且,我肩付的不再是我一個人,而是一個 research group 的責任。

學術界的競爭,有如我上面舉例的大聯盟一樣,激烈的程度是不用再重覆的。當成功是如此的重要,而成功的難度又高的情形下,可以想見人們會變得 desperate,有些時候,偏執或無所不用其極的情形就會出現。這也是為什麼,在學界人們很容易就可以聽到種種故事的原因之一。When people become desperate, they may do various things。在過去的幾年間,我也不知不覺地走上了這條路。

每個人處理事情的方式不同,對我而言,當我 desperate 的時候,採用的方法是反求諸己。因此,在過去的幾年內,我體內原有的工作狂傾向,被強化了非常多。不知是有意或無意識下,我開始疏遠人群,甚至刻意避免認識新朋友。潛意識裡,我以為,只有這樣,我才有足夠的自主時間,可以隨時工作,跟上學術界大家競爭的腳步。幾年後回過頭來自我檢討,腳步或許多少有時能跟上,但我開始覺得不確定,這個保持了競爭力的人,到底是我,還是一個連我自己都不認識的陌生人?這種懷疑,在忙碌的時候或許常常會被手上的事情擠到腦袋的最角落,但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常常難以面對自己心裡的質疑 - 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最想要的是什麼?我現在在做的事情,真的是通往我想要的未來嗎?雖然說關於未來的規畫,我從來就沒有清楚過,但一個明顯且從未改變的指標是,我想要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就這一點而言,和相當要求專一投入的學術工作,似乎存在著某種本質上的衝突(不否認,學術界裡也有很多人生活過得多采多姿研究又做得好,不過我實在覺得自己搆不到那個等級)。在 phd 的前大半段時間,我對進入學術界的夢想,或多或少還可以讓我壓抑這種心裡的衝突;不過,隨著時間過去,這個衝突點變得越來越難以乎視,我的心裡像住了兩個人,然後他們三不五時就要吵上一架,而誰也沒辦法得到最後的勝利,控制我的全部。

吵到最後,我了解到,要長期過某種生活的唯一方式是,把這種生活模式變成自己的信仰,我沒有辦法長期用不是我最想要的生活模式生活。那太辛苦,而且也太虛偽 - 知行不合一,精神分裂的生活,就算是通往最後究極的桃花源,究竟我會先走到那邊,還是在半路上就瘋掉了?這個問題,我越想,就越是心慌。當我體認到,學術這個行業的基本要求,和我的生活習性有根本衝突的時候,我想,或許就是該退出的時候了吧?

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心裡對學術界的怨念還沒有死絕。我常常在想,要再什麼樣的條件下,我才能把自己變得夠好,再度起身挑戰學術界?思考的結論是,我需要一個更好的理由,讓我願意在僅管自己還不夠好,僅管學術界也不是像我想像的完美,僅管我明白走這條路的巨大代價的情形下,仍然勇往直前。要到這一步,我需要一個真正的願景 - 如果有一天我發現,有什麼事是我一定要做,而且只有進了學術界才可以做;並且和這件事相比,所有其它事都變得像主秀上場之前殺時間的小丑劇一樣無足輕重的時候,我就重新有了挑戰學術界的理由。不然,純粹只是想過愛智生活,純粹只是想得到發現的喜悅,當個業餘 researcher,有空念念 paper,做一些好玩的小實驗,把研究當興趣,似乎實際可行得多。

《結論》

回首前塵,過去的五年間無疑就像是做了一場美夢。因為這夢想,讓我能夠充實滿足,無怨無悔地走過一千八百多個日子。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我緊緊懷抱著這個學術之路的夢想,在無盡的銀河裡,跳著一曲永不休止的雙人華爾滋。世間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既遙遠又不重要,只剩下懷裡的這個夢是真實的。

如果說世界上有什麼最好的迷幻藥,夢想應該算是其中之一吧。它讓我能忘記苦痛,忘記失落,忘記時間,忘記孤寂,忘記存在,就像黑夜裡追逐光芒的蝶,儘管被衝不破的燈罩阻隔了,仍然一再舞起破碎的翅膀奮勇向前。

然而,當午夜的鐘敲過了十二響,我懷裡的這個夢,就像灰姑娘一樣,消失地飄邈無蹤。我驀然抬起頭,才發現物換星移,這個世界,和我一頭跳進這個夢想之前,已經有了很多的不同。時間不會等我,許許多多我曾經熟悉的人事物,現在看起來這麼的陌生。我就像是遊過了龍宮的浦島太郎,站在那曾經熟悉的沙灘上,不知如何是好。

夢醒了。夢碎了。然而,更真實的人生,才正要開始。

雖然說結局並不全然是圓滿的,我不後悔走過這一遭,努力過這一回。這絕對是非常有價值的人生體驗,至少,在我還有勇氣,還有本錢的時候,我曾經這樣深深相信過。我曾經這樣傻傻努力過。我曾經這樣重重覺醒過。

最後,雖然有點老梗,但還是以一句聽到爛的話,做為這個故事的結尾。

在還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去飛。

在還能夢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去夢。

關於學術的夢想,誰知道呢?或許我一覺起來,或和誰說了什麼話,又重新開始點起鬥志了也說不定。人生嘛,誰曉得呢?

14 comments: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觀眾請踴越留言,謝謝!

Anonymous said...

有太多話想說...不過不是好時機。
不太敢太認真的看完你的落落長心得,
因為覺得我可能會哭出來。

學術界啊...
其實你該感到幸運,
至少你還有業界這個選擇...

你的五年感想已經落落長,
應該不難想像我的七年造就三頁的謝辭。

時候到了,我會再來完整回應你這一篇。

Anonymous said...

果然是大作
也沒法簡單回覆
韶逸說的沒錯 偉仁文筆大躍進
或許跟人生的歷練有關吧(可是中文怎麼會進步哩?)

簡言之 我欣賞你不斷自省的精神
但也希望不要親易放棄自己的夢想
或許我總是過度正面
總覺得
人生嘛 有夢就去試 畫地自限很怕後悔

我的直覺一向很準
偉仁絕對會是好老師 我打賭

不管未來你的選擇是什麼
每天起床時要是充滿笑容的就OK!

Anonymous said...

「除了要有能力,興趣更重要。」這不是我說的,是今年的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陳志遠的得獎感言。這句話被他提出的原理是:「一群興趣相同的人們,可以更快速地刺激自己能力的增加,興趣與能力的正向回饋機制因而產生。」浮浮沈沈了一陣子的自己,為了這句話特地把這一段重複看了至少三次,因為嚐到挫敗的我有時真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繼續要為了自己的「興趣」去追尋自己好像「沒有能力」可以去做的事,甚至有段時間進而不止一次因為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感到沮喪失望。很天真,聽完陳大師的分享後我再度催眠自己決定繼續下去的決定是對的,因為我認同他這句話的結論:「別找藉口說自己不會,只需要大聲的說自己不喜歡。」我自認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對自己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因為就是我的「興趣」告訴了我自己的「不喜好」(歐耶...我是有興趣的...)。至於我的「喜好」是什麼,我想這個答案我需要產生屬於我自己的正向回饋機制才能回答。搞不好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就很夠用了:因為有時候刪去法還滿好用的--畢竟提高了選到正確答案的機會--其實人生也只不過是選項碰撞的結果而已,可是不幸的是被允許的碰撞次數並不多,所以「有那份確定刪去錯誤選項的自信」就顯得相對重要了。一點淺見,證明我曾經到此一遊。Take care, and wish you all the best.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感謝奕丞的留言!我會好好想想的。

其他的潛水觀眾請學習好榜樣。

Anonymous said...

1.你很優秀,不用遲疑,做選擇的人比起被選擇的好太多
2.不管是繼續鑽象牙塔或是當A-Rod,只要是自己的決定,一定可以成就讓自己滿意的結果
3.繼續勇敢向前衝吧

Anonymous said...

成為PHD的結果就只是PHD而已。實踐這學術之夢的五年是走上這條路的必要時間成本,心中堅定的信念也是驅使你一路走向頂尖的終極動力。這一切的付出當然值得,不會因為選擇了不同的出路而盡付煙塵。
如賈伯斯曾說「站在現在這個時點、這個選擇往前看,其實沒有人看得見下一步將連向何方,我們只有懷抱信心,相信命也好、運也好、直覺也好,就是要相信自己現在這一步,即使是踏入沒人走的路,也總會引導我們走向下一站。」
如果注定你將走回教職這條路,那業界的經歷也許就是引你成為頂尖學者的充要條件。
而所謂的完美與頂尖是特定的社會群體所給予的制約思維。這不用太在意。當你愈能窮究得比任何人更多的時候其實更覺得不完美;愈能輕易的構思出精闢論述時其實愈不覺得自己是個頂尖的傢伙。如果能排除主觀自我的一直持續向前,真有心對任何事都做你所能做到最好的,那豈只有完美之稱呢?神人也不為過阿。

Anonymous said...

哦呵呵
請你要相信你能夠寫下這樣的文已經證明了妳具備當一個好老師的能力
至於結果從來就不是妳個人的努力所能控制的
經過五年訓練妳有比常人更多機會訓練人之所以為人的思辨能力同時得見許多所謂比妳更好的人一起共事生活以我個人來說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幸福 至少這樣的經歷在我目前的人生中尚未發生過 so you're lucky one,please remember that. J

Anonymous said...

hello! 我非常快速的條列我的想法, 可能辭不達意, 歡迎討論!

1. 非常有可能十年之後你會做著跟你現在不一樣的事情, 至於發生的原因有許多, 可能是機會到了, 可能是被逼著不得不做, 或者很單純的原因就是, 你想做的事情不ㄧ樣了. 所以某個時間的決定如果放長遠來看很多時候也不是那麼大不了, 況且價值判斷從來就只有自己心裡知道, 別人的價值基本上於你無關.

2. 就像你自己文章裡面提到的, 學術界跟其他社群一模ㄧ樣, 權力鬥爭云云. 這些是有人就有的東西, 社會化的產物. 就連你出家都有和尚在爭權奪利, 所以我們每個人基本上的態度應該是去接受這樣的事情. 自己要不要玩這個鉤心鬥角的遊戲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那似乎不是你離開某個行業的好理由.

3. 你有看過醫龍這個日劇嗎? 醫龍團隊裡面有個外科醫生叫做伊集院的. 他在第二季的最末, 了解到了自己不可能擁有像醫龍一樣的外科天才, 灰心喪志的同時, 也慢慢了解到, 整個醫療體系如果只有醫龍這種天才也是不可能運行下去的. 了解到自己的能力, 在一個崗位上好好用心的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 這才是健康的想法. 我自己是認為, 這才能讓自己的思考更有彈性, 也可以過的更自在.

4. 況且如你所說, 這事情本來就不只是能力問題, 還有太多其他的因素. 另外, 你一直提到的"不夠好", 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先定義一下, 你所謂的好是指??

5. 你是說當上IEEE/ACM fellow? 每年都發SigComm? 開一家Google? 當上電機系系主任? 台大校長? 國科會主委? 什麼叫做好的研究呢?? 作好研究是目的還是過程??

6. 其實如果你的夢想是教學生, 也許這個跟能不能年年上SigComm沒有直接的相關. 我們也討論過我們自己接受過的教育. 不負責任亂教一通的老師,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的老師, 年年持續的殘害台灣年輕的學生. 如果教書是你的夢想, 我非常確定你一定可以找出折衷的辦法, 在學校培育好的年輕人. 不是你去了業界工作就沒有教學的可能. 而且以你這樣自我要求的個性, 我完全同意簡太太的說法, 你會是一個非常棒的老師!

7. 以我們這行業來說, 做藝術家, 不只沒錢, 而且對於這種人類的系統, 無能為力的時候更多. 有的時候我看著以前前輩們的作品, 不免會有媽的怎麼做也做不出這些老人給我們畫的圈圈. 但是我也還是會繼續開心的創作, 因為我想當一個artist. 而這就是唯一的理由了.

8. 一起加油吧. 我希望十年之後我們可以再一次來討論這個問題.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小鄧感謝你的留言。感覺好像好久沒有跟你好好聊聊天了,不如就在這裡聊,雖然沒有真正對話到,不過各自寫下自己的意見也是不錯。

先簡單回答你的留言,我覺得你說的都很有道理,唯一我想反對的是2 - 不是說因為有那些事情而離開學術界,而是說因為我本來心目中理想的學術界,是像我文中所寫的桃花源,這也是為什麼那麼想去學術界的原因。現在原因不存在了,追求的動力就弱了。

至於我自己的夢想是什麼,這真的是我從來沒有搞清楚過的一件事。如果一句話來說,我想試探生命的各種可能 - 可嘆的是,二十歲的時候說這話,大家都還會點頭;三十歲說這話,可能就要看人家揚起質疑的眉毛;要是我到四十歲還說這話,可能人家就要搖頭了。

正因為沒有特別的夢想,所以我沒辦法做到像你說的醫龍裡那位一樣,在某個崗位上努力,堅持夢想。我覺得我需要一再 renew 這個夢想,過去五年或許是學術界,再下來的五年則是還沒有找到。

至於夠不夠好這個問題啊……我最近是稍微想開了一些。我覺得這個是個性問題。我的個性,可能不是特別適合去學術界這種「the sky is the only limit」的地方 - Because, if the sky is the only limit, then I will try to teach myself fly. 如果我學不會飛,我就不夠好。但是又哪個人會飛呢?In a sense,我是在追逐一個會動的目標,我做到了 A,我就下一步要 A+,這種循環會無止盡下去,到逼死自己而已。而且,我會覺得,不管投了多少心力下去工作,都不夠。我還要更多。為什麼我也不懂,不過顯然不健康是真的,而且整個生活也都為了這個東西燒得一乾二淨。當生活裡沒有別的,只剩工作,很容易因為工作上的不順,就覺得人生沒價值 - 因為工作就幾乎等同於人生了。我可以理解到這條路對我來說非常危險,如果不是我學會修改個性,potentially 就是毀滅之路。

感覺還有不少想說…但突然思緒接不上…改天想到再來發言。

Anonymous said...

看到這裡學弟發表一點自己的小感想..就直接說省點時間..

我以前也覺得如果要踏入學術圈,把他作為一輩子的事業,我一定要能爬到夠高的地方。這不是指一定要獲得什麼虛名,例如在知名大學當教授,當 IEEE fellow,年年拿 best paper award,或是開公司賺大錢。而是覺得,自己一定要有能力做出一流的研究。一流研究的定義大家可能不太一樣,但是在 survey paper,做 research 的過程中,我相信大家心理面一定有自己的一把尺,想著「啊!如果我也能寫出這樣的paper就好了!」心目中的一流研究,在念博士班的階段,通常是個遙遠的目標。為了達到那個目標,我們才會花越來越多時間在研究上,每天坐在書桌前,抱著 paper,電腦,一天又一天地忍受焦慮,忍受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嘗試,與自我懷疑。

我本來以為以上的心境是一個真正有理想,把學術當作志業的人應該要有的。可是我最近覺得這樣的想法很危險。其實換個角度想,把「做出心目中一流研究」當作 holy grail,一直放在心上鞭策自己,跟「我一定要開公司賺大錢,當IEEE fellow」,本質上其實是一樣的。因為當有這樣的目標在心中,想要 enforce 這個目標可以實現,其實就已經偏離作研究的本質了。「做出一流研究」,換句話說,其實就是「我不要輸給別人,別人獲得什麼成果,我也要」,或是「我要證明我能夠好」,「我要知道我夠好」。

研究不就是找個自己有興趣的問題,想辦法了解,找出自己滿意的解答嗎。根本來說,跟自己有沒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或是自己的能力夠不夠,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舉例來說,打電動就是打電動,打電動可以得到快樂,可是沒有人說一定要有能力破關的人才有資格打電動。也沒有人說沒辦法破關的人沒資格打電動,或是沒辦法破關的人一定在打電動中得不到快樂。打電動就是要享受那個過程啊,因為想破關而打電動就沒意思了。因為想破關破不了,然後每天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接關上,變成一個焦慮不快樂的打電動狂,那就失去打電動的初衷了。

每天花很多時間打電動,打到六親不認,不是不好。如果是因為打電動太快樂了, 一天到晚打就是自然的,如果是因為想要破關一直接關而打,這樣的生活當然就很不正常了。大家都想要從 A 變成 A+,但是應該要有正確的 mindset 才是。想要做出一流的研究(破關)是 noble 的,但我覺得不是個好的態度,這樣的 intention 也許反而讓我們事倍功半。

我覺得能不能做出一流的研究,不是可以強迫他一定要實現的。我們能做的,其實也就是每一天好好地活著,每一天選一段時間好好努力,享受研究的過程,享受有點變態的自我偏執。有做出結果,開心,沒做出結果,我已經充實地打了一天電動了,也沒什麼好難過的。喜歡打電動,一天就多打幾個小時,但也不能為了接關破關隨時隨地都在打,只能選一段時間打,其他時間還是要生活。除非你真的太喜歡太喜歡打電動,一天到晚都在打也行,那我也為你高興。

其實長遠來看,只是希望在過程中,自己打電動的技術能扎實地慢慢進步,離破關越來越近,hopefully 我也看得到破關的那一天,沒破就算了,反正我也過了充實的一生。至於別人能不能破關,破關速度有多快,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偶爾去看看已經破關的人用什麼小密技解決困難的關卡,我也拿來用用,倒也是蠻好的,說不一定這裡偷學點,那裡偷學點,我也破關了。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Santiago Ramon y Cajal 在他的書中 Advice for a Young Investigator 提到兩件事。第一是研究上要做出很大的貢獻,真的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情。很多人窮極一生的精力,每天都兢兢業業地工作,才好不容易在某個特定的領域有一點點小成就(不過可能也是他客氣啦,或是他標準比較高之類的)。但他這麼說不是潑冷水,我認為是要我們用比較實際的角度看待研究這件事。因為他接著又說,即使如此,一個資質不用很高的人,如果可以好好地努力個一陣子,多少也能有點小小的貢獻,而這樣他覺得就足夠了。

一句話就是享受研究的過程,盡人事,聽天命,不要不切實際的強求,讓自己的信心隨意遭受打擊吧。

以上都是理想的部份。當然實際上還是要跟現實生活妥協,能賺的錢就不要不拿,能夠升等就不要客氣,老子不爽不是在台清交教書,不爽現在學生怎麼那麼差,不爽助理教授活該就是要被壓榨,不爽升等越來越競爭,不爽薪水怎麼那麼低,研究有再多樂趣,也沒辦法抹平這些不爽,那就去業界工作吧。不作學術也無妨,反正生活中很多東西都可以拿來研究,攝影,音樂,運動,etc,樂趣也不會比較低。如果還在學術圈,paper 不出當然不行,但是經過了博士班的訓練和累積的經驗,總是對於什麼關可以破,什麼不能破,會有越來越好的 educated guess。然後關不是不破,可能要先挑些簡單的關來破,說不定能破的關越來越難,最終到達心目中一流研究的境界。理想與現實,我相信這其中是可以找到某個平衡點的,但不管怎麼樣,我覺得還是要莫忘喜歡作研究解題的初衷,不管在學術圈還是業界,這生活的信仰是不變的。

後記:之前開始有這種無為的想法,所以最近去買了本英文的道德經,想要吸收一下老子的大智慧....。英文讀起來還比原文容易點,其實有點諷刺,哈。

嘉珮 said...

我還滿喜歡打電動的比方。 :D

Wei-jen Hsu 徐偉仁 said...

治平,感謝你的發言。我覺得你有很多想法,跟我一路上的想法轉變非常相近。這種想法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做研究本來就應該是這種心態。

但是可惜的是,我們目前能夠保持這種心態,是因為我們多少還在老闆的保護傘下做事情。當我們離開這個巢自成一家(以一個 researcher 的角度來說)的時候,我就非成功不可,不然,就算我的心態再健康,現實上的情況也會使我的 research 做不下去(例如無法拿到 tenure 之類)。很多大師都提過,他們當研究生的時候最快樂,我之前一直想不透為什麼,現在我可以大膽假設,應該是就是為了這個原因,以及在當研究生的時候,有最多的時間可以真的做 hands on 的研究。

這就是為什麼我對走上教職一條路,或甚至當一個全職的 researcher,有這麼大的遲疑。因為,研究的樂趣,發現的喜悅,對我來說太美好了,美好到我必須要用所有的力氣去保護它,包括放棄某一條 career path。因為在這條路上的實際生活,我可以預見,會讓我變得 desperate,如果處理得不好的話,最終還是會失掉這種研究的樂趣。就像我們打電動,可以在樂趣到了的時候,隨時停止,但如果職業是寫電動攻略的人,不管遊戲設計得再難再機車,他還是要想辦法以最快的速度破關,而且發現所有撇步,才能出版攻略啊。他打電動的目的,和我們其他 career 和電動打得好壞無關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失落的一角》這本奇妙的圖畫書裡,有一個長得像那電動裡吃豆豆的小精靈的主角,在尋找它缺的那一角。它找了很多片不同的角,其中有一片的下場是,"抓得太緊,卻弄碎了"。我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在我做研究的夢想裡。有很多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我能不能夠學會不要抓太緊,可能真的是事情的關鍵 - 但是,因為心智上還不夠成熟,所以我現在想得到讓自己不要抓太緊的方法,就是暫時讓自己離這一切遠一點,整理一下心情。會不會回來,我不知道,就看未來發生些什麼事囉。

Anonymous said...

身為一個正在寫博士論文,同時也在應徵教職工作的研究生,我對於你說自己不夠好,也不相信自己可以過這種日子的感覺很能體會。
基本上你說的想法和感覺我都有,雖然我不是念理工的。但是最終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在研究和教職這路上走過一遭。也就是說不管我自己目前對我的狀況是怎麼判斷的,因為這畢竟是我過去立定的志向,而我雖然覺得時不我予力有未逮,但是也沒有想到其他的志向。所以我會給我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要是我真的不行,我真的過不下去,到時候再退出就好。這種感覺就好像,雖然我覺得和這個人應該是沒有結果,但是我還是想跟他交往看看,這樣分手的時候至少我可以說我真的試過了,確實是不行。
做研究真的很煩,而且我英文好爛,但是我覺得我的研究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發現,就像我們寫blog一樣,不只是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種自我治療和實現。我聽過一個說法:好的藝術作品其實不是作者創作的,是從作者心中湧出的力量,非做出來不可,作者比較像是通靈者...研究應該是我內心想獲得解答的問題,因為我很想知道答案,所以才會有動力一直鑽研,而我也相信當我獲得了答案,對這個世界是有那麼一丁點幫助的。